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_第1页
中小学教学论文12篇精选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课堂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本文就有效课堂实施谈几点看法。一、有效课堂实施要明确的三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课堂实施可以紧紧扣住十二个字:实施什么,该谁实施,如何实施(一)实施什么?“实施什么”,从根本上说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的。一节课,确定了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实施什么。例如某节语文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首古诗,那“实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首古诗;某节数学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概念,那“实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一概念。但“实施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分解目标和教学步骤,所以“实施什么”还有

2、一个教学思路和程序的问题,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要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基本原则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以放在正文教学之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正文的教学之中进行。放在前面进行,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直接关系文章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时代背景,整体内容就难以理解;放在后面进行,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不是直接关系整体内容的,而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有直接联系。如果不管背景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一律放在前面介绍,有时就会造成背景与内容脱节,同时在教学正文的过程中需要再次提到背景信息,学生不仅减淡了兴趣,而且造成时间的浪费。又比如理科中的概念教学,有的比较简单,可以采

3、用接受学习的思路施教先讲定义后举例子;有的概念比较复杂,可以采用发现学习的思路施教先举例子后归纳概念。“实施什么”还有一个临时调整的问题。依据教学设计,有的内容需要精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略讲;有的设计的是略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精讲;有的设计没有对某一知识的补充介绍,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等。这里,对“实施什么”的调整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即教学目标的生成。同预设的目标相比,生成的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教学价值。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随时将学生中暴露的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目标。(二)该

4、谁实施?如果说“实施什么”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话,那么“该谁实施”就涉及到教学艺术了。“该谁实施”解决的是活动主体的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学生中又有学生个人、学生群体之分。学生个人又区分为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心智、不同姓名、不同座位等不同差异的个体;学生群体又可区分为按照不同标准分出来的不同组群这一排与那一排、这一列与那一列、男生与女生、单号与双号、这一桌与那一桌、这一组与那一组等等。例如语文教学中梳通教材思路这件事,该谁做?是老师做,还是学生做?还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还是老师先做学生后做或者老师后做学生先做?再如数学教学中分析试题思路这件事,是老师直接梳理还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梳理?还

5、是老师先梳理学生后梳理或者老师后梳理学生先梳理?“该谁实施”的前提是有效教学,即学生的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有的事情老师做最有效,就由老师做;有的事情学生做最有效,就让学生做。就知识教学而言,学生一看就会的、难度较小的,或者只需学生一般了解的次要知识等,适合老师讲授,因为老师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有的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略加思考即可理解,可以老师讲授为主,在关键地方让学生思考加工一番,因为没有思考加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但就整个知识而言,其中大量的知识细节或背景知识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学,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有的知识难度较大,适合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

6、解决不理想的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因为难度较大的知识需要深层理解,而如果不深入知识体系的深层构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有的知识难度特别大,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都不能较好解决,这就需要老师讲解了,但在老师讲解以后,还必须让学生进行复述讲解或重新操作,因为不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很难达到应有理解标准学生听着懂了,但过后还是不会。这里有必要谈一下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听与思是同时进行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态度认真,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就能达到及时理解。在这里思考与听讲是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的。因为,口语的语流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间歇,加上讲授新知的话语中有许多都是学生熟悉的旧信息,所以在听讲结束

7、的同时达到基本理解并不困难。但是当旧知识遗忘较多,或新信息较多、较复杂时,仅靠语音停顿,不足以达到对语言意义的清晰、深刻的理解。这时,老师如果继续讲授,学生的思维链条就会中断,所以应该给学生以特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这种独立思考,由于穿插在讲授过程中,一般只有1秒或几秒钟,不是作为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的,所以老师必须认真观察学生思考的状态和脸上的表情。还有一种独立思考,就是老师出示学习目标以后,让学生独立学习时的思考活动。这种思考活动,不但需要具体的指导,还要及时进行激励启发、观察监督,最忌讳的就是“放羊式”。在讲授过程中能不能及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区分启发式与灌输式的重要标准,能不能

