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课件文档_第1页
国际法课件文档_第2页
国际法课件文档_第3页
国际法课件文档_第4页
国际法课件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与性质一、国际法的定义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二、国际法的特征1、主体主要是国家,此外还有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等类型 2、调整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形成方式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是平等者之间的法律,以平等协作为条件,没有国际立法机关。4、强制方式是主要依靠国家采取单独或集体的行动来实现。 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5、效力依据是国际社会成员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协调意志的结果。国内法国际法 主体

2、自然人、法人主要是国家 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的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 法律渊源国内立法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产生国内立法机关国家间的协议 实施国内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各国自觉执行 效力根据国内统治阶级的意志各国间意志的协调 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1、国际法否定论 17世纪 的普芬多夫 (S.Puffendorf) :从自然法角度分析,条约可以被随意解除,国际法不是 法律。 19世纪英国的奥斯汀(J.Austin):从实在法角度分析,法是上级的命令,以制裁威胁, 国际法是一种道德体系。 2、国际法法律约束力的表现:(1)、各国承认是有法律约束力,表示愿意遵守,国际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2)、

3、在实践中经常被遵守。 (3)、国际法遭到破坏只是少数。违反的国家应负国际法律责任。 (4)、有一些制裁措施:集体安全措施 经济制裁 国际审判 武器禁运 &国际法与国际道德 、国际礼让 国际道德: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伦理性行为规范。主要通过国际社会舆论形成的,依仗人们内在的信念及道义力量来维持的一种不太确定的规范。不具法律约束力。 国际法主要是由各国间的协议和习惯形成的,必要时可由外力加以强制实施,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规范。有法律约束力。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法律约束力国际礼让:是国家交往中的礼貌、便利和善意的规则。无法律约束力。四、国际法效力的依据学派观点评论自然法学说源于自然理性:法律良知、正

4、义观念,国际法体现自然理性,重视内容上的正义性。 是对神权法学的突破。 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与伦理道德混同,难以在实践上检验实在法学说源于各国在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中体现的共同意志,须经各国同意,重视形式上的有效性。“恶法亦法”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过于偏激。意志协调说源于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议。这种意志不可能是共同意志,只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的一种协调 阐明了各国意志之间的矛盾,也注意到矛盾可能协调的一面五:国际法的作用1、约束.指导约束各成员的行为2、促进。使国际社会更文明3、调整。权利义务、管辖权4、缓和。 第二节 国际法的发展一、古代国际法(中世纪以前) 初级形式的国际法规则,特点是:1、其内容

5、比较狭窄,多限于战争、媾和、结盟、使节、条约等方面,缺乏系统性。2、与宗教观念相混合,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3 适用地域非常有限,不具有普遍效力二、中古国际法(中世纪公元3951500年) 发展缓慢,仍处初级阶段。三、近代国际法(三十年战争一战) 取得重大发展,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其特点: 确定了调整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如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原则等,奠定了发展至今的整个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其次,扩展了国际法的内容和领域。确立了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永久中立制度、国际会议制度、国际仲裁制度等。条约法、战争法也有了很大发展,海洋自由原则

6、得到确认,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始涌现,国际法开始进入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 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地域,开始朝着普遍适用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国际法(一战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批新独立国际崛起,国际法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大增 调整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法越来越深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 确立了一系列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构成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与核心。 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扩展了国际法的内容和范围。 国际法的日益系统化、法典化已成为现代国际法的特征之一。 总之,现代国际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具有全世界性质二、中国与国际法 1、

7、中国古代国际法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规则制度 封建时期:国际法难以发展。 2、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输入,处于半殖民状态,在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下,近代国际法没有充分适用的机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现代国际法 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态度积极,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第三节 国际法主体一 概说1、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国际法主体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2、必须具备的要件:3、历史发展 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一战后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得到普遍承认。“个人主体说

