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2)_第1页
农村社会学-(2)_第2页
农村社会学-(2)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1、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答:现代化是 18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全世界有些国家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正加速进行现代化

2、,有些国家接近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有些国家如英美已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基本是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实践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路径可以借鉴但不能等同或复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乡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乡村建设的艰巨性。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国,不断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那种现代化路线就是 “道路通向城市” , “农民变市民” ,现代化目标就是“把 90%的农民市民化” , “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时代,处

3、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处在全球化及农产品武器化时代。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和城市人的命根子,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科学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 13 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 6 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建设,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现代

4、化理论。2、试论乡村社会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建设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方面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首先,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我国正面临四个不可逆

5、转的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可逆转;全球化挑战不可逆转。中国人均耕地少,如果粮食严重短缺,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阔;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丢弃农民”和农村衰落为代价,也不能让世界养活中国人。否则,就会与社

6、会主义及其目标背离,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说,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3、什么是城乡二元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定义: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 (户籍制度的

7、分割、就业制度的分割、教育制度的分割、金融制度的分割、保障制度的分割、土地制度的分割)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党的城乡政策有着内在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状况,如何迅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党选择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无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走“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发展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党在城乡政策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逐渐出现城市与乡村对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被人为地分割成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类不同的身份制度、两类教育制度、两类就业制度、两类公共

8、服务制度等,不仅导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日益扩大,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4、新老“三农”问题包含哪些内容?各有什么特点?答:老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新三农问题: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终结共性: “新三农”和“老三农” ,内容一样,都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底层,人口占绝对多数。农村是农民聚居的地方。社会主体、弱势人群、贫穷落后,构成其基本特征。个性: (1)时代背景和农业体制不同。 “老三农“指的是建国以后,土地实行承包制以前的“三农”即是人民公社时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一大二公”农业体制下的“三农” ; “新三农”则是指实行农业

9、大包干后,社会经济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 。(2)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不同。 “老三农”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解决“老三农”问题,在当时就是解决广大农民乃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解决“新三农”问题,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致富达小康问题。(3)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不同。解决“老三农”任务在基层,是实践问题,只要支持广大农民首创精神即可;解决“新三农”问题,就不单纯是发展农业生产问题,是系统工程,是宏观决策问题,是大力度工作。其中心任务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5.我国农村的人口有何特点?答:农村人口多,基数大:截至 2010 年,我国农村人口 66 280.5

10、 万,占全国人口的 49.73。农村人口的质量:先天痴呆、残疾人较多,截至 2012 年 5 月共有 8500 万残疾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全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 1.34 亿,超过总人口的 10%,其中 70%以上分布在农村。“老大爷、老大娘种田”现象普遍。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过剩。按照一般的估计,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达 162 亿人是不为过的。6、你如何看待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据统计,现阶段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 80739

11、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 63.91%。农村老年人口总量近 6 千万左右。现阶段我国农村既面临原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我国农村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农村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而人口老龄化加剧将进一步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牵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农村老

12、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级推进,建立起灵活务实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突出重点,特殊养老保障先行一步。其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切实提高土地保障能力,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使土地通过反租倒包、转包、租赁、土地产权入股、大户托管等形式合理有效的流转,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第

13、四,继续发挥家庭养老作用。运用新的模式缓解劳动力短缺。一是农机替代模式,降低劳动力使用量。二是下派支农模式。三是统筹调剂模式。四是土地转租分成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沿海和高收入的东部地区可以依托强有力的集体经济和政府支撑,实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最终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统一。中等收入的中部农村地区应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农无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贫困现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同时,应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类养老实体。此外,还应积极

14、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加强敬老爱老的伦理道德建设7、我国乡村的婚姻与城市相比有何特点?对乡村的婚恋文化你有何看法?答:与城市相比,农村婚姻的特点是:婚姻自主的程度提高,通过自由恋爱成婚的增多了。婚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婚姻比较稳定。现代农村婚姻中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气息。农村婚姻中还残留着一些陋习,甚至违法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农村社会相对落后封闭,对婚姻家庭的评价标准单一,择偶观上特别注重外在条件,婚姻观念是从一而终,父母和其他长辈对晚辈的婚姻有很大的影响和掌控作用。婚姻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在于满足生儿育女和维持经济生活的需求。在两性关系上,虽倡导男女平等,但更多的是依靠法律来维护。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观念