8、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的指导、严格的监督管理,是区分高效与低效的重要标准。(三)如何实施?“如何实施”解决的是活动主体如何具体做某事,是做某事的具体细节、具体方式,也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常有“学习概念的定义”这一步骤,要完成这一教学步骤的教学任务,就需要将其分解为一系列更小的微观步骤:阅读或板书定义,分析定义语句的结构,梳理定义中的核心或关键词语,变换定义的语言形式等;或者先摆出几个实例,再分析几个例子中的共同特征,再归纳概括出定义的一般结论等。比如语文教学中要疏通教材思路,那么,是先通读全文后再分层次,还是先分层次再通读全文?在分层次时,对于一些思路不明显的段落是引导学生讨

9、论还是老师直接作出决断?如果是让学生疏通思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还是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朗读课文时,有分读、齐读、品读等多种读法;思考问题时,有分析性思考、概括性思考、比较性思考、扩展性思考、论证性思考、举例性思考等多种策略。讲有讲解、讲述、讲析等的分别;问有直问、曲问、反问、设问等的分别;答有举手自答、学生抢答、按序轮答、全体群答等的分别。评,有点评、分评、总评、单向评和互相评等不同方法;议,有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争鸣等不同形式。有时候,我们教师也做了,但是效果却不怎么样。比如课堂上的提问、对话,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司马迁发愤写<</SP

10、AN>史记>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姚明,有的说崇拜影星刘德华,有的说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老师崇拜司马迁!”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场听课的老师都笑起来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老师要说出的答案。而老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司马迁”,其实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这样,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的师问生答,成了名符其实的无效对话。我们再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

11、子: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老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家那7岁的小孩子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细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样就使“孀”“遗”二字的意义迎刃而解。钱老师这样的名师十分讲究这种“曲问”的艺术。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

12、”的功效。“如何实施”是教学方式选择问题的核心。在这方面,需要依据科学原理、教学难度和具体学情进行创造,其基本原则是:怎样有效就怎么做,怎样高效就怎么做。究竟需要运用多少种方法学生才能达到应该理解掌握的标准,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调控了。有的知识,让学生复述一下即可,有的则不但要复述,还要解释、举例、比较、分析;有的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而有的仅凭独立思考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必须进一步合作交流。有的老师不知变通,教材上怎么讲,就让学生怎么记;教材上举什么例子,老师叫学生举什么例子;教材上没有比较,老师也不让学生进行比较;教材上没有分析,老师也不让学生进行分析,一切都是

13、照本宣科。这样的方法重复使用,就会消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谈不上教学效率了。当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学生互动类的教学方式。(1)同桌交流。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讲授过程中的随时交流。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快速理解;一种是学生独立学习之后的进一步交流。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学习。(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与同桌交流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有的问题,可以在同桌交流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但一般而言需要小组讨论的内容不一定都必须在同桌交流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了多向交流,但往往占用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小组讨论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一到两次即可。在这一点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

14、不必要的讨论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3)全班争鸣。有些问题答案分歧较大,或者很难有统一的答案,这时就可采取全班争鸣的方式。争鸣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交流,充分学习。全班争鸣,即使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但只要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也是有效的。全班争鸣,可以是自由发言式的,也可以是分部挑战式的。要强调的是,老师对于争鸣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预设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避免出现失控状态。二、有效课堂实施的三个着眼点(一)着眼于基础重视“双基”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着眼于“双基”更应有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有些教师对基础的理

15、解过于狭窄,将基础扎实仅仅理解为知识数量的堆积。其实,新课程从一开始就没有淡化或忽视“双基”,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赋予“基础”这个概念更丰富的内涵。那么究竟什么是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还应当明确的是,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等也是基础,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础,尽管这些

