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_第1页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_第2页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_第3页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_第4页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什么是理论p87理论涉及的几个相关名词:概念、观点、理论、原则和模式。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实践)模式的实践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在社会实务中的作用)第一,解释,即社会工作者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第二,预测,即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理论对服务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影响

2、服务对象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服务对服务对象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预测;第三,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理论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 第四,发展新的理论,即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展或创建新的理论(一方面借助于社会工作实践来充实理论,另一方面,对原有的理论的质疑也会产生新的理论)。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英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大卫.豪的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前者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

3、是彼此贯通的。其二是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根据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前者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后者则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强调知识是权力的反映。(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 的分类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简单,实则涉及事物根本属性的问题需要回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怎么去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并可能决定所服务的结果。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

4、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使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2、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在“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的基础上,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统一的目标。两种理论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社会工作理论实施过程中要以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为基础,确定具体的服务计划;实践中的社会工作

5、理论又能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提供材料。(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根据不同理论背后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所谓实证主义理论就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原则。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价值与知识无关 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在方法论上,认为只有经过人们感官获得并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强调实验方法的普适性。它要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中立的或科学的。如何评价这种理论?实证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自己定位为修正那些偏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其目标是使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不要偏离社会的基本目标。现代主义者的信仰系统已经成为人类知

6、识体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它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在对人的看法上,只强调客观性而忽视了主观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对世界更为复杂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观念也只是现实的符号表征,它指代现实,但不是现实本身。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使使用的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与其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是权力的反映。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五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

7、其标志是机械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第二,后现代是告别了整体与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接引起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佩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者的疑问:知识所陈述的事实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知识)?谁说事实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陈述事实?后现代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颠覆了行动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

8、工作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1887年弗洛伊德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 年发表自我与本我。其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只重视内在冲突和潜意识,自创“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人内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会主动寻求目标;荣格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认为精神不只是由原欲本能构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对精神分析如果理论的一个突破。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打破了精神分析理论只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的取向,转而关注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9、析理论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强调或修正,而发展出多个不同的分支。精神分析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之一。60 年代以后,精神分析

10、治疗方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治疗方法。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个方面:(一)心灵的构成即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潜意识与意识不同,是非理性的,但对人的行为发生了重要影响。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无所不在。(二)人格结构。将人格分为本我(内驱力和欲望)、自我(意识和前意识)、超我(意识、前意识和部分潜意识即良心和理想)。三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平衡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本我违反超我,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冲突,产生焦虑即一种

11、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是自我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具体的服务机制见p93(四)性心理发展。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潜藏在潜意识中,理性无法觉察。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遵循以

12、下原则: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和接纳。四、精神介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人到临床社会工作中。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

13、象的态度。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述出来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诊诠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

14、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

15、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所以,行为主义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原因。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的心理分析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斯金纳等又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60年代,班都拉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观察学习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为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在认

16、知理论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也是在认知治疗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二)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认知学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好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而认知包含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如知识、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意、规划和谋略、理性、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甚至记忆和注意力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学派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行为主义和认知

17、学派结合在一起,称为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两种学派还是有分歧的。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行为的解读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第三,根据艾利斯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是非理性的认知则可能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

18、equences)。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第五,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最终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重点)(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内在性与外在性。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层面的,更是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

19、以造成个人认知的错误,以致无法发出正确的行为。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3、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

20、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在助人的过程中,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她)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2、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3、助人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三)助人的策略和步骤助人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帮助受助人改变错误的认知,然后根据社会学习原理用正强化、负强化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受助人逐渐形成想要的行为,除去不想要的行为,并使受助人在

21、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四)结案和跟进当受助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预期改变并回到正常轨道时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

22、作为助人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如何评价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实务中。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它能够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认知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其次,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时,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的限制。第四节

23、社会支持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鲍尔拜首先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了依附理论,强调早期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柯伯和卡塞尔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社会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关于影响个人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因素的研究;关于社会支持影响个人心理状态的机制研究,特别是关于压力、社会支持、应对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在美国,是支持网络用于临床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斯拜科特以社会网络干预的方法训练治疗者,推广社会网络治疗理论。他提出了网络干预的概念。20世纪70-80年代,社区

24、支持计划迅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非正式网络发挥了不能替代的作用。1987年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组织将非正式网络支持纳入到精神病人的康复计划中。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支持网络指可以提供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或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和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压力。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是指个人是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

25、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一)社会支持的概念林南(1986)的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网络:个人直接接触的一些人,包括亲戚、同事、朋友。亲密伙伴是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紧密关系,关系中的人认同和期待彼此负有责任。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一般说来,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有三个

26、方面: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1、发展因素个人对关系的观感、过去的经验。2、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对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的影响。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体现于不同类型的生活环境。开放的社会环境容易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也更倾向于利用支持网络;在封闭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就会相对减少。总之,对每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来说,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也不同。最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个人的意义还要依赖于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弱者运用。三、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1、社会支

27、持网络的分类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2、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 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 社会支持。这时,社会工作机构暂时性地成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3、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模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其次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

28、助。评估包括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结构指的是网络的组成,包括人数、网络所包括的人员类型(职业和领域)、网络中人们之间的距离等。内容则是指网络所发挥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评估可以在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进行。评估的内容是一样的,即主要评估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以及二者的关系,现有资源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态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

29、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而案主往往是这方面的弱势群体。因此,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案主学习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通常能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预防、治疗和恢复。 在实务中,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受助人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对案主原有社会支持网络评估的基础上,帮助案主补足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第五节 生态系统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系统理论的历史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有。1971年 ,贝塔朗菲提出了

