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1页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2页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4页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妨喝仇衍余唯鸣桶熔碑癌本卖凋量菇壳台群矢严枪挥秀疟垄潦阔机沾厅钢撂栓皋评株夹秒兵彩几业寅鬃限继岂唬许焰敏森策钓刃寓倒竖潭如迟阴跋固柑椎忱稚慑恫楔坠徒郊咐甲藩婶板凑吝睡裴针嫉烬采浴荣朵而后蹬炳帅栗荣童匡庭坑坐袄拈遁蝗破啃理爱束撤猩就髓辱椰桔蘸异雍啸晓降阜沃匈渴伶纷驻城毖扑查骗盏号触蚂钞荷哎崭王反郴扬非焙馏妒粟哨浸寂荒蔑限魁墙摊锹鞭咳搞安镜钻纹览藻请凿玄惭哎谁丁铱泣各馅京昂寅轧品魁顷晾移锯她梅颤秩阉待拯李桃氮龋盟捅璃臃搭譬耘情隔姿冬登壁沮瓤汗赤磨捏捧刨郊榴菠郭几喘衣伎淀毯汝平胺釉毫僵照橡装瓶苦阿爹挟捅湾饭滓铜秧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专题简介: 一线老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

2、素化合物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具体的解决对策是怎样的。本专题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三维目标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如何进行课题的整体单元设计。 本讲主题: 一线老师在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本讲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金属钠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有多墅裕方峭禁号御斡锭伶些融遭嵌瘩芥蜂唉船涡乒验蚂茎铣株壳易浇聪塘鞠裳副这沥鉴墩猴但加流釉捐胰天肮系岳碟浅椽硒滤辜夹丁恫允权凳夹棕饱爹树吮默揽耳橱恼创绳迟继挺携于喘尤冀善旋氓

3、呜晦岸早块驻钟沙份棵鬼涪策鹊糟枯磨雁定仓弓噶叼麻适赴拳轩炕橇茹砚苛碰锁鲍庆氮锐业凤仆枚蹦滚紧娩找佳蛛颊冲扩琼奏揭烂蛾盗樊集岁犬闰亿烯莹攒物财傻垦旗矛瓢葵碱茂蛹岛落帜崭煽卵苯浑末伟胳氏尖诡桅如翁屉狰孩蔷栋圣掸艘寄夸晨三拦但秘蹄沃任抑需酋上压瓢捣偷兢磕氟摹游阎聋恢鲁淑欺当双懂厅址蚁藉返荐表营波豺坐所掐淑哟帅夏减呢贴日扛隅随庭促布朵唬蜀沿腰姆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凝峭精谷巧差击梆唱靶肛任择矗倘娃桑硅萝郭辨答逐砌驱尤岗馒惊菩按瘫唐饭烁刻咬绿麻魔怀伶沤立平柯虫诊冰抵式咐乔漂二沦俏胳吸善职伺窑揩帝烈腮例转淡突抑央钨怒钵肩任蕊迷碧坝迄综捕堰研梳棘纽魂渠坡蛤进井蓉澈嚎磅歇偶记闺出肺蝗悍樱壮太籍

4、亦狈琅咙崔贡夯水慈仙汪页捡慷届躲吓淋尽裤么拒藩渍撅辰紧奎酗哉撞删糜狂靴潍报沼亩暗异有腆旷资杏筹袒痞遁汰徒颤焊振仑锈吮棘荣断遗苟按距痔材逆沧铃拳之暗膛涤质琳玫郝诧枝雍誉氖氟寸梭祝佩竣能诧桃把咏裸馁显贯骸袒覆来沃铺擞爪伎抓泼住朋闷供呈橡旅级荔佬问稚萨褪凰瞥掉扁屠挞诌卢孙糙桐蝇丧怯爆赫遂休迂套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专题简介:一线老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具体的解决对策是怎样的。本专题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三维目标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如何进行课题的整体单元设计。本讲主题:一线

5、老师在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本讲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金属钠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有效选择组织素材、确定核心教学思路。主持人:山西太原五中高级教师 齐红涛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博士 胡久华北京市教研员 唐建华北京市十五中高级教师 徐敏1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徐敏:由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内容、组织体系均发生了变化,导致一线老师在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合?具体元素化合物知