16、“基础”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如何打好基础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视结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双基”,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并且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视“双基”比打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更为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着眼于当堂吸收教学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上课堂实施的成败与质量的高低。设计好课是为了上好课,

17、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促进与保证。在教学工作的诸多环节中,课堂实施是中心的一环,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好,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学会,没有做到当堂理解吸收,就必然要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且此后其他环节都难以弥补,即使课后再去加班加点,搞“课内损失课外补”,也是舍本逐末、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那种忽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加重学生课后负担的做法。教师应集中主要精力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时间要质量、求效益,力争每一位学生能当堂消化,当堂理解。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不需要课后再通过做各种大量

18、的练习题来掌握,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使他们学得轻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也使教师减轻负担,不需要课后花大量的个人时间在学生身上,而可以把一部分时间花在自我专业发展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三)着眼于中后等生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消极或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要真正实施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就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教育。那么,在课堂实施中,如何着眼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教学呢?第一,课堂里给予关注。优生得到关注或得到认可的机会是公认的,相对而言,中等生和后进生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老师采

19、取“自生自灭”的教育方法,导致他们提高不快。如果老师心中能有这部分学生,哪怕是一个眼神,让他们觉得老师心中有他们,他们会更自信,更自觉。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动手动脑习惯。要注意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失败与成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艰辛过程和喜悦成果。第三,课堂实施中,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做“老师的小助手”。这种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让他们参与,比如在语文课中请他们朗读课文语段,在数学课中让他们帮老师板书一些定义,在英语课中协

20、助老师表演节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改善他们在同学中的形象,这无疑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成绩。三、教师在有效课堂实施中的角色定位“教” 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弄清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教”的本质所在。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作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习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相对学生自学而言,教师的尝试与努力也能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我们把教师的这些尝试和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我们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

21、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当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实施中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时,上面这段话是一个量标。教师是课堂实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而且是必须发挥作用的角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定位为设计者:课堂程序的设计者,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激发者:学生学习动机、意愿和热情的催化剂,促进者。组织者:导演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展示,让课堂有序有方有效。疏导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引导者。提升者:通过点拨,提升学生认知的层次。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判指导激励。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分别体现为不可或缺的不同角色。无论哪种角色,都不应该是完全占有讲台的传授者,更不是完全退出课堂的旁观者。总

22、之,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堂实施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定会良性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素养就必然持续地得以提升,品质教育就真正落到了实处。用常识还原语文教学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这样说:“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语文教学何曾不就是如此?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病态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用常识为药方来医治语文教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近年来,笔者从还原语文教学的结构、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融入微课程的实践三个层面努力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让语文教学像语文教学。一、从“旧四重”到“新四重”:以结构

23、的还原谋功能毋容讳言,当下语文教学的结构已经严重畸形化了,还原语文教学的结构,以完善的结构来谋取语文教学的功能,这是还原语文教学本色的首要前提。语文教学结构畸形化的表现我将其概括为“旧四重”:1.重教材:教材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依托。2.重课堂:课堂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3、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4、重分数:分数成了语文教学的单一追求。面对“旧四重”,我的做法是:1.先改教材,再重教材与读物结合。所谓“改教材”就是对教材重组。我会变人文修养的单元主题为语言习得的单元组块,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变阅读本位为四线合击(听说读写),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其次,减少教材份

24、量,让教材变薄。让教材变薄,一是可以避免多学而不精的状况,避免“挖坑式”的教学状态,避免“糠多嚼不烂”的现象。二是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阅读。第三,增设读本及书单。我的做法目的是让教材形成这样的格局:以合理体式与适量的篇目构成的课堂教材与以一定数量的精选篇目与读物书单构成的课外教材相结合。2.先改课堂,再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首先,我是以高效课堂的理念来改革当下的语文课堂。其次,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外语文活动与校外语文实践,树立“大课堂”的观念,同时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变“重课堂”为“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3.先改阅读(教学),再重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改革

