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_第1页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_第2页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_第3页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_第4页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1目的辨识及评估实验室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2范围对医学检验科所有实验活动及其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区域进行风险评估。3依据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L36:2007《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准则》CNAS-GL14《医学实验室安全应用指南》4评估内容按照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从采样到发报告、样品保存)和工作性质,分解出不同环节,针对其所涉及到的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导出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内容:4.1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4.2实验室工作岗位的风险评估。包括:标本运送岗位,样本检测岗位,微生物接种、鉴定和药敏岗位,报告审核发出岗位、库房管理等岗位。4.3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的要求和措施。4.4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和措施。4.5标本、废物处置以及菌(毒)种和感染性样品的管理程序。4.6可疑高致病菌上报、消毒和感染物处理程序。4.7消防安全管理。4.8事件、伤害、事故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4.9实验室几种重要生物因子危害的评估报告:结核分枝杆菌、HIV、HBV、金黄色葡萄球菌。4.10重要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5生物危害性评估5.1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5.1.1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菌种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等,另外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等也可产生。5.1.2对水的污染: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当人们接触或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5.1.3对人体的感染: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原因有以下几种:5.1.3.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5.1.3.2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5.1.3.3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5.1.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质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物体表面的污染。5.2化学源危害: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有毒、有害化学品等。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的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5.3物理源危害性:物理源危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紫外线、激光源照射、电磁物、噪音等。5.3.1本实验室不涉及放射性核素的使用,也不牵涉外来放射性核素的影响,故本次风险评估不涉及放射性核辐射的评估。5.3.2对于紫外线和激光源的使用,应提供适用地个人防护装备,应当有适当的标识公示。5.4建立人员培训及相关安全制度: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具体要求如下:5.4.1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5.4.1.1生物安全柜。5.4.1.2其他安全设备: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置。5.4.1.3离心机:使用安全密封的专用离心管离心。5.4.1.4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结合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鞋套、防护眼镜等。5.4.1.5上班穿工作服,避免污染衣服。5.4.1.6上班带手套,防止接触污物、传染源。5.4.1.7需要时带口罩,隔离衣和防护眼镜等。5.4.1.8实验室中应设有开启窗户设置纱窗。5.4.1.9实验室应设洗手池、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等。5.4.1.10实验室墙面、地面,应易于清洗、无缝隙、不铺设地毯。5.4.1.11实验室工作台面应易于清洁、防水、耐热、耐磨损、耐酸碱、消毒剂的腐蚀、并能承受预期的重量。5.4.1.12实验设备应固定,设备间应保持一定空间便于清洁。5.4.2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5.4.2.1标准的微生物操作规程:A在进行有关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时,未经同意限制出入实验室。