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学生演示,发现问题:操作的结果是水停留在漏斗里,根本下不去,或者只滴落了几滴水,引发学生思维冲突)2、做出假设:为什么水倒不进去?(可能是瓶中的空气也像水和石块那样占据了瓶中的空间。)那怎样才能让水进去呢?如果是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空间,是不是只要想办法让空气跑出来,腾出空间就行啦。3、验证猜想:同桌合作交流设计方法。操作验证猜想。(材料中提供了吸管,吸管可以提供空气跑出来的通道,还不破坏装置。孩子们也可尝试其他办法。)4、整理并分析:最初水不能入瓶,说明了什么?教师实时板书。然后你想到了什么办法?现象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我们从问题到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三、生活中的运用:1、人们发现漏斗如果跟瓶口严合,空气跑不出,液体就难以漏下,所以生活中的漏斗边沿设计制作了一些凸起槽,这样留有缝隙,方便空气流出。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如充气的轮胎、篮球难以压瘪)或用下图装置用实验证明(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放在杯底的纸团不会湿)。四、拓展活动:听话的乒乓球1、让学生预测并分析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想?2、如果要控制乒乓球的停留位置,怎么实现?3、展开实际操作。按步骤进行活动,垂直压入后乒乓球所在的位置与自己预测是否一致,怎样让乒乓球“听话”地停留在指定位置?4、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让乒乓球再回到水底吗?怎么做?为什么能实现?2、《空气有质量吗》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二)科学探究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三)科学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三、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四、教学准备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托盘天平、简易天平、电子秤、苹果、牛奶、小皮球、打气筒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一、教学导入1.掂一掂:准备固体类物品(苹果)和液体类物品(牛奶),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一些小物件。将物件分别放到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2.称一称:接着再提供称量质量的电子秤,秤测一下,并要求学生带单位读出是多少克。二、了解质量1.引人质量概念,教师可以录制一个简单的微课或直接对质量和重量进行简单的解说:“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地面上的物品,质量大,重量也会大。质量与重量的单位不同(列举)。”2.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其他物品,上面标注的质量是多少。3.最后介绍在生活中常用电子秤称量物品的质量,在实验室还可以借助常用的天平去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三、活动11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1.认识天平:首先组织学生对照说明书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学习天平的使用操作方法。教师可能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有:砖码和游码用慑子夹取、移动;左盘放待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砖码。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操作;对于操作中的易错点、难点,教师进行必要提示。2.教师示范天平的使用:教师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为了保证可见度,也可以借助观看专题“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样的微课来进行教学。3.学生练习天平的使用:提示学生操作时需要细致、耐心,读数要准确。第二课时称量空气是否有质量一、教学导入1.提问:苹果、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板书:空气有质量吗?)学生猜想:空气有质量?空气没有质量?二、设计实验1.用科技史提出问题:教师讲述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玻璃球打足气,这时称它的质量,记下来。然后把瓶口打开,那些多装的空气跑了出来,这时再称其质量。他的实验结果如何呢?教师先暂时保密。2.小组讨论:如果空气有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教学时学生可以模拟科学家的方法,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3.交流设计方法:交流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追问学生若出现什么现象,则说明什么问题。三、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1.小组进行实验2.实验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四、知识拓展1.一个容量为1.2升的汽水瓶盛满水,就相当于1.205千克,2.出示一个一立方米的大纸盒,指出这个盒子里装的就是一立方米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常温下)。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多质量的感觉。3、《空气怎样流动》教学目的:(一)科学知识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二)科学探究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三)科学态度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教学难点:制作纸风车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一)制作纸风车1、开书第8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3、分组制作。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二)旋转的纸风车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拓展介绍走马灯、孔明灯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课堂小结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2.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设计1、《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3.科学态度价值观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三)整理,下课。2、《鱼》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适时引导,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探究性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指导编组,准备教具。2~3人一组,每小组活鱼(锦鲤鱼或金鱼、鲫鱼)两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托盘、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夹板针、布片、纱布等)、长滴管、滴瓶(内装稀释红墨水)。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摆在我们面前的鱼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和颜色都很漂亮,是一种观赏鱼,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知道鱼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水中吗?它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鱼鳍又是如何摆动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

1.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鱼的体形是怎样的?

3.体色有什么变化?

4.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样的感觉?

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它叫什么?有何作用?

6.鱼共有几种鳍?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的6个问题,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说明这些特点都是和鱼在水中生活是相适应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显示6个问题。

体现观察有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实验

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描述一种或几种鳍的摆动情况。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

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

3.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4.鱼的腹鳍和臀鳍有作用吗?