25、阅读教学,主要改讲读本位为自学本位。我只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组织与引导学生自学。另一件事就是讲学生不懂的。在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会将听、说、写完整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4.先改分数,再重分数与素质的结合。所谓“改分数”,一是努力提高语文试卷的命题的水准,努力让语文分数更多地朝着语文能力与素养靠近。二是把分数作为语文素养之树上自然的果实。盯盘揉下的分数也许果形是大的,但是,是缺乏汁水的;以养育语文素养之树而结出的分数之果,一样可以大且有汁水。二、从“旧四多”到“新四多”:以本色的坚守求素养当下,“教师教教材多,课堂讲的多,学生作业多,考试多”这“旧四多”极为普遍,而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多读书

26、,多写随笔,学生多讲,活动多搞”这“新四多”,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升。一、多读书,少(精)学教材。我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进行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如何“多读”,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27、。学生阅读的书目老师给出一个书单,班级也建立图书馆,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二、多学随笔,少做练习。精简了教材中的课文,在一定程度上精减了学生做练习的量与时间。于是写随笔成了我的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我的要求是每天必写,我每天批阅学生的随笔,每周评讲学生随笔,每学期为学生随笔结集成书。三、学生多说,教师少说。这是我语文课堂的原则。我的课堂力主简约,力主开放,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在课堂上,我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我不把课堂搞得密不透风,不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跟着老师转,而是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与同学与老

28、师对话,自由地去发现文本自身的魅力与精彩。四、活动多点,考试少点。考试是必须的,我每学期只进行期中与期末两次测试。而语文活动是我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语文活动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课堂活动。我在每天每节课的开始三分钟的小演讲活动。这已成习惯。二是校内活动。基本上每两周就会有一次校内语文小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班事沙龙,书法现场展示,辩论会,听微型报告(邀请教师或家长来班级小讲座),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等。三是校外活动。一般结合微课程的研究来开展。三、从“旧四无”到“新四有”:以微课程的融入增效益说实在的,在当下,将微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实践并不多。在语文教学中,“无课程意

29、识,无课程规划,无开发能力,无实施空间”这“旧四无”较为普遍。近年来,笔者深入研究语文教与学的规律,努力将微课程的理念融进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了“人人有微课程研究,周周有微课程展示,月月有微课程活动,年年有微课程作品”的“新四有”,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效益有着很大的意义。人人有微课程研究。就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语文中的某一个点作为研究的对象,形成微课程研究。在将微课程融进语文教学之初,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微课程,如何开展微课程研究,如何整理微课程研究的成果等等,最终让班级里人人都有微课程,人人都在研究微课程。比如,王一凝对中国古

30、代诗词情有独钟,且有大量的阅读与背诵,她就选择了“李清照研究”,郑新的文章一直非常幽默,他对歇后语特别感兴趣,我就让他进行“歇后语研究”,周鑫宇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我就指导他进行“科学小品文研究”,王怡特别喜欢徐志摩的诗,就让她进行“徐志摩研究”,等等。当然,有一些基础不是很好的,我也鼓励他们多人形成研究小组,选择自己的微课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梳理,最终两个班上74名同学形成了43个微课程专题,如对联研究、成语研究、广告词研究、莲研究(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泰山研究、水浒传研究、错别字研究、网络语研究、阅读解题技巧研究、周庄研究、吴方言研究等等。其实,所谓的“研究“,不是要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成

31、果,只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概括比较、整合梳理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周周有微课程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提炼与梳理,然后形成一篇研究性报告,以便全面展示研究的成果。然后,从某一周开始,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这个(组)学生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微课程研究的经历、成果等。每一周的微课程成果展示汇报课,对展示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听课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开眼界的过程。月月有微课程活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网上查阅资料是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此,每一个月,我都会有计划地根据学生微课程研究的进展需要,挖掘学校内外的资源(主要是家长资源

