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液_第1页
第二章血液_第2页
第二章血液_第3页
第二章血液_第4页
第二章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血液血液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血细胞及其功能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体液:体液:6070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20):): 包括包括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5)和和血浆血浆(5) 内环境概念:通常将细胞外液称为机内环境概念:通常将细胞外液称为机 体的内环境。体的内环境。血液与内环境血液与内环境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细胞外液细胞外液血浆血浆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 最初由包绕在体内的部分海水组成最初由包绕在体内的部分海水组成2 一种盐溶液一种

2、盐溶液3 与远古海水相似与远古海水相似循环出现循环出现主要为盐液主要为盐液溶入蛋白质,溶入蛋白质,出现各种细胞出现各种细胞血液血液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外液体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占体重的占体重的60%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液体环境,内环境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反应进行的场所4/5组织液组织液1/5血浆血浆最活跃部分最活跃部分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稳态: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内环境理化性稳态: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内环境理化性 质作小幅度波动保持动

3、态平衡的一种状态质作小幅度波动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 必要性:外环境剧烈变化,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必要性:外环境剧烈变化,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 与排泄与排泄 措施:缓冲对,呼吸,血液循环,排泄措施:缓冲对,呼吸,血液循环,排泄 血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血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血浆:、血浆: 水:水:90-91%, 蛋白质:蛋白质:6.5-8.5%, 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2%(w/v)。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 a1-、a2-、

4、a3-、-、r-球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6-7.5g%1 白蛋白白蛋白-分子量小分子量小, 4-5.5g%2 球蛋白球蛋白-2-3g%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分子量最大分子量最大, 0.2-0.4g%a1, a2, , r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a, 球蛋白原由肝脏合成球蛋白原由肝脏合成r 由淋巴组织合成由淋巴组织合成肝功的指标肝功的指标三、血量三、血量-体重体重7-8%7-8%(70-8070-80ml/kg)ml/kg)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 80-90% 80-90% ) + + 储存血量(储存血量(10-15% 10-15% ) (心血管内)

5、(心血管内) (肝、脾、腔静脉等)(肝、脾、腔静脉等) 血量恒定的意义:血压和物质供应血量恒定的意义:血压和物质供应 失血失血20%20%生命活动受到影响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失血失血30%30% 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四、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1.050-1.060, 血浆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 血液粘滞性血液粘滞性 血液:血液:4-5, 血浆:血浆:1.6-2.4(相对于水而言相对于水而言)。3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313mOsm/kgH2O,相当于相当于7个大气压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 渗透压:溶质促使水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

6、压:溶质促使水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主要为电解质)晶体物质,主要为电解质)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1.5 mOsm/KgH2O ,25mmHg, 3.3kPa.(主要与白蛋白有关)。主要与白蛋白有关)。 由于电解质能够自由通过血管壁,而蛋白质不由于电解质能够自由通过血管壁,而蛋白质不能透过血管壁,故在维持血管内外渗透压中起能透过血管壁,故在维持血管内外渗透压中起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4. 血浆血浆PH值值正常人血浆正常人血浆PHPH:7.35-7.45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

7、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 1)NaHCO 1)NaHCO3 3/H/H2 2COCO3 3 2) 2)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蛋白质 3)Na3)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K,K2 2HPOHPO4 4/KH/KH2 2POPO4 4,KHCO,KHCO3 3/H/H2 2COCO3 3 第二节:血浆的功能第二节:血浆的功能一、一、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的功能 营养功能营养功能 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脂类、(脂类、HB、胆红素、激素、维生素、胆红素、激素、维生素、金属离子、药物)金属离子、药物) 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 参与机

8、体免疫功能(免疫球蛋及补体)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免疫球蛋及补体)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凝凝血因子)血因子)二、脂类的功能二、脂类的功能 参与物质的消化吸收参与物质的消化吸收三、糖类的功能:三、糖类的功能: 机体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机体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四、无机盐四、无机盐 参与酸碱平衡;渗透压维持;细胞与组织参与酸碱平衡;渗透压维持;细胞与组织 的兴奋性的兴奋性五、血液的生理功能五、血液的生理功能 营养物质运输 代谢中间产物的运转 代谢产物的排除 气体运输 激素运输 细胞的运行 热量的运输 能量的传递 血量的恒定 内环境维持 第三节:

9、第三节: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一、形态,数量,功能一、形态,数量,功能 影响数量的因素:影响数量的因素: 新陈代谢的快慢;新陈代谢的快慢; 机体活动和环境变化(分暂时性变化和长期的变化)机体活动和环境变化(分暂时性变化和长期的变化) 红细胞形态(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形态:形态:无核(无核(内中为无结构的液体,其中溶解内中为无结构的液体,其中溶解32-36% 32-36% 的的HbHb),双凹圆碟形,双凹圆碟形, 平均直径平均直径8 8umum,周边厚周边厚 表面积与体积比,较球形大。气体通过面积较表面积与体积比,较球形大。气体通过面积较 大。有利于大。有利于RBCRBC可

10、塑性变形。可塑性变形。 数量:数量: 男男:5.0 5.0 10101212/ /L; L; 女:女:4.24.210101212/ /L L。 含含HbHb,呈红色。呈红色。(二)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浓度(二)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浓度组成:珠蛋白组成:珠蛋白 血红素:包括卟啉和亚铁离子。血红素:包括卟啉和亚铁离子。特点:特点:在氧分压高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分压高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HbO2 2 在氧分压低时,容易释放氧在氧分压低时,容易释放氧 在氧分压过高或有氧化剂时形成高铁在氧分压过高或有氧化剂时形成高铁HbHb红细胞和红细胞和HbHb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 运输运输O O2 2和和COC

11、O2 2,缓冲酸碱的作用缓冲酸碱的作用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一)通透性:(一)通透性:对物质的通透性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物质的通透性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O O2 2,COCO2 2,H H2 2O O,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 易通过易通过 葡萄糖葡萄糖 ,氨基酸,氨基酸 尿素尿素 易通过易通过 单价负离子单价负离子(ClCl,HCOHCO3 3) 较易通过较易通过 Na Na+ +,K,K+ +, , 能通过能通过 胶体,胶体, CaCa2+2+ 难于通过难于通过 意义意义:维持红细胞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和渗透压渗透压(二)渗透脆性和溶血(二)渗透脆性和溶血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溶

12、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不同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RBC的体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如尿素,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如尿素,1.9% 尿素尿素与血浆等渗,但因其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与血浆等渗,但因其能自由通过细胞膜,RBC溶解。溶解。 等张溶液等张溶液 (使使 RBC正常正常):0.9%NaCl为等为等渗和等张。渗和等张。 红细胞在低渗透溶液中,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在低渗透溶液中,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膨大破裂,放出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膨大破裂,放出Hb,这种现象叫溶血;而红细胞对低这种现象叫溶血;而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渗溶

13、液的抵抗力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1) 脆性实验与最大(小)抵抗力脆性实验与最大(小)抵抗力2) 脆性与抵抗力的大小是负相关关系脆性与抵抗力的大小是负相关关系3) 5%的葡萄糖和的葡萄糖和0.9%的的NaCl为等渗溶为等渗溶液,而与血浆等渗的尿素则不宜用之。液,而与血浆等渗的尿素则不宜用之。 (三)红细胞的(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红细胞稳定而分散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红细胞稳定而分散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征征 (Suspension Stability) 。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1h末在血沉末在血沉管中的下降距离。管中的下降距离。 血沉的原因?叠联血沉的

14、原因?叠联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红细胞的生成(一)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不断的进行代谢, 平均寿命为120天。 1. 造血器官造血器官:胚胎早期:卵黄囊、肝、脾 中期以后:骨髓逐渐活跃 出生后: 红红骨髓为造血器官 2.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特点特点:自我复制的能力强,可以依靠自:自我复制的能力强,可以依靠自 我复制来维持多潜能干细胞的相我复制来维持多潜能干细胞的相 对恒定。对恒定。 多数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多数处于细胞周期之外 (90%),), 即不进行细胞分裂的状态。也就即不进行细胞分裂的状态。也就 是说动物的造血潜能是巨大的。是说动物的造血潜能是巨大的。3. 红