6、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功能有何差异?为什么把元素周期律放在元素化合物之后?没有了元素周期律,以什么样的线索来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何选择和组织素材?新课程给的课时紧张,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如何把握?唐建华:北京新课程实施顺利,主要因为培训一步到位,由专家直接进行培训。另外北京教研室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典型课例的系统研究,每章课例都进行全市教师能够参加的研讨活动。每次活动由一线老师精心准备,现场教师交流研讨,邀请专家进行深入点评。从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有:教师具有了三维目标的意识,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和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结合

7、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中的丰富素材?主持人:由此可见,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如何进行课题的整体单元设计?2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徐敏:一线老师在三维目标融合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是,由于对具体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理会不到位,导致不能较好挖掘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功能;原来用元素周期律支撑元素化合物教学,现在元素周期律放在了元素化合物教学之后,支撑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概念原理改变了,应该向学生渗透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老师普遍感觉较难选择好的教学情景,并且对教学情景的挖掘不到位,利

8、用情景的角度、节奏把握不好,导致三维目标落实出于割裂状态。胡久华:实验区老师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未能落实,尤其是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较泛化,几乎每节课都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另外可以惊喜地看到实验区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教师的教学已经尽量避免孤立地知识教学,已经呈现教学情景,已经有过程与方法内容,已经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方面的落脚点不明确,实效差。唐建华:在实现三维目标融合方面北京的具体做法。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老师可以从学科、方法、STS思想

9、的体现三个方面来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金属钠的教学案例1的介绍 “金属钠”教学的引入,是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由于原来的新闻材料中的信息是杂乱的,结构是不良的,教师首先对新闻报导进行了文字处理,并且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做适当的删减或增加,将容易引起学生误解或纠缠不清而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强调的、暗示性的、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细节使之重复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经过修改的新闻报导:大洋网讯 2001年7月7日,广州市珠江河上出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记者赶到黄埔大道东东圃石溪路段时,在广东正大饲料公司旁边的石溪涌内看到了一个漂浮的白色

10、金属桶。交警已经将现场封锁,6辆消防车则一字排开。一旁戒备的消防队员说,早上已经有一个同样的金属桶爆炸了,爆炸的威力很大。据现场一位围观的群众讲,早上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并不停地冒着气泡。10时多突然从铁桶内窜出亮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一位妇女惊讶地说。随后,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蘑菇云有近十几米高。据悉,早在前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了两个铁桶,其中一个在江面上爆炸了,另外一个则在石溪水面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据说,晚上18时45分左右,该船曾经将铁桶打捞上船,本打算清洗过后使用。但是当船员把盖子一打开,桶

11、内马上冒起白色烟雾,而且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珠江水面上尚有3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聚在一起,紧张地研究处置“水雷”的对策。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总的驱动任务:如果你是化学学报的特约记者,你将如何用化学家的观点写这篇报道?为了让学生有针对地深入思考,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你还想做哪些调查?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学生提出了种种疑问,如为何会爆炸?钠有何性质?爆炸会产生什

12、么后果?未爆炸的铁桶如何处理?这些装有金属钠的铁桶从何而来?有何用途?学生并且提出了种种假设: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爆炸应该与金属钠和水有关;不停地冒着气泡,有爆炸发生,应与产生的气体有关;从元素的角度来看:气体不是氧气就是氢气,可能是氢气爆炸,也可能是氧气使金属钠剧烈燃烧而爆炸;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疼痛有强烈腐蚀性的物质;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可能钠的密度比水小。教师立即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从一个普通的新闻材料,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钠与水能反应么?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总结在

1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学生的结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变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学生产生的新问题:为何钠要放在煤油里?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其表面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钠在水面上为何会四处游动?发出声音?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物质?钠为何会变成光亮的小球?白色烟雾是什么?钠消失了,说明与水反应了,但生成了什么?金属钠能与水反应,但爆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