32、),帮助学生组织一些微课程活动,让研究的行为更加鲜活生动起来。我会带学生去市民大讲堂听讲座,会邀请有些人士给学生做访谈,会带学生到研究需要的实地去考察,也会组织学生举行微课程研究沙龙等。年年有微课程作品。我们一般以一个学期为研究周期,一个学期结束,要求学生整理好研究报告,然后汇集成册,形成班级语文微课程研究的作品。高效语文课:三种助学手段优势互补【摘要】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盛行,使课件似乎沦为学案的附属品,板书也变得可有可无。高效语文课堂,应该综合运用学案、板书、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力求使三者的功能优势得到互补,从而达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具体策略有:明确三者互存互补关系,力求“根实”“枝清”“叶

33、鲜”;学案设计“微变革”,去“格式化”显“个性化”;课件制作“微创新”,少封闭式多开放式;板书课件“巧穿插”,省了体力提了效率。【关键词】语文助学手段  学案  板书  课件  优势互补近年来,语文学案教学实验在全国多个地区盛行,有关学案的研究自然也吸引了大多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不少语文课堂中使用的学案,内容已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研讨,再到课后的延伸巩固,几乎无所不包,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相比之下,曾经风光一时、运用广泛的语文课件,则有沦为学案附属品的趋势:不少课件的主要内容已成为学案内容的重复再现,或者是对学案所

34、预设教学环节的分步呈现,或者是对学案中有关问题的提示与解答。至于曾经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手段重要代表的板书,其地位更是急剧下降,变得可有可无: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依赖内容丰富的学案与制作精美的课件,忘却了粉笔的存在,他们很少板书,有的干脆就不板书,语文教师的板书能力也随之普遍下降。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表现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板书、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力求使三者的功能优势得到互补,从而达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对语文课上这三种助学手段的功能、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

35、分析,探讨三者优势互补的具体策略,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现实意义。一、三种助学手段的主要功能学案,是当前流行的主要助学手段,是教师在整合教科书和其他教辅资源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具有教学合一功能的学习设计方案。它还有导学案、讲学稿、助学稿、课堂学习单、活动单、任务单等多种名称。尽管名称不一样,但其功能是相同的,就是使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通过“学什么”的内容安排和“怎么学”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案教学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追求“以学定教”“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学案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课

36、堂教学的一种预设;但通过对预习案等完成情况的检查,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把控学生的学情状况,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代表,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影音和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引入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现象。多媒体课件搭建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让语文课堂不再仅仅有抽象的语言符号,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活泼、直观、生动,学生可以借助鲜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功能,是创设高效、多元的视听情境,服务课堂结构的具体展开,实现知识之间的勾联迁移,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多快好

37、省”地获得必须的学习结果。板书,是传统辅助教学手段的代表,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结晶。板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使之纲要化、图表化的过程。精美的板书设计,常常为语文课增添鲜明的亮色,使人对这节课留下难忘的印象。语文课板书的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提示要点重点,注解学习难点,为学生文本学习指明精要之处;同步教学流程,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有效校正视听,教学信息在言语传播中可能会有衰减,甚至会误听误解,适时板书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视听进行有效校正;提供温习纲要,学生将课堂板书记入笔记中,课后的温习与巩固便有了清楚的纲要。可见,上述三种分别代表着传统、现代和流行的语文助

38、学手段,其功能也是各有侧重的。下表便是从它们对学习内容的处理、对施教者的作用和对学习者的帮助三个角度所做的比较:功能类别内容处理教者施教学生学习学案梳理预设指导学法知识掌握课件具体展开创设情境勾联迁移板书精要提炼思维导向温习巩固二、三种助学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学案的优势在于:(1)能使心不在焉的学生有事可干,也给不会学习的学生指明了路径。学案较为具体地梳理了学习内容,并提示出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和步骤,学生按照预设的学习过程,在一边看书一边找出答案的同时,能大体形成关于文本的整体印象,初步理解本课的核心知识,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2)能让教师的课堂操作变得简便易行,特别是那些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的新手

