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_第1页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_第2页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_第3页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_第4页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初一上学期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文辅导桃花源记练习习题来检测一下吧!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汉字注音:阡陌 ( ) 诣 ( ) 邑人 ( )2 、按拼音写出相应汉字:hu o()然 y ()然垂 ti S()3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缘溪行 ( ) 渔人甚异之( ) 欲穷其林( ) 屋舍俨然( ) 豁然开朗()后遂无问津者()4、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阡陌

2、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5 、选择正确的译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 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 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 、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 了。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C、初进时,洞口

3、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了。D 、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二、语段阅读:(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 在第一段中用“ | ” 断句 (注意: 本习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2 、 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人们生活:3 、从二、三节文字中找出两组同义词 ( ) ( ) ( ) (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习题: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

5、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桃花源一()桃花源-( ) 桃花源。6 、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7 、 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8 、 有些成语初自选文所在的课文,清写出其中的两个:( ) 、 ( )。三、同类阅读(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 、解释加点的字缘 ( )夹岸 ( )异 ( )复 ( )穷 ( )2 、默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在原文中)并翻译缘溪行,忘

6、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 、 文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挑花源 的?4、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 、解释加点的字才 ( )豁然 ( )旷 ( )俨然 ( )属 ( )交通 ( )悉 ( )外人 ( )2 、翻译(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

7、并怡然自乐3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4、哪些句子描写了挑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5 、概括本段段意(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解释加点的字具 ( )要 ( )咸 ( )先世 ( )妻子 ( )邑人 ( )绝境( )间隔( )无论 ( ) 语 ( ) 不足 ( )7 、找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A、便舍船B

8、、屋舍俨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见渔人,乃大惊 D、武陵人捕鱼为业8 、翻译(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渔人至桃花源村,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对待渔人:社会风气:6 、 “见渔人”,桃源人为什么“乃大惊”?7 、 桃源中人为什么 “皆叹惋”?有什么作用?表现桃源人什么思想?8 、桃源人为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四)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加点的字便扶向路 ()()及()诣 ()欣然规往 ()()问津()2 、 渔人既然 “处处志之”, 但又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 、写出本文的成语四、课外阅读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六本注:肆:店铺1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