B禁止在工作区内饮食、饮水、吸烟,不许放置食物和生活用品。C离开实验室时应脱掉手套洗手。D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台面。活性物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台面和可能污染的表面。E所有污物、培养物、储存物及废弃物在出实验前高压灭菌消毒处理。F所有操作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尽力避免污染物溅出和气溶胶产生。5.4.2.2常规安全操作规程:A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操作的安全措施的培训及教育:包括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气溶胶产生的原理,废物危害及处理方式,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原则,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污染处理,标本收集运送过程中应防溢、防漏、防传染。B处理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工作人员都应带手套和口罩。C实验室使用机械加样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取。D使用注射器和针具应防止刺伤,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装入锐器盒内。E血液和其它体液发生泄露后,均应使用消毒剂对工作区表面消毒。F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它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6不同工作岗位风险评估6.1门急诊检验组、体液组6.1.1实验室活动内容6.1.1.1急诊全血细胞分析、体液常规检验、凝血功能检验等;6.1.1.2离心处理、血清分离;6.1.1.3全血细胞分析、体液常规检验、凝血功能检验、溶血性贫血的相关检查等。6.1.2实验室活动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临床实验室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实验活动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预防措施1血液、尿液、胸腹水等标本的接收和理1.倾倒标本时,产气溶胶2.接收带CSF胸腹水呕吐、大便标本等时,造成手部及工作台面污。3.标本心时产生气胶。1.接收倾倒标时戴手套口,动作轻,避免标污染手;2.待检标本要用盖子盖好避免产生生物气溶胶。处理完的标本按医疗废物理程序处理;3.标本心时待离心完全停止30秒后再盖如有标溢出用含氯消毒剂1000-2000mg/L(75%酒精)消毒浸泡30分钟后再洁;4.标本溢出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物表;5.特殊标本处理,戴护目镜,如标本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洗眼装置冲洗眼部。2末稍血标本的集1.造成器刺伤。2.发生标本的溢出。3.废弃血液标本处置不当,造成人员及境污染。1.采集血液标本务必遵守操作程序,止针刺伤;2.熟练握针刺伤处流程;3.使用针头放在锐盒内;4.采血所产生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程序进行处;3尿液常规检查1.倾涂片上机发生溢出、溅洒。2.倾倒、离心、涂片时,产生气溶胶。3.尿液未经处置排入下水道,造成环境染。4.个人护不当,造污染。1.按要进行个人防;2.小心倒尿液标本免溢出;3.涂片作要轻;4.尿液标本离心时,离心机完全停止30秒后再开盖,避免气溶胶污染;5.准备好合适的消毒剂如有标本污染及消毒处理;6.废弃液标本及时毒处理;7.每天对实验室空气消毒并作好记录;4全血细胞分析常规检查1.标本溢出、溅洒污染仪器、工作台面及工作人员。2.做血液涂片时,发生泄漏及产生气溶胶。3.血液本放置不当造成污染。1工作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动作轻柔免血液标本出;2.涂片量适当,动要轻;3.废弃血液标本收集按医疗废物处理程序处理。4.使用完毕后对仪器表面和接触标本处用75乙醇或含氯毒剂消毒;5.血液、尿液、胸腹水、CS大便等细胞形态学检查1.涂片离心时产生溶胶。2.镜检废弃时,造手部污染。3.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工作人员及环污染。1.涂片作要轻;2.离心机完停止30秒后再开盖,避免溶胶污染;3标本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洗眼装置冲洗;4用后管子、杯子等消毒后装入医用垃圾袋内密封按医疗废物处理程序处。6.1.2.1血液的风险危害: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污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6.1.2.2疾病的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A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B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破碎的玻璃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原体的血液、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感染的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可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可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C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D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处理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6.1.3危险因素6.1.3.