39、教师,可以按照学案预设的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直到完成最后一个环节。(3)便于存储和群体使用。学案多为电子文档格式,保存、修改、完善都比较方便,便于在备课组这个群体中普遍使用,甚至下学年的再次修改使用。学案的不足在于:(1)内容往往难以适合所有的老师和班级。由于不同的主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学案教学难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2)固定的课堂模式和提前知晓的教学内容,会使多数学生丧失学习的新鲜感,课堂成了被动记录的过程。(3)过度依赖学案教学,将会对师生与文本的密切接触、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带来时空上的干扰,课堂的互动与生成将变得越来越遥远。这样下去,可能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

40、所提升,但对优秀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却明显不利。课件的优势在于:(1)能丰富、直观地展开学习内容,生动、活泼地创设教学情境。(2)教师课堂使用较为简便,点击鼠标或键盘,即可向前推进或展开。(3)存储、修改、再用较为方便。课件也有明显的不足:(1)丰富的信息在学生面前多是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学生大多来不及消化、吸收、掌握。(2)多数语文教学课件是封闭式结构,课堂上只能进行单向演示,对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无能为力,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3)课件的使用较多地受到条件的限制:环境要求、设备要求、信息素养、制作技术、演示技巧等等,有一项不到位,使用的效果便会大

41、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板书的优势在于:(1)能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消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2)能及时地反映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与生成,有些课的板书就是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3)能充分地展示教学的个性,一堂好的板书,昭示着精彩的对话,彰显着教学的智慧,充满着教育的激情,飞扬着灵动的个性。(4)使用条件受限很少,只要是教室,只要有黑板和粉笔,即可进行操作。板书的不足在于:(1)书写费时、费力,如内容较多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2)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板书在存储修改和再次使用上不如学案、课件来得方便快捷。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

42、活动、教学个性的展示、使用条件的受限制程度与存储再用的便捷程度等方面,设计了八个比照点,以表格形式对学案、课件和板书在语文课堂操作上的优势与不足作出比较:项目类别具体展现内容情境精要呈现重点难点利于教师课堂操作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利于师生互动生成利于教学个性展示使用条件少受限制存储再用便捷度高学案课件板书注:实心圆表示此项有优势,空心圆表示此项存在不足。三、如何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1明确三者互存互补关系:力求“根实”“枝清”“叶鲜”。如果将语文课堂的助学系统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学案、板书和课件可以分别看作是这棵大树的“根系”“枝干”和“树叶”,它们在语文课堂助学这棵大树上共同生长,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43、,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学案应聚焦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这个根本点,努力体现树木根系的“扎实”:梳理基础知识,设计主脑问题,指示基本方法,培养基本技能。板书应巧妙呈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和课堂学习的重点,努力体现树木枝干的“清爽”:结构上力求清晰,错落有致;内容上力求精简,以一当十;布局上力求创新,文图结合。课件则要服务好文本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展开,努力体现树木叶片的“鲜活”:素材选用要有生活的气息,界面设计要有灵动的色彩。运用对比反差策略,突出主体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有效感知;运用组合呈现策略,使视觉表征与听觉表征相互作用,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44、。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这三种助学手段真的达到了“根实”“枝清”“叶鲜”的理想状态,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得到显著提高。2.学案设计“微变革”:去“格式化”显“个性化”。当前,尽管不少地区的学案教学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学案却因为内容的习题化、结构的格式化、编用的大一统等弊病,饱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批评。我们不能改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决策与要求,但可以积极思考对学案编写进行一些“微变革”:彰显不同模块的人文内涵,以专题解读指引学习活动,避免学案内容的习题化;突出不同文本的个性特征,以体式要求引领阅读步骤,避免学案结构的格式化;区别不同阶段(如常规教学阶段、学期初与学期末、考试前后等

