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知识点讲解:在证明几何题目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通过全等三角形,研究两条线段(角)的相等关系,或者转移线段或角。而有些时候,这样的全等三角形在问题中,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而证明所需的结论。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这种方法也是常说的“倍长中线法”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

2、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图形变换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典型例题: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1:(“希望杯”试题)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2:如图, ABC中,E、F分别在 AR AC上,DEL DF, D是中点,试比较 BE+CF与EF的大小.AE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及时应用(09

3、崇文二模)以ABC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ABD和等腰RtACE,BADCAE90,连接de,M、N分别是BC、DE的中点.探究:AM与DE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AM与DE的位置关系是,线段AM与DE的数量关系是;(2)将图中的等腰RtAB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0<<90)后,如图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二、截长补短1 .如图,ABC中,AB=2ACAD平分BAC,且AD=BD求证:CDLAC2:如图,AD/BC,EA,EB分别平分/BAD/CBACD过点E,求证;AB=AD+BC3:如图,已知在.A

4、BC内,BAC600,C40°,P,Q分别在BCCA上,并且AP,BQ分别是BAC,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Q+AQ=AB+BP4:如图,在四边形ABCD43,BOBA,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5:如图在ABC中,AB>AC,/1=/2,P为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中考应用(08海淀一模)如图,在四辿形4口S中4。/EC,点历是八日上一个弱点,茬工月口60°*曰=以3口£皿汇=的",判断与EC的关系弁证明你的结论.解三、图形变换轴对称为4ABC的角平分线,直线MNLAD于为MNLh一点,AB

5、C长记为PA,EBC周长记为PB.求证PB>Pa.平移2: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旋转1:正方形ABCD43,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的度数.BEC2 .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0,以D为顶点做一个60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则AMN的周长为;四、借助角平分线造对称型全等1:如图,已知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Q求证:OE=OD3 :(06郑州市中考题)如图,ABC中,A叶分/

6、BACDGLBC且平分BQDEIAB于E,DF,AC于F.(1)说明BE=C用勺理由;(2)如果AB=a,AC力,求AE、BE的长.3、如图,已知OP平分/AOB,C,D分别在OA、OB上,若/PCO+/PDO=180°,求证:PC=PD.ACPO4>PNPB及时应用(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中所得结ACB不是直角BBMDFDPOCAC及时应用CFBBBCFDDDN如果/请证明EM(1)在ABC中/ACB是直角请你判断并写出ABBCPNvPNM、N,那么D.无法确定PA、PC分别是ABC的外角/DACEMAD、CE相交于点F如图,在ABC中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06北京中考)如图,

7、OP是/MON的平分线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EF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EMDBCNEBAC、/BCA的平分线B=60°,AD、CE分别是/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1),易证AECFEFAE,E,FCFNECA的平分线,PM与PN的关系是PM±BD,PN±BE,垂足分别为CFN(07佳木斯)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CCDZABC120-MBNANEF(西城09年一模)已知:PA=V2,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

8、直线AB的两侧.(1)如图,当/APB=45时,求AB及PD的长;(2)当/APB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PD的最大值,及相应/APB的大小.(09崇文一模)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八ABC外一点,且BM、NC、MN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图1图2图3(I)如图1,当点M、N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此时Q;L(II)如图2,点M、N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I)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

9、猜想并加以证明;(III)如图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若AN=X,则Q=(用x、L表示).四、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AD,CB=CD,试证明:2.求证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小于其他两边的一半。3 .已知,如图 ABC中,AB=5, 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4 .已知 ABC中,AB=AC,D在AB上,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求证:DF=EFBD=CE DE与BC交于点F。5.如图,在 ABC的边上取两点 D E,且BD=CE求证:AB+AC>AD+AE.A6 .如图,ABC中,E、F分别在ARAC上,D已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WEF的大小.7 .如图

10、,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8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BF9 .如图,在ABC中,/C=2/B,/1=/2,试证明AB=AC+CD10 .如图,已知ABC中,边BC上的高为AD,且/B=2/C.求证:CD=AB+BD11 .如图,ABC中,AB=2ACAD平分BAC,且AD=BD求证:CDLACC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O BA,AD= CD, BD平分 ABC ,求证:12 .如图,AC/BD,EA,EB分别平分/CAB,/DBACD过点E,求证;AB=AC+BD13 .如图,已知在&

11、;ABC内,BAC600,C40°,P,Q分别在BC,CA上,并且AP,BQ另U是BAC,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Q+AQ=AB+BPAC1800B15如图在ABC中,AB>AG/1=/2,P为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如图,在四边形ABCD,分线,AD BE,垂足为D,AD 60求证:/ BAD4 DAC吆 C知,如图,在MBC中,BE是角平1、如图,已知MB=ND,/MBA=/NDC,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MCDN的是()(A) /M=/NC(B) AB=CD(C) AM=CN(D) AM/CN2、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B=ZC,那么补充

12、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ABE0ACD的是()(A) AD=AE(B) /AEB=/ADC(C) BE=CDAC / MP3、已知,如图,M、N 在 AB 上,AC=MP , AM=BN , BC=PN。求证:(D) AB=AC4、已知,如图,AB=CD,DF±AC于F,BE±AC于E,DF=BE。求证:AF=CE。5、已知,如图,AB、CD 相交于点 O, ACOBDO, CE/ DF。求证:CE=DF。6、已知,如图,AB ±AC , AB=AC, AD ±AE , AD=AE。求证:BE = CD。7、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 EC

13、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E=CF , G是CD与EF的交点,求证:BCFADCE8、如图,DE,AB,DFXAC,垂足分别为E、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AB=ACBD=CDBE=CF9、如图,EG/A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AB=ACDE=DFBE=CF10、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G为CD边上一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向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GCEF,连接DE交BG的延长线于H。求证:BCGDCEBHXDE11、如图,ABC中,AB=AC,过A作GB/BC,角平分线BD、CF交于点H,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GE于E、G,试在图中找出三对全等三角形,并对其中一对给出证明。12、如图所示,己知明。AB / DE , AB=DE , AF=DC ,ACD13、如图,AB=AD,BC=CD,AC、BD交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