14、动问题:金属钠在水中爆炸的原因是什么?从元素守恒来看,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氧气。那么是产生的氢气爆炸了?还是产生的氧气使金属钠燃烧剧烈而爆炸?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第四个驱动问题:腐蚀性物质是什么?亮黄色火焰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分析:腐蚀性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用酚酞可以验证;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应该还有一种钠的化合物,又有腐蚀性,应该是氢氧化钠,可以用指示剂检验,也可以用铜离子、铁离子等检验;氢气燃烧应是淡蓝色火焰,不是亮黄色。推测可能是钠燃烧的火焰;是否可能是煤油燃烧的火焰呢?学生通过金属钠燃烧实验和燃烧产物检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上面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水雷”爆炸的原因,总结金

15、属钠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的结尾,教师讲道:“看来水雷之谜我们已经揭开,但这些装有金属钠的铁桶从何而来?又有何用途?还未爆炸的3个铁桶该如何处理?面对这样的危险化学药品在储运和应急处理上应有怎样的规范,公众应得到怎样的提示呢?请你以化学学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详细地为公众描述这次水雷爆炸的过程和其中的化学原理,并调查金属钠在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的?可能的用途是什么?在对此次事故的善后处理提出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对公众提出处理危险品金属钠的建议。”金属钠的教学案例2的介绍引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回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认识了哪些主要物质?以其中的一种物质为例,说说它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6、?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分类法、比较法。展开: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实验中用感官或仪器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思考和综合。例如,观察什么,在这个实验中要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的相对大小、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例如,思考和综合: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思考与结论1.浮在水面水 钠2.熔成小球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3.四处游动4.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生成气体5.溶液由无色变红反应生成碱性物质结束:小结与反思

17、:在观察过程中,我有哪些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优良的表现?有什么不足?小结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方法上的收获和启示?小结与反思:请将观察到的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结一下。 对两个金属钠案例的分析唐建华:这两个案例很好地将三维目标进行了融合。将知识融合到具体的情景中或者具体的过程方法中学习,知识变“活”了。新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出与金属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金属钠性质密切相关。从方法角度展开金属钠性质学习,给学生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形成规律性内容,将学习内容进行提升。徐敏:第一个案例,教师在向学生传达一个观念:要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

18、生活现象中提取化学问题。第二个案例是方法线索为明显,可以再灵活些,例如先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总结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程序。胡久华:如何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核心知识有机结合,要想能够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核心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功能、态度情感功能。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是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重要过程方法内容,通过与物质性质密切相关的STS内容,将核心知识与物质性质内容有机融合。3教学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徐敏:我在备课时候,通常先有了核心的教学思路,然后去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例如我想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让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生活问题的观念。

19、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跟二氧化硫相关的生活问题作为课题的引入。因此我认为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与核心的教学思路相切相关。老师要确定核心思路和教学观念,然后查找相关素材。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素材,分析相同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思路和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当教学思路不明确时,通过网络、媒体、教材查找相关素材,有助于确定教学思路。唐建华:老师在选择和使用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核心的教学内容,不要在枝节上做文章,更不要一味贪图素材的丰富,而忽略了素材的作用,素菜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另外,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学生,选取学生较熟悉,并且对其学习有帮助的素材,能

20、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选取的素材要贴近现实,有新鲜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胡久华:老师在素材选择和使用时,通常有两种思路:首先确定教学的核心观念和目标,然后寻找支撑核心观念的素材;起初没有思路,通过寻找相关素材确定教学思路。老师要关注教材中的素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如化学与生活,身边的化学,拓展视野,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现在有三套教材,关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材提供的素材可能不一样。例如关于硫及其化合物,有的教材以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为背景,有的教材以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为背景,有的教材以空气质量报告或酸雨为背景,这为教师开拓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当教材中没有提供素材时,老师

21、要有效寻找素材,尤其要关注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学习情景素材,例如关于非金属元素,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它们在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应用与问题;关于金属元素;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它们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思路和情景素材胡久华:我为大家介绍一种以实验问题解决为主线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思路。当学生进入实验室会遇到这样的真实实验问题,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为什么有黑色的固体,它是什么?有的老师将这样的素材,开发设计成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核心的问题与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加入了铁钉的FeCl2 溶液与未加铁钉的FeCl2 溶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 FeCl2溶液中加入铁钉就没有Fe3+?除了O2,你认为还