8、”有争议。 国家 基本主体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组织 争取独立的民族 特殊主体 个人 二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1、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指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处于主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主体。 国家是国际法基本主体的原因: a、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b、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c、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d、国际法的制定实施主要依靠国家2、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1)、国际组织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2)、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表现 a国际组织在一定范围内有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b国际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具有国际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9、3)、国际组织的一种有限的、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3、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争取独立的民族一般是指已实际上控制一定的地域或根据地,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作为其在国际上的代表,正在为摆脱殖民统治而斗争着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正在形成中的国家。2)、其法律地位: 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不同程度地参加国际组织,有权采取武装斗争等方式争取或维护独立,享有请求和接受国际援助的权利。国际武装冲突法适用于民族解放组织,与其他国际法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其国际法主体资格已得到普遍承认。3)、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准国家的或过渡性的国际法主体,是一种特殊的主体。4,关于个人是不是国

10、际法主体的问题传统国际法欧美少数学者欧美多数学者中国学者国家是国际法唯一主体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个人国家都是主体有分歧只有国家是国际法主体,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国家的基本粒子是个人,只有个人是国际法主体国家不是主张个人是国际法主体,不否认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1、两种代表性的解释 (1)是指国际法作为有效法律规范所由产生的方式或存在的形式。 (2)是指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二、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1款规定: 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 (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 (丑)国际习惯,

11、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在第59条规定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国际条约 严格法律意义上的 : 国际习惯国际法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 司法判例 辅助资料 国际法学说 广泛历史意义上的: 重要国际组织决议 国际条约 主要渊源 国际习惯国际法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 司法判例 辅助资料 国际法学 重要国际组织决议 (一)、国际条约 1、 含义: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签订的书面协议。 2、类型: 多边 国际条约 双边 普通 国际条约 特别 契约性 : 由两个或少数国家为特定事项达成的规定 相互间

12、权利义务的协定 国际条约 造法性 : 有多个国家参加的以制定某种共同行为 规则为目的和内容的有关确立或更改一般国际行 为规范的条约(二)、国际习惯 1、含义: 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各国重复类似行为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是国际法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2、形成条件(要素): 客观因素:通例的存在 主观因素:被接受为法律,即法律确信3、证据: 三种情况(三)、一般法律原则 含义:各国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原则 实际用途:当法院缺乏任何条约及国际习惯规则可资适用时,可利用一般法律原则作为一个弥补国际法空白的有效方法。(四)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 1、司法判例 有国内和国际之分,主要是指国际司法判例 2

13、、国际法学说 3、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四、国际法渊源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 含义:国际法的法典化 指把国际法全部或一部分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系统地用类似法典的条文形式制订出来。 狭义的指把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 广义的则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的规则和提出新的规则。 两种方式:私家的 官方的二、国际法编纂的意义:三、国际法编纂简史 19世纪前 私家类型编纂 19世纪后 政府间的编纂 两次海牙和会 国联的国际法编纂会议四、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及其编纂活动 1、组成:委员资格 2、职能:国际法的逐渐发展 国际法的编纂 3、工作程序:

14、初步草案 各国及法律委员会评议 最后草案 联大讨论认可 国际外交会议 国际公约 4、成就 5、目前正在编纂的专题第六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1、国际法在国内适用两种方式:(1)转化:通过其立法机关,修改或制定新的国内法,将国际法规则变成国内法,用国内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2)并入:从总体上承认国际法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具有国内法效力。2、各国的实践 &作 业一、思考: 1、什么是国际法?它有什么特点? 2、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如何? 二、借阅国际法论点要览的绪论部分,了解各种对国际法各基本问题的观点。第七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1、含义:国际法基

15、本原则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2、特征: (1)国际社会公认 (2)具有普遍约束力 (3)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 (4)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 1、国际强行法的含义: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范始得更改之规范。2、二者关系 1、 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国际强行法的性质,是强行法的一部分。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符合国际强行法的特征,都是各国公认不许损抑的国际法原则,只有同等性质的原则才能对其修改,他们的法律拘束力优于其它原则。在确认的程

