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1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2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3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4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力学小学 朱丹茜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有效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依据学科的特点、教法的选择、流程的设计、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环境的影响和课后作业的选择等方面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亲身经历了语文教学由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 “自主、合作、探究课” 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改革中部分教师

2、“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有人做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 。这一调查虽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因此,应在研究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一、准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特点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根据“ 三维”目

3、标融汇贯通的要求, 明确教材编排意图, 吃透文本, 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 把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实际需求, 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法及策略,进行合乎学情的目标预设。然而,教学中,笔者发现人们对“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句话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一位教师是这样执教找秋天: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背诗,有的展示画,还有的介绍秋天的节气。紧接着教师逐个出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忽而火红的苹果, 忽而黄澄澄的甜梨画面非常美丽,学生在底下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大呼:“哇! 秋天真美啊! 哇! 秋天真美啊

4、!”。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面带得意之色。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学生有的以舞蹈表演, 有的以唱歌展示, 有的以绘画汇报。整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 其乐融融。其实,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 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 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迷失。这样的课堂, 盲目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刻意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 感悟精妙表达, 领悟文中的语文味,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 这样的课何谈有效?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

5、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教学就是让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 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 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 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文本, 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 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在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 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下面请看一位语文教师设计的螳螂捕蝉的教案,或许会有所感悟。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 大臣、少年都劝吴王,有哪些异同呢?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旁,也可

6、以和同坐交流交流。一、交流相同之处1、有什么相同之处?、目的相同:劝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为什么不能攻打楚国?(出示:大臣们认为:) “不堪设想”就是指?(不能想象)如果吴王一意孤行,攻打楚国,那么还会有哪些不堪呢?二、有什么不同呢?(交流:结果不同、地点不同、时机不同、方式不同)1、结果不同、什么不同的结果?(吴王面对大臣的劝阻勃然大怒并下了一道死命令;少年劝阻的结果是达到了目的,赢得了夸奖。)、文章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这不同的结果?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指上一段文字:读读,你读懂了什么?(吴王昏庸、独断、固执)能想象当时大臣们的心情吗?再次朗读,透过吴

7、王的话语,我们能想像出大臣的忧心忡忡。 朗读指导、指下一段文字:少年劝阻的结果是这样,你们又读懂了什么?(少年达到了目的,吴王明白道理,取消攻打楚国的命令,一场危机得以化解) 同样是吴王,为什么判若两人?同样是劝,为什么结果迥然相背呢?继续交流,还有什么不同?2、方式不同。、大臣们直劝,少年智劝,大臣们力劝,少年巧劝,大臣们直言相告,少年故事暗示。让我们来看看第一节,能想象出大臣们会怎样力劝、直劝?(角色扮演)、少年呢?讲述了一个故事。出示故事: 读读故事,有什么感觉?(生动、形象)哪儿觉得生动、有趣?朗读 再读读故事,还能读懂什么?(含义深刻,借螳螂来影射吴王,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的

8、隐患,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劝说吴王的方式与结果有关系吗?(生动的故事激起兴趣,眼前的事实更有说服力,吴王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真的这样吗?来看看吴王的话。 “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你打着鸟了吗?” “什么事啊?” “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自己读读,读懂了什么?(吴王从关心到好奇,从饶有兴致到若有所思,从若有所思到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攻打楚国虽然希望很大,但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攻打楚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吴国后面的隐患。)小结:这不就是大臣们的看法吗!看来自己感悟到的最能被自己接受。少年劝了吗

9、?没有,没有一个“劝”字,他在干什么?(说故事)少年不在劝吗?劝了,简单的故事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这一个一个“?”,这一个一个的“!”不正是少年期待的结果吗?、说到期待,文章中倒有一处用浓浓的笔墨写了他的期待,哪儿?(读第3节)转悠了3天,期待了三天,等待了3天。等待着什么?(一次巧遇,一次邂逅、一个说故事的机会。)、时机(地点)不同。 大臣们在朝廷上劝,少年在花园中劝。环境和结果有关系吗?朝廷,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严肃、威严、凝重、甚至令人窒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听从劝阻,难!三、回到异同,总结感悟。相同的目的却因不同的方式、时机、地点产生不同的结果,再次朗读吴王前后的表