训练学生初学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假设

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请各小组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常识、生活经验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用录象显示实验关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动作轻缓②水中进行,两人合作③两条鱼交替实验④单种鳍固定⑤固定鱼鳍后静置1~2分钟后记录现象⑥小组分工协作

各抒己见,将各自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比如采用何种材料,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究的。

围绕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四)实施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先观察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

2.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大家共同交流。

(五)表达与交流1.背上、腹下直立在水中。

2.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为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探究,可以引导各小组相对分工实施实验方案;可不追求大而全的方案。

3.组织各小组交流和及时引导。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施实验方案情况;全体倾听发言小组情况并与之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倾听和交流。

小结

5.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

6.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

(六)小结

1.强调鱼能够在水中游泳,是靠鱼鳍、肌肉、骨骼和鳔的共同协调作用。

2.放映鱼在失去各种鳍的情况下的电影片段

3.观看电影片段,了解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意义。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辩证统一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观点。

(七)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

2.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

3.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注意调动各小组成员中没有机会或发言表达机会少的学生积极性。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生中的个性差异。

1.对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方法指导。

2.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情感的理解。3、《鸟》【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2.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知道鸟的共同特征。3.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重点难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动画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播放鸟的视频)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师:对了,它们都是鸟。同学们喜欢鸟吗?师:你有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鸟吗?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自由回答。二、大胆猜想师:知道同学们喜欢鸟,很多鸟儿都来了,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啄木鸟、鸽子、黄鹂、天鹅、蜂鸟、兔子、猫)生:兔子和猫不是鸟。师:同意吗?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才是鸟?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尖嘴……如果学生答不出会下蛋,教师引导:你知道小鸟是怎样出生的吗?生:下蛋,从蛋里出生的。师:对于这些特征,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生:尖尖嘴不同意,天鹅的嘴巴是扁扁的。师:观察很仔细。天鹅的嘴巴是扁的,不是尖的,那我们把尖嘴去掉。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具备以上这些特征呢?(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嘴)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三、制定研究方案师: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生: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观察记录表。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鸟有没有上述特征呢?师:你们组打算怎样研究?学生汇报并总结一是观察鸟的标本,二是看图片、查资料。师:怎样填写观察记录单呢?师:第一行的格子“要研究的鸟的特征”怎样填写呢?师:第一列呢?师:后面的空格呢?生:如果有这种特征,就在下面画“√”,没有画“×”。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完成探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要一种鸟一种鸟按顺序观察讨论。2、观察鸟的标本时,注意爱护标本。3、小组长分好工,并填写好观察记录单。4、小组研究结束后,小组长将资料、标本整理好。观察记录表要研究的鸟的特征鸟的名称鸟的共同特征四、交流展示(1)汇报探究发现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发现。你们小组排除了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找三个小组汇报。其余的小组同意这个发现吗?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发现了鸟的共同特征是有羽毛、会下蛋。(擦出其它板书,只剩下有羽毛、会下蛋)并且我们把下蛋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卵生的定义。生:鸟用下蛋的方式来繁殖后代,我们把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2)了解卵生和羽毛师:想不想看看小鸟是怎么出生长大的。(播放小鸟出生长大的视频)教师总结:经过孵化,小鸟破壳而出,鸟妈妈和鸟爸爸辛勤的喂养,小鸟才渐渐长大,鸟妈妈和鸟爸爸好辛苦啊。师:你知道鸟的羽毛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羽毛重量极轻但很坚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3)总结归纳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样的动物是鸟了吗?生: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一般都是鸟。师:换句话说,只要有什么特征,我们就认定这种动物是鸟?生:有羽毛、卵生五、知识应用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一年一度的鸟儿体检开始了,鸟儿们纷纷都来报名,请问它们有资格参加鸟的体检吗?(出示鸡、鸭、蝙蝠、企鹅)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视频进行分析。六、爱鸟教育(1)欣赏鸟师:其实世界上的鸟儿共有9000多种,下面,让我们走进鸟的王国,共同欣赏鸟儿们那迷人的风采师:欣赏了这么多鸟,你有什么感受?(2)鸟是人类的朋友鸟儿不仅是大自然里美丽的天使,还是我们人类的朋友。1、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能为人类从老鼠嘴里夺回一吨粮食;一窝家燕一夏天吃掉65000只蝗虫;

一只雨燕一夏天吃掉25万只蚊子;