15、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A 多潜能细胞(自我复制),并分化出多潜能细胞(自我复制),并分化出 定向祖细胞定向祖细胞 B 定向祖细胞分化为母细胞定向祖细胞分化为母细胞 C 母细胞的发育成熟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原红母细胞原红母细胞分裂增殖分裂增殖Hb出现出现早幼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核缩小胞核缩小Hb逐增逐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Hb充满充满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脱核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线粒体与线粒体与DNA消失消失(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4.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用于合成珠蛋白蛋白质:用于合成珠蛋白 铁:构成血红素的重要成分铁:构成血红素的重要成分 微量的铜存在微量的铜

16、存在 铁的吸收:铁的吸收: 与脱铁铁蛋白结合与脱铁铁蛋白结合 铁蛋白(贮存)铁蛋白(贮存) 铁铁 小肠小肠 血液血液 与与- -球蛋白结合球蛋白结合 运铁蛋白运铁蛋白 骨髓骨髓5.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幼幼RBC细胞分裂、合成细胞分裂、合成HBDNAVit. B12叶酸叶酸辅酶辅酶成熟成熟RBC细胞核细胞核红细胞成熟因子:红细胞成熟因子:Vit.B12吸收吸收胃液小肠上段回肠门脉血流肝转钴蛋白II造血组织B12与内因子结合与内因子结合与内因子结合,免被蛋白与内因子结合,免被蛋白水解酶破坏。水解酶破坏。* 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 B12吸

17、收障碍,巨幼吸收障碍,巨幼RBC性贫血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叶酸叶酸蝶酰单谷氨酸蝶酰单谷氨酸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双氢叶酸还原酶双氢叶酸还原酶多谷氨酸谷氨酸盐参与DNA合成 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酶促作用下酶促作用下血浆 红细胞成熟因子:叶酸的吸收红细胞成熟因子:叶酸的吸收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肾外组织是指肝细胞和巨噬细胞肾外组织是指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可作用于定向祖细胞的相应受体红细胞生成素可作用于定向祖细胞的相应受体骨髓造血红细胞生成酶(红细胞生成酶(ERITHROPOIETIN) 产生产生: 红细胞生成酶红细胞生成酶(肾性促红细胞生成因子肾性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促

18、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引起分泌的原因引起分泌的原因: 肾脏供氧量不足或肾肾脏供氧量不足或肾脏需氧量增加脏需氧量增加. (二)红细胞的破坏及脾脏的功能(二)红细胞的破坏及脾脏的功能红细胞破坏的场所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血管外破坏:主要是肝、脾、骨髓;血管外破坏:主要是肝、脾、骨髓; 吞噬细胞破坏衰老、受损、异常细胞吞噬细胞破坏衰老、受损、异常细胞 血管内破坏:溶血性疾病、异型输血血管内破坏:溶血性疾病、异型输血(二)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的降解2、脾脏的功能、脾脏的功能 造血功能造血功能 破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 重要的血库重要的血库 参与免疫(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19、参与免疫(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胆色素形成胆色素形成第四节、白细胞功能第四节、白细胞功能 一、形态与分类一、形态与分类(分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分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形态:无色、圆形、有核形态:无色、圆形、有核 数量:数量:0.4-1.01010/L(4000-10000/ul)。WBC 大大于于1万万-增多。增多。 分类:分类: 中性中性 50%、淋巴、淋巴40% 酸性酸性4%、碱性、碱性0.6%、 单核单核 核左移:杆状核增多(核左移:杆状核增多(46%),抵抗力增强(急性),抵抗力增强(急性感染等)感染等) 核右移:分叶核增多(核右移:分叶核增多(4-6%)也见于病毒性感染

20、)也见于病毒性感染 二、二、 WBC的一般生理特性的一般生理特性 变形运动变形运动(ameboid):白细胞运动。白细胞运动。 渗出性(渗出性(diapedsis):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 趋化性趋化性(chemotaxis):趋向某些化学物质、趋向某些化学物质、 游游走。走。(细菌毒素、细菌、降解产物、细菌毒素、细菌、降解产物、 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趋化因子,趋化因子 吞噬特性吞噬特性(phagocytosis):过程过程:粘着异物粘着异物-伪足伪足包围包围-形成吞噬体形成吞噬体-溶酶体水解消化溶酶体水解消化. 分布:分布:50%细胞间隙,细胞间隙,30%骨髓内,骨

