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
2、,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 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钱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 声。母与钱皆弱而多病,钱每病,母即抱铃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 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 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 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钱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
3、一言;吾 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钱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选自蒋世铃忠雅堂集)【注】 铃:作者蒋世铃的自称。 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扑:打。(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援疑质理质: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吾母垂潴扑之涕:(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炸然若神人吴广以为心陈涉世家)B.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令跪读至熟71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
4、帽子,表示进入成年。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
5、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答案】( 1 )借;询问;同“披 ”,穿着;眼泪( 2) B( 3) ( 4) C( 5)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假 ”“ 涕 ”属于古今异义词,“被 ”属于通假字。(2) A. 的样子;对。B.用。C.代词,代指钱;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才;竟然。(3
6、) 3) 错,古时男子20 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不是18 岁。 正确。(4) ABD叙述正确。C错在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此文中作者没有表达这 种情绪,而是对父母严格教育的感激。( 5)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缊袍敝衣:这里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略无:一点也没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苟:如果。正色:认真地,严肃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故答案为:借;询问;同“披”,
7、穿着;眼泪B;C;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点评】 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8、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 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 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 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 可。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9、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选自纪日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佯败走,而绝其粮 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 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 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
11、释,有误的一项是()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叽 事物的道理、规律C.住败走 假装的绝其粮道截断(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山门圮壬河 介词,在B口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II D匝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 中悟出了天下事 怛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 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2、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 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 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 作战,因而战败。(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答案】(1) AC(3) B(4)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
13、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解析】【分析】A项有误, 竟不可得:到底没有得到,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竟: 终于,到底。C项有误,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以:动词,以为,认为。B项错误,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 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 在下游。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4、,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柿,削下的木片。岂 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使:假使。将:担任将军。故答案为:A;C;B;(4)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 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
15、同。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关系: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误。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a-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附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 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
16、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寻找了十多 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 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 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 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
17、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 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 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 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 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 了,如果一
18、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 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
1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31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地,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氏(h e)B.沉鳞竞区(y a。C.参ft ( c )披拂卜D.鱼(t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五色交辉四时俱备青树翠蔓俶尔远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实是欲界之仙都。潭中鱼可百许头。(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
20、点。【答案】(1) 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解析】【分析】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晓雾将歇xi e; B沉鳞竞跃yu e; D怡y i然不动。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交辉:动词,交相辉映 ;四时:名词,四季;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俶尔:忽然。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 界,色界、无色
21、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 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甲】:“清流见底”;【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故答案为:C; 交相辉映; 四季;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忽然。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
22、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 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 确规范地写出词语。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 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 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
23、信息部位概括作答。【附参考译文】【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 的31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 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
24、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 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 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 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
25、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_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 然若神人;余则缢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
26、文中划线的词语。 质: 敝: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答案】( 1 )询问;破( 2)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解析】【分析】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质:动词,询问 ; 敝 :形容词,破 。 余:我。嗜(sh)i学:爱好读书。句意
27、是:我年幼时就爱学习。以:因为。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句意是: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体现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故答案为: 询问 ; 破 。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
28、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附参考例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
29、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 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 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 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 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 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 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 我灌
30、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 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 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 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 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31、矣。”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 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
32、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注:休裱:凶兆和吉兆。跣(xi 4为:赤足。缩(g&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臣之妻私臣 私: 王之蔽甚矣蔽:时时而间进 间: 今日是也 是:(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B. (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
33、要看对象,讲究方式。C. (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D. (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威王与秦王的形象?( 5)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答案】( 1 )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2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3) A( 4)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5)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
34、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私 ”:偏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谤讥 ”:公开指责、议论。“市朝 ”:公共场所。“下 ”:下等。 “布衣
35、 ”平民。 “徒跣 ”:光着脚。“抢 ”:撞。(3)A 说法不正确。说邹忌“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不妥。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4)甲文从“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分析,可见齐威王是一个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名君。而秦王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色挠”等句分析,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人。( 5)本题具体考查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的原因及其讽谏
36、艺术。两问可结合在一起答。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 ,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
37、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故答案为: 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A;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
38、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点评】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
39、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文章邹忌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起,由妻子、妾、宾客因不同的原因赞美自己,想到君王、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参考译文】(一)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
40、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二)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
41、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 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 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 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 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
42、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 ”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 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 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 之()! ”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
43、也。”庄王曰: 何故? "对日:其城郭高,沟涮 深,蓄积多也。”宁国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 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涮深,则民力罢 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幸:皇帝驾临。 茅茨采椽(chua» :用茅草盖屋 顶,用栋木作椽。 逸:放纵,放任。 陈:国名。 涮:护城河。 宁国:楚国大 臣。罢;通疲”。(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不知何许人( )”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 多”。B.汉阴老父”的 父”是古代对男
44、性的谦称。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 父”可以解释为 像父亲一样(关爱)C.(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D.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 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
45、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同见解?【答案】( 1 ) C,D(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 /百姓莫不观者(3)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 ”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
46、 “许 ”表示约数,译为“多 ”不准确。B:“汉阴老父”的 “父 ”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故选CD。(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 “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 /临沔水 /百姓莫不观者。(3)此题“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 “立 ”意思是 “设立 ”, “理 ”意思是 “有条理 ”。 “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句中 “子 ”意思是 “你 ”,“纵 ”意思是 “放纵 ”, “羞 ”意思是 “感到羞耻”。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
47、茅茨采椽 ,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 矣 ”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据此作答。故答案为:CD;幸竟陵 / 过云梦 / 临沔水 /百姓莫不观者;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
48、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 ”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 删 ”“
49、 调 ”“ 换 ”“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 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 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 ”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 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
50、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 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 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 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 什么缘故呢? ”(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
51、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 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拥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也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52、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选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雾淞沆匝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3、(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2)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 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 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句意:(湖面上)冰花
54、一片弥漫。沆硕:白气弥漫的样子;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蔚然:茂盛的样子。(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 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 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 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 亭。(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55、。文章以 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 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 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 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 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 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 贬滁州,寄情山水,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的思想。故答案为:(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2)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园物业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与个人签订业务合同标准文本
- 借贷款公司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建筑装饰合同样本
- 2025新款股权转让合同范例
- 上班入职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借用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度绿地城广告制作类业务合同
- 中介就业合同范例
- 2025电子产品消费借款合同(合同版本)
-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培训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定额环境卫生各类作业成本
- 文件、资料和记录调阅申请表
- 开工预付款支付申请表
- 腹部CT检查技术ppt课件(PPT 18页)
- 《医药代表拜访技巧及区域管理》PPT课件
- 事件研究法PPT课件
- 空冷岛施工方案
- 硬笔书法专用纸竖版
- 第二章 三相异步电机控制线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