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名师教案_第1页
燕歌行名师教案_第2页
燕歌行名师教案_第3页
燕歌行名师教案_第4页
燕歌行名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燕歌行名师教案这是燕歌行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燕歌行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教学难点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视频:英雄中的战争场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

2、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二、为什么说高适是最熟悉战争、最了解战争的诗人呢?唐代文人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高适常常随军赴边塞,多次为边塞战争的胜利欢欣雀跃,也每每目睹士兵的艰辛,为战祸连年感慨万分。今存有高常侍集十卷。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全诗。1放录音。听第一遍,扫清字词。2再读一遍。听第二遍,思考问题:战争胜负如何?四、分析诗歌主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差别。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因何而败。假如你是士兵萧条 自然条件恶劣凭陵 敌人来势凶猛风雨 天气恶劣将领轻敌 恩遇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3、假如你是将领士兵 军心不稳 (战役地点)高适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提问)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凄凉的心境)死节从来岂顾勋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难封 )五、找同学陈述战争的经过(感情倾向)。出发战败被围苦斗白天战斗 晚上听到凄凉的打更声六、从这首诗来了解边塞诗,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人物: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翰七、拓展赏析出塞八、小结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

4、时代的最强音。九、作业搜集整理边塞诗燕歌行名师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4.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设想】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

5、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

6、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透过这金鼓震天、

7、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

8、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

9、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

10、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

11、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苦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

12、,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五.艺术特色归纳: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艺术特色: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六.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附:翻译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

13、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

14、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看了“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的人还看了燕歌行名师教案第3篇【教学目标】燕歌行教案设计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教学方法】诵读理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 了解边塞诗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

15、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2、 高适 见注释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

16、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3、 写作背景 注释2、3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二、 诵读1、 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2、 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3、 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思考:

17、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三、 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1、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国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

18、,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

19、骄恣不法。“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

20、“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2、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1、。(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

22、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总结: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

23、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

24、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总结: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

25、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4、结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

26、贪功的汉将。(2)。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

27、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三)主旨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

28、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本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四)

29、音韵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这首诗大部分是四句以换韵,一段段换韵,也一段段转换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汉家烟尘”四句押仄声韵,写男儿报国的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转平声韵,写战争

30、已经兴起,军队已经出发。“山川萧条”四句换仄声韵,写前线将士的苦恼与不平。接下来换平声韵,激愤不平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征人思妇之苦六句用仄声韵。结尾两句用平声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板书:慷慨悲壮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人:四组对比:唐军敌军士卒将军征人思妇古将军今将军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白话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

31、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你我相看

32、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燕歌行名师教案第4篇燕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

33、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

34、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2)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

35、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三、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燕歌行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

36、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2、学生讨论、交流。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五、文本研习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

37、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2、 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特点:开阔、荒凉、辽远(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3、 诗歌主题探讨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