16、度和效力的性质上有相同之处。对他们的违犯会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即有关的条约或行为无效。 2、但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的一般指导原则,而强制规律有可能是某一特定国际法部门的具体原则。国际强行法的内容更为广泛,数量较多。 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 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压迫,提出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国家平等等一般原则。 一战后,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国联盟约,巴黎非战公约,初步确立互不侵犯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印、缅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提出十项原则,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7、一系列决议,最重要的是国际法原则宣言。 1970年联合国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宣言(简称国际法原则宣言)宣布的七项原则是确定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法律依据。四、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1、主权的含义和表现: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2、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含义 指各国一律享有平等主权。各国不论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3、主权平等原则应包括的要素 各国法律地位平等; 每一

18、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 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 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 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 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二)不侵犯原则1、含义:“每一国皆有义务在其国际关系上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之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威胁或武力。此种使用威胁或武力构成违反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之行为,永远不应用为解决国际争端之方法”。2、内容 侵略战争构成危害和平之罪行,须负国际责任; 各国皆有义务避免从事侵略战争之宣传; 各国有义务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侵犯他国边界和

19、国际界线; 每一国皆有义务避免对阐释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原则时所指之民族采取剥夺其自决、自由及独立之任何强制行动; 每一国皆有义务避免组织或鼓励组织非正规军或武装团队,包括雇佣军在内,侵入他国领土,有义务避免在他国发动、煽动、协助或参加内战或恐怖活动,或默许在其本国境内从事以犯此等行为为目的之有组织活动; 国家领土不得做为违背宪章规定使用武力所造成之军事占领之对象,国家领土不得成为他国以使用威胁或武力而取得之对象等。 3、下列两类战争不在禁止之列: 联合国按照宪章规定合法使用武力:集体安全措施 区域机构采取的强制行动 自卫 在外国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为行使自决权,为取得被剥夺的权利、自由和

20、独立而进行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包括民族武装斗争和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1、主要内容有: 每一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与其他国家之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各国应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办法之利用或其所选择之它种和平方法寻求国际争端之早日及公平之解决。于寻求此项解决时,各当事方应商定与争端情况及性质适合之和平方法。 争端各当事方遇未能以上述任一和平方法达成解决之情形时,有义务继续以其所商定之它种和平方法寻求争端之解决。 国际争端各当事国及其他国家应避免从事足以使情势恶化致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之任何行动,并应依照联合国之宗旨与原

21、则而行动。 国际争端应根据国家主权平等之基础并依照自由选择方法之原则解决之。各国对其本国为当事一方之现有或未来争端所自由议定解决程序,其采用或接受不得视为与主权平等不合。 2、和平方法 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办法之利用或其他和平方法(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1内政指不违反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事项。 2干涉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强迫或专横的方式干预另一国的事务,以便强迫或阻止该国从事某种行为。3不干涉内政是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主权范围内的一切内外事务,同时也指国际组织不得干涉属于成员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五)善意

22、履行国际义务原则1、含义: 指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与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2、内容 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联合国宪章所负之义务。 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公认之国际法原则与规则所负之义务。 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在依公认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系属有效之国际协定下所负之义务。 如果依国际协定产生的义务与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联合国会员国的义务发生抵触时,宪章之义务优先。(六)国际合作原则 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各国不问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 根据这一原则: 各国应与其他国家合

23、作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 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关系; 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有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此外,还包括各国应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以及在科学技术方面并为促进国际文化及教育进步,彼此合作;各国应在促进全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之经济增长方面彼此合作。 (七)民族自决原则 一、含义 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组成政府的权利。二、适用的情形三、方式案例分析案情:20世纪80年代以