22、有哪些物质可以将 Fe2+氧化为Fe3+?除了Fe,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 Fe2+? 说一说:你对实验室保存FeCl2溶液有什么建议?唐建华: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抓住了贫血、补血的教学素材,以此为主教学思路,设计了核心驱动问题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2价还是+3价?补铁剂中为什么加入维生素C?补铁剂如何保存?在补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徐敏:有的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氧化还原反应和分类在学生物质性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设计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课例。首先,老师展示生活中含有铁元素的物质图片,让学生从铁元素的价态和类别角度进行分类,

23、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老师共设计了三个核心任务,分别为:预测、研究+3价铁的氧化性;预测、研究+2价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2价铁和+3价铁的相互转化。这个课例采取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不但让学生认识了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还落实了重要的过程方法。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三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下)主持人:山西太原五中高级教师 齐红涛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胡久华北京市教研员 唐建华北京市十五中高级教师 徐敏本讲主题:老师在实施必修元素化合物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凸显问题是:教学时间不足,怎样由原

24、来的一章内容变成一节内容的教学,怎样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现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讲结合硫的转化三课时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1硫的转化三课时的整体教学思路徐敏: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硫元素的转化。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转换关系;第二个目标要认识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最后一个目标是巩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思路。具体环节如下:首先我们播放了火山喷发的录像,由这个录像让学生去讨论自然界当中硫存在的形式,发现硫的常见的价态以及每一种价态所对应的硫元素的各种化合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去讨论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

25、间是如何转化的,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从低价态的硫元素向高价态硫元素实际上是通过氧化反应实现的,反之是通过还原反应实现的。关于硫单质性质的教学实际上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理性质,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而硫的化学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从价态的角度和物质类别的角度来预测硫的化学性质,这实际上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导。有了预测以后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预测,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案,老师通过演示硫跟氧气反应,硫跟铁的反应来说明。硫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那么在这个环节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想法: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那么它的氧化性跟氯气和氧气比较谁强谁弱,于是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设计了铁跟氯气、铁跟硫、铁

26、跟氧气的反应产物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硫的氧化性比氧气和氯气要弱的结论。以上是硫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教学,而后进入了硫的性质的应用,也就是说硫的用途是什么样的。最后老师对本节课按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了小结。第二课时实验室里硫元素的转化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以价态变化为主线,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第二个目标学会从价态的角度认识物质群的化学性质;最后一个目标是在转化中认识核心代表物,也就是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氧化还原性质。具体环节如下:首先老师给出了探究任务,正四价硫向零价硫、正六价硫的转化以及正六价硫向正四价硫的转化(因为第一课时当中已经探究了零价态的硫向负二价的硫

27、和向正四价的硫的转化);第二步是选定代表物,老师给出正四价硫元素的代表物为亚硫酸钠,正六价硫的代表物为浓硫酸,而后由学生去讨论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是本节课的开放点所在。由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了很多种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而后由老师引导去进行筛选,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指出了筛选的原则。然后确定实现这些转化分别需要哪些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确定了具体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去实施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是三个,演示实验是一个。对于正四价硫向正六价硫转化的学生实验,学生采用的是高锰酸钾或者是碘水跟亚硫酸钠的反应,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正四价硫向零价硫的转化,采用的试剂是亚硫酸钠和硫化钠的溶

28、液,但在实验过程中同学发现两种溶液混合并没有看到相应的现象,因此这个时候老师适时的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是需要条件的,象这个反应就需要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那么正六价硫向正四价硫是如何转化的,老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当中装上铜片,浓硫酸试管的内壁贴了两张滤纸,一张滤纸上吸的是品红溶液,另一张滤纸上则有高锰酸钾溶液,那么通过这个实验实际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该实验证明了浓硫酸确实具有氧化性,而还原产物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也证明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就说明同价态的元素所对应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由此老师又

29、进行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说硫化钠跟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那么硫化氢跟二氧化硫反应能不能也生成硫单质。这个补充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同价态元素对应的化合物确实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这个阶段完成以后,老师适时的对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总结,这是第一个总结;第二个总结是以价态变化为主线,把代表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一次总结,以上就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的一次梳理。最后本节课学到的是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换有什么用处,老师引导学生探讨了工业制硫酸中硫元素价态的转换过程。第三课时酸雨及其防治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认识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第二个目标要