15、仍根深蒂固。在性的问题上特别保守。人际关系上,人们更看重血缘和亲缘关系。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嬗变。首先是婚姻家庭评价标准多元化,家庭道德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其次是婚恋观复杂化。择偶更注重对方的人品和能力,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对美满婚姻的评价更注重婚姻中的感情含量和精神含量。对待离婚问题比较宽容,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在上升。第三是家庭关系更加平等化。表现为夫妻关系事实上的平等化,亲子关系的民主平等化。第四是生育观现代化。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农村也日渐淡薄,一般家庭都是 2 个孩子,注重提高孩子素质。第五是人际关系的网络化。夫妻关系受到社会关系的干扰和考验,夫妻之间的共同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16、而业缘关系更加紧密,这也冲击着农民工家庭婚姻的稳定。第六是性观念开放化。贞操观念逐渐削弱,人们对婚前性行为逐渐持宽容态度。第七是农村早婚现象普遍增多,年龄更小,这与农村性别比例失衡有关,也与外出打工、流动性强有关。第八是农村的婚姻程序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甚至个别地方迷信有所升级。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的家庭有何变化?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答:农村家庭规模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家庭类型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联合家庭逐渐减少;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占大多数; 各种过去很少见的家庭类型在我国农村也逐渐多起来,如分居家庭、流动或半流动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

17、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生活消费功能、生育功能、赡养功能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目前农村地区出现的离婚与再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女性地位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农村家庭建设时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文明和稳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家庭建设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政策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变化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农村家庭建设中,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家庭道德建设、家庭法制建设和家庭文化建设。同时,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也要有利于促进家庭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但最终目标是实

18、现家庭的幸福。9、农民外出打工对乡村社会的婚姻和家庭有何影响?答:农民外出打工,其中青壮年占打工总数的 80%以上,处于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特征的外出打工青年,面临不同的婚姻家庭问题。首先是未婚青年的婚恋问题。在外出打工青年中,未婚者占半数。一方面在择偶上具有比农村封闭环境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工作、交往、居住等就业与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限制也给他们带来一定障碍。并引发外出打工青年中较普遍存在的未婚先孕现象以及生殖健康等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的女青年外出打工后嫁到外地,导致留守在农村的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调,大龄农村小伙结婚更加困难。对已婚青年情况更为复杂。当夫妻一方外出打工时,其家庭生活、家庭关

19、系和家庭稳定往往会受到外出者打工时间的长短、打工地离家的距离、打工地外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当夫妻共同外出时,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将子女留给家中祖辈抚养,结果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留守儿童心理疾患;如果将子女带在身边,又没时间、精力和财力支撑。夫妻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务农,长期分居,精神和生理的需要易引起非法同居,加上双方地位的落差,也使农村离婚率持续升高。农民外出打工,给家庭的老年人的生活也带来了改变。老年人的劳动负担普遍增加,一方面要照顾孙辈,另一方面自己又缺少子女的照顾,生活比较辛苦无助,缺少安全感。同时,农民外出务工也使得留守老人在缺少沟通和联系的状态下承受更

20、多的孤单和寂寞。无当然,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富裕了家庭的物质生活和子女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些因距离而产生的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也得到改善,等等。10、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你了解的乡村实际,你认为乡村社会可分为哪些阶层?答: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中的人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它的实质是社会资源(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从农村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使用的权力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入的多少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当代农村的农民可分为八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以承包集体的耕地,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劳动为主,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取得收入作为生活来

21、源。其内部又分为四层:一是农业专业户;二是富裕的农业劳动者;三是温饱型农业劳动者;四是贫困户。(2)农民工阶层。他们常年在厂矿或商店等第二、三产业劳动,从那里获得个人及其家庭的全部或大部分收入,身份还是农民。农民工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土离乡的,还有一类是离土不离乡的。(3)雇工阶层,指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农民劳动者。(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指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文化、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农民,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有两类:一类具有非农户口,另一类是农民户口,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比前一类要低。(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这个阶层是农村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或资金