24、来,美国出于反对尼加拉瓜奥尔特加政府的目的,支持该国反政府武装反对政府的军事行动为其提供训练、武装装备和财政支持。从1983年起在美国雇人在尼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使8艘外国船舶和5艘尼加拉瓜船舶触雷,并出动飞机攻击尼港口、石油设施等。为此尼政府于1984年4月9日向国际法院 控告美国。 请分析美国违反了哪些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二章 国家第一节 概述 定居的人民一 国家的要素 确定的领土 政府 主权二 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由定居在确定领土上,并在一定政权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组成的具有主权的社会。三 国家的类型: 单一国按结构 形式:国家 联邦 复合国 邦联 按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国家 发展中国

25、家 最不发达国家 五 国家主权豁免 国家主权豁免是指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原则而享有的不受他国管辖的特权。 绝对豁免原则:根据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这一习惯国际法规则,凡是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都享有豁免权。外国法院是不能对它们行使司法管辖的。 有限豁免原则:把国家行为分为“主权行为”和“非主权行为”, “主权行为”可以享受豁免, “非主权行为”不能享受豁免。 第二节 国家和政府的承认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承认是现存国家对一个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出现以某种形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特征:1、承认是既存国家(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所作的单方的行为。2、承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对新国家或新政府

26、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 ;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3、承认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二、对国家的承认与对政府的承认1、对国家的承认 发生在四种场合:合并、分离、分裂和独立条件:具备国家的要素;符合公认的国际法。 性质:构成说认为,新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承认是构成性的,具有构成或创造国际法主体的作用。宣告说认为,国家的成立和它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并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承认。承认仅是一种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既成事实的宣告,只是一种宣告性行为。承认的方式和效果 以照会或函电的方式明确承认 明示承认 数个国家(包括新国家)签定议定书或条约 数个国家(不包括新国家)签定条约宣布承认的方式 与新

27、国家正式缔结政治性条约 与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默示承认 与被承认国建立领事关系 法律上的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指承认国给予新国家或新政府以一种完全的、永久的正式承认。愿意建立全面的正式关系。不可撤消。事实上的承认:是一种非正式的承认。可撤消,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只发生业务关系,不建立全面的正式关系。承认的效果2、对政府的承认是指对新政府的承认,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同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引起政府承认的原因是政府更迭。凡按宪法程序进行的政府更迭一般不发生对政府承认的问题,由于社会革命、政变等违反宪法程序而产生的新政府则发生对政府的

28、承认。承认新政府的条件是“有效统治”和符合公认国际法,有效统治即新政府必须能在其控制之下的领土有效地行使权利。第三节 国家和政府的继承一、继承的概念1、定义 指国际权利和义务由于一个国际人格者发生某些变化而从该国际人格者转向另一个国际人格者的法律关系上的转移。2、特点(1)其主体可以是国家或政府,也可以是国际组织,但不是个人。(2)其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3)发生继承的原因,是由于国家领土的变更、政府的更迭或国际组织的变更,而不是自然人的死亡。3、分类: 可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继承二、国家继承 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引起

29、国家继承的原因是国家的领土变更,有五种类型:分裂、合并、分离、独立和部分领土转移。国家继承的对象:是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指从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派生出来的、并与变更的领土相关的权利义务。国家继承的基本条件: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联。适用的规则:尚无普遍适用的规则。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关于国家在财产、档案和债务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1、关于条约的继承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政治性条约一般不继承,非人身条约一般继承。继承后的条约适用范围仍限于条约原来适用的领土范围。各类继承国对条约的继承2、关于国家财产的继

30、承标准: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有关联原则:一不动产随领土转移原则。二是领土实际生存原则。 不同类型的国家财产继承3、关于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债和地方化债务属于国家债务,地方债务不属于国家债务的范围。“恶债”不属于继承的范围4、关于国家档案的继承国家档案不能分割,可以复制。 除新独立国家为继承国外通常协议解决,如无协议,一般将与所涉领土有关的档案转属继承国。应将一切文件历史档案归还新独立国。三、政府的继承政府的继承是指前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给新政府的法律关系的转移。 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前苏联的实践新中国的实践:条约逐一审查,财产一律归中华

