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脉有多少种_第1页
常见病脉有多少种_第2页
常见病脉有多少种_第3页
常见病脉有多少种_第4页
常见病脉有多少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常见病脉种类各种病脉的脉象和主病在讲病脉之前,首先谈一下与脉诊相关的几个问题,以便对脉诊 有更全面的认识,一脉诊部位:脉诊部位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 过程,当初分为遍诊法(即素问的三部九候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其中遍诊法就是切脉部位有头、手、足三个部位,每部又分上、 中、下。如头部:上取太阳穴,中取耳门穴,下取巨 髅穴。手部:上 取寸口穴,中取神门穴,下取合谷穴。足部:上取太冲穴,中取冲阳 穴,下取太溪穴。动脉搏动之处皆可切脉。其次三部诊法:见于汉代 张仲景伤寒论,即是人迎、寸口、趺阳三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 由于繁琐不便,加之受古代封建意识的影响很少采用,因此自晋代以 来普遍选

2、用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近代王叔和的脉经,其中前两种诊法也包括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 口和脉口。二为何诊脉独取寸口:其一是寸口为脉之大会:因寸口是 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 且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因此, 从寸口可测知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 其次是寸口脉最明显, 脉位表浅,方便易取。三诊脉的临床意义:诊脉是中医独特的诊病方法,通过脉诊一是 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如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 位多在里;脉迟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 的虚证,脉实有力,为邪气亢盛的实证

3、。其次可以推断疾病的进退预 后: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如久病脉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危侯。四、注意生理性平脉变化:如受四季气候影响,平脉有春弦、夏 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如受性别影响,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青年 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脉搏较弱,身躯高大者脉部位较长,矮 小者脉位较短,瘦人脉浮、肥人脉常沉,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 动者等等。五、诊脉首先要识别正常脉象: 正常人的脉象称为平脉也叫常脉, 平脉概括为有胃气、有神、有根三个特点,有胃气,“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也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 和缓、节律一致;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

4、气充盈,心 神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象的形态柔和有力。有根:肾为先天之本,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有根脉象沉取应指有力。为何叫“寸口”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口”是出入住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们叫做“寸口” o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分候 脏腑;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门)O1、病脉: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病脉所分种类也是经过逐步完善过程,我国最早脉学专书普脉 经提出24种脉象,明景岳全书分 16种,李时珍濒湖脉学 指出27种,李士才的诊家正眼又增加了疾脉,故近代多从 28种 脉论述,主要通过脉位、次数、形态、节律和通畅程度来体察,现将 临床比较常见的二十种病脉

5、归纳以下七类加以论述。、浮脉类:总体轻取即得,而脉位浮浅,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 得有搏动。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浮如木在水中浮)C 主病:外感表证,亦主虚证,(浮而无力血虚)。洪脉:脉象浮大满指,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它以脉形粗大、搏动有力为特征。主病:邪热亢盛,如气分热盛,(白虎汤证)。濡脉:脉象浮而软细无力,重按则无。浮细无力,极其软弱, 必须轻手细审,才能触到它,好像飘浮在水面上的棉絮一样,稍微重 一点的力量就不能胜任。主病:虚证,湿证。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必须加重手指

6、的力量,按到 筋骨之间才能触到搏动。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伏脉:脉象较沉脉部位更深,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是一种极沉的脉象。主病:邪闭、厥证、剧痛。牢脉:脉象沉按实大弦长,脉位近于伏脉,它的形状不仅实大 而长,还带弦急的样子。主病:阴寒内实,里实证。迟脉类:脉来迟缓。迟脉:脉来迟缓,即脉搏每分钟 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 为冷积实寒,无力为虚寒。缓脉:脉迟缓,一息四至,来去怠缓,即脉指在60次左右。主病:湿证或脾虚。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象往来迟滞,极不流利, 甚至还三五不匀,形如如雨点沙,如病蚕食叶。主病:精亏、血少、 气滞、血瘀。数脉类:脉来急数。数脉

7、:一息脉来五至以上,脉搏每分钟90次以上。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至以上。主病:阳极阴竭,元气将散。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三部脉举按均有力,无论在浮或沉部都可以出现,脉来 大而长,坚实有力。主病:实证。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紧脉:脉来绷急,紧张有力,左右弹指,状如转索,举如转索 切如绳,好像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左右弹手,紧急有力。主病: 寒证、痛证、食积。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弦脉有两个特点,一是挺直而长; 二是张力较大,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三部脉举按无力,指下有空虚感,与

8、实脉相对应,无论 中取重按均感软弱无力,有一种空虚的感觉。主病:虚证,尤多见气 血两虚。细脉: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主病:气血两虚, 诸虚劳损,又主湿病。节律脉类代脉:脉来缓弱,时而一止,停跳有规律,间歇时间较长。主病: 脏器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打损伤。结脉:脉来缓慢,时而一止,停跳无规律。主病:阴盛气结, 寒痰瘀血。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停跳无规律。主病: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湿停滞。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不能把它作为诊断疾病 的唯一依据,把脉神化 ,必须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脉象诊病以取悦于 人,不能得出正确诊断,贻误病情。八纲辨证含义及内在关系八纲辨证既是辨