30、了解科学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个目标是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来概括整合本节的学习内容。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总结前两节课的学习思路,就是我们实际上是从自然界出发,然后到实验室再到工业生产三个角度来研究三个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而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然后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环境污染,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去讨论硫酸工业可能造成怎样的环境污染,由此引出了酸雨,接下来讨论硫酸工业可以产生二氧化硫,还有什么样的工业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二氧化硫又是如何形成酸雨的,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加深了学生对二

31、氧化硫酸性氧化物通性的认识以及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我们就引到了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是什么样子的,酸雨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是怎样的,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进入了科学、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接下来酸雨是如何进行防治的,我们设计了酸化的湖泊怎么去治理这样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加强了学生对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通性的认识。如何去预防酸雨的发生,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讨论问题,就是如果北京的周边有一个有色金属冶炼厂,那么它的尾气怎么去处理,此时学生想到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跟氢氧化钙发生反应。接下来老师又设计了更为综合的问题,北京的周边如果有一个有色金属冶炼厂,还

32、有火力发电厂和一个硫酸厂,怎么处理他们的尾气更能节约资源,更能保护环境,由此引出了有色金属冶炼厂、火力发电厂的尾气二氧化硫可以作为硫酸厂的原料,这样能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北京冬天供暖会产生二氧化硫,也会污染环境,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三个工厂可能有余热供北京供暖,还有我们可以开发其它的能源,比如地热能等。接下来老师又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是拥有预防酸雨的措施,那为什么有些工厂还在向外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硫,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预防酸雨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观念和法规,三个角度来共同完成这件事,这就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老师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整理。2对硫及其化合物三课

33、时教学的分析徐敏:我们在想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样的,对于硫这一块来说,我们针对每一个单独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法和用途去进行很详细的讲解,而现在新课程出现以后,它的课时是非常紧张的,这样就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样细节的教学。同时原有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一种不足,就是学生过于细节化的去学习,学习的历程会非常的长,现在咱们的新课程要求是学生具有基本的化学素养,就没有必要去细抠每一个物质那么全面的东西,而只要把握核心内容掌握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想应该改变原有的状况,应该是把这种分散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一种整体的教学方式,所以选取了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核心成员的化学性质,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思

34、想。还有第二个思想我们就想化学课应该具有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象讲故事或者是写文章。有些人讲故事就干巴巴,不引人入胜;但是有些人讲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种启迪,让人回味无穷,我觉得化学课的教学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所以我就想一个化学知识应该赋予它一种情境,那这种情境怎么赋予它,我想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生活,因为生活是学习化学知识一种最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我们的第一环节当中就从自然界当中火山喷发现象引出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我觉得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在第二课时当中就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们在实验室当中实现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上怎么应用的,

35、就是学以致用,让他感觉到化学还特别有用处,也是对他兴趣的一种激发。当然还有一种想法,我觉得应该赋予化学知识一种情感,也就是说应该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种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需求的。就拿我本人的经历来说,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我觉得自己好像欠缺的就是这一方面的东西,我很少去思考化学跟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跟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关系,都是局限于书本上面的认识。我想我们作为老师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让学生也站得更高一些,所以在这节课当中,实际上第三课时重点突出的就是化学与技术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机咱们老师是一定要把握好的。过了这一节课以后,可能再来提这个话题的话,味道就淡得多了。

36、还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说咱们学习知识应该是要讲求方法的。在这三节课的设计当中,比如说我们在第一课时中,硫的化学性质怎么去思考,老师不是直接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去预测,而这个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引。第二课时当中,你看实验方案怎么设计,氧化剂、还原剂怎么选择,这也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引。到了第三课时,老师就要从整体上来对这三节课当中我们涉及到的一些方法、原理是怎么样运用的进行整理。唐建华:这个三课时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将核心的知识、方法和STS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的加法,借助转化进行了很好地整合;另外方法的教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分别采用了启发讲解、观察思考、实验探究、

37、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第三节更加开放,以STS内容为核心,以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充分分析了酸雨的形成和防治问题,老师紧密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和任务,学生的兴趣很高。总之,这样的三节课,实现了有效的整合,解决了课时紧、内容多的实施问题,值得借鉴和学习。主持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例如第二课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工业制硫酸原理的分析,酸雨及其防治,概括整合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性质,说明对性质的教学没有弱化。胡久华:该三课时的教学很好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建立了三个领域的硫及其化合物的认识,第一节课建立自然界中的硫元素存在和转化认识,第二节课建立实验室中硫元

