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6单元_第1页
五下语文第6单元_第2页
五下语文第6单元_第3页
五下语文第6单元_第4页
五下语文第6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21.七律 长征课时1总序5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先学提纲: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04学情分析: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一、歌曲欣赏,激情导入

2、1.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是由七律 长征谱成的曲子,这首诗是谁写的?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学生一起读读题目。)2.注意“七律”后面要适当停顿,一起来。(生齐读课题)怎么理解题目?“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呢?(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诗歌的内容。再来读读题目。二、初读检查,整体把握 1.课前,大家已经预

3、习了诗歌,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正音。2. 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因为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点红an韵的尾字,出示音节),你们发现了什么? 押韵。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三、解读探究,领略诗情1我们已经能把诗歌读正确,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2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板书:只等闲“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等闲这个词在古诗中用得挺多的,比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再如,朱熹 春日中“等闲识

4、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轻易、随便;寻常、平常; 无端、平白地。你觉得在这句诗中应该选择哪一种?(寻常、平常。)那 “只等闲”又该怎么理解呢?(只是很平常的事。)(2)红军把什么看作平平常常的事?(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拿出笔,在诗中圈一圈。五岭: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乌蒙:乌蒙山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岷山:最高海拔五千多米,终年积雪。金沙江:金沙江在贵州省,水流湍急。大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泸定桥。(3)“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资料显

5、示,红军长征共翻越了18座山脉,跨过了24条大河,总行程两万五千里。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读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我们接着往下看。3.交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谁理解“逶迤”?(“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起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诗中什么弯曲连绵呢?(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把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写成跳跃的

6、细浪,你体会到什么?(红军不怕困难;他们把困难当作小事一桩,根本不放在眼里。)相机小结:这叫无畏、这叫乐观。(板书:无畏)(板书:乐观)能不能把你们的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2)那“乌蒙磅礴走泥丸”怎么理解呢?先看磅礴这个词语。读读诗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磅礴指广大无边际;红军根本不把乌蒙山放在眼里,当作走泥丸;我体会到红军不管什么困难都不怕。)(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谁能读一读?(3)(课件出示:“五岭、细浪、乌蒙、泥丸”加点)逶迤的五岭看成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红军

7、战士的勇敢顽强、乐观无畏。咱们一起读这两句诗!(4)体会夸张的语言形式同学们,我们读诗不仅要关注诗歌的表达内容,还要关注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行诗上,从写作手法上看,除了对比,你还发现了什么?(夸张)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瀑布之长;毛主席通过夸张手法,极言困难之渺小,这是一种怎样的气概啊。毛主席真不愧是杰出的文学家,就是这豪放的夸张和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交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我们接下来看“暖”和“寒”,这是一组反义词,我们先来看看“暖”字,有没有同学读懂这个“暖”字?“金沙”指金沙

8、江的水,“崖”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师讲述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3日,红军要渡过金沙江,这金沙江水流湍急,敌人曾扬言连一只飞鸟都别想飞过去,我们红军战士找来6条小船,7天7夜的时间,2万多红军战士以及武器装备、粮草等全部渡过金沙江,五天以后,敌人的追兵赶到,可是红军战士早已远走高飞,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里暖,因为我们用智慧战胜了敌人,没有费一枪一弹,心里非常开心,所以感觉暖洋洋的。红军回头看那惊涛拍岸的金沙江,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谁来读?关于这句诗呢,还有一个小故事。毛主席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原句是这样的:金沙水拍悬崖暖。后来有一位大学老师给

9、毛主席写信,建议把“悬崖”改成“云崖”,毛主席采用了他的意见。这么一改,有什么好处呢?小组讨论。(云崖,写出了山高,高耸入云,浪花能溅到云层上去,又说明了什么?更能衬托出金沙江的风大浪高,两岸山石险峻,突出环境险恶。如此险恶的金沙江顺利渡过,心中怎能不暖?)(2)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视频:这是由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让敌人全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简直是寸步难行。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毫不畏惧、大无畏的精神、惊心动魄、毛骨悚然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令人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名读)当时夺桥的