31、人民共和国所有,债务分别处理。四、国际组织的继承在职能方面原则上要求实现继承,必须经原缔约国签定国际协定或原国际组织作出决议明确表示。在财产、债务和文书档案的继承也依照特别协定或决议来解决案例: 湖广铁路债券案 清末,清政府为运送军队到南方镇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预备修建的湖广铁路。英法德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接受他们的贷款,合同签定后,于1911年以清政府名义发行了“湖广铁路五厘利息递还金镑借款债券”600万英镑,简称湖广铁路债券。按当时的规定,年厘五厘,本金于1951年偿还,公债发行的第二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政府在1938年停止支付利息,本金也始终没偿还。1979年杰克逊等300人在美国

32、一地方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偿还本息并支付诉讼费。东部分庭受理了诉讼,并与1979年11月13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传票,指定由中国外交部长黄华接收,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受到传票的20日内答辩,否则将做缺席判决。中国外交部拒绝接受传票并将其退回。于是美国地方法院在1982年作出判决,另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原告41313038美元和利息、诉讼费。分析:我中央人民政府是否应继承该债务? 美国法院受理此案要求我国答辩并作缺席判决是否正确? 第四节 国际法律责任l 案例分析l 案情:美国和伊朗均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缔约国。1979年4月11日,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外进行示威游行的人群袭击大使馆。

33、大使馆多次呼吁伊朗当局给以援助,但伊朗保安部队没有干预这种局势,结果大使馆馆舍被占领,使馆工作人员包括领事均被拘禁。占领者搜索并掠夺外交和领事档案与文件。后除释放13人外,其余被拘禁外交人员均被扣作人质,迫使美国满足他们的要求。l 1979年11月29日,美国向国际法院就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处境及其外交和领事人员被扣为人质的问题对伊朗提起诉讼。l 分析:l 伊朗的行为是否构成国际不法行为?是否应负国际责任?l 分析国际不法行为的构成要件l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或国际法普遍规则,外国的使馆及外交代表享有特权和豁免,不可侵犯。接受国有责任采取一切步骤保护使馆免受侵入或损害,并防止对外交代表的侵犯。

34、伊朗当局不保护使馆及外交人员,并继续占领使馆扣留人质,违反上述国际义务,违反国际法。l 指出游行尚不足归因于伊朗的国家行为但伊朗当局不采取措施保护,这种伊朗当局的不作为属国家行为。又违反上述国际义务。l 伊朗的行为符合国际不法行为的主客观要件。属于国际不法行为,应负国际责任。第三节 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定义: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特点:在一国领土或控制范围之内、国际法未禁止、具有潜在的跨国性危害、受害国可要求赔偿 油污案范围:利用自然环境造成的有形后果。包括个人法人的一切跨界损害活动。分类:国家专属责任、国家和经营人共同承

35、担的赔偿责任、经营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责任归属:因果关系、在一国的管辖和控制之下。原则:合作原则、通知和磋商原则、评估有害影响原则、预防和消除损害后果原则制度发展:这方面的最新发展是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将这类责任与国家责任分开,作为单独的题目进行编纂,而且已通过了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条文草案,并让各国政府提出修改意见。案例:美加化工厂仲裁案 第三章 国家领土第一节 概述n 领土及其法律地位:n 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n 法律地位(意义): 1、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的物质基础。2、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领土主权指国家对其领土本身以