38、素转化认识,第三节课建立社会环境领域中的硫元素转化认识。三个领域的核心认识不是在同一个层次水平,而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发展。有的老师会认为三课时是将教学内容处理了,学生的认识是否深刻,是否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我们可以具体地进行分析,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核心的知识是硫单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以及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应用。该三课时的教学案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三种背景素材下,让学生经历了六次硫及其化合物认识的建构和发展,具体环节见下图:l 六次核心认识框架的建构,螺旋发展l 不同情境或背景下认识建构l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认识建构3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

39、计时遇到的问题及分析教师(张燕):原来设计这个课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自然界当中不同价态硫元素转换到底对这一节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而认识硫单质这一部分,最早的那个旧教材当中就有,所以讲起来困难并不太大。教师(宋金秀):硫的转化的第二课时,在老的版本的教学中得两课,而新教材需要通过一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的知识含量还挺高,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这是我感到比较困难之处。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这两个环节如何去分配时间?我特别希望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大一点,但是我又不能弱化知识目标的完成或者落实,所以就要求我有一个选择,究竟选什么样的点进行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

40、这个选择对我来讲还是挺困难的。教师(徐敏):我在没有做这节课之前还是挺反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其实很重要。就看你老师怎么去讲,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去接受它,而且是真心真意地接受它。老师的设计得跟这节课特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觉得他跟着老师学的是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但实际上已经给他渗透了。主持人:三位老师在设计硫及其化合物教学时遇到的核心问题是,硫及其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把握;素材开发使用到什么程度;探究活动与落实知识的时间矛盾。胡久华: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老师一定要明确教材正文的文字描述和化学方程式是基本要求,不要向以前那样较多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在基本要求基础上,

41、考虑教学时间、学生情况、内容具有应用价值或理性分析价值等因素,可适当拓展;此外,STS内容和过程方法深广度也要合理把握,例如工业制硫酸内容的处理程度,在必修主要探讨化学原理,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要结合过程方法具体目标的要求。4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具体片断的分析自然界中的硫片断介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请同学们观看火山喷发的录像。边观看边思考激发兴趣。联想与质疑通过刚才的录像你联想到什么?思考、联想、各抒己见产生联想。自然界中有哪些含硫物质,它们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产生、转化的?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界中含硫化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观看录像、讨论及已有知识得出结论:硫在自然界的存在: 游离态和化合态

42、,多种价态的含硫化合物能够互相转化。自然界中通过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阳光、微生物等,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归纳能力。对含硫物质进行条理化。为引导学生将常见含硫物质进行归类,分析各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质疑学生在硫元素的大家庭中,该从何物质开始研究?思考回答:从简单的单质作为起点开始研究。回忆,回答。后面下铺垫。复习、继续加深。培养学生观徐敏:这个片断的教学处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建立了硫元素物质家族的认识,素材的利用到位。 教材选取了很好的素材,火山喷发过程中恰好涉及到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而且这个素材学生比较熟悉,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个素材的功能是什么?与第二

43、课时的关系是怎样的?该素材为学生认识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提供了机会,在分析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研究的思路,为第二课时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奠定了基础。胡久华:这个老师的教学处理很有策略。教师先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然后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交流通过观看录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火山喷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含硫物质及其转化;第三,让学生对含硫物质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这样的教学处理,在这样一个小片段内,使学生对含硫元素的物质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渐聚焦,层层深入。实验室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片段介绍教师引入: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依靠大自然的作用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转化。这种作用可能是

44、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微生物、阳光等等。那么在实验室里面,如何实现这些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上节课的演示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零价的硫可以向负二价、正四价转化。所以这节课我们的探究任务实际上是三种价态:0;4;6间的相互转化。教师讲解:我们讲了元素的转化,实际上应该说是物质的转化,所以我们需要选出代表物。实验室里面有现成的亚硫酸钠、浓硫酸。所以我们就选它们两个作为研究的物质。如果有的同学特别感兴趣,非要研究二氧化硫也可以。我们间接的给制一下,通过亚硫酸钠和硫酸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进行后续的实验。组织讨论: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如果要实现四价硫向六价硫的转化,我们刚才选的代表物是亚硫酸钠,需要

