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必修必修I)第三章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章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识记识记理解理解 应用应用运用运用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境的整体性三、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2.2.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什么影响?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什么影响?(1)(1)在在太古代太古代,海洋中出现,海洋中出现单细胞质生物单细胞质生物,生物学上称为,生物学上称为原核原核细胞生物细胞生物。(2)(2)具有具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地理环境从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无氧环境向向有氧环境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3)(3)在在元古代元古代,原核细胞中演化为,原核细胞中演化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生物的演化,生物的演化过程明显加快。过程明显加快。(4)(4)从从古生代寒武纪古生代
3、寒武纪开始,大量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1.1.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化学演化化学演化(无机演化,生物出现前)(无机演化,生物出现前)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有机演化,生物出现后)(有机演化,生物出现后)代代纪纪距今亿年距今亿年动物界发展阶段动物界发展阶段植物界发展阶段植物界发展阶段新生代新生代第四纪第四纪第三纪第三纪中生代中生代白垩纪白垩纪侏罗纪侏罗纪三叠纪三叠纪古生代古生代二叠纪二叠纪石炭纪石炭纪泥盆纪泥盆纪志留纪志留纪奥陶纪奥陶纪寒武纪寒武纪元古代元古代太
4、古代太古代地球初期地球初期4.04.04.44.45.25.26.06.02525383846460.030.030.70.71.41.41.951.952.52.52.852.853.33.3动物孕育萌芽动物孕育萌芽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海生藻类时代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陆上孢子植物(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 )时代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原始细菌最低等原始生命产生原始细菌最低等原始生命产生人类时代人类时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环境
5、变迁与生物灭绝不利于生物生存环境变化阶段不利于生物生存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导致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灭绝的生物物种灭绝的生物物种古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6060以上以上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原始鱼类和和古老的两栖类古老的两栖类全全部灭绝;部灭绝;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明显衰退。明显衰退。恐龙恐龙灭绝;灭绝; 海洋中海洋中5050的的无脊椎动无脊椎动物物种
6、类灭绝。种类灭绝。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识记识记) )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岩石圈、圈、大气大气圈、圈、水水圈、圈、土壤土壤圈、圈、生物生物圈、圈、人类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循环、地质循环。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
7、境的整体性( (理解理解) )( (一一)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2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理解) )A.A
8、.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与土壤 土壤: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成土母质成土母质: ::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和植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B.B.气候与土壤气候与土壤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土壤增厚。雨林地带,土壤增厚。寒冷:微生物分解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寒冷:微生物分解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温暖:微生物分解快,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少
9、。温暖:微生物分解快,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少。干旱:生物生长量少,有机质少;干旱:生物生长量少,有机质少;湿润:生物生长量大,有机残体归还多,有机质多。湿润:生物生长量大,有机残体归还多,有机质多。2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理解) )C.C.生物与土壤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促进有机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
10、用,一方面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另一方面促使养分元素富集在土壤中。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另一方面促使养分元素富集在土壤中。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D.D.地形与土壤地形与土壤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E.E.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活动和土壤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积极影响:培
11、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水土流失等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理解) )( (二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性。具体表现为:(1)(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互作用;(2)
12、(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定的影响。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由此,人类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这是因为:影响。这是因为:1
1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例如:砍伐森林。森林只是自然地例如:砍伐森林。森林只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植被要素。理系统中的植被要素。2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例如:砍伐森林,不例如:砍伐森林,不只是改变植被状况,而且会改变气候、土壤、径流,破坏野生动物只是改变植被状况,而且会改变气候、土壤、径流
14、,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生存环境。3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黄土高原地区过度开垦,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也会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也会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盐碱、风沙灾害。碱、风沙灾害。4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境要素。例如:生产一吨铜,要消耗吨煤,产生吨废渣。例如:生产一吨铜,要消耗吨煤,产生吨废渣。1.1.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列表述错误的
15、是 A.A.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都会变化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都会变化 B.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不变的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不变的 C.C.地质作用和气候可以相互影响地质作用和气候可以相互影响 D.D.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生物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组成要素生物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组成要素 B.B.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C.C.不需要阳光就能很好地生长的植物称喜阴植物不需要阳光就能很好地生长的植
16、物称喜阴植物 D.D.藤本植物属于喜光植物藤本植物属于喜光植物3.3.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 A.A.水稻土水稻土 B.B.黑垆土黑垆土 C.C.红黄壤红黄壤 D.D.砖红壤砖红壤BCA4.4.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
17、量较多 D.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现碱性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现碱性B5.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B.光热条件太差光热条件太差 C.C.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D.D.水分条件太差水分条件太差6.6.四川盆地紫色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下列哪种因素决定的四川盆地紫色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下列哪种因素决定的 A.A.成土母质成土母质B.B.气候气候C.C.植被植被D.D.地形地形7.7.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当地表失
18、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A.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 B.B.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 C.C.土壤趋于贫瘠化土壤趋于贫瘠化 D.D.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8.8.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A.A.生物生物 B.B.地形地形 C.C.岩石岩石 D.D.气候气候AADA9.9.人们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及水土流失的人们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治理,是因为 A.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
19、会对其他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A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图示分布规律图示表现特征表现特征纬度地纬度地带分异带分异干湿度干湿度地带分异地带分异山地的山地的垂直分异垂直分异地方性地方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热
