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_第1页
第16课三国鼎立_第2页
第16课三国鼎立_第3页
第16课三国鼎立_第4页
第16课三国鼎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课 三国鼎立一、重难点分析官渡之战200年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而发生的重要战役。从教材结构来看,它是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背景的重要内容,教材对于战争,主要从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讲述。背景部分,需要明确的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曹操势力何以日益壮大乃至最终称雄北方,既是理解战争结果的知识铺垫,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明确,虽然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

2、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课后活动中的曹操诗句,逐条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争取主动的措施。战争过程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结合战争形势图进行复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重点可以放在战争特点和曹操取胜原因的分析上。影响部分,教材仅用了一句话概括。教师可以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观察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势力范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对于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非常重要。近年来,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也使得学生对此问题兴趣浓厚。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的突破上,以下几

3、个问题不容忽视:相对于官渡之战的曹操大胜来讲,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既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也是我们教学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课堂上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水战是本次战役制胜的关键。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这是曹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次,随着曹操势力日益强大,曹操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也是曹军的一个不利因素。最后,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成为其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放眼社会大背景的意识。结合之前的讲述,学生不难发现,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一个巩固的势力范围。孙权的江东

4、也正在开发之中。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在此问题上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两个问题,在赤壁之战内容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即赤壁之战的故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无论是三国演义一类的文学作品,还是赤壁等影视作品,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很多经过艺术渲染的、具有强烈的戏剧特色的人物和情节。由此得来的对于赤壁之战的认识,与真实的历史之间自然形成了反差。因此,教师不妨从史料中选取几个对比明显的点,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反差。除了教学内容的难点突破,在教学方法上,由于连续学习两场战争,对于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对比、分析也是需要注意的。在这一点上,传

5、统的表格列举方法(见下表)对于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战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三国鼎立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三国鼎立形势图,一个插图,即翻车;两块内容,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从而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教学中明确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区域、都城,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便于学生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基本情况。三

6、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了局部统一。这一点对于理解三国鼎立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三国鼎立形势图来分析,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局部统一的特点彰显无遗。另一方面,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并完成统一的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纵向理解其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发展,与三个国家壮大本国实力的过程密不可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讲述,引导学生分别概括三个国家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的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如何推动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是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影响的关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课堂上教师可以选

7、取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相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既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也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并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二、史料解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曹操:蒿里行【注释】遗:剩下。蒿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蒿里本为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为死者葬所,后为墓地的通称。【解读】这首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选文为诗歌最后四句,连年的战争造成了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的景象,诗人悲痛万分,对苦难人民表示了极

8、大的同情,全诗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注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汉乐府的曲调名。夏门指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解读】建安十二年(207),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五十三岁的曹操率军征伐乌桓。这首诗就是他胜利归来时写的。诗开头有序曲,是歌唱的引子,正文包括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部分。选文是龟虽寿的一节,诗人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壮志不减,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

9、。三、问题解答1.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书法、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2.课后活动(1)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作者)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