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 论本讲的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二、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三、怎样学习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心理学(Psychology) 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1、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即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领域: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
2、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的怀抱之中。千百年来,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 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
3、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出发,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出发,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也有一些西方学者主张把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综合起来,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心理和个性在团体中地位的科学。
4、 我国学者的定义 孙本文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另方面研究社会所受个人的影响。” 吴江霖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时蓉华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乐国安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
5、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内容: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回答问题: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认知(自我、他人和社会)、态度、动机、情绪等基本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有哪些变化,遵循了哪些规律? (2)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回答问题: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吸引、沟通、互动等过程稳定和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到底有哪些类型? (3)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回答问题:社会群体中,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合作和竞争、群体的规范等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个体在群体
6、中的行为同单纯的个体行为有何不同?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影响?(4)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等。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各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精神分析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籍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终生致力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原欲”等概念,认
7、为男性天生具有的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的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为止,在心理学理论上,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是由无意识(或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构成的。 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下意识或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1895年,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提出了之后
8、非常著名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层面分为三部分:露在海面以上的为意识,就是我们清醒状态下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活动的总体;海平面这里的是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指人不知不觉中的心理活动,但是仔细回想品味又能察觉出来的那部分意识;那隐藏在海平面下面90%的冰山,都是人的潜意识。潜意识通常不能为人所察觉出来,有些不听话的潜意识想进入到意识层面,却被前意识所阻挡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到了晚期,弗洛伊德对他的早期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也就是原我,即原始的自己。 自我(ego):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处在意识
9、的结构部分。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2)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行为、环境和个人的内在因素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了一种三角互动的关系。(3)社会交换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在吸收了经济学和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后,创立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4)社会认知论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伦纳最先提出了“社会知觉”的概念
10、,强调知觉过程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进入50年代,社会知觉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前进了一步。 社会知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支配的。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抛开人类的认知而去孤立地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是没有出路的。(5)社会认同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泰菲尔和特纳等人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就之一。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自我的构建是通过群体的分类来实现的。每个个体会从自己所属的群体中获得各种群体身份,从而利用这些身份来构建自我概念。这些群体身份以社会认同的形式表征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从而指导他们的
11、行为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中,会凸显和激活不同的社会认同。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方法论 :客观性原则 、验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第二层次是专门方法论 :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第三层次是具体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期 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因此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划分出来,但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关于“人性”所展开的争
12、论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 经验描述阶段 社会心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史前积累以后,经过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各种努力,先作为学科宣布独立,后终于产生出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3)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期 实证分析阶段 始自20世纪20年代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
13、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4)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二、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1、从最抽象的角度看是为了做一个好的心理学家。 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就曾说过: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学,只不过有些人是比较好的心理学家,有些人是比较差的心理学家而已。 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学习
14、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酿造甜蜜的爱情和婚姻。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2、从具体的角度看,为了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了在激烈变迁的时代保持健康的心态。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就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社会化不仅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
15、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社会化的任务 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二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3、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重大作用就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使人类个体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学习和形成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 社会教化:就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例如家庭、学校、相关的组织、大众传媒等)及其执行者,对人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就是指作为社会化主体的人,通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4
16、、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1)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化不仅仅是把作为生物个体的婴儿变成社会人;对于社会来说,它也是人类保存、巩固、传播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前人创造的成果的主要途径。二、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2、法律社会化:就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以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3、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
17、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4、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历程: 1、基本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获得社会性,取得社会成员资格。 教育基本生活技能 促使自我观念发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社会角色 预期社会化,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的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2、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在实现了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社会生
18、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3、再社会化: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做重大的调整甚至废除,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强制性的非强制性的 四、社会化的因素或途径:1、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媒介 五、培养社会角色: 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每个人在扮演社会角色时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
19、扮演的顺利进行。 每个人在扮演社会角色时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混同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六、大学生社会化:1、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良好方式2、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3、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辅助环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1、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上完成了。 能认识到自己的生理特征和生理状况(生理自我阶段); 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即社会自我阶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即心理自我阶段)。2、 心理自我是
20、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心理特点的认识。 心理自我的形成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心理自我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3、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 通常情况下,我们周围的人会对我们的能力、性格、品质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清晰的评价和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2)反射性评价 库利:“镜中我”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
21、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贝姆提出的社会知觉理论认为:在内部线索(如想法、情绪)微弱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特征(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4)社会比较【“向上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下行比较)】 社会比较就是将自己同他人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所得到的结果来评价自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认为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
22、自己和他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类似于自己条件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加强了自我评价的信心, 大大提高了安全感; 相反,如果发现和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差距很大时,就会使自己的安全感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主要偏差:1、过分追求完美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苛求完美,对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期待自己完美无缺,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总对自己不满意,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天性,这本来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追求完美并不是坏事。