10、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名读)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请你读!(3)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请你读这两句诗。(读得真棒,一暖一寒,对比鲜明,暖的更暖,寒的更寒,咱们学着他的样子把这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心情读出来。)长征途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牺牲的悲壮,在毛泽东的笔下,在红军眼中,都是等闲小事,那都是因为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交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翻过了山势逶迤的五岭,翻过了群峰叠嶂的乌蒙山,跨过了水拍云崖的金沙江,跨过了桥横铁索的大渡河,这在他们看来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把一

11、座座大山、一条条大河看成了很小的事情,他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念支撑着,终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千里学盖的岷山,读读最后两行诗,应该满怀怎样的心情?在你的脑海中,雪山是怎样的?过这样的雪山,红军需要准备什么?可是他们穿的都是单衣,在上山之前仅仅喝了碗辣椒汤,而且,当时的红军,大部分负伤。要过这样的雪山,忧愁还来不及,可诗中用一个“喜”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乐观;过了雪山就胜利在望了。) (2)“三军过后尽开颜”,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胜利的曙光在前了,怎么能不更喜呢?谁能把“喜”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尽开颜”在读时,再欢畅一些,尽情一些,这可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一起读。(3)这来之不易

12、的喜,是用红军战士76000人的生命获得的,如此代价的付出,都没有令红军战士退却,只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6.关于“远征难”,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一段最真实的记录:长征路上行军一共368天,经过11个省份,长驱25000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平均每走570里才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里。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1位战士壮烈牺牲。(1)看了这段文字,再结合你课前的阅读,以及刚才的课堂学习,能说

13、说长征难,难在 。(长征难,难在缺衣少食;长征难,难在山高路陡;长征难,难在草地随时吞噬生命;长征难,难在可怕的雪山;长征难,难在前有阻击,后有追兵,上有敌机;长征难,难在随时会牺牲)这一切困难都吓不倒我们的红军战士,因为他们拥有乐观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2)难怪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引读)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引读)长征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今天,我们再次沿着红军的足迹重温长征路,起立,在音乐声中齐读。能不能背诵呢?我们先来理一下思路,诗歌向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五个颇具代表性的画面,分别是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

14、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根据这样的提示先自个儿练习练习背诵吧。能背诵吗?指名背诵,齐背。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仅毛泽东同志就为长征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让我们来欣赏两首。(视频)忆秦娥 娄山关清平乐 六盘山五、检测完善,延伸诗情1.课堂作业:补充习题P6970三、四2.课后拓展:(1)搜集毛主席诗词,品读交流;(2)查找红军长征故事,感受长征精神。板书设计: 21 七律 长征只等闲 乐观 无畏教后反思: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时1总序53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字词,正确辨识文中的几个多音字“

15、塞”“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燃眉之急”“饥寒交迫”等词语的意思。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护。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燃眉之急”“饥寒交迫”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护。先学提纲: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06学情分析: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文录音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元帅:“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猜猜他是谁?(板书:彭德怀)1.说说

16、你所知道的彭大将军的情况。2.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3.补齐课题。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与一个大黑骡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3.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新词:德怀 卫员 语 一肉汤 进 寒 子 粮食(1)开火车读词语,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齐读生字新词。区分多音字:背、塞。(2)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饥寒交迫:交,一齐,同时。饥饿、寒冷同时袭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端困苦。殿后:行军时走在队伍后面。坐骑:供

17、人骑的马、骡子等,泛指供人骑坐的兽类。燃眉之急: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情况非常紧迫。(3)字形识记听写生字,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御4.课文朗读。小组内分段朗读,相互点评,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2小组讨论讨论交流:第一段:(1自然段)讲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继部队连野菜都挖不到。第二段:(220自然段)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第三段:(21自然段)讲大黑骡子的身影融进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四、精选课文一部分