可见鸟儿为我们消灭了很多害虫。2.帮人们做事:鸽子帮人送信、鱼鹰帮人们捕鱼。科学家还通过鸟儿飞行,制造飞机,提高飞机的飞行本领。(3)爱护护鸟师:但是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树木,夺去了鸟儿们的家园,任意捕杀鸟儿,导致越来越多的鸟儿濒临灭绝。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最为危险的77种鸟类每种已不到50只!如果再这样下去,终究会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听不到它们动听的歌声了。此时此刻,你最想为鸟儿们做些什么?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那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我们周围的人们都来爱鸟护鸟,共同为鸟儿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哺乳动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2、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描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

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源教学过程引入新课:(PPT展示争相吃奶的小狗一家)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吗?(胎生)小狗出生后,就会吮吸乳汁,那你们知道小狗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学生思考回答:哺乳动物。

教师:那你们知道哺乳动物有些什么特征吗?他们有人类生活有这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哺乳动物》。(板书:哺乳动物)二、学习新知:教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PPT展示:活动一,自学课本,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巡视学生自学情况)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些哺乳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异很大,有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原野上散步的非洲象,森林里攀援的猕猴,海洋中游泳的鲸,挖洞的鼹鼠,飞翔的蝙蝠等等,为什么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具有些什么特征呢?PPT展示:活动二,自学合作讨论:1、哺乳动物具有些什么特征?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特点,这与它们的食性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合理即可),对表现优越的小组鼓掌表扬。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体毛退化外,体毛可以保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胎生、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兔的门齿发达,与兔食草的食性相适应;狼的犬齿发达,与狼食肉的食性相适应。牙齿的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并通过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不通牙齿功能的理解。)(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及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教师: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哺乳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PPT展示:活动三,讨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小组及时鼓掌表扬。教师总结并板书: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利用2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请小组代表回答)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对哺乳动物这一节内容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有牙齿的分化,这些特征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其更好的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同时我们还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保护动物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同时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自己能切实做到和能影响身边的人,真正做到参与到保护动物的实际行动中来!板书设计:哺乳动物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珍稀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珍稀野生动物的名称和他们的生存状况。(2)阐明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3)说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分析资料得出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愉悦情感。(2)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增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自觉性。(3)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阐明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2)说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教学难点:通过尝试分析资料得出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正确原因。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播放课件(歌曲)让学生欣赏,师问歌曲给我们讲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略)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歌曲中歌颂的为姐姐?(生答:略)师:(播放课件)女孩叫徐秀娟。徐秀娟从小爱鹤,跟随父亲在扎龙养鹤。1986年,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刚成立不久,她应邀到盐城,帮助那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孵化丹顶鹤的工作。可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徐秀娟为了拯救一只受伤落水的丹顶鹤,不幸落水身亡。那一年,她年仅24岁。、师:为何那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此时此刻,老师仿佛理解了姐姐在救那只受伤丹顶鹤时的想法,我也非常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理解姐姐当时的选择,姐姐为什么要冒着这么的大危险去救那只丹顶鹤呢?她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二、新课教学(一)介绍你所知道的珍稀动物1,师:要想知道姐姐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只丹顶鹤,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丹顶鹤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有谁知道,来告诉大家?(生答:略)师小结时播放课件(介绍丹顶鹤)2,师:这里有一个词(板书:珍惜动物)有谁知道仔细动物是什么意思?(生答:略)师小结(播放课件:什么是珍惜动物)3,师:除了丹顶鹤你还知道那些珍惜动物?(让生充分介绍他们收集的资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老师收集有关珍惜动物的资料,师:老师还知道一些珍惜动物的名字,不过可惜的是人们在也没能见到它们。(播放课件:那些已经灭绝的珍惜动物的名字)(二)讲解导致珍惜动物减少的原因1,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动物即将面临灭顶之灾呢?分小组讨论一下,找到原因?听完学生汇报后小结:人类捕杀,生存能力差,自然淘汰,天敌数量增加,气候改变,环境污染……(板书:珍稀动物逐渐减少的原因)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的动物由于我们的原因和自然的原因逐渐减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3,听完学生汇报后小结:(播放课件)可能使一些物种灭绝,减少生物的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有的食物链会缺失甚至断裂)及生态平衡,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繁衍,甚至人类!(三)怎样保护珍稀动物?1,师:面对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答:略)板书:保护。2,师:那我们又能为这些珍稀动物做些什么呢?(生讨论后回答)师小结:1.完善保护动物相关法律。2.建立自然保护区。3.建立濒危动物繁育、救护中心。4.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再引进。3,师:其实呀,在很早以前人们都意识到要保护珍惜动物,(播放课件,让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法律法规)三、课后小结师:让我们再一次来听听那首给我带来无数感动的歌,(还有一只丹顶鹤)(播放课件)现在同学们理解了姐姐当时的想法没有?(生答:略)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以许秀娟姐姐勇救受伤丹顶鹤的故事开启了我们对珍稀动物的了解,找到了使珍稀动物减少的原因,对我们的危害,唤起了我们对珍稀动物加以保护的意识,同学们,让我们大声的呼吁,为了我们的子孙还能再见到它,我们行动起来吧!第三单元《土壤》教学设计1、《采集土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壤(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2、《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3.科学态度价值观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土壤(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4)交流汇报。(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7)实验设计汇报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三)整理,下课。3、《土壤的种类》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学难点: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二、教学新课(一)