23、但凡事都有个度,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2、过度自卑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心理源于不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总把目光盯在自己的缺点上。此外,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越强烈的人,往往就是极度自卑的人。 要克服自卑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必要的自信。3、放纵的自主自我中心 一些人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
24、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唯我独尊,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对人冷漠。4、极端的自信自负自负就是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往往又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三、完善自我意识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
25、极进取、永无止境。2、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1)认识自我 乔哈里窗口理论 乔哈里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四部分构成。但每个人的四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个人的成长及生活经历,自我的四个部分发生着变化。当一个人自我的公开领域扩大,则其生活变得更真实,无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盲目领域变小,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们要多角度地认识自己:一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督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三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四是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2)悦纳自我 (3)提升自我 每个个体
26、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而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功。(4)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就是用今日的自我来战胜昨天的自我,用明天的自我来战胜今日的自我的过程。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包括 :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自我认知。2、社会认知的过程 (1)社会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的或感性的认识。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直接作用:知觉是
27、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整体属性: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2)社会印象: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对认知对象的形象。(3)社会归因:对他人的行为表现作出推论和解释。 3、社会认知的范围 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4、社会认知的途径 5、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认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2)社会情境 情境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也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的知觉过程提供了评判标准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带:(005米之间) 私人距
28、离带:(0.51.25米之间) 社交距离带:(1.253.5米之间) 公众距离带:(3.57.5米之间)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二、印象与印象形成: 1、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1)印象:是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特点: 间接性 综合性 固执性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或模式) (1) 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
29、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4)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3、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也叫“最初效应”。这个最初所获得的信息比后来所获得的信息影响要大,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 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
30、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 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表现,保持多年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3)晕轮效应(4)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5)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是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将自身具有的某种特性,像经历、好恶、欲望、观念、情绪、个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一定具有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
31、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 三、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概念: 所谓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控制,或叫印象整饰。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的印象。2、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1)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印象管理:对认知者来说则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3、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通过分析和推理,确认其性质、意图和内在动机的过程。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是社会心理
32、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2、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即在解释他人的行动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2)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偏差:即对于同一个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就是不管何时何地,事情办好了,只是觉得自己功不可没,而对于他人的支持与协助无动于衷,对各种有利条件的达成视而不见。而事情办砸了,就只是觉得运气不好、他人拆台,制约因素太多,而对于自己在工作筹划、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认识得不深不透。 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概述:1、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态度是认
33、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 2、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3、弗里德曼的态度定义中包含三个成分 (1)认知成份: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份:它是指主体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映。表现为对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 (3)行为倾向成份:即意向。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服从:即个体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为了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的行为在表面上
34、相一致的行为。2、同化:即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即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三、态度的改变:1、态度改变的形式: (1)强度的改变 (2)方向的改变 2、态度改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法 (2)角色扮演法 (3)团体影响法 (4)活动参与法 四、态度与行为 1、以态度为核心的个人心理因素(1)个人的认知与情感 (2)主体的人格因素 (3)态度涉及的对象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2、影响态度表现的行为特点:(1)行为的多样性 (2)行为的持续性 (3)行为的策略性 3、影响态度表现的环境因素 (1)社会
35、规范 (2)外在参照标准 (3)外界压力人际交往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2、人际交往的形式 (1)根据信息传递有无反馈区分: 单向交往 双向交往 (2)根据交往是否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 直接交往 间接交往 (3)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式: 口头交往 书面交往 按照交往主体的性质,将交往划分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 按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将交往划分为上行交往,平行交往和下行交往。按人际交往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又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等类型。 3、人
36、际沟通 人际沟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二、人际关系概述: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亲密性 融洽性 协调性)。 1、从整体上来看,人际关系一般有三类:以情感为基础的各类关系 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 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 2、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人需要与人进行交往,需要与人发生关系。人们就是在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37、,也才具有人的意义。(1)人需要与他人交往: 本能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 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 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 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亲和的需要亲和需求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为了克服寂寞 一般地,心理学
38、对寂寞所做的定义是: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心理学家魏斯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的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而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的寂寞: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自我肯定需要 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随着自身生理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我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也就是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获得人际关系的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
39、物质酬赏,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3、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1)(2)人际吸引的表现形式: 亲近 喜欢 爱情 (3)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另一异性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是性爱、友谊、理想、义务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精神生活。 爱情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性爱是爱情的自然属性 情爱是爱情的社会属性 性爱:以性欲为基础的对异性倾慕、亲近的感情体验 情爱:蕴涵着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因素,还要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
40、文化和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常见社会心理现象一、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1、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一般从众可以分为: 真从众、权宜从众、 反从众 从众行为具有两重性 2、我们为什么会从众?(1)信息影响(2)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3)减缓群体压力 3、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 群体规模 群体凝聚力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2)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 人际关系(3)他人因素: “反从众者”的作用 群体行为与个人认知的差距 二、众从众从是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1)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 一致性 独立性 权威性 (2)多数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木材采购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自主移动机器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帐篷加工承揽合同范例
- 耐磨地坪漆施工方案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生物化学(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司货架改造合同范例
- 特许经营权合同范例
- 企业推广策划服务合同范例
- 考试二类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3、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9分)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
- 创新创业实战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校园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剧本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完整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专题课件
- 全册知识点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 药理学(浙江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2023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GB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