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材使用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三年级教材使用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解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第二学段的开始, 标志着学生步入了新的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同时这个单元又和一学段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紧密相连。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备课时要处理好过渡与连接、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即在备课时, 既要处理好教材新的变化, 也要处理好教材的延续和发展,既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又要在不变中寻找变化的特点。一、在变化中把握不变三年级上册作为新的学段的开始,教材当然会有较大的变化。与二年级下册比较,增加了几个新的栏目与要求,比如教材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习作等。我们备课应该充分注意新的变化,采取

2、新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在变化中把握不变,寻找不变的语文学习规律,沿着两年来已经形成的语文发展轨迹进行教学。1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但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编写特点没有变化。三年级第一单元,首次设计了以“课余生活”为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选题看,仍然强调来自学生生活,切近学生的实际,因此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与单元主题吻合,选择“课余生活”这样的主题,使学生有巨大的综合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自由充分地活动。同时,教材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命题从第一课就开始布置并提出要求,然后在第三课的课后进一步提供“综合性学习提示”,为学生提供活动记录表,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方法借鉴。显然,逐课给出新的要求

3、并做指导,能降低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难度,利于学生接受和操作。2增加了习作,但仍然强调书面表达的自主与弹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习作是中段要求的第一次习作, 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有专门要求的习作。这次习作选材宽泛,没有规定习作的题目,只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即围绕单元主题“课余生活”来选材。习作是在组织了全组课文的学习, 开展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课后进行,这样使学生的习作材料较为丰富,能有效地解决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因此编者较好地体现了降低习作门槛,减缓起步习作难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思想。这与上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思想一致。这样的习作编排,意图还在于不给学

4、生特别强调习作的形式,淡化习作的进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2教材的第一次习作还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习作目的的引导, 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习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表达,因此要求学生把习作“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习作是表达交流才写的,同时写清楚了想说的话是很“快乐”的。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领会习作编排意图,充分利用单元主题优势,创设有利时机,打开生活的闸门,让学生在随意与自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第一次习作,并在第一次习作就能享受成功,打破习作的神秘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3增加了资料袋,但仍然保留了“我知道”、“宽带网”的功能和特点。新增的资料袋是帮助学生收集和

5、处理信息而提供一些范式,对补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 虽然栏目是新的, 但是它实际上是在二年级下册“我知道”、“宽带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形成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纳入我们备课的思考范围。我们既要在备课中用好资料袋,又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如何用资料袋,如何用资料袋的范式去举一反三,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二、在不变中寻找变化进入新的学段,教材自然会发生一些明显变化,这些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却常忽视看似没有变的“变化”,而这些不变中的“变化”恰恰是新学段的新要求,是新的发展。1仍然重视识字教学,但不再只重视识字,词语的理解运用得到突出的强调。识字教学虽然

6、不像第一学段是教学的第一重点, 但是仍然重要。 每课要求“会认”的字比上学段有所减少,但是要求“学会”的字却有所增加,每课大约都在 12个左右,同时加重了学习词语的要求,强调词语的理解感悟和积累表达,在课后附录还首次单列了词语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当然不能忽略词语的教学。备课中要尤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如爬天都峰中“爬啊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里的“终于”就要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 结合具体语境来体会该词表达了爬上峰顶的不易, 并可以请学生试着用“终于”说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个词表达了“过程艰辛,结果不易”的含义。2仍然重视朗读,但更强调理解内容,体会感

7、情。3低段强调朗读的正确、流利,而中段在原有基础上把“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有所强化,对理解内容的要求有所加深。如金色的草地,既要读出感情,也要理解“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3课后作业设计继续强调学生学习自主,但更加突出合作学习,整体感悟的要求。例如,二年级下册最后一课阿德的梦和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同为精读课文,但是课后作文的要求差异较大。前者除仅有“会认的字”的要求外,只提出了“默读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的课后作业;而后者的课后作业, 除有“会认的字”、 “学会的字”的要求外, 提出了三个题目: “好好读一读”,背“喜欢的部分”;“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我

