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_第1页
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_第2页
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_第3页
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_第4页
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提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此举能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审美教育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效用。从美育的功能性特征来看,高职语文教育完全切合美育功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思想道德情操。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育;美育功能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青春期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尚未成熟,且个性鲜明叛逆,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高职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

2、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而审美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好的契合性,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的陶冶、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规定,大力推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体现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

3、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但对外国文化却十分精通,这是亟需改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更应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力量。”因此,我们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能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语文是一门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用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4、在此指挥棒之下,审美教育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于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一于教育的各环节中”,并说明,“美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净化心灵,发展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欠缺的现况,逐步提升美育在五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其思想变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与思

5、想,陶冶其情操,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升华。学生在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将会对文章内容与写作背景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语文的魅力与独特。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一)语言审美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诗教”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文学教育。“乐教”亦出自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真言,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教育。两法皆反对只重形式、技艺的学习,而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重要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借助高职语文教育得以发扬光大。李斯的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

6、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用动词构成排比句,语言简洁,气势恢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用动宾短语进行铺陈排列,展现出雄浑奔放的气势,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让学生体会到排比的文字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用了一个“泻”字就将挥洒到人间的月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此的语言凝练美,是我们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了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一词中的“愁”虚无缥缈,但他却把这若有似无的忧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得形象逼真。“用这希

7、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鲁迅在野草·希望中用现实生活中有形的“盾”,指代无形的“希望”,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语言,新颖奇妙。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应结合古典诗歌的朗读示范,运用“平仄规律”,形成独特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二)情感审美 在高职语文审美教育中所学习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字美、意象美,内隐的人性美、自然美等,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审美教育材料。美感教育离不开语言,语文为审美教育创设了文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发现美,收获美。在红楼梦的手帕意象中,“情感共鸣”当属最显著的特征。作者的饱满真情,

8、拨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孕育出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个时间顺序,是乡愁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学生根据这个顺序,一步一步逐渐深入作者内心。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四个由景至情的经典意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此这般的反复咏叹与呼喊,通过不断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体会到身处台湾的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及深刻热爱,他归心似箭,近乡情更怯:此情此景令学生感同身受,百感交集。此举是将作品的浓情、教师的真情、学生的感情交织融合,令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潜移默化的情感学习中,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下获得情感的共鸣,培养了情趣,提升了品位。 参考文献 马鸿飞1995浅

9、谈应用写作的形式美简析李斯<谏逐客书>,学术交流第6期。 朱自清2008朱自清散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 蒋先伟、汤治平、蒋兴洪2008四愁一体贺铸<青玉案>解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郭孔生2014<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语文建设第29期。 郭孔生2021基于“工匠精神”审美维度下的高职语文审美教育,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 张立英、朱敏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语文建设第35期。 刘高峰2016从<野草>看鲁迅的想象力与抗争意识,语文建设第4期。 王齐洲2017试论孔子的艺术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佩霖2019审美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课内外第1期。 沈云霞20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及途径,中国高等教育第22期。 王建林、周琳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7期。 孟海涅、薛慧丽2021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