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_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_第1页
文献综述_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_第2页
文献综述_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_第3页
文献综述_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_第4页
文献综述_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综述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究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个性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数学课中老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真大、变化不小,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慢慢地,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就会不知不觉地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很多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必要的数学技能。当然,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后,还会自觉地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

2、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正文:一、研究背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如果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1)、存在的问题1、学习目标狭窄,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数学课程的目标制约着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尽管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中包含了“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标,但实际状况是,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标,数学教育所应具有的育人功能难以

3、得到全面体现。2、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普遍状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愉快体验却大幅度下降(就城市学生而言,从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72以上急剧下降至初中毕业班的27),学生因学校因素吸引而学习的比例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下降了50以上。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最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25.6,遇到难题总是努力思考的仅占25。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之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

4、标准研制组对初中代数、几何“双百”的100名数学“优秀生”的调查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我国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调查表明,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一次赶不上趟,以后就次次都不行”,据此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今后也就考不上大学,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数学学习中自信心的失落,促使我们有必要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价值从根本上做这样的反思:数学教育对所有学生而言,究竟是筛子还是泵?3、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

5、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如奥赛选手)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据多个关于中国学生数学观的调查报告(包括中、外学生数学观的比较)反映,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数学是一个跨国界的学科,对其认识却出现如此不同,个中原因引人深思。 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以至于被

6、一些数学家称之为发展到了数学史上的第四个高峰,中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从本质上反映这种趋势。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4、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形式化本是数学科学的一个特征,但是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如果过分追求形式化,就会走向问题的另一面:注意了概念表述“精确”(是否真正精确,也未可知!),却忽视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强调了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的推敲,却忽视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强调了演绎推理的严密,却忽视了合情推理以及其他非形式化的思维(如直觉、联想

7、、顿悟等)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调查表明,过分的形式化和严谨性成了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它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些在这个年龄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思想被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之中。5、学习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对东西方9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容设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有9个知识主题比平均水平延迟了至少3年,而没有一个主题比平均水平较早介绍。其中,概率迟了3年,方程与公式迟了4年,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大约迟了5年。我国每年介绍新主题的数量呈均匀分布,而大部分其他国家呈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从现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看,

8、大量繁杂的数字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与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加之课内外繁多的练习题,就几乎构成了学习内容的全部。现状调查表明,师生普遍反映内容知识面狭窄、陈旧,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需求(如估算、统计、预测、计算器运用等),应该对一些内容进行精简和更新(如人为编制的应用题型、繁杂的代数运算等)。刻意追求计算速度、变形技巧、证明难度、题型套路等等,是造成繁、难的重要原因。6、数学教材类型贫乏,选择余地很小。不仅如此,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刻板,远离儿童的真实世界,缺少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因此教材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2)、产生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方

9、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教材内容本身的原因。1、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有30%的学生是基础不好。数学基础是否打好,是学生对数学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材内容需要降低难度,学生自己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打好基础。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三、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本人在讲解加减混合时,为了使学生有吸引力,开始,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小白

10、兔拔萝卜的故事。有一只小白兔非常可爱,特别喜欢拔萝卜,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拔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几个?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

11、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

12、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3)、

13、在教学中设疑,提高学习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

14、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4)、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

15、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基础性、工具性二者兼有的人文科学,在小学阶段看起来是那么地简单易学,而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愈到后面,就愈高深莫测,危不可攀,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成了数学皇冠上的珍珠,闪闪发光!因此,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从小学开始,教育学生看清形势,认准方向,爱数学,学数学,从小痴迷地研究数学,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称号。参考文献: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