认识土壤的类型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2、开书21页自行了解。(二)鉴别土壤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2、学生汇报。3、教师补充“手捏法”。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小调查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二、教学新课(一)科学调查讨论会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4、学生动手实验。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2

土壤的种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教学后记: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试验。3.知道人类的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哪些。4.意识到保护土壤及环境的重要性,愿意为保护土壤出一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土流失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的草皮,水、自制喷壶或烧杯、砖块、2个大的托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盆花,漂亮吗?如果我把花从土壤里拔出,请问:花还会存活吗?师:对,不能,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同样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土壤,那我们就应该保护土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土壤保护的话题。(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经验进行探讨:=1\*GB3①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2\*GB2⑵土壤里的哪些被动物们利用了?=3\*GB3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4\*GB3④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小组讨论: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选择喜欢的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多媒体显示插图,介绍窑洞和鼹鼠。小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活动一:了解一些土壤荒漠化的原因学生看图片,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或猜测。教师活动:补充土地荒漠化的资料:3.活动二:实验:了解植被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提出问题: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想假设: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没有变化/变小/变大)制定方案:小组实验方案与器具材料准备:泥土、草皮、水壶。温馨提示:①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要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草皮。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1)小组实验过程。(2)小组实验记录。证实猜想,明辨是非,小组得出实验结论;师小结。4.活动三: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提出问题: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大胆想象,分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引导。5.活动四:了解人类对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学生自己看多煤机课件的四幅插图,提出问题。(1)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么?应该怎么做才对?(2)你认为还有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小组讨论:学生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活动:除了同学们展示的其他例子,老师也搜集了许多破坏土壤的例子及造成的危害,同学们来看: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学习,提高对保护土壤重要性的认识。拓展补充:保护土壤无小事①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②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6.讨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提出问题: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搞好环保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通过朗诵诗歌总结课文,引导他们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四)课后作业收集有关无土栽培的资料以及图片。第四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1、《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3.科学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二)新课学习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分组,尝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11)继续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充气物品,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得出结论: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三)整理,下课。2、《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能够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2.科学探究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液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3.科学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关注生活中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难点: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关注生活中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注射器、水、塑料盒、烧杯、不同形状的量筒、不规则形状的石块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实验演示:拿起粉笔,将粉笔一根一根放入粉笔盒,再放也放不进去了,使学生明白粉笔占据了盒子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体积。2.导入并聚焦:像粉笔这样,因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固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那么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二)新课学习1.气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吗(1)动手实验: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口,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2)初步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3)换物再实验:将注射器里的空气换成水,装满,再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4)继续交流:以上空气与水的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5)得出结论: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2.测量液体的体积(1)小组讨论:既然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我们怎样才能方便地测量它的体积呢?(2)交流并小结: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3)课件展示教材P42,并介绍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方法。(4)强调关键事项: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齐平。(5)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出示不同形状的量筒,引导学生猜想: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体积会改变吗?(7)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8)得出结论: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形状改变了,水的体积不变。3.拓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1)讨论:不规则的固体,例如小石块,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2)交流,懂得借助液体、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课件展示教材P42下方的方法。(3)实验证实。(三)整理,下课。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2.科学探究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3.科学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操作和使用天平、实事求是读数的科学态度;有探究兴趣,探究研讨中能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难点: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橘子,气球,打气筒,蜡烛,火柴,天平,苹果,橡皮泥,杯子,冰块,水。学生准备材料: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2.讨论: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吗?(回顾联系《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懂得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二)新课学习1.改变质量(1)提供结构化的材料:固体(例如蜡烛、橘子)、液体(例如水)和气体(气球内的气体)、天平。(2)讨论: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3)实验设计交流:改变物体的多少,并借助工具(天平)来测量。(4)学生实验。橘子剥皮,水倒掉一些,气球放掉一些气,蜡烛点燃……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5)小结:当橘子剥皮、水被倒掉一部分,气球的空气被放掉一部分时,改变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发现做了这些改变,物体的质量就发生了改变,都变少了。(5)继续讨论:当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时,物体的质量会变吗?(6)小结并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物体的质量也不变。)2.它们的质量改变了吗(1)再次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橡皮泥,冰块,杯子,天平,充有空气的气球。(2)讨论:改变物体的形状,它们的质量会变吗?(3)实验设计交流: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让冰块融化成水,改变气球的形状但不放气……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4)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5)汇报:通过这些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6)得出结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7)单元总结:固体、液体、气体是物体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三)整理,下课。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重点难点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判断物体的冷热呢?(二)小组合作猜测实验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三)交流展示科学验证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四)联系生活运用实践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②读写图中温度计的所示温度。(4)用温度计测量水温①教师示范并讲解a.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b.手持温度计的上端。c.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d.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五)师生评价总结提高师生相互评价,评出班级“班级小小科学家”。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为每小组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酱油、白酒、可乐、牛奶、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播放《沉与浮》的实验操作视频。师:说说观看后,你对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生:勤于动手、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是啊,科学知识的探索需要我们勤于动手、参与其中,发现更多的科学小奥秘。今天也让我们参与其中,首先让我们来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二、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三、活动二、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冷水和热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汇报交流。4、根据学生的汇报,请学生上台示范、演示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水受冷后体积缩小。7、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四、活动三: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醋、白酒。酱油、可乐、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6、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7、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膨胀