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6.1.3.1.1乙型肝炎: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6.1.3.1.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6.1.3.1.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医学检验科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6.1.3.2结核杆菌:主要传播途经是经呼吸道传播,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结合感觉属于二类,BSL-3。WHO将结核杆菌生物危害等级定为Ⅲ级。所有参与结核杆菌的防治和研究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都必须遵守《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6.1.3.3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45%,我国每年发生的此类中毒时间也非常多。根据《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三类,BSL-2。6.1.3.4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6.1.4防护措施6.1.4.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关于HBV、HCV、HIV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和医学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6.1.4.2规范操作程序: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医学检验科应制定一套有关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应自觉遵守。如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接听手机;在免疫检验组和细菌组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不要打开顶盖子,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6.1.4.3避免锐器损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被污染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的容器内;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洗手液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5%酒精和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下乳胶手套,下班前洗手后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6.1.4.4重视手部清洁:院内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00倍,用洗手液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暂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分钟可降低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5s便可去除92%,洗2分钟可去除97.8%。6.1.4.5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洗手液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洗手液和流水清洗伤口,75%酒精、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组长、医学检验科主任和感染办公室,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6.2生化组、免疫组、PCR组6.2.1实验活动内容6.2.1.1血液、体液生化检测6.2.1.2血液、体液免疫检测;乙肝DNA、丙肝RNA;6.2.1.3艾滋病毒确认检测6.2.1.4离心处理、血清分离。6.2.1.5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生化组、免疫组、分子诊断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实验活动可能成不良后果因素预防施1.样本的接收和处理1.针刺、容器破碎标本溅洒2.离心产生气溶胶3.标本送、保存1.工作人员应了解标本对身体的危害,受预防措施培训;2.操作前好工作服戴手套帽子、口罩做好个人防;3.准备好消毒剂、镊子便于标本污染时的毒处理;4.采集血液的注射器针头不能回套,用过头放入锐器内;5.标本离心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离心机稳后30秒再开盖标本有泄漏立用含氯消毒离心机;6.标本溢出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表;7.凝似艾滋病等高传染性标本处理时要戴双层手套、戴口罩、帽子和隔离衣;8.如标本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洗眼器冲洗眼;9.离心血液血清分离应注意安全防护;10.标本应装入标本箱运送;11.检测后的标本放到专用冰箱保;2.标本的生物化学检测1.操作或转移时标溢出、溅洒2.生化样品加样针伤3.配置和装载试剂时发生溅洒,造成面暴露或食入4.操作时,发生仪器、实验用品、工作面、文件资等污染5.标本理不正确,成环境污染6.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造污染7.仪器安装或使用不当,造成触电或火灾1.