22、,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个体工商户雇工在7人或7人以下。(6)私营企业主阶层。指农村中私营企业主群体。其雇工在8人或8人以上。是农村进一步改革开放涌现出的风云人物,经济上成功之后,谋求政治上的发展。(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指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理、厂长及主要科室领导和供销业务人员。该阶层在当地的经济上、政治上都很有地位和影响。有两类:一类是乡村行政委任的管理者,另一类是乡镇企业的租赁承包者。(8)农村管理者阶层。主要指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有四类:一类是国家编制的脱产干部;第二类是半脱产干部;第三类是享受

23、常年固定补贴的村级组织的主要干部;第四类是村里享受误工补贴的干部。11、什么是社会流动?我国乡村社会的流动有何特点?答: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个阶级或阶层内部在职业、活动空间上的变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是人们社会流动的主要标志。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社会流动有以下特点: (1)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目前已有不少农民通过就地或异地流动,实现了不同职业间的流动,但职业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他们身份的变化。 (2)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暂时性与不彻底性。由于城乡户籍

24、隔离制度以及身份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外出民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其职业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流动表现出明显的暂时性不彻底性,不少农民始终未完全脱离土地,农业生产成了他们的第二职业,并以此作为承担流动过程中万一出现市场风险的保障。 (3)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的农民异地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关系成了劳动力供给方(农民)与劳动力需求方(用人单位)最初联系的纽带;在现阶段的农民就地流动过程中,职业角色分化的基本单位是农村劳动人口个体,但亲属关系是影响职业角色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些职业角色类型的承担者集中于某一姓氏。 (4)不少农民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趋向的盲目性

25、同时并存。尽管他们的流动目的地与流动单位是盲目的,但流动的目的非常明明确,即通过流动获得比原来工作更高的经济收入。上述特点充分说明了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正向现代型迈进,其中所表现出的传统痕迹,也正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体现。12、你是如何看待我国当今乡村社会的流动的?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原因:改革从农村开始,经济上,由于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农民中一部分人迅速富起来。政治上,传统的束缚农民流动的制度,如户籍制、供给制、用工制等逐步被废除,城乡工农分隔的界限被打破。这些都为农民流动创造了条件。广大农民积极开拓、努力

26、进取,一大批转向二、三产业,一大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文化素质提高,产业方向多样化、政治热情增长,民主意识增强,社会地位提高。这是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社会资本的开发和利用:血亲、姻亲、邻里、同乡、同学等网络使得流动到城市的农民能够获得各种社会资源来解决信息、职位、生活安排或支持等问题。新时期农民流动的特征:青壮年是主体。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而且男女差别明显。无未婚比例较高。农民流动以垂直流动为主,而且属于垂直流动中的上升性流动。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增加,社会地位普遍提高。农村中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消除了青壮年文盲。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27、,而且迅速奔向小康社会。农民流动以代内流动为主。农民流动中角色转换具有双重性和多重性的特点。从职业方面看,亦工亦农亦商,即既从事工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生产,既从事商业活动又从事生产活动,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很普遍。从阶级阶层角度看,有的农民实质已转变成工人,但仍保留着农民的某些特点;有的农民已经是经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但还保留着所承包的集体耕地。从居住状况看,有的农民常年在城镇从业,但在农村还保留着住房和部分财产。农村社会流动的趋势:从自发性流动逐步向制度化流动过渡;就业状态不稳定性;不受地域、户籍制度限制,自由地流动。13、如何看待现今乡村社会的贫困问题?你对建设有利于脱困致富的乡村文

28、化有何看法?答: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贫困定义有绝对、相对以及广义、狭义之分。我国贫困问题结构独特。极端贫困、一般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此消彼长;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造成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因素、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等。我国扶贫的战略演进可分为三大类型: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文化型扶贫。我国农村扶贫的经验主要有: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扶贫到村、到户。虽然