36、及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具有的最高权力,包括所有权和管辖权。 领土所有权 内容 领土管辖权 领土主权不容侵犯n 领土的组成: 大陆n 领陆 岛屿 内河 内水 河流 界河 领水 多国河流领土 领海 国际河流 领空 内水 运河 领土 湖泊 淡水湖 咸水湖 封闭性海湾 内海峡思考题: 多国河流与国际河流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三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 先占 条件 民族自决 时效 条件 公民投票传统方式 自然添附 现代方式 收复失地 添附 人为添附 交换领土 强制性割让 添附 割让 非强制性割让 征服时际法原则: 时际法是在由于时间的演变而产生不同的法律规则中对于某一情形所应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则。 一项法律

37、事实必须根据与其同时存在的法律,而不是根据有关该事实的争端发生或解决时的有效法律,来予以判断。法律不溯既往。 帕尔玛斯岛仲裁案n 案情n 帕尔玛斯岛位于菲律宾和荷兰属地东印度群岛之间 ,西班牙人于16世纪最早发现该岛,但没行使主权,没有进行有效统治。荷兰从1700年起把它变为其殖民地东印度群岛的组成部分,一直行使有效统治。n 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包括帕尔玛斯岛在内割给美国。美国发现该岛被荷兰占领着,就与荷兰为该岛主权发生争执。1925年双方提交海牙常设仲裁院裁决,共同选定瑞士马克斯。休伯为独任仲裁员,请求裁定帕尔玛斯岛的主权归属问题n 思考: 1、西班牙是否构成先占

38、并一直拥有该岛主权? 2、解释本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第四节 对领土主权的限制 一般限制 一般国际法规范 限制 共管 特别限制 租借 国际地役 第五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n 一、边界和边境n 国家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线,是分隔一国领土和他国领土、一n 国领土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以及一国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n 边境指边界线两边的一定区域,是国家领土的边缘地带。n 二、边界的形成与划分n 1、程序:n 定界 标界 制定边界文件 2、不一致时应遵循的原则: 界桩与地图不符,以地图为准; 地图与议定书不符,依议定书为准; 议定书与条约不符,以条约为准。 3、方法和规则: 1)采用地形边界。 规则 2)

39、采用几何学边界 3)采用天文学边界 边界条约的继承 不适用情势变迁原则,作为非人身条约予以继承三、边界争端1、解决方式: 1)、通过争端当事国的谈判,以缔结条约的方式解决 2)、通过国际仲裁或国际司法程序解决2、中国的领土与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 麦克马洪线 中日钓鱼岛问题 南沙群岛问题四、边境制度 内容 边界的维护 界河的利用和保护 边境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边境检查 边境通商和交通 隆端寺案n 隆端寺位于柬埔寨和泰国交界的山上。1904年泰国与法国(柬埔寨的保护国)签定了划界条约,规定两国在该山以分水岭界。隆端寺本来在分水岭的泰国一侧,而地图却标在柬埔寨一侧。但泰国没有提出异议。40年后发

40、现地图有误也没作出反应。后来泰国地方当局占领该寺。国际法院受理此案。n 思考:该寺应归哪国?第六节 南北极及其法律地位 南极条约 基础 南极海豹保护公约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核心: 南极为和平目的使用 冻结对南极领土主权的要求北极: 应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西撒哈拉案n 案情n 西撒哈拉在非洲西北海岸,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为有组织的部落民族居住。从1886 年起一直是西班牙保护地1966年西撒哈拉根据联合国的有关非殖民化的决议决定独立。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对西撒哈拉提出领土要求,摩洛哥因原古时期西撒哈拉长官效忠等原因声称它们之间是主权关系。毛里塔尼亚认为他们之间有种族、语言、宗教、经济等关系。n 思考:西撒哈拉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之间是否是领土主权关系?如何判断?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第一节 国 籍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他表明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 国籍法:是一个国家制定的有关其国籍的取得、丧失和变更等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血统原则 单系(父系)血统原则 双系血统原则 因出生取得 出生地原则 (原始国籍) 血统为主, 出生地为辅 混合原则 出生地为主, 血统为辅国籍的取得 平衡兼采 自愿申请入籍(归化) 因入籍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