9、证的总纲,又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它是历经 几千年发展而形成与充实的,它之所以能科学地应用于诊断与治疗, 是因为它自发地含有唯物辨证法的内涵,它的特点:概括性强、原则性强,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临床各种辨证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加以 深化的。因此,八纲与其他几种辨证方法的关系是层次位于更高一级 的关系。中医有八大辨证系统: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气 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通过对四 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 方力量对比等

10、情况的辨证方法,就是八纲辨证。中医认为,尽管疾病 的表现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 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以指导临床。 其中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或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外有病属 表,内有病属里,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 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阴阳之盛衰,阴 盛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脏 腑功能衰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实 指邪气过盛,脏腑机能活动亢盛,由于邪气过剩所表现的证候。阴

11、阳辨证是指辨别疾病类别的总纲领,内经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说,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八纲辨证弁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互 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经常出现几证交织在 一起的证候相兼,如临床常见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 定下可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寒证日久化热,因虚致实等,阴阳又 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可以统括其余六个方面。如表热实证为阳证,里 虚寒证为阴证,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因此,进行八纲辨证时 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 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

12、,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 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 实或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因此,疾病的 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 类,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脏腑辨证含义与八纲辨证关系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 理反映,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包括 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个部分,以脏病辨证为主,脏 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的 联系、经络循行部位、脏腑之间的关系及脏腑与外邪和七

13、情的发病关 系学说。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 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脏腑辨证内容多,范围广,辨证 体系比较完整,是中医八大辨证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种辨证方法。每一 个脏腑有独特的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 判断,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辨证体系。是中医辨证体 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 广泛的适用性,中医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且主要是一个生理病理 学概念。中医诊病当初没有现代的各种理化检查,完全是依赖四诊, 也就是外在的各种表现来推断分析,以外测内,因此,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以长期的生活和医疗

14、实践为基础,是对人体脏腑气血等活动规律 的认识;不是主要依赖直接的观察,而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外 部进行动态的研究,重视内脏生理活动的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反映,以 及内脏之间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联系,综合归纳而构成若干个功能单 位。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好几个西医脏器,一个西医脏器 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所以,祖国医学脏 腑的内容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更主要是一个生理病学的概念。这就是中西医脏腑概念的不同。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也可以说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 出来的共性。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又是其它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相补充

15、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 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深入和细化。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 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又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一、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相反:某些药物合用以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较剧烈的副作用,相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 二是某些药物合用以后可互相减低其原有功效,如十九畏。药物有防治疾病,对人体有得的一面,也有不良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的一面,尤其是在一些药物的配伍过程中,药效降低或失效,甚至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在,应避免合用。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 认识,弁不一致。影响较大的为金元时期所概括的“十八反”和“十 九畏”,弁编成歌诀:十八反歌

16、: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毅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其意是:乌头反半夏、瓜篓、贝母、白毅、白及;甘草反大戟、 藻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 激炙熄莫相依。其意为: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佗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 桂畏赤石脂。“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

17、应用有些出入。如 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弁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 草和海藻;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实验研究初步表明, 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药比例, 甘草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 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做较深入 的实验和观察,弁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来 说,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 合应用。两种以上中成药同时使用时应注意处方组成,应避免含有“十九畏”和“十八反”组

18、分的药物。二、妊娠期间用药有哪些禁忌?妇女在怀孕期间,对于某些毒性较强和损害胎元的烈性药物,应该禁用或慎用。禁用类:大多数是毒性较强,性猛力峻,破气破血和走窜降泄的 药物。如乌头、巴豆、牵牛、大戟、商陆、芫花、甘遂、三梭、莪术、 干漆、斑螫、水蛭、麝香、皂荚等。慎用类:包括 袪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等药物。如桃仁、 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半夏、冬葵子、代赭石等。禁用的药物不宜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斟酌使用。但 没有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三、中成药贮藏要注意什么?中成药的贮藏一般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弁做好防霉、 防虫、防鼠等工作。贮藏过程中应注意检

19、查,发现包装破损、渗漏、 霉变等不得使用;内服与外用药要公开贮藏;毒性药、贵重药应单独 加锁贮藏;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生产批号和有有效期,避免使用 过期药品。四、中药的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有什么讲究?1、用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 一般病在胸膈以上者饭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饭前服药;驱虫药需 在晨起空腹时服用;安神药宜有睡前服用;滋补类药物宜空腹服用, 更利于吸收;苦寒等伤胃的药宜饭后服用;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 定时服药;急性病者应按需要随时服药。总之,要掌握服药物时间的 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发挥药物的作用,产生良好 的治疗效果。2、用药剂量和次数

20、:汤药一般是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或 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病情危重的可一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含服,呕 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中成药一般一日2-3次个体。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或药必死生铁 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应注意“中病即止”的 原则,尤其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 慎勿过量,以免中毒。一般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3、用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物宜热服,弁温覆或喝 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 邪甚,拒不纳药,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一般服 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汗,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 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散剂、丸剂、片剂、颗粒剂中成药一般可用温开水送服、冲服或 调服。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气滞血瘀、中风手足 不遂等疾病的中成药,可用少量黄酒送服以助药力。外用散剂和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