18、,品读感悟1默读课文,画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或许他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表情都传达了一份爱意。2.交流 :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根据回答随机出示) A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1)生汇报,谈感受。(2)再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强烈地刺激着你的神经?(生交流)(3)师随机问:你曾经被“抚摸“过吗?谈谈你的感受。再结合句子说说理解。(4)生汇报,谈感受,体会家人间的亲情,指导读好这句话。(5)小结:这是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同学们,这就是细节!(出示:细节)世界上

19、,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高山,不是大海,而是细节。B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1)你能把目光聚焦一下,聚到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吗?(2)“深情“包含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3)不仅要读懂意思,而且要读懂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这就叫品味。(出示:品味)(4)练读这句话C彭德怀背过脸去。(1)一个简单的动作那是爱的体现。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2)说话练习:他怎么忍心 ,他怎么忍心 ,他怎么忍心 ,他怎么忍心 。(让学生试着说说)D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1)你们知道军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缓缓地摘下了军帽”吗?(2)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

20、地朗读。E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1)肚中饥饿交迫,但面对眼前那一碗鲜美的肉汤,他却“发火“了,他是在对谁“发火”?)(2)理解“发火”难过到了极致,已经控制不住了,火发的越大,越能看出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和对战士们深深的爱!(3)有感情地朗读。3感悟文章主旨: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表情都体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可是它只是一头普普通通的牲畜,为什么值得一位大将军如此情有独钟呢?(1)生交流出示“这匹从江西出发就跟随小山似的。”(2)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生交流)(3)那这样以为功臣,彭德怀又这么喜欢它,为什么要杀它呢?(板书:杀)(4)生交流出示:A

21、“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连野菜也找不到了。”长征途中,茫茫草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战士门,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吧(播放过草地录象)B“现在,草地上断粮了燃眉之急。”大家理解什么叫“燃眉之急”吗?在当时“燃眉之急”指的是什么?生交流。在这“燃眉之急”时,彭德怀想到了什么?你能理解他的这个决定吗?生交流,板书:更爱战士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红军长征途中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透过细节,品位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情意,更感受到那一份深深的爱。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补充习题P72一、二板书设计: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德怀 卫员 语 一肉汤 进 寒 子 粮食 教后

22、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时2总序54教学目标:1.抓住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感受其复杂的内心世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不同人物的语言。3.能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原因。4.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大黑骡子的经过。教学难点: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感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先学提纲: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07学情分析: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文录音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一、复习导入:1.揭题:同学们,通过上

23、节课的学习,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板书:爱)漫漫长征路,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彭德怀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关心,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问:既然彭德怀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他却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下达了枪杀大黑骡子的命令呢?(红军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能走出草地,为了革命的胜利,他要杀掉心爱的大黑骡子;彭德怀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和战士们一起走出草地。)板书:为了革命3.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让人悲、让人痛的历史,再次让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大黑骡子被杀的那一刻,去细细品味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请同

24、学们读课文,看看彭德怀先后一共下了几次枪杀大黑骡子的命令?(依次出示三个句子)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一)第一次命令1引:为了战士的生命,为了革命的胜利,彭德怀决定杀牲口以解燃眉之急,当饲养员告诉他连大黑骡子在内一共还有6头牲口时,他下达了第一个命令。(出示,齐读)问:从彭德怀命令的语气中你感受到什么?(果断话一出口就是命令。评价:对,他是红三军的军团长,说的话就是命令。)问: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谁?(自己的战士)他想到过自己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全部牲口也包括他的大黑骡子)那可是他心爱的坐骑啊,他都顾不得了,这是多么无私的精神境界呀!2战士们第一次恳求:当老饲养员和警卫员听到首长这个决

25、定后,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此时,老饲养员心情怎么样?(着急)战士们此时急不急?(也很急)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他们急什么呢?(首长没有大黑骡子怎么走出草地呀!)一起读,读出着急的语气。从老饲养员的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除了着急,还有什么样的心情?(惊讶)为什么惊讶?(他根本没有想到彭总会杀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所以,老饲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既惊讶又着急谁来读?(指名读)(评:我听出了你的急切。谁再来读?一起替老饲养员来着急,齐读。)小结:老饲