21、髓内,20% 血管内血管内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功能放大趋化因子功能放大-蛋白水解过程可以调节放大因子的作用。蛋白水解过程可以调节放大因子的作用。例如:血小板基础蛋白经单核细胞蛋白酶作用后变为中性例如:血小板基础蛋白经单核细胞蛋白酶作用后变为中性 粒细胞活化肽。粒细胞活化肽。由一类因免疫及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可溶性蛋白质。由一类因免疫及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可溶性蛋白质。趋化因子分子量,趋化因子分子量,8-10 kd, 20-70%氨基酸同源性氨基酸同源性B趋化因子趋化因子中性和淋巴细胞中性和淋巴细胞嗜酸、嗜碱、淋巴、单核嗜酸、嗜碱、淋巴、单核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及变态反应慢性炎症及变态

22、反应A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的功能与特点趋化因子的功能与特点1 促进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定向地向组织游走促进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定向地向组织游走2 维持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在运动中的自身稳定性维持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在运动中的自身稳定性3 被趋化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被趋化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趋化因子的分泌需刺激因子参加趋化因子的分泌需刺激因子参加IL-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菌代谢产物,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菌代谢产物,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趋化因子与刺激因子的整合是白细胞等特异性游走的原因;趋化因子与刺激因子的整合是白细胞等特异性游走的原因;如如* IL-8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IP-10,单核细胞

23、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中单核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中单核 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增加;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增加; *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 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释放组织胺,白三烯 三、各类白细胞的功能三、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60%(50-60%(大鼠大鼠30-40%)30-40%),多形核,多形核 WBC( WBC(体内体内6-86-8小时小时) )核左移,核核左移,核 右移。右移。 功能:功能: (1) (1)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非特异性

24、细胞免疫 (2) (2)吞噬吞噬-溶酶体酶溶酶体酶-脓肿脓肿 (3) (3) 释放释放-花生四稀酸花生四稀酸-TXA(TXA(血栓素血栓素) ),PGPG防御疾病和清除异物的过程防御疾病和清除异物的过程 到达炎灶:细菌侵入到达炎灶:细菌侵入炎症反应化学炎症反应化学趋向性白细胞渗出、吞噬趋向性白细胞渗出、吞噬 脱粒现象:有氧代谢增强,氧自由基增脱粒现象:有氧代谢增强,氧自由基增多多 “脓汁脓汁”形成:吞噬形成:吞噬5 52525个细菌溶个细菌溶酶体破裂分解组织形成脓汁酶体破裂分解组织形成脓汁2 2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5%-1% 0.5%-1%。 功能:功能: 1. 1.释放组胺释放组

25、胺-与某些异物与某些异物( (花粉花粉) )过敏反过敏反应有关应有关 2. 2.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A 3. 3.释放肝素抗凝血作用释放肝素抗凝血作用 3. 3.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4% 2-4%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产生作用、产生PGEPG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活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活性物质过程受抑制性物质过程受抑制 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颗粒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颗粒-释放组胺释放组胺酶、破坏组胺酶、破坏组胺-抑制免疫反应抑制免疫反应 蠕虫的免疫反应蠕虫的免疫反应-释放碱性蛋白和过氧释放碱

26、性蛋白和过氧化酶化酶, ,破坏虫体破坏虫体4.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WBCWBC的的4-8%. 4-8%. 源于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仍未成源于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仍未成熟。体积大,含非特异性脂酶,吞噬强。熟。体积大,含非特异性脂酶,吞噬强。分布:血液分布:血液-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组织组织-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组织,肺泡,肝,脾。淋巴组织,肺泡,肝,脾。 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系统: : 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作用:生理作用: 1. 1.多种活性物质多种活性物质-干扰素,白介素。干扰素,白介素。 2. 2.产生一些促内皮生