45、)的学习特点,以阶段特色建构学案版块,避免学案格局的模式化;加大学案在课上展示交流的可操作性,让学案为促进师生互动和课堂生成多发挥一些作用3.课件制作“微创新”:少封闭式多开放式。课件内容要尽量回避与学案内容的重复:需要识记、积累的陈述性知识,需要精读体悟的段篇性材料,安排在学案中更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与巩固,课件中就尽量少呈现。课件要重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呈现,以与学案内容形成互补,有效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引领学习活动的方向、步骤。课件结构要善于创新,充分利用PPT课件制作平台的“超链接”技术,实现由单线推进的“串联式”结构向多线并进的“并联式”结构发展,以开放性结构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46、多种可能性,使课件的演示过程与师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得更加紧密。4.板书课件“巧穿插”:省了体力提了效率。板书速度较慢,需要教师体力付出,费时又费力,但如果没有板书,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难以彰显教与学双方的个性与灵气。有些语文课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机器人”,而且课堂推进速度快,学生接受效果差,教学的情形就像在揠苗助长。事实上,任何一节精彩的语文课,都必然有构思精巧、创意十足的板书。语文课要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以板书的简洁性引领课件的丰富性与直观性,努力实现板书与课件的优势互补。在教学准备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对板书与课件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切分,最好能够分步编排出课件内容与板书

47、进度对照表这样的脚本。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习活动进程将板书与课件演示进行自然穿插。可以先用板书一目了然地列出文本内容纲要或学习重点难点,再用课件将板书的纲要性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由于已经有了板书的提示,就不会在课件展示的大量信息中迷失方向。也可以在课件展示之后,适时用板书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即时反馈。这样,既节省了教师的体力耗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度与效率,确实是事半而功倍。 记叙文的为“曲”之法记叙文是中学重点训练,且高考考场常用的一种文体。从近年来高考作文来看,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高考写作记叙文的考生不多,能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写出具有情节感、故事性佳作的

48、更少。据2014年江苏高考阅卷组语文学科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介绍,今年江苏考生写议论文的居多,且大多数千篇一律。骆冬青教授甚至还用“可怕”和“恐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考生普遍写出的议论文:“中学训练出来的议论文更可怕,中学老师限定的方向和写作格式三段论,学生写出来后,看几篇就有想吐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好的分数呢?”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的一番见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恳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且不论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单从高考拿分来看,写记叙文也分明优胜于议论文。今天在6家报纸公布的30篇优秀作文中,记叙文共计17篇,占56%

49、。请读者诸君注意,今年高考作文答卷中的记叙文共占15%左右(抽样调查数据),恰恰是这15%的记叙文涌现了如此之多的拔尖之作,你说高考作文若想脱颖而出拿高分,舍此其谁?”对江苏考生而言,写好记叙文已是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写好记叙文呢?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由此而知,“曲”是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前人创造了许多技

50、法技巧,应该说都很实用。现结合近年高考佳作,谈谈文章的几种为“曲”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设置悬念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力,这魅力曾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但又不马上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使你非要看个究竟不可。常见的步骤有:先铺垫,再设悬,适时解悬。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语言变

51、瑰奇”,中外同理。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52、”评点: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物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捧腹大笑。写考场作文,如果能善于挖掘那些蕴涵较强情感或深刻主题,并且初具故事意味的日常生活材料,运用恰当的讲述故事的技巧,就能将故事讲得“复杂化”,创造出一张一弛、起伏跌宕的魅力,让文章有看头、有引力。下面来欣赏一篇2012年江苏省满分作文。忧与爱    早晨,于惴惴不安之中,凌晨三点十分,我便醒了。紧张,焦虑,万分不安都藏于心底,心儿咚咚跳个不停。今日,我将走向考场。    天刚蒙蒙亮,走出