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溢出处个人防护工作行为操作程、废弃处置及仪器用培训;2.操作须做好个人护;3.准备当的溢出处工具消毒液;4.清洗样品加样时务必小心,避免剌伤;5.操作时,取放样品要小心,避免样本打,造成人员环境污染;6.仪器安装或使用一定按照规程进行,免造成触电火灾;7.工作毕后对仪器面消毒清洁;8.配置和装载试剂时一定要小心,避免化学试剂溅到脸、身体上,如溅到身体立即用清水洗;9.每天检测室空气毒并作好记录3.免疫学检测:手工免疫血清学检测及乙肝DNA、丙肝RNA检测1.操作或转移时标溢出、溅洒2.洗涤震荡时,产气溶胶3.个人护不当,造污染4.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人员及环境污染1.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品、操作前做好个人护;2.工作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动作轻柔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标本溢出和打倒;3.艾滋检测标本的清分离加样、显色操作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整个检测过程在艾滋病检测室进行。并作好相应安全防护工作。实验完毕后对整个实验室空气、地面、桌安全柜仪器备进行消毒理,包括PCR室;4.操作时避免本打倒造成和环境污;5.标本溢出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表;对不病原菌采取应预防性治;4.免疫学检测及仪器免疫学检测1.操作中或转移时标本溢出、溅洒造成和环境污染;2.配置和装载试剂时发生溅洒,造成面暴露或食入;3.个人护不当;4.仪器安装或使用不当,造成触电或火;1.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品、操作前做好个人护;2.工作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动作轻柔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标本溢出和打倒;3.标本血清分离须戴防护眼睛,做好个人防护;4.操作时取放品要小心避免本打倒造成人和环污染;5.配置和装载试剂时一定要小心,避免化学试剂溅到脸、身体上,如溅到身体上立即用水冲洗或紧急喷淋器冲洗;6.标本试剂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洗眼器冲洗部;5.生化、免疫、PCR检测后废弃标本处理1.废弃血液等其他体液标本溅洒造成人环境污染;2.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人员及环境污;1.废弃标本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送到暂存处,由后勤按感染性废物统一收集处置;2.艾滋阳性病人血清由本室工作人员确认后保存;3.医学检验科反复对废弃标本处理人员进行《生物安全个人防护和废弃物处理流程、消毒灭菌知识、操作》的培训,很好完成这项工;6.3微生物组6.3.1微生物组活动内容:6.3.1.1细菌、真菌涂片显微镜检查6.3.1.2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6.3.1.3抗酸杆菌涂片显微镜检查6.3.1.4离心处理、血清分离6.3.1.5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微生物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实验动可能成不良后果因素预防施1.标本采集、运送与开启盖子1.转运过程中标本盖子脱落标本泄。2采集痰液、吸痰等标本时产生气溶。1.标本集前做好个防护;2.用能密的容器盛装标,运送时用有盖的标本箱小心送样本,如有泄现场用2000mg/L含氯剂毒处理报告实验负人;3.开启子要在安全内进行;2.标本、涂片1.标本涂片:涂片时,粘液丝断裂可产生气溶胶。2.固定和染色时产生气溶胶。1.涂片生物安全柜操作;2.动作柔;3标本涂片放30℃烤箱干燥固定10~20分钟;4及时色;3.标本接种培养、菌液调配、释1.揭开标本盖子、样本转移、吸管吹吸、混合等都可产生气溶胶。2.培养物的溅出、泼洒及容器的破碎造成严重污染。3.在粗糙的培养基表面涂布菌液时产生气溶胶。4.用接种环去粘沾液体时,液柱断裂时产生气溶胶。5.打开培养皿盖时,盖内壁有传染性的凝结水薄膜,因破裂而播散气溶胶。1.备好毒用品;2.尽可使用塑料容;3.尽可保持容器直;4动作柔;5操作过程要在生全柜内进行;4.培养物分离培养及药敏实验5.保存菌株的备6.菌种保存1.培养刮取时易产气溶胶2.培养物的稀释混匀可能产生气溶3.含活菌的玻璃器皿破损可产生气溶胶4.注射的误伤可造血液传播5注射器操作时,当抽吸后或者拨出时,注射器针头由于颤动而散发出液体微粒。以及针头突然脱落时也可生气溶。1.样本稀、培养物刮取生物安全柜内作;2.尽可使用塑料容;3.注射针头应牢固动作轻柔;4.使用后的所有器材应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头放在锐器内;5.做好人防护6.菌种保做到双人双锁理、做好菌种出库登记,不保高致性病菌(毒种。7.实验仪器设备1.离心机:离心沉淀时,沉淀管装量太满,管盖未盖或不严,可产生气溶胶。2容器破碎和倾洒成污染。3检测未经灭菌的样本对仪器与环境可成污染。1.离心机全停止30秒后再盖标本有泄漏立即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离心机;2.每周对培养仪箱内部进行清洁消毒;3尽可使用塑料容;8.废弃物处置与销毁1.转移时,培养物发生溅出、泼洒造成染。2.转移,容器破碎成污染。3.废弃物容器外表污染病原微生物转移造成污4.高压灭菌器不符合要求,灭菌不彻底造污染。1.严格废弃物处置序操作;2.废弃的菌培养皿和分枝杆菌及时高压菌,并做好录;3.尽可用塑料容器废物;4.每天好高压灭菌毒记录;5.每周用热脂肪芽孢杆监测高压灭菌消毒效果;9.实验室内空气、用品及操作台面污染微生操作过程可对室内空气、用品操作台面造污染。1.每天紫外线灯消空气一次用1000mg/L含氯剂消毒物体表面和地板;2.标本污染桌面立即2000mg/L含氯毒剂处理;10个人防护装备1.手污造成感染性质的食入。2.操作不当会造成皮肤、眼睛和黏膜的触感染。3.个人防护装备未彻底消毒造成污染。4.操作生气溶胶。1.养成良的工作习惯,作时戴手套、罩、帽子、离衣;2.规范手;3.按要更换口罩、子;4.必要戴护目镜,;5.正确用生物安全;6.标本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洗眼器冲洗,要时进行针性治疗;6.4前处理组6.4.1内容标本接收。