27、长细胞、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产生一些促内皮生长细胞、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 3. 3.吞噬、致敏淋巴细胞吞噬、致敏淋巴细胞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1.T1.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 -细胞免疫,占淋巴细胞总数细胞免疫,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的70-80%70-80%。1 1)释放淋巴细胞毒素()释放淋巴细胞毒素(lymphotoxinlymphotoxin),),杀死外杀死外 来的细胞来的细胞2 2)释放干扰素()释放干扰素(interferoninterferon),),使病毒失活使病毒失活 3 3)释放化学物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干细胞 胸腺(thymu

28、s) T细胞 接受抗原刺激 T淋巴母细胞 不同类型的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 2.2.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体液免疫。IgMIgM,IgD IgD 特异受体特异受体。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腔上囊腔上囊 (Bursa of Fabricius) 释放五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抗体)释放五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B B细胞细胞 接受抗原刺激接受抗原刺激 浆细胞浆细胞 3.3.裸细胞裸细胞( (NULE CELL)NULE CELL) (1 1)杀伤细胞)杀伤细胞( (K K细胞细胞)-)-生理:非特异性抗原依生理:非特异性抗原依赖性杀伤作用赖性杀伤作用( (Ig

29、G-IgC)IgG-IgC)。 (2 2)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NK细胞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干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活化扰素活化NKNK,IL-2IL-2刺激刺激NKNK产生干扰素。产生干扰素。 第五节、血小板第五节、血小板Platelet, Thrombocyte 一、形态与数量一、形态与数量 形态:形态: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 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无无色无核,双色无核,双 面凸的圆盘状或椭圆状,体积小面凸的圆盘状或椭圆状,体积小 数量数量:1 150-300 50-300 10109 9/ /L L。 二、血小板生成二、

30、血小板生成 1 1)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膜性物质将巨核细胞胞质分膜性物质将巨核细胞胞质分 隔成许多小区隔成许多小区-完全隔开的小区完全隔开的小区2 2)形成血小板)形成血小板-静脉窦窦壁内皮间隙脱落静脉窦窦壁内皮间隙脱落 - -进入血液。进入血液。3 3)调节因子:)调节因子: 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EG-CSF)MEG-CSF), 促血小板生成素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TPO)。TPOTPO特点:特点: 1)一种糖蛋白;)一种糖蛋白;2)增强祖细胞的)增强祖细胞的DNA合成、增加细胞合成、增加细胞 多倍体的倍数;多倍体的倍数;3)刺激巨核细胞合成蛋白质;)刺激巨

31、核细胞合成蛋白质;4)增加血小板生成)增加血小板生成5)生成部位在肾脏。)生成部位在肾脏。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着;粘着;聚集;聚集;3 3个途径个途径(ADP/TXA2/PAF)(ADP/TXA2/PA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释放;释放多种活性物质释放;释放多种活性物质, ,有助于止血有助于止血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A A和和M M吸附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吸附凝血因子 粘着:血管内皮损伤,胶原纤维暴露,与血小粘着:血管内皮损伤,胶原纤维暴露,与血小 板的粘多糖结合,形成复合物板的粘多糖结合,形成复合物 聚集:血

32、小板的局部粘着,造成更多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的局部粘着,造成更多的血小板 聚集而形成小血栓而堵塞破裂的血管,聚集而形成小血栓而堵塞破裂的血管, 利于止血。利于止血。 释放:在上述过程中,血小板可以释放释放:在上述过程中,血小板可以释放ADPADP, 5-HT 5-HT和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的收缩和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的收缩 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聚集的血小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聚集的血小 板体积缩小而坚实板体积缩小而坚实 吸附:可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吸附于其表面,吸附:可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吸附于其表面, 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而利于止血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而利于止血。四、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四、

3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1)凝血功能)凝血功能: :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3 3的作用的作用2 2)止血功能)止血功能: :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形成3 3)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促进和抑制促进和抑制, ,关系关系? ?4 4)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维护血管壁完整性。5) 5) 通过分泌活性物质(通过分泌活性物质(5-5-HTHT)调节血管调节血管 平滑肌的收缩平滑肌的收缩五、血小板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五、血小板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1 1)促进作用)促进作用A: A: 直接作用: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直接作用: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

