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卷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

2、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

3、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

4、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有删

5、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

6、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

7、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二、古代诗文阅读 (24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7分)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

8、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

9、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10、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3分)常为诸县之最 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BC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

11、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4分)(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注】选自

12、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有:得到。掇(du):摘取、拾取。捋(lu):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8诗经多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1分)9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10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三、名句填空(10分)11.每空1分,此处不作答,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氓中女主人公在讲到婚后色衰而爱

13、弛,“氓”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怨愤地责骂: , 。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 。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哪怕失去生命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否定将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这一看法的句子是: , 。苏子赤壁赋中描写客之洞箫声哀怨至蛟舞人泣的句子是: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

14、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

15、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

16、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

17、武器”。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

18、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

19、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

20、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屠

21、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五、语言运用(12分)13.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的作者是巴金,它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爱情与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主人公有觉慧、觉新、觉民、觉醒四兄弟和鸣凤、梅芬、瑞珏等女性形象。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风来花底鸟语香”和“鸟抛软语丸丸落”两句诗也用了这种修辞。 C“古文运动”是指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22、。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是宋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诗、词、散文都有很高成就。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毛泽东习字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他的书法行追羲之,草赛米芾,狂傲不羁,挥洒飘逸,龙飞风舞,_。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_,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南怀瑾儿子南一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与父亲的缘分里,我感受到亲情,也受教如学生。我父亲对社会现象非常

23、理解,所以告诫我们,不以_来哗众取宠。” A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C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D.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本着“取之于文学,还之于文学 ”的理念,麦家的“文学理想谷”模仿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除了方便读者阅读,还为写作爱好者提供了免费的写作空间。 B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工业产出和出口低于预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件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 C考古部门在南京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虽然目前出土文物有限,但根据方位和时代判断,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24、 D近日土耳其表示,在建设安伊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将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打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 依孔子的思路,“述”是述其历史,“信”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历史中自有 价值,所以要“述而不作”。 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理解到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 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 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这恐怕是一种误解。 A B C D五、写作(40分)(材料见答题卡

25、)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1. C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2. B “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 A (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二、(24分)D(3分)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D(3分)解析: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26、;故排除A和C,而“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C (3分)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8分)(1) 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寂然”译为“安静的样子”;“若”译为“好像”,各1分,共4分)(2) 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庶”译为“老百姓”;“因”译为“于是”。各1分,共4 分)【参考

27、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朝做官,担任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做文帝的挽郎,后来做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抓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

28、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遍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像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

29、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

30、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像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8.赋(1分)9通过变换采集车前子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体现出来。(2分)10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4分)解析: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三、名句填空(10分)1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舞幽壑之潜蛟,弃孤舟之嫠妇12(1)答A给 3分,答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