6.4.2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标本收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实验活动可能成不良后果因素预防施1.样本接收1.标本子脱落或申单污染。1.工作人员应视患者标本均有感染性,接受预防措施的培训;做好自我防护;2.准备好消毒剂、镊子,如有试管破碎、本泄露应及进行消毒处;6.5微生物组高压灭菌室6.5.1活动内容处理检验后的血液、体液、细菌培养物等废弃标本。6.5.2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微生物组高压灭菌室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实验活动可能成不良后果因素预防施1.废弃标本的接收、运送与开启2.废弃标本的处理1.标本运过程中标箱未密封,试管子脱落或破2.血液本管痰杯开启产生气溶3.消毒浓度不标准;4.高压灭菌器压力和温度不符合要求5.工作人员消毒、洗涤时未戴目镜手穿隔衣等防护物或穿戴规范;6.不小被锐器刺伤;7.洗涤工作人员标本处理完毕后未及认真洗;8.处理后的废弃标本未送到指定地点接进行无害处理;9.加水电管理1.对洗涤工作人员进行废弃标本分类处理流培训,掌握操作技术;2.接受规预防措职业露的应急处理培训处理本前务必穿好防护物品(戴套口穿隔衣等防护品,做好个防护如发生职业暴露严格按照职业暴露应急处理程序处理并及时报告验室负责人;3.血液本管细菌养物等及时行高压灭菌4.处理弃标本小心器刺伤,玻空针与本分开处理;6.每天试消毒剂浓浓度得低于规定的度;7.标本消毒处理完后装入黄色塑料袋里密封按规放到医学检验科医疗废物暂存点认真做交接签字避免医废物丢失造成环境污,危害公众康;8.工作毕后关好水头和高压灭器、保证验室安全;6.6实验室其他危险评估6.6.1化学药品、电器设备、火灾给实验室带来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见表。化学物品、电气设备、火灾危险评估内容可能成不良后果因素预防施1.化学品1.存放和使用不当而引起火灾、爆炸或中毒2.易燃物品未按规定量使用而引起火灾1.指定专人负责;化学危险品双人双锁理;2.按安手册要求存并经常检;3.建立库入库使用记制度;4.实验只留少量化品;5.安装眼器、淋浴;2.电气备1.使用不合格产品导致工作人员触电或发生火灾2.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伤害3.仪器备安装不当1.应定检查和测试源、设备;2.仪器设备安装一定按照该仪器说明书装;3.配置火器材;3.火灾1.电气设备使用保养不良2.电线长3.仪器在不用时未关闭电4.易燃品使用保存不5.灭火材使用不1.严格要求使用和养仪器;2.加强火救火演练;3.加强燃物品使用保存管理;4.配置火器材;5.工作人员熟悉实验室安全通道,掌握救的方法;4.紫外和超声波1.直接照射眼部和皮肤1.经培训后正确使用消毒器材,做好个防护;5.激光源1.直接照射眼部或皮肤灼1.经培训后正确使用激光设备,激光光冷却后更换;6.试剂估1.通过腔眼部接触损伤2.有毒化学成份对人体的危1.经培训后严格按使用说明装载试剂2.配制、添加或更换试剂时要小心操作做好适当防;7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的要求和措施7.1设施、环境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技术工作区域中微生物、化学、放射和物理危害的防护水平控制与经过评估的风险程度相适应,并为关联的办公区域和临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以降低周围社区的风险。通向出口的走廊和通道应无障碍。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将样本接收区、管理区和分析区明确分开。每个区域都应有适于在区内开展工作的受控环境以及设施、家具、工作台和地面。应有足够的无障碍空间以安全工作,包括大型设备周围应有空间以便于维护人员工作。应在实验室工作区邻近(但应安全隔开)设计适宜且足够的空间,以安全、保险地存放样本、化学品、记录以及用于垃圾和特定的实验室废物在处置前的存放。应在所有处理生物源性材料的区域内安装专用洗手池,应是自动的。处理生物源性材料的区域内安装的洗手池下水系统应无阻碍地排水(即池内不设存水塞)。所供应热水的温度应使手放在水流中时感到舒适。医学实验室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污染区彼此之间的有效隔离。每个区域应有各自独立的通风系统。应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应将产生过多热量或冷气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包括手套和服装,保证人员的安全与舒适。应将可能产生过多烟雾、热量、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所有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实验室的每个出口和入口应可分辨,紧急出口应有标记以和普通出口区别。标记应包括国际或国家通用的危险标志(如:生物危险标志、火灾标志和放射性标志)以及它有关的规定标记。实验室入口应有可锁闭的门。门锁应不妨碍紧急疏散。进入实验室应仅限于获得授权的人员。房间内的门按需要安装门锁;正在检验高风险样本时应有进入限制。存放高风险样本、培养物、化学试剂或供应品还需采取其他的安全措施,如可锁闭的门、可锁闭的冷冻箱、特殊人员的进入限制等。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其发生。7.2设备7.2.1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在实验室内至少有下列用于急救和紧急程序的设备可供使用:7.2.1.1急救箱。7.2.1.2急救设备。7.2.1.3眼部冲洗设备。7.2.1.4实施急救的人员使用的防护服及安全设备(如:防护服、面罩)。7.2.1.5医疗救助呼叫及需要时立即送医院的设备(轮椅、急救板床)。7.2.2洗眼器:洗眼器应位于使用酸、苛性碱、腐蚀剂和其他危险化学品、危险生物材料或放射性材料附近的地方。洗眼器应是经核准的固定设施或是经核准的以软管连接于水源或等渗盐水的简易喷淋型装置。存在喷溅风险而无水管可用的地方,连接于供应充足且开启方便的无菌水容器的简易喷淋型装置也是可接受的替代装置。应每周测试与水供应连接的装置以确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