34、B B:间接作用: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促使血管壁释放间接作用: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促使血管壁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作用)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作用)2 2)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含有血小板第六因子(抗纤溶酶活含有血小板第六因子(抗纤溶酶活性物质性物质3 3)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六节第六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 概念:血管受到损伤,血液流出血管,并由概念:血管受到损伤,血液流出血管,并由 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本质:是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网本质:是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网 罗各种血细胞而变为血凝块的

35、过程罗各种血细胞而变为血凝块的过程 功能: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功能: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 二、二、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激活激活-无活性的酶原,通过水解,肽链上一无活性的酶原,通过水解,肽链上一 定部位切下片段,活性中心暴露或形成定部位切下片段,活性中心暴露或形成 为活性的酶的过程。为活性的酶的过程。 反应分三个阶段:反应分三个阶段:(凝血过程)凝血过程) 1 因子因子X激活激活-X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 因子因子II-IIa( 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原激活) 3 因子因子I-Ia(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 根据

36、反应起始点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根据反应起始点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分为两个系统分为两个系统 1 1、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物质全部存在于血浆、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物质全部存在于血浆 2 2、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凝血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凝血因子参与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因子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因子 X X 的激活:的激活: 内、外凝血系统的区别内、外凝血系统的区别 血管受损血管受损 血管内膜胶原暴露血管内膜胶原暴露 血管与组织破损血管与组织破损 血小板粘着聚集血小板粘着聚集 活化因子活化因子XII 释放因子释放因子III 启动内源性系统启动内源性系统 启动外源性系统启动外源性系统 因子因

37、子X激活激活 血凝血凝 ( (一一) ) 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接触活化阶段:固相激活和液相激活接触活化阶段:固相激活和液相激活 带负电表面带负电表面 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原 固相激活固相激活 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 XII XIIa 液相激活液相激活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 XIIf XI XIa (一) 内源性凝血系统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Ca IX XIa VIII Ca X IXa Xa + Va Ca 凝血酶原激活物 关键因子: 血小板血小板- 血小板因

38、子血小板因子III-源于血小板膜上的磷脂源于血小板膜上的磷脂 提供提供吸附表面吸附表面。 Ca2+- 将凝血因子连接于磷脂表面将凝血因子连接于磷脂表面。 Vit K - 使凝血因子肽链上某些谷氨酸残基于使凝血因子肽链上某些谷氨酸残基于位羧化位羧化成为成为- -羧谷氨酸残基羧谷氨酸残基-构成因子的构成因子的Ca2+结合部位结合部位 -可使反应提高可使反应提高20万倍万倍(一) 内源性凝血系统 2、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72000) 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 (一一) ) 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 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39、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 【 (A) (B) 】2 【 】22A+2B 此外,凝血酶可促进血小板因子此外,凝血酶可促进血小板因子3的释放和增强的释放和增强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VIII和和V的促凝活性。的促凝活性。 凝血酶可激活凝血酶可激活XIII。(二)外源性凝血系统(二)外源性凝血系统 Ca X III IIIVII VII XaVa 凝血酶原激活物 内源与外源的区别:因子多、反应复杂、过程长内源与外源的区别:因子多、反应复杂、过程长 血液凝固的血液凝固的“瀑布学说瀑布学说”三、三、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 1. 1.抗凝血酶抗凝血酶III-III-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结合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结

40、合 2. 2.肝素肝素 : (1) (1)结合血浆中一些抗凝蛋白,使之抗凝作用放大结合血浆中一些抗凝蛋白,使之抗凝作用放大100-1000100-1000倍。倍。(2)(2)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凝血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3)(3)激活血浆中脂酶激活血浆中脂酶-清除乳糜微粒,减轻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清除乳糜微粒,减轻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损伤。 (4) (4)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抗凝血酶IIIIII结合。大分子肝素与血小板结合,结合。大分子肝素与血小板结合,出血加重。出血加重。 3. 3.a2a2巨球蛋白、蛋白质巨球蛋白、蛋白质C C作用:作用:(1 1)抑制)抑制IIaIIa的活性(的活性( a2a2巨球蛋白)巨球蛋白) (2) (2) 灭活凝血因子灭活凝血因子V 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