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蜡烛》(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蜡烛(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激情小野猪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 的能力。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 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 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 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 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

2、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贝尔格莱()德、(f)()晓、瓦(I)()、地(jio)()、(pf)()、衰()老、()()头、屏()障、颤 (wiwi)()、(j)()躬、赞(y)()、绸(dun)()、flng)()、惊(hi)、()、晨(x)()2、辨析下列多音字:1)散:散()文;散()步2)削:削()去;剥削()3)间:间()距;间()歇4)迫:迫()击炮;急迫()5)晃:晃()眼;摇晃()6)堡:堡()垒;十里堡()7)揣:揣()在怀里;揣()测;挣揣()3、辨析形似字:(1)瓦砾();闪烁();众口铄()金(2)契()约;挈()带;锲()而不舍(3)地窖();窑()洞;窟()窿(4)枝柯()

3、;孟轲();坎坷(); 苛()刻;百舸争流()(5)揣()测;踹()开;喘()气; 湍()急;祥瑞()4、词语积累(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 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 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 (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竭,尽。 (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 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15)颤

4、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 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 (17)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朽,腐烂。5、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 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 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 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 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 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第一课时 导入:讲析二战历史

5、。转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 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 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 的坟头。 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了 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一: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 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 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 人再次

6、送来蜡烛。亦可如下划分: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 位战士牺牲了。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 牺牲的经过。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 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 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二、具体分析:(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1、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

7、的一块方场。起因是 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 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 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2、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 有一棵树还没倒下, 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 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 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 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 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 心进

8、行交代。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 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妇人 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 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2、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 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 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 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3、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 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 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 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4、最后老妇人为了

9、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 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 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 用血肉凝结的情谊。5、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 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 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 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 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 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 炸

10、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 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 老妇人的近旁。(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 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 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 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 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答: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 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 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11、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答;穿,翻,看见,理,弯,坐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 士的哀怜、叹息。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答: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 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 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答: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 巍巍”等词。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 “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

12、 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 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 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 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 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 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 人的。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 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 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 天。”(1)“摸出”能不能用“拿

13、出”或者“取出”来代替, 为什么?答: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 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 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答: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 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 么伟大,令人敬佩。小结课文:略。布置作业:略第二课时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 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 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 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

14、是一位老妇人 为这位烈士安葬的。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 “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 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 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再找 出有关烛光的描写。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 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 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

15、把它最珍 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 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 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 利。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 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 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 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

16、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 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答: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 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肃穆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 答: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8、 老妇人为什么: “没有再回过头来, 看一下那蜡烛 和那些士兵”。答: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 的心情。答:“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

17、的坟头。”改成: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 的坟头。”有何不好?答: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 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 贵的感情。)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答: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 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答: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 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 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 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 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二)总结: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 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 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