53、卧室便看到厨房亮着灯,与对面楼层的漆黑一片相比,我家的灯格外突兀。妈妈在准备早饭,可是我的心情迫使我吃不下去,便倒了一大杯水想要一饮而尽。“别,今天语文考三个小时,中途不能上厕所,少喝点。”妈妈连忙阻拦,我恋恋不舍地放下杯子。    时间嘀嘀嗒嗒,坐立不安的我更加焦躁,口渴难忍可家人不让喝水也令我有几分懊恼。好不容易校车来了,我才风一般地冲下楼去,同校的学生们没有了往日的唧唧喳喳,都在看题目,我也拿出讲义继续翻看。    看到校车上有饮水机,我便拿出水杯去接,水刚送到嘴边,送考老师便嚷道:“上午少喝水,考语文。”我

54、再次放下了杯子,下了校车领了准考证,我便拉着好友的手去报刊亭买水,谁知她也来了一句:“别买了,上午考语文,仨小时呢!”我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又被从救我于水火之中的纯净水旁拉了回来,“考场里有水,你进去再喝。”我无奈地点了点头,此刻的我已没了说话的力气。    进了考场,我先环视了考场一周,传闻中的考生用水呢?根本没有。讲桌上只有两瓶农夫山泉,这大抵也是监考老师的吧,我咽了咽干得难受的嗓子,在监考老师用金属探测仪探我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老师,考场哪儿有水?”前面瘦小的女老师腼腆地笑了:“你想喝水啊,桌子上那两瓶水你拿一瓶吧,我不喝了。”我羞涩地笑

55、了,还是不拿了吧,那是老师的,我又咽了咽口水。    找到考场,坐了下来,肚子开始咕咕叫,早上没吃饭,喝点水也是好的呀。我趴在桌子上,一手捂着肚子,一面听着心跳加快“咚咚咚咚”    耳朵紧紧挨着桌面,咦?仿佛有人向我走来又走了回去。我抬头一看,一瓶水正静静地站在我的桌下,那名齐耳短发、矮矮小小的老师对我一笑,一丝感动涌上心头,温暖我整个宇宙,我迫不及待地拧了开来,畅饮几口,想起早上妈妈、老师、好友的叮咛,我又放下了水杯,只是那份清凉早已沁入心脾,湿润了我的嗓子,甘甜了我的胃脾。   

56、  “谢谢你们,妈妈,送考老师,好友以及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师。你们担忧我喝水过多影响正常发挥,同时那位女老师又担心我口渴难忍,我感受到你们的忧虑与背后那份朴实的爱!”    特别是这位瘦小的老师,大抵我这一生与你只有一面之缘,可是你给予我的那份清凉我莫不能忘。    忧的背后隐藏着爱,爱与忧本是同一物,有了爱才能感到忧虑不是吗?谢谢你们对我担忧,忧的背后的那份爱我更铭刻于心。    忧与爱正在考场中进行着评点:这是一篇聪明机智的临场即题之作。作者借高考说事,讲述一个考

57、生“喝水”的故事。考前焦虑紧张,没有心情吃早饭,只想喝水,因考语文需要三小时,身边的人对此“爱恨交加”,充满疑问,充满悬念:焦渴难耐的“我”,如何解渴?在家里,想喝水,母亲劝阻她:“别,今天语文考三个小时,中途不能上厕所,少喝点。”校车上,想喝水,送考老师嚷道:“上午少喝水,考语文。”下车后,好友不让她买水:“别买了,上午考语文,仨小时呢!”考场里,见到她口渴难耐,瘦小的女教师腼腆地笑了:“你想喝水啊,桌子上那两瓶水你拿一瓶吧,我不喝了。”文章以“喝水”为线索,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且巧妙地扣住了“忧中见爱”的主题。语言活泼诙谐,富有生活气息。层层设伏,小中见大。 

58、; 二、抑扬变化“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入深谷,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生动感人。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恰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摄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惫懒人物,

59、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是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否则本末倒置。下面来看201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青春万岁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