26、养员在着急,警卫员也在为首长着急,这着急的话语中也体现出战士们对彭总的关心,他们大声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再读。更急切一点。一起读。)3战士们第二次恳求:听了战士们的话,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引读):“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看来彭总并没有听从战士们的劝阻,还是要杀大黑骡子,此时,老饲养和战士们又是如何恳求的呢?(出示)老饲养员流着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仍在请求。从老饲养和战士们请求的话语中,你能体会

27、到此时此刻老饲养员和战士们的心情吗?心里很痛苦、难过、舍不得。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流着眼泪、仍在请求)指导朗读:是啊,战士们是多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让我们再次听听那发自内心的请求。(男生读老饲养员的话。)可惜,老饲养员的请求没有打动彭德怀,于是,大家仍在请求(女生读大家的请求。评:请求的语气再恳切些,再读。)(二)第二次命令1引:战士们都舍不得杀掉心爱的大黑骡子,难道彭总就舍得吗?战士们的再三请求搅乱了彭德怀的心。彭德怀不耐烦了,严厉地下达了第二次命令。2问:此时此刻,彭总为什么不耐烦了呢?因为他内心很痛苦,不想杀,可又不得不杀。评价:的确,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晚一分钟,就多一个战士倒下

28、。评: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彭德怀担心的是命悬一线的战士啊!3这次的命令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呢?让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评:可见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你们舍不得杀,我让方副官长来杀。)4过渡:命令下达了,他却不忍心亲眼看着大黑骡子倒下去的身影,于是他背过脸去,忍着心痛,等待着执行的枪声,可是(出示句子)5问:这是怎样的20分钟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齐读)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的、紧张的、令人窒息的、难熬的、折磨人的)6想象:在这漫长的20分钟里,一幕幕往事又涌上了心头,彭德怀想到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共患难的岁月。选择一个地点,想象彭德怀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在行军路上评:它任劳任怨,默

29、默奉献。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评:它是战场上的英雄。 在宿营地评:这些都是温暖人心的回忆啊!)可残酷的现实又摆在他的面前,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的身影。让我们走进茫茫的草地,亲身感受红军战士面对的艰难困苦。(播放录像)师叙述:红军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一个不小心,就会陷入淤泥,被沼泽吞噬。彭德怀和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艰难地前行。他们不仅要与大自然作殊死搏斗,还要同饥饿作斗争。茫茫草地,渺无人烟,筹措的粮草早已吃完,前面的部队还能挖野菜,吃树皮充饥,可后面的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晕倒在地。(三)第三次命令1过渡:此时此刻,有多少战士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又有多少

30、鲜活的生命正悄然离去。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一边是忍饥挨饿的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命,为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胜利,彭总还能再等下去吗?(不能)因此,彭德怀发怒了,他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出示、齐读)2指名读:谁用怒吼的声音读一读。 (生读,让学生评价: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评:是从内心吼出来的!)谁再来试试?一起试试。3问:同学们,从彭总怒吼的语气中你听出了什么?他很生气。为什么生气?方副官长一直没有开枪,他在催他。他很着急。急什么?再不开枪,战士会倒得更多。他的态度很坚决。4让我们和彭德怀一起生气、一起着急,一起怒吼(生齐读)5如

31、果方副官长不开枪,彭德怀真的会向他开枪吗?那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内心太痛苦了,又很着急,想逼他快点开枪,也好早点救战士们。评:是啊,他急啊,再晚下去,倒下的战士会更多呀!)6同学们,短短的几十分钟,彭德怀下了三次命令。从这三次命令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7小结: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一切以革命为重,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了下去,彭德怀向为革命而献身的大黑骡子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此时此刻,彭德怀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四)总结 (出