8、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显然整体理解感悟的要求提高了,积累的要求增加了,学习方式在自主的基础上更重视合作交流。4继续重视积累,但对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有了新的指导和期待。例如在语文园地一中,虽然仍然重视积累,但是本单元更重视发现与探究,且要“发现”的语文特点难度更大,如“我的发现”中,“假装假日”“问好好奇”教材没有直接呈现多音字,而是让学生来发现读音上的不同,探究多音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5仍然采取单元主题式组元,但是更强调单元的整合效益。本单元与前四册教材一样,采用单元主题组元,但是这里的单元主题更为集中,不仅仅是课文选材紧扣主题,还有较大的综合性。从单元课文

9、的选文,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从口语交际的组织,从习作的范围,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体现了单元主题的整合效益,力图把单元资源充分用够。同时在单元中注意了递进加深和有序性,如综合性学习,在第一课安排提出任务和要求后,每课有新的指导和要求。这样,单元教学完毕,单元的材料就十分丰富和深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习作都可以在其中广泛采集素材, 体现了整合的效益和计划性。 因此,我们备课一定要综合考虑单元的备课,充分地使用好单元主题教学资源,要注意各课和语文园地是个教学整体,增强备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整合效益,千万不能把课文备课完毕后再来单独考虑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 习作的教学设计。与与“学习伙伴

10、学习伙伴”交朋友交朋友4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学习伙伴”的使用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一个重要的特点, 即在课文中插入帮助学生学习, 以“学习伙伴”呈现的话语。 这些话语是“学习伙伴” 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 是阅读先行者、引领者,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对话者,还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桥梁。从一年级开始出现“学习伙伴” 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这套教材的这个特点进一步凸现,全册在课文中安排了 30 次“学习伙伴” 的话,这 30 次学习伙伴的出现,肯定将成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良好引导者,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这个聪敏活泼的小机灵,和她交朋友,一定会

11、获益匪浅。一、“学习伙伴” 的特点1会提示引导。这个学习伙伴很会提问,既及时,又能抓住关键。例如,在 3 课爬天都峰“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 的话,这是很及时的。因为我们的三年级学生在读到这里时,往往会一晃而过,忽略了对“终于”这个词的理解,当然就忽视了深入体会爷爷和“我”这一老一小爬上了天都峰的不易。学习伙伴能及时抓住关键,不放过这个词,使文章前后联系起来了,帮助我们学生阅读时能抓住关键词语想一想,深人体会课文内容。14 课蜜蜂“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的

12、疑问。这个疑问,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要思考为什么,实际上这是引学生深入读书,发动学生去探究发现。因为,要明白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返回前文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原来前文做了交代, 蜜蜂被问了很久, 离家远 (有两里多路) , 不易看到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低),小小蜜蜂面对了这么多的困难而飞回家来,难怪作者有这样的“推测”。学生理解了作者“推测” 的原因后,再从读书中知道 20 只蜜蜂居然回来了 17 只,从而对“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的体会就更深了。像这样及时的引导,关键的点拨,教材中还有很多。2善于归纳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

13、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如 10 课风5筝中“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是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27 课陶罐和铁罐提出了“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往下读读看。” 这是结合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方法;26 课科利亚的木匣提出了“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这是联系上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的词语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如 30 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 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 对于学生今

14、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 将产生巨大作用。(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如 22 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习伙伴提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就会注意这个句子有明显的夸张色彩, 由此体会到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为说明“鱼特别多”。19 课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本册中有大量的写情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 18 课盘古开天地中“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4

15、)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 25 课矛和盾的集合在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26 课科利亚的木匣在文末提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应该说, 以上学习方法都是三年级学生需要的、 且是该年级学生普遍欠缺的。3会发现探究。学习伙伴不但把一篇课文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直接性呈现, 还引导学生把多篇课文中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探究发现。例如,在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

16、“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6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打法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4会感悟体验。如 13 课花钟末尾自然发出感叹:“他的做法真妙”;如在 11 课秋天的雨展现了斑斓绚丽的秋色画卷后,学习伙伴感慨“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这些都是给学生感悟体验的良好示范。二、和“学习伙伴” 交朋友有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伙伴,我们的学生当然要主动和她交朋友,充分发挥这个朋友的作用决不能不理