10、现。再次朗读回味,你又有怎样的思考?(强调寓意;对别人的劝告冷静思考,劝告有时需要直抒己见,有时也需要智慧的暗示;勇气、智慧、毅力是成功的秘诀,缺一不可)此例足以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一个 “大臣、少年劝吴王,有哪些异同”就把学生带进了自主学习的境地,不需精彩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语言过渡,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自己读书、自己品味、自己思考、自己感悟,认真地触摸着语言文字,动情地触及着灵魂深处,这就是学生对作品的诠释, 就是教师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二、选择教法因文而异有效教学的基础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希望通过“ 最好”的教学方法达到最理想

11、的学习效果。所以, 很多教师在课前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 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如何把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效呢? 一些名家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现在打开书,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12、,好吗?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也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

13、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

14、,怎么思,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 生:(齐答)责怪。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

15、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

16、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17、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 既没有用课件, 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也没有让学生表演却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二是学生在教师范读引导下不断进步、不断入境的课文诵读, 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处理的时机和准确把握的“度”。从于老师的教学中不难看出, 高水平的课不是依赖花样翻新的游戏和表演, 不是凭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课件, 也不是借助“包治百病”的小组合作学习。要上出高质量的课, 教师就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 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读、说、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18、中自然生成。三、整体设计教学流程有效教学的保证小学语文教材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具体化、序列化,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统一在每篇课文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条件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流程中,充分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却常能看见有很多教师会顾此失彼,造成教学效果甚微: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苏教版教材狐假虎威时,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学习生字并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二、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 分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19、三、每组选派一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四、分角色演一演狐狸和老虎。五、思考、交流: 你会对老虎说些什么呢?六、布置作业。在这节课上,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用大量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 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但却忽略语文学习的特点, 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 让学生对课文缺少整体感。显然,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照顾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 丢失了课文的“纲”, 舍本逐末, 得不偿失。那么,教学过程应该保持它应有的“语文味”,怎样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教学有效呢? 关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扣读导悟, 读中

20、见悟”。即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再通过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削枝强干, 突出重点,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 读准、读通、读顺,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二是要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抓住关键词语, 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 围绕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进而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例如:有位教师设计的夹竹桃一、导入主问题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对

21、全文内容的总结。)二、 读分析(一)分析夹竹桃的韧性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三、四自然段)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3投影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导学生理解。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品味“无不”和“无不

22、”的作用。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投影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那些花”?(第三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6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的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二)分析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

23、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还不止于此,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花朵、香气、影子)抓住“模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赏析月光下的夹竹桃。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

24、妙处。四、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态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标提出: “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且学生正在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仍有教师为了达到备课时预设好的教学目的,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生拼硬凑,教学现场气氛热烈,但是实效不大。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一路花香时,让学生带着“自豪”的语气读、带着“惭愧”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也没

25、读出“自豪”“惭愧”的语气。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悟”出来,是水到渠成的所悟所得,而不是逼学生虚假表演,重读或轻读某个词语是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可能读得好但是不一定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老师让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书,“你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吗?”“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那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完全把一种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学生。或许, 看看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的半截蜡烛片段, 我们就会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有深入的认识:师: 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 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 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 是谁保住了秘密, 保住了情报站, 挽救了一家人?生:

26、 ( 脱口而出) 是小女儿杰奎琳。师: 有不同的观点吗? ( 学生开始沉思)生: 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 还有母亲呢。师: 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 还有一种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 要说服对方, 就必须要有充分的根据。想想, 根据在哪儿?生: 在课文中。师: 还是逐字逐句读吗? ( 生摇头) 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部分, 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生: 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 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 如果不是那样“从容”, 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生: 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

27、得那样镇定, 一开始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生: 还有, 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 这样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师: 大家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生: 两个孩子都还小, 在敌人面前能这样镇静,我想那是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生: 再说, 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师: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 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 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生: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 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生: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 小

28、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案例中, 周老师选取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入点: 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 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 引发了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 寻求根据。与此同时, 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 有力地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入, 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学习中, 智慧获得了开发, 经验获得了共享, 认识获得了提升, 语言获得了发展, 情感获得了陶冶。所以, 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过程,应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先让学生尝试性学习

29、。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还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五、创设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 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一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教育观倡导师生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对话和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主动探索的潜能就会得以充分展现,这一观念现在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合作交流的形式屡见不鲜。二是建立“严而有格、活而不乱”的教学常规。陶行知就讲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赋予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因此,学生的个体行为必须限定在大家共同遵守的纪律范围内。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不持久性,要求教师要有调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把学生的行为集中到教师规定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是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丰富学生的感官,不仅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总之,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