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1页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2页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3页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4页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或文笔清新流畅,或情意深长、蕴涵深刻,有古代文人墨客的亘古华篇,哭笑爱恨,情之所至;有现代文学大师不朽箴言,人生至味,千读不厌;还有当代才子的潇洒情释,行云流水,至真至纯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细细玩味,尽情欣赏。但是,面对考试,师生都疲于应付,而对这些课文“抽筋剥皮”,巧取捷径。也就是说,面对一篇课文,首先不是欣赏它的美点,而是选取对考试有利的部分剥离出来学习,去巩固,最后再运用。针对其不同的文体对课文进行“肢解”:学记叙文注重其基

2、础知识、记叙的要素、结构、表达方式等;学说明文,侧重其说明顺序、方法等;学文言文,除了字词句的释译外,其他的内容几乎不曾涉及。这样,一篇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象一只干枯了的丝瓜,只剩了脉脉络络,而皮肉等有滋味、有营养的部分就这样被冷落、被抛弃了,真正能够滋润、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正是那些被舍弃了的汁、液、血、肉。这才是真正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文的精华所在。所以,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呢?我们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把准课标这根“脉”。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素养简括可分为三层:(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

3、能、方法习惯等。(二)是感悟,是熏陶,是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三)是创新精神,审美情趣,以及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完美。可见,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可我们的教学只注重了第一层,而忽略了第二层、第三层。既然这样,全面提高素质从何而来?所以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学语文的前提,是我们解读语文学科的一把金钥匙。二、扔掉教参这根“杖”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依靠教参,在吃透教参的基础上整理上课思路,然后带着既定的上课思路上完每堂课,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如果哪节课乱了章程,就会惴惴不安,认为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好像从没人发问:教参所

4、讲的都是合理的吗?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更没有人试图改变这一切,于是教参便成了我们形影不离的拐杖。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所以要学会独立行走,就必须扔掉这根拐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设计师被邀请在一块绿地上设计一条小路,可设计师却迟迟没有动手,过了不久,草地上出见了一条很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那是行人走出来的。于是设计师指挥工人沿着这个痕迹加以整理、美化。凡是看到这条小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人们称赞的不是设计师的高超技艺,而是他独到的匠心: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设计师之所以会收到如此的效果,是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要充分地让学生欣赏课文之美,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

5、独到的感受,我们不妨也学学设计师高明之处吧任其自然,别给他们太多的思维定式。     三、跨越考试这道“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受到了教参的影响,更是受到了考试的制约。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把考什么当作风向标,并且一直沿着这狭窄的通道往前奔,跑得太专心了,以致忽略了路旁美丽怡人的风景课文的人文之美。学语文,学做人。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要求卷面上的那点可怜的知识,那么语文教学就成了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岂不成了舍本逐末了吗。我们也许很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一谈起明星,就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是如果让他们说话,会觉得太没水准,如果让他们作文,会觉得

6、太缺乏灵气,这都是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学会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刻理解、欣赏。生活是一切的源泉,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四、绷紧语言这根“弦”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7、”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才顺畅,效率才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

8、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

9、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五、唱好教学这出“戏”语文到底怎样教,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教师应该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要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嘛。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意即入其中而出其外,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之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通、互动,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