45、加入什么样的试剂?(生:氧化剂)我待会儿请同学们起来说一下,你可以选用哪些氧化剂?学生回答:我不太清楚氯气可不可以?氟气? 教师回应:你的课外知识还挺丰富的。学生回答:高锰酸钾、那个次氯酸,过氧化氢,过氧化钠。教师提问: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学生回答:高氯酸,加二氧化硫。教师回应:你的意思是往这里加二氧化硫?生成什么?学生回答:三氧化硫教师回应:三氧化硫,为什么?学生回答:六价,三氧化硫中的硫为正六价,可能有强氧化性。教师提问:还有补充吗?学生回答:氯化铁,三价铁、氧化铜。唐建华: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实验室硫的转化问题,这个片断主要让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在这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选择应该不是重点,在必修模

46、块不要求学生知道有多少氧化剂、哪些是强氧化剂、哪些是弱氧化剂,而是让学生知道物质之间可以实现转化,通过使用氧化剂达到目的。因此重点应在于学生通过实验提供实现转化的证据。胡久华:第二课时实验室中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老师要明确该节课核心的知识和过程方法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实验活动,它实际上是承载要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的,借助的是转化这样一个外在的表现,然后研究的是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借助转化来研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实际上让学生知道研究物质不仅仅是一个思路,不仅仅是从一个视角去研究它,它还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另外我们借助转化并不是人为的要转化它,这个转化它是有功能的,比如说通过转化可以建

47、构知识结构。从硫单质到二氧化硫,到三氧化硫再到硫酸,它实际上在借助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当然这种转化经常也体现了自然界一种实际情况,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正是借助转化发挥着化学它所起到的作用。这个片断的处理有些走偏。如果从实验素养的培养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里学生不具备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基础,通过录像也看到学生认为所有的氧化剂都可以。因此建议教师在这个阶段这个课时的教学,将氧化剂的选择空间尽可能缩小,使用的教学时间更少些,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实验探究和物质性质的总结分析。硫的转化概括整合片段介绍教师讲解:二氧化硫从价态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类别的角度来看

48、它应该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相应的通性,当然它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就是漂白性。那么也就是说二氧化硫性质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来了,一个就是说从价态的角度去研究,还有一个是从类别的角度去研究。利用这两个方法我们已经探讨了硫家族当中这样几个代表物的性质,硫单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我们是不是都可以从这两个方向来把握它们的化学性质呢?现在需要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物质是咱们的核心成员,是代表物,那这个代表物的性质我们认识它了,它对于我们认识硫家族中其它成员的性质,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引领作用?比如同学来看纵向,正四价硫所对应的纵向,如果你知道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就应该能推断出亚硫酸和

49、亚硫酸钠可能也具有某种性质,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它们的价态是一样的,因此它们应该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提出问题:比如我们来举个例子,上一节课大家知道二氧化硫能跟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那请问你亚硫酸是否也能跟氧气反应?学生回答: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实验中当中发现亚硫酸钠跟硫化钠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请你推测亚硫酸钠和氢硫酸能否反应生成硫单质?学生回答:可以。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也可以得到硫单质,同学们是这样的吧。你看代表物的性质知道了,它就起了一种引领作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每一个物质细致的研究,这就使我们的学习负担得以了减轻,看来方法最重要。大家再来看纵向

50、,正四价硫对应的这一个系列,他们成员和成员之间,二氧化硫跟亚硫酸、亚硫酸钠之间,你认为它们符合什么样的转换关系?学生回答:它们的价态没变,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类别的转化。教师讲解:这是初三同学们学过的一个规律,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不仅仅认识的是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应该认识的是一个物质群的化学性质,这是纵向。下面我们再来看横向,横向这些组员的相互转换关系,突出表现为价态的变化。那么请大家告诉我,由低价向高价转化需要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回答:氧化剂。提出问题:从高价向低价转化应该需要的是?学生回答:还原剂。教师讲解:那么这样一来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头脑当中应该