29、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更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结合问题;扶贫对象的确定与动态管理问题;返贫问题;贫困人口的教育与专业培训问题。看法:贫困文化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他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点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等,这种贫困文化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发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以此为理论的扶贫观认为,扶贫的关键在于改造贫困文化,只有使穷人抛弃了贫困文化的束缚,才能真正参与主流社会,分享主流社会发展的利益。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中的素质贫困论就是贫困文化论的很好体现。这种扶贫观

30、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本质不是资源的匮乏,也不是产值的高低,而是人的素质低下所致。为此,社会学家辛秋水提出“文化扶贫”理论,并在安徽进行了实验和推广,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依据这种理论视角的逻辑,仅仅依靠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是无法完成扶贫目标的,重要的是去除导致贫困的根源,把“扶贫扶人,扶智扶文”放在战略地位进行规划和实施。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得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

31、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陈规陋习和贫困文化,为农村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14、什么是社会控制?如何看待当今农民的上访问题?答:定义:社会或社会某一组织或群体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和生产正常进行,运用社会力量影响、约束和规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手段和过程。答:上访,指群众到上级领导机关反映情况或申诉冤屈请求解决问题。近年来,农民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敏感时期上访的数量有所增长。上访成为当前部分群众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落实有关政策法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然而大量越级上访、群体上访,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和物质负担,而且给各级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增加了巨大的工

32、作压力,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办公和工作秩序,甚至损害了党委、政府的社会形象。成因:形成农村农民集体上访的成因很多,也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出现偏差。不少地方脱离农村实际,违背群众意愿,侵占农民利益,制定许多“土”政策,加重农民负担,如“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 , “行政强迫命令” , “司法粗暴干涉”等等做法,极大地伤害农民的感情,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激化了矛盾,导致农民产生对立情绪。(二)农村经营管理混乱。部分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财经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造成许多弊端和隐患。有些地方虽然实行村务公开,但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工作不及时,公开的情况不真

33、实,财务帐目虚假无情况多,严重地侵占农民利益;有的干部到村里吃拿卡要报,搞权钱交易,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农村宗族势力作祟。许多农民集体上访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为“夺权”而上访,利用血缘裙带关系搞宗族斗争,不把另一帮人搞下台誓不罢休。还有的上访策划者认为人多势众,越闹越能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四)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乡村干部素质低。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有些地方有名无实,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许多能在乡村解决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引发农民集体越级上访。(五)个别上访策划组织者动机不纯也是诱发农民集体上访的一个主要成因。有极少数人利用农民群众自身素质

34、差,判断分析能力低,对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理解、对干部执行政策出现偏差怨气大等空子,打着反腐败、为民请愿的旗号,煽动一部分群众,甚至花钱雇用一些贪图小便利者以集体上访形式向党和政府示威,以泄私愤,扰乱社会。解决农村农民集体上访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一)强化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并教给群众如何进行合理合法的利益申诉。近年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比较薄弱,农村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正是农村一些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以致走上上访之路的重要原因。解决农村集体上访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过程,就容易出现某些对立性的思想障碍,促使矛盾激化。为此,在处理农村集体上访问题当中,必须坚持解决实际

35、问题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其正确对待,最终求得思想上统一,认识上一致。(二)满腔热情,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化解农民怨气是正确解决农村集体上访的有效措施。当前大多数农民集体上访并非无理取闹,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越级上访,也是无奈的选择。因此,接待农民上访的干部不应持冷漠的态度,而应对上访者心怀善意,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焦虑,诚恳地帮助他们寻求公道;要合理解决他们反映的各类问题,善于因势利导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在接待集体上访群众时,一方面要热情接待,向他们宣传如何上访和有关允许上访的规定,稳定上访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善于对群众中每一个体进行

36、观察,根据每个上访者的个体差异及其在集体上访中所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区别对待,逐一化解。特别要抓好对重点人和重要信访问题的落实,消除集体上访的因素。凡是超过两次上访的信访户,应列为信访工作的重点,要逐户逐人地做思想工作,挖掘上访因素。对上访的问题属于违纪的要及时查处,严肃党纪政纪,涉及到其它部门的要及时转办,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尽快在短期内得到答复或解决。(三)超前工作,建立上访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地排查矛盾、接待来信来访、其他机关和部门分流转交、上级交办信件等多种渠道,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上访信息进行广泛地收集整理,使有关部门提前开展工作,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有