受冷体积缩小

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点: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

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量杯、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带橡皮塞的烧瓶、玻璃弯管、滴管、红色肥皂水。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细管;量杯、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皮、橡皮筋;PPT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的平底烧瓶,上面插有玻璃细管。师:“这个装置是我们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的呢”?

预设——生:水的热胀冷缩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教师演示:并擦干瓶子),“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预设——生:有!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师:“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只是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师读

(1)用哪些材料收集空气;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1)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接下来你们就用你们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方法,验证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好吗”?教师介绍给一些小组同学准备的实验材料:每组三个量杯,里面分别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还有气球、锥形瓶;

师:“同学们能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2)教师再介绍给另一些小组同学准备的实验材料:三个量杯,里面分别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滴管、红色肥皂水。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跟他们不一样的材料,设计另外一种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3)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本组的实验方法,教师做适当提示。

(4)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工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记录员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单:你们是怎么实验的,发现了什么?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小结,课件出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说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齐读)

师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受冷后体积缩小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课题中的“是否”两个字擦掉呢”?(三)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

1、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也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既然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本领,请问,在相同温度下,它们两个谁的本领大”?

预设——生: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大,也可能认为水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明显。

教师进行水和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对比演示实验。师:“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应该不同”?2、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师:“到目前,我们已经确切地知道了空气和水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而且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比水明显,同学们又有什么新问题吗?生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师:“到目前为止,按同学们的能力水平,还不能设计实验研究这一问题,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后,给出了关于热胀冷缩现象科学的解释”。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一段话,让学生齐声读: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师:“你怎么理解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这句话的”?师:“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五位男同学模拟空气微粒,再请五位女同学模拟气球,按老师的安排展开游戏。请模拟气球的同学说一说当中间的“微粒”轻微运动时,气球是什么状况,当中间的“微粒”剧烈运动时,气球有什么变化?再请下面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也说说自己的发现。课件播放微粒不同运动方式下气球变化图。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像小小科学家一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呢”?

生答小结,课件播放,齐声读: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板书:微粒运动加速微粒间距离增大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距离变小(四)、课堂巩固、拓展

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正地将知识学进去了,大家请看”:挑战一:

1、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泡就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3、冬天,打足了气的篮球到第二天为什么会瘪了呢?挑战二:1、冬天,自行车胎应该打得足一些

2、物体中微粒运动速度快慢的变化使微粒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是物体热胀冷缩的根本原因()

3、空气热胀冷缩和水热胀冷缩比较,(

)。

A、没什么区别

B、体积变化更明显

C、体积变化更不明显

挑战三:

做一个奇妙的“喷泉”

师:“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喷泉吗”?教师演示:喷泉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呢?你有办法让“喷泉”喷得更高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并完成这个作业。板书设计:

气体的热胀冷缩

受热后(体积膨胀)←——微粒运动加速且微粒间距离增大

受冷后(体积缩小)←——微粒运动减慢且微粒间距离变小4、《固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科学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二)新课学习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a.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6)整理分析实验记录。(7)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8)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9)应用举例:观察生活中其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试着解释原因。(10)全课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11)回顾并解释: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了吗?(三)整理,下课。板书设计:固体的热胀冷缩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设计1、《蔡伦造纸的历史》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