32、示、引导齐读)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你从两个“融进了”读懂了什么?(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2引: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万险,战士们身无“御寒衣”,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晕倒了能勇敢地爬起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是的,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首长,这样的战士,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33、,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五)课文链接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但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长征路上,还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三、当堂练习,检测完善补充习题P7375三、四板书设计: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同甘共苦 彭德怀 战士们 爱大黑骡子,更爱 战士们 彭德怀教后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23大江保卫战课时1总序55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

34、课文,尽量读得有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3.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2理清课文思路。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先学提纲: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09学情分析:教具准备:小黑板、歌曲为了谁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为为了谁,1998年,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2.1998年的夏天,是中华民族无法忘却的一段历史。1998年的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

35、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板书:大江保卫战)读出气壮山河的气势,再读读出非凡的气势。今天,我们借着文字,亲临现场,重温那火热的岁月。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大意。2检查词语出示:词组一,你能读准字音吗?城湖 塌 沙包 鏖战 肆虐 泥 一布条 安造 洲湾 冲舟词组二(1)出示词语,指名横着读,读准字音。奔腾不息 奋然跳入 疯狂撕咬 惊心动万分危急 铮铁汉 日夜程 劈波浪(2)再读词语,相机理解。日夜兼程:日夜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兼,两倍的。兼程

36、:一天走两天的路,或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崩塌:崩裂而坍塌。血肉之躯:躯,身体。有血有肉的身体。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的样子。鏖战:指激烈的战斗,苦战。肆虐:肆,不顾一切,任意妄为;虐,残暴狠毒。任性,凶狠,想怎么就怎么。本文中指洪水凶猛。铮铮铁汉: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形容人刚强无比,是硬汉子。(3)竖着读每一列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相机板书:灾情急 大决战)(4)这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5)字形识记听写生字,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兼3指名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思考刚才的问题。(1)指导读课文15自然段。(请学生评价。)(2)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该

37、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永远铭记)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一个战士就有一个故事,一个战士就是一个传奇,在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多少感人的事迹啊!浏览课文25自然段,课文围绕大决战写了哪三个动人的画面?(板书:保卫大堤 血战洪水 勇救群众)2理清课文条理,说课文大意。出示:灾情急, (谁)打响了 (怎么样)的大江保卫战中,他们 , , ,面对肆虐的洪水,展现了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些什么?2交流: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吗?3齐读(让我们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4引读:(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2)你能

38、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听。(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补充习题P7576一、二、三2.课后推荐阅读:人间奇迹、世纪洪水等有关抗洪的书籍,进一步了解、收集抗洪中的英雄事迹。板书设计: 23.大江保卫战城湖 塌 沙包 奔腾不息 奋然跳入 战 疯狂撕咬 惊心动泥 一布条 安造 万分危急 铮铁汉 洲湾 冲舟 日夜程 劈波浪教后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23.大江保卫战课时2总序56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

39、的句子。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思想感情或理解句意。教学难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先学提纲: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10学情分析: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一、复习导入: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生齐)大江保卫战。问:这是一场( )的大江保卫战?(板书:气壮山河)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再来读一读课题。2.今天

40、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子弟兵的英雄本色。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一)精读“大堤抢险”1.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来到赛城湖的大堤上,感受大堤抢险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板书:大堤抢险)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心去触摸语言文字,用“”划出感动自己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可以简单地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3交流讨论A救援神速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你读出了什么?(救援神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你能读出来吗?这么快是为了什么?官兵们心里想着什么?你能将这快的感觉读出来吗?B奋不顾身“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

41、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1)“穿梭”说明了?(官兵们行动迅速)是的,行动如此迅速,对于官兵们来说是十分不易的,因为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行走啊!(2)子弟兵们全然不顾的是 ,全然不顾的是 ,全然不顾的是 ,顾的是 。(练习说话)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点击课件)“大堤,保住大堤!”看,这就是官兵们保住大堤的动人场面。(3)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指名读。C“狂风卷着巨浪,疯狂地撕扯着堤岸,筑起了一道人墙。”(1)读到这里,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敬佩之情)(2)解放军战士用他们的血肉

