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作业题及答案解析(11份打包文本22第1课时_第1页
2015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作业题及答案解析(11份打包文本22第1课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本 22 赤壁赋第 1 课时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1壬戌()3桂棹()袅袅()(2)给多音字注音2窈窕()4溯流光()嫠妇()2.辨形组词溯1朔 朔.槊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_ 七月既望:_2_ 举酒属客:_3_ 白露横江:_4_ 浩浩乎:_5_ 飘飘乎:_4.名句填空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 , _ 。2其声呜呜然, _, _。_ , _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 , _ 。_。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_, _,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举酒属客) 暴虎冯河(冯唐易老曲高和寡温和.和稀泥文本互

2、动一、整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_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2山川相缪:3_举匏尊以相属: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歌窈窕之章古义:_ 今义:_2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今义:_古义:_今义:_3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_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 今义:_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古义:_ 今义:_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歌窈窕之章:_扣舷而歌之:_1歌|歌曰:“桂棹兮兰桨”:倚歌而和之:_纵一苇之所如.:_3_ 如丿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盈虚者如彼:_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_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_2正襟危坐:_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4顺流而东.

3、:_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6侣鱼虾而友麋鹿:_7_ 不游于赤壁之下:下方其破荆州,下知东方之既白.:_2.虚词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于赤壁之下:_1于月出于东山之上: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而不知其所止:f .-扣舷而歌之:_2而正襟危坐,而.问客曰:_侣鱼虾而.友麋鹿:_-目遇之而成色:_其声呜呜然.:_3然苏子愀然:_何为其然也:_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月出于东山之上:_译文:_2渺渺兮予怀:_译文:_3客有吹洞箫者:_译文:_4何为其然也:_译文:_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译文:_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_二、深层探究5.第1自然段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句从全 文看,有什么作用?哪些句子描绘“七月既望”之夜怎样的赤壁景色?这样的景色使泛舟者 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6第2自然段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的?描写箫声的作 用是什么?7第3自然段是如何通过对比写人生短暂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8学习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 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9第5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意

5、?结合 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三、技法迁移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文本回顾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 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赋中先 通过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 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 接着, 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 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 最后集中进行议论, 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 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按

6、“乐 悲 乐”的感情变化组织材料。技法点拨描写:用语言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形态。描写时,要有真实的感情,要有丰 富的想像。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精确、含义深刻,使用多种修辞等。抒情: 作者在文中抒发自己爱憎喜怒的情感, 是对某一事物叙述或描写本身所流露出的 态度。 抒情有时是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 用一两句话直接吐露心中的感慨; 但更多的是寓情 于景,用饱含感情倾向的语言给所描述的事物涂上一层感情色彩。议论: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有三种表现形式:景物 描写本身就是为了说明一种哲理, 也就是以景喻理; 议论和抒情互为依存, 带有感情色彩的 议论本身就含有抒情,而饱满真切的抒情

7、也常常含有议论;在描写、抒情后进行评说。迁移运用请任选你生活中熟悉的一处风景或一种景物,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景、情、理交融的短文,题目自拟。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r6xu ydotido zh(o su nido li(2)zh口shu do ud Upng;f ng h已h e huo2.追溯;塑造;朔风;横槊船棹、阔绰、泥淖倚老卖老、掎角之势、犄角旮旯渺小、缥缈3已经。致意,引申为劝酒。笼罩。本课指广阔辽远的样子。风吹的样子, 如“风飘飘而吹衣”; 飞翔的样子, 如“雁飘飘而南飞”; 本课指轻举、 飞升的样子, 如“天 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之气”4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8、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寄蜉蝣 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文本互动1.(1)“冯”通“凭”,依据、凭借。“缪”通“缭”,连结、盘绕。“尊”通 “樽”,酒杯。(2)诗经中的章节 女子文静而美好。停留。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或犹豫不决。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一种游戏方式。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浩荡渺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超群, 超脱尘俗。 不依靠他人而自立。(3)吟诵 唱 歌词 歌声 下面 攻下、攻克 往 像 像(4)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都是名词作状

9、语, “向西”、“向东”。5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友”。 形容词用作动词,“露出白色”。2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被”连词,表转折,“却”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形容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代词,“这样”3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谓语前置句或主谓倒装句,应为“予怀渺渺”3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者客”。4介词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其然也”4.大江真旷远啊,船儿像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道将停留在什么地方。飘飘然, 又像遗弃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2箫声呜咽着,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

10、音婉转悠长,像细丝一 样绵延不断。5.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和游玩的方式;引出下文,“秋”引出秋景,“赤壁” 引出怀古,“苏子与客”引出主观议论。 主要景物是月和水。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 舟如一片苇叶, 轻浮水面, 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 又朦胧如梦境一般。 面对此等美景, 引起苏子饮酒、 诵诗的雅兴;而“徘徊”之月又似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使游人产生 愉悦之情。加之于万顷江面、朦胧乳雾,终至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舒畅飘逸的感觉,体现了超然物外的

11、境界。6.写了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一是直接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呜呜然”, 又用比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加以夸张渲染; 二是 描写袅袅不绝的余音;三是用夸张手法写箫声的感人力量。箫声起,悲意生。客人的箫声起到了由乐转悲的作用,引起下文的主客有关人生短暂、宇宙无限的议论。7.一是古今人物的对比。连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我 们这些等闲之辈更不在话下, 于是悲苦哀怨就流露出来。 二是通过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 比而生悲。 三是由理想中的愿望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 这些话虽然都是“客”说的, 但我们 不妨认为,客人之悲正反映了作者被贬后消极悲

12、观的一面。通过“客曰”, 由眼前的“江水”、 “明月”想到曹操、 周瑜两个英雄人物, 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答案解析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东进发”。“以为伴侣”、“以为朋连词,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我的内心空旷而惆怅。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本段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3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话语, 以明月、 江水作比,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 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

13、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 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 人类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 永不增减, 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人应该轻物质重精神, 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保持 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 但这种思想 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 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无病呻吟, 不要去追求那种 看似超脱尘世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 而应适应现实, 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陶醉于 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 注意到 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 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