20、量热量水分水分水热状况水热状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海陆分布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南北更替南北更替东西延伸东西延伸东西更替东西更替南北延伸南北延伸沿等高线延伸沿等高线延伸随高度变化随高度变化高纬低纬高纬低纬明显明显中纬明显中纬明显低纬高山低纬高山明显明显陆地环境的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的,是相对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绝对的,且是绝对的,且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是有规律的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差异地面组成物质的差异 沿一定地势剖面变沿一定地势剖面变化化, ,有序性和重复性有序性和重复性较小尺较小尺度地域度地域 4 43 32 21 11 13 34 42 24
21、43 32 21 1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简单运用简单运用)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 (带谱多少带谱多少) )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如下图:简单。如下图: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与
22、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大陆东岸的地域分异相类似。的大陆东岸的地域分异相类似。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简单运用简单运用) )分布分布植被植被种类种类森林森林自然带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区( (年降水量大于年降水量大于450450) )森林森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
23、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草原草原自然带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的内陆地区( (年降年降水量水量250250 450450) )以草本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荒漠自然带自然带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年降水年降水量小于量小于250250) )旱生植物旱生植物( (灌灌木、仙人掌木、仙人掌) )热带荒漠自然带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1.1.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理解理解) )10 10 10 10 30 30 40 40 60 60 55
24、 55 70 70 A AB BB BC CC CI IHH2020J JF FF FDD GGDDF FGGHHGGE EE E25 25 35 35 202030 30 40 40 60 60 25 25 A.A.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南北纬(南北纬1010之间),之间),B.B.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1020102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之间的大陆中西部),C.C.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D.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大陆西部),(亚热带大陆西部),E.E.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大陆东部),(亚
25、热带大陆东部),F.F.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东部、西部),(温带大陆东部、西部), G.G.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内部),(温带大陆内部),H.H.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内部),(温带大陆内部),I. I.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北纬50705070之间),之间),J.J.苔原带。苔原带。注:注:自然带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自然带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逐渐过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逐渐过渡的。自然带的划分具有层次性。渡的。自然带的划分具有层次性。2.2.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模式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
26、模式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五、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理解理解) )4.4.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 m3000 m的山体,山体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表示不同的自然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表示不同的自然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B.N坡是向阳坡,坡是向阳坡,S S坡是迎风坡坡是迎风坡 C.S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D.S坡是向阳坡,坡是向阳坡,N N坡是迎风坡坡是迎风坡1.1.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27、的叙述,正确的是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 B B. .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 C.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 D. .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2 2. .造成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造成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A.热量热量 B B. .水分水分C C. .地形地形DD.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3.3.下
28、列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是下列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是 A. A.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B B.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C C. .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 DD. .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CAAB5.5.下述的地理环境中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分布规律的是下述的地理环境中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分布规律的是 A.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 B. .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 C. .秦淮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淮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D. .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环状分布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环状分布6.6.
29、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A.北美大陆北美大陆B.B.南美大陆南美大陆C.C.亚欧大陆亚欧大陆 D.D.非洲大陆非洲大陆7.7.地方性分异分异分异常常表现出的规律性是地方性分异分异分异常常表现出的规律性是 A.A.连续性连续性 B.B.普遍性普遍性 C.C.有序性和重复性有序性和重复性 D.D.层次性层次性8.8.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 A.A.垂直分异规律垂
30、直分异规律 B.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C.C.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D.D.地方性分异分异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分异分异规律DCCD9.9.读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 A ,B B ,C C 。(2)A(2)A、B B、C C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的变化引起的,就纬度位置起的,就纬度位置看,它们同属于五带中的看,它们同属于五带中的 。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水分水分北温带北温带1.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A.有机进化有机进化 B.B.化学演化化学演化 C.C.生物演化生物演化 D.D.有氧环境演化有氧环境演化2.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地质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物业公司保安员夜间值班与休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井施工与电梯设备保养合同
- 2025年度幼儿园招生加盟与品牌转让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情感关系建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门面房租赁与社区配套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精装修公寓房购买与户外休闲设施使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奶粉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合同范本页22篇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合同及影视制作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SET协议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淋浴房市场推广与广告投放合同3篇
- 2024山西广播电视台招聘专业技术岗位编制人员20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材料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一:新材料行业研究框架
- 人教版小学英语各册单词表(带英标)
-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乡村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解析
- 智能护理:人工智能助力的医疗创新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专题讲座
- 5G+教育5G技术在智慧校园教育专网系统的应用
- VI设计辅助图形设计
-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探究 论文
- 2023年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00054试题及答案新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