42、之躯筑起的一道人墙,这就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你们愿意加入这抗洪的人潮中来吗?情景再现:战士们,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点击课件):“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3)好一群乐观的战士!难道你们的身体真是铁打的吗?你们的身体也是血肉之躯啊,但是你们又着钢铁般的意志,你们真是一群铮铮铁汉啊!(4)战士们不仅喊出了这样乐观的口号,他们还立下了其他令人感动的誓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

43、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伤痕累累)(5)(音乐起)同学们,我这里有一组血染的数据,由于当时的温度高达五六十度,供水紧缺,不少官兵中暑,受伤。这组数据就记录了大江保卫战中仅几天时间一个团的人中(点击课件)7人 烂掉了指甲28人 脚和手受伤89人 因流汗过多缺少盐份全身浮肿292人 双脚溃烂374人 皮肤生了红斑420人 口腔、嘴唇干裂、溃烂。1200多人 手上起了血泡,磨破了手指此时,面对着这群疲惫不堪的抗洪战士,面对着这群伤痕累累的铮铮铁汉,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们的老百姓也对子弟兵们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他们把这份深情融入到了一幅对联当中,(点击课件)一起读。过渡:沧海横流,方

44、显英雄本色。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二)品读“铮铮铁汉”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体会一下黄晓文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写上简单的批注。2交流。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的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1)人物的语言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动作刻画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板书:铮铮铁汉(2)想象一下,黄晓文是怎样忍着剧痛,继续抢险的?(3)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场战斗的感人肺腑,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

45、怎么说?(点击课件)“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记住了哪些抗洪英雄?(学生简单介绍)在98年的大江保卫战中,牺牲了许多子弟兵,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点击课件)(“98抗洪”那惊天动地的一幕:簰洲湾,1998年8月1日晚,广空高炮某团225营官兵在这一夜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高建成、杨德胜、马斐、惠伟为、岳福勇等17名官兵英勇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17座永久的丰碑。)描述: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流血奉献的英雄们,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4)是啊,这样的事迹太多了,我们不禁要赞叹:在那几十个

46、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看到这些子弟兵都是铮铮铁汉,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所以我们要赞叹: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3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大堤抢险(面) 铮铮铁汉(点)(三)品读“勇救群众”1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勇救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板书:勇救群众)2轻声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3交流:“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从三个“飞向”中,你体会都了什么?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

47、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点击课件)“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4总结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人们怎能不由衷地赞颂“是他们大救星”!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点击课件)“哪里就”“看到,看

48、到”5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引读最后一句话)(点击课件)“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板书:英勇!人民子弟兵!)(四)总结本课1这里没有泪水,只有汗水;这里没有柔躯,只有铁骨;这就是我们的子弟兵,这样的子弟兵,你们会忘记吗,人民会忘记吗,祖国会忘记吗?2你想对我们这些英勇的子弟兵说些什么吗?3是啊,一双双眼睛都关注着98年的那个夏天,不仅仅是你、我、他,所有人都不会忘记,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4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5请欣赏歌曲为了谁,铭记我们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

49、吧!(点击课件) 三、当堂练习,检测完善补充习题P7679四、五、六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铭记23.大江保卫战铁汉本色(点) 勇救群众(面)英雄教后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教学内容:练习6课时1总序57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表现的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并学会多音字“重”。2.熟读并背诵清平月 六盘山,能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背景,对照插图体会意思。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表现的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并学会多音字“重”。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清平月 六盘山,能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背景,对照插图体会意思。先学提纲:

50、高效课堂自主先学P113学情分析:教具准备:小黑板、清平乐 六盘山录音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考与调整第一板块:语文与生活一、导入: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创举,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故事。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这样的诗文,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长征。1播放四渡赤水出奇兵,要求对照题中的歌词来听。2简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故事背景。这首歌词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上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改编

51、,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学生自读歌词,要求将歌词读懂读顺,并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联系上下文,说说诗中两个“重”的不同读音与意思。三、交流对诗句的理解。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个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2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