17、她,甚至冷落排斥她。如何与她交朋友呢?1与她对话。学习伙伴的话,其中不少都是以问的形式提出的。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并试着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如果通过读书思考,能够正确答得上来,就和她是朋友了。如 5 课灰雀在“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旁,学习伙伴问:“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在“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旁,学习伙伴再提问:“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两个问题都很有意思如果学生能够回答正确,课文也算基本理解到位了。29 课掌声亦是如此。2与她交流。学习伙伴的话语中,除了提问以外,还有大量的感悟式评点语言,学生在读

18、书时,是否也有和她一样的感受。如 13 课花钟读完后,学生能体会到“花钟”之妙吗?如能体会,他们也会自然发出感叹:“他的做法真妙;当然,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鼓励学生和她交流不同的想法。另外,学习伙伴故意还为学生留了不少带省略号的话,目的是为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创新,然后和她交流。如 17 课孔子拜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旁,学习伙伴留下带省略号的话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我们的学生阅读课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大家都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补充出来,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19、73学她方法。学习伙伴很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学生就应该向她学习, 如怎样理解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等; 学习她体会用词精当的方法;学习她体会句子的方法,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意义,体会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的作用等;还要学习她把不同的语文材料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学习她注意想象,善于想象,读中感悟的方法等。其次,还应该特别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的方法,注意揣摩她在阅读时,“在什么地方想”“想了些什么”。“怎样想”。学到了这个方法,我们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大大提高。比如,在“什么地方想” 的问题,学习伙伴就在“疑问之处”想(如 29 课掌声“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20、?”),在“关键之处” 想(如14 课蜜蜂“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在“精彩之处”想(如 7 课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真会提问题!”)。学生像她这样,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4向她挑战。课文中的学习伙伴,给学生很多提示、引导。不过,她更希望学生和她有不一样的见解体会,甚至超过她。30 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是:“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发现“假”的意思很容易误解,易混同于“加” 字,于是,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用学习伙伴的口吻写在句子旁边:“这里的假原来是借用之义”。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学着做旁注,敢于把自己阅读的理解感受疑问等都记下来,敢于在“学习伙伴

21、” 没有提示的地方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那是“学习伙伴”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如果我们学生充分使用好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从小就养成一边读一边想, 一边读一边勾画旁批等读书习惯, 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伙伴” 除了利于学生学习外,还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备课上课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其与小学低、高年级段的区别及其与小学低、高年级段的区别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的基本技能(朗读、默读)、阅读的感悟、理解能力、阅读积累、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和阅读的习惯等,对小学三个学段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22、, 这些要求既有很强的针对性, 又有明显的梯度, 充分体现了 语8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不同要求。这里我仅重点谈谈第二学段在小学三个学段中的特殊位置。一、关于阅读习惯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这三个学段的要求,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地联系。其区别是: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护图书的习惯”,主要增强学生对图书的兴趣与情感,初步培养

23、学生“好读书”的习惯;第二学段重在培养学生“读书看报”和“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主要解决学生“会读书”和“有书读”的问题;第三学段重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读好书”、“多读书”和“读整本的书”的问题。而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会读书”既是“好读书”的发展,又是“多读书”的保证;“有书读”既是“爱护图书”的价值体现,又是“读好书”和“读整本的书”的先决条件。二、关于阅读感悟、理解等能力的要求从三个学段的关于阅读感悟、理解等能力要求来看,第二学段起到了明显的过渡作用。从阅读借助的辅助媒体来看, 第一学段是“读物中的图画”, 第二学段是“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第

24、三学段是“词典”;第二学段从借助图象到借助工具书,这既是阅读能力质的飞跃,也是学生具备自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从对词句理解的要求来看,第一学段是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是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是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清晰地辨别这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首先要辨析清“结合”与“联系”的区别。其次是明确小学阅读训练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在小学三个学段对词句的理解提出了“了解”、“理解”和“推想”的要求,这三

25、种学习词语的方式,“理解”是最基本、最广泛的。而理解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是启蒙阶段,第二学段则是基础阶段,如果在第二学段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就很难适应9第三学段乃至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第一学段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既是阅读理解、概括能力的基本要求,又是阅读训练的规范性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学生在第二学段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