37、关部门应有专人进行上访预测,负责对本部门发现的可能到省进京上访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将可能上访的原因、案件目前的办理情况、主要矛盾和息诉方案等形成书面材料录入微机,建档造册,并及时向政法委和信访部门报告情况,使自己掌握的信息能够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具体处理上访案件时要能够迅速反应、占据主动,尽可能解决好一般信访举报问题,避免一般问题成为复杂问题。集体上访都有一个酝酿和发展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都有一个明显的前奏,表现为一般信访举报,如能及时地解决好这些一般信访举报问题,就会有效避免集体上访的形成和发生。(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上访问题的多元化调处机制。根据

38、调查分析,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是有一定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当予以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单位应该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少是由于在初信初访中调处工作不扎实、不到位,致使矛盾激化,发生越级上访。因此,当前要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建立案件的多元化调处机制,认真扎实对做好上访群众的稳定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领导要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群众矛盾、干群矛盾、利益矛盾,把不利于团结、稳定

39、的因素消灭在萌芽初期,化解在矛盾激化之前。(五)组织律师参与到信访工作中来。组织律师参与到信访工作中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农民集体上访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多发生在基层, 但由于信访者对有关政策不十分理解,加上个别村干部互相推诿扯皮,致使许多应当在基层解决的问题被激化上来。律师介入信访后,可以就信访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调研,查考,帮助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明晰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使信访者心悦诚无服地回基层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矛盾升级。二是有利于减少无效上访。信访者对有关政策知之甚少,在该不该访、该向谁访等方面不十分清楚,如果律师参与信访,则可针对上访问题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此

40、基础上做出是否上访的决定,对即使上访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问题,通过律师的解释得到息悉,对应上访的问题可以通过律师的指导确定上访机关,从而少走弯路,便于解决问题。三是有利于维护信访公正,农村上访的问题各式各样,即便相同性质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或由不同的人解决,其结果也会不同,律师是专门从事诉讼工作的,熟悉法律,对有关政策理解准确,无论是做上访群众的代理人,还是做机关、单位的咨询人,所出的主意、提的建议都是有根据的,这有利于信访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四是有利于提高信访效率。律师可以准确地确定应访机关和决策机关,并能向信访者说清楚可能解决的程度。消除信访者的疑虑,从而使问题及时得到圆满的解决。(六)对上访

41、人员中无理取闹者要坚决打击,绳之以法。当前各地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好息访息诉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有一部分无理缠访缠诉案件难以得到平息,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在处理缠访缠诉案件中,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静,做出无原则的让步,使无理缠访缠诉人得到一些好处,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纺缠诉人的气焰。有的缠访缠诉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就将进京到省上访、越级上访、重大节日、会议、敏感时期上访等当成向有关部门施压的手段;有的甚至打着反腐败、为民请愿的旗号,煽动一部分群众,甚至花钱雇用一些贪图小便利者以集体上访形式向党和政府示威,以泄私愤,严重扰乱了国家机关办公秩序和社会秩序,在社会上

42、造成恶劣影响。对这部分人,党和政府要严肃依法处理,以儆效尤。15、如何看待当今乡村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滑坡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迈出了很大一步,近五年来,随着“两基攻坚”“寄宿制项目”等一批科教兴国战略工程的实施,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和群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环境差。虽然国家对教育环境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地加大投入,但我国乡村的孩子的学习条件仍然很差,特别是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到那些特困乡村工作,因为条件实在是艰苦,在那里他们连买菜也要走两三个小时的泥巴路才可以买到。从而导致找不到教师更别说优秀的教师。在招不到教师的情况下,学校只有请当地所谓“有点知识”的农民代课。就社会环境来看,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失衡,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二是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课程资源少。教师的知识浅薄,技能、经验差,活动方式与方法单一,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足,设备、设施落后。很多小学到今年为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