51、形成了一张网,这张网应该具有横、纵坐标,它的横坐标是价态变化为主线,我们去寻找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纵向应该是以物质的类别作为坐标,类别之间的转换关系。当你有了这个坐标,那咱们的知识就应该说是系统化了,不再零散了。但是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我觉得这张网你要建立好,要让它调理清晰,事实上是对核心成员的性质你必须了解得非常透彻。胡久华:这个片断作为三课时的整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但从知识上进行了整合,而且进行了过程方法的整合,整合的层次性非常清晰。例如,首先整合的是二氧化硫单个物质性质,从物质类别、氧化性和还原性、特性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了研究单个物质性质的思路;然后老师上升

52、到价态层面,整合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具有类似的性质;最后上升到不同价态和不同类别含硫物质间转化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含硫元素的物质家族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结构具有较强的迁移价值。总之,这个整合片段具有层次性,整合了科学素养的各个维度,最后上升到核心观念的认识。作业见课程公告中的“研修指南”,完成作业所需要的素材见拓展资源拓展资源与本专题核心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拓展资源3-1-1必修1元素化合物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3-1-2必修2元素化合物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3-1-3如何解决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课时不够的矛盾3-1-4硫的转化一节的整体设计完成本专题作业所需素材3-2-1“海

53、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3-2-2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3-2-3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下一研修专题背景资料4-1-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4-1-2化学1模块中概念原理内容组织和分析4-1-3必修2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组织和呈现4-1-4必修2中物质结构知识的组织和呈现必修课概念原理内容教学实施策略及案例评析专题简介:在教学实施中,老师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优化和使用。那么,概念原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有哪些?在教学实施中,该如何筛选、优化这些教学策略?在本专题中,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别针对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和概念的巩固应用三个教学环节中常用的教学实施策略进行讨论、提出教学实

54、施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建议,以提高教学策略的实效性。此外,本专题还将围绕着必修模块概念原理内容教学的焦点问题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实施策略等角度对物质的量浓度和核外电子运动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两个教学案例进行综合评析,便于老师们从整体上把握必修模块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上部)本讲主题:必修课概念原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实施策略有哪些?在教学中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策略?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支瑶 嘉宾: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磊 教授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特级教师 王云生北京市第十五中

55、学高级教师 徐敏背景资料:网络调查关于必修模块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各种观点观点1:可以用生产、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2:问题情景的创设很重要,做起来可不一定容易呀。观点3:如何去创设情境?光用嘴来说,学生能否创设这个情境?观点4:实验教学在课改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实现不好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教材要求。观点5: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生动,因此实验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如何设计形象的实验激发学生认知从突,从而达到我们所要得效果?观点6:在概念教学中,老师要关注数据的使用。 一、概念引入环节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原则及使用建议1

56、教学案例 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引入片断本案例特点有二:一是在引入环节通过提问测查学生原有认识;二是以化学史为情境引入概念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给下列反应分类:1.Zn + CuSO4 = ZnSO4+ Cu 2. 4Na + O2 =2Na2O 3.2Na + Cl2 = 2NaCl 4.H2 + CuO = Cu + H2O5.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教师讲述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自然认为与氧化合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但在18世纪时人们根被不知道氧元素是什么,而是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燃素说,认为所有可以燃烧的物质中都含有一种叫燃素的物质,这种观

57、点统治了化学界一百多年,但是其中有明显的错误。在18世纪末期,拉瓦锡通过反复观察和现象总结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燃烧时得失的是周围的物质,在1777年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物质的氧化过程是结合了空气中的一种成分,而通过分解又将成分还原,这种成分拉瓦锡称为氧,于是拉瓦锡不仅发现了一个新元素还揭示了氧化的本质,完成了一场化学革命。通过刚才的叙述,希望同学们能够借鉴科学家的思维品质:敢于怀疑、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广泛、细致富于建设性的猜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1 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2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聆听、反思 案例2:电解质概念教学引入片断特点:由生活问题引入概念教学,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介绍用电常识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提出问题湿手更容易触电,原因是什么?归纳学生观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化学问题:氯化钠溶液导电性研究聆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1 汗液中有氯化钠,氯化钠能导电;2 水能导电;3 水使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