30、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主动调试和 适应的能力,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顺应。社会工作对系统的应用始于美国人赫恩早期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高德斯坦提出统合清晰地合格证实务,平卡斯和米 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做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正式运用。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平卡斯和米 纳罕将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

31、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系统理论看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 问题来自于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一个看起来是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其所生活的很简单各个层面存在广泛的联系。而且,对个人的问题来说,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受助者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三、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理论的背景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融入了不同的理

32、论概念,因而是一个折中性和综融性的理论,它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分别以不同的方法推行“人在情景中”的理论范式,她们选取的理论取向成为生态系统沦落到先导。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的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量合格证的实施。(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

33、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2、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 的问题,对个人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杰曼和吉特曼是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影响人们的环境,以使人与环境的互动更具适应性。生态系统理论要求,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以及社区之中的社会生活功能,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生活环境的不同系统自己的关联之处入手。生活环境系统分为微观、中介、外在和宏

34、观四个系统。不论求助者的需求表现在哪个层面,其背后都与各个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所有相关系统予以关注。四、系统生态理击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系统生态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1、埃文斯(Evans)和科尼(Keamey)提出了系统模式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使系统理论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服务实践相结合。其基本观点:(1)系统观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会工作者和 服务对象的权利、责任及其可能的影响。(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

35、性,情境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 可能的回应方式。(3)要采用积极视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4)要辨识行为模式以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5)系统理论重视过程,即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要看到服务对象的正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中去。(6)与他人一起工作也是系统理论的重点,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2、运用系统生态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1)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

36、析问题和着手。(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第六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简介1、人本主义简介人本主义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可以包括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做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如何哲学。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从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哲学和文学运动;第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 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第三,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一种以人的价值、人本质、人的地位为内容

37、的哲学思潮,包括存在主义哲学。2、存在主义简介20世纪60年代,存在主义成为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沙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著名的代表。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沙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其含义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趋善的。4、存在主义成为一

38、种助人模式是从心理治疗开始的。2世纪30年代,弗兰克尔主张心理治疗的对象应该是人类的本质- 存在。从存在出发,分析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体验爱、苦难来发现生活的意义,促进服务对象更具有责任和理性。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最重要贡献是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和思想基础。二、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它相信人的理性,相信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行动。人本主义关注人类的理智能力,相信人有能力原因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人本主义学者卡尔.罗杰斯的思想

39、直接影响了临床社会工作的理念,人本主义的社会工作一般遵循以下的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后来,罗杰斯的观点被应用于社区工作、组织和政治发展,提出社会工作应该促使人们掌握我们都拥有的“个人权力”以实现其目标。(二)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有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其在小组工作中得到了深人的应用。格拉斯曼和凯茨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们对小组工作的看法。他们认为小组过程是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民主过程。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是:(1)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强调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受到尊重,都要协同工作员一起对其他成员表现出关注;(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

40、负有责任。在小组过程中强化每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3)个人具有归属于被包容的权利。每一个成员都要得到关注,小组成员的归属权利要得到尊重,小组要能够包容每个人的个性;(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强调小组是全体成员的小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决定小组事务的权利;(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小组要创造鼓励表达的气氛,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和意见; (6)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7)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人本主义取向的小组工作允许小组成员利用小组寻求他的个人发展,小组工作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民主互助体系,在小组工作中 要创造条件帮助小组成员充分表达自

41、己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重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治疗中引人了五个重要概念:个人意识的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在实务中,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个人痛苦的经验都是有意义的。社会工作者助人的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引导他们赋予过去的经验以意义。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梳理过去的生活和经验,在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让这些闪光点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增强他们应对未

42、来生活的能力。 第七节 增能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p111增强权能的思想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了,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于1976 年出版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观点被社会工作界接受。1980年左右,社会工作真正进入了“增强权能时代”。二、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索罗门首先提出)p111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人提供帮助应着重于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其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

43、生的,根源包括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第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第三,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第四,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第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三、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p112增强权能社会工作认为,重要的是帮助受助者消除环境的障碍,鼓励受助者自己

44、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伦理价值、干预认可、概念框架和助人过程。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和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受助者争取更多的资源。要协调各方面的限制,使之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致。具有权能的个体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社会资源,他们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间。否则就是缺乏权能。在概念框架方面,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一是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

45、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层次,指的是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三是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增强权能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在助人过程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p112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第二,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第三,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第四,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第五,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四、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重点)1、所罗门的增强权能理论观点p113所罗门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1)协

46、助受助者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2)协助受助者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享用的。(3)协助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者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4)协助受助者明清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2、李(lee)提出的社会工作的十个实践原则p113(1)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2)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3)人们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是协助者。(4)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需要相互增加权能。(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6)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7)社会工

47、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8)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9)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10)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的眼前需要,包括连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提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二是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三是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3、增强权能的社会工作要反对权威,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P113-1144、如何评价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p114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

48、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小文在小时候被寄养在奶奶家,在奶奶的关爱呵护下成长,小文和奶奶的感情很深厚。长大后小文经常和奶奶联系。当小文有一天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他拒绝接受,他认为大家都在骗他。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小文这种做法是防卫机制中的()。A否认B合理化C退化D替代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都源于内在的()冲突,这些冲突与()有关。A人格早期经验B人格自我了解C精神早期经验D精神自我了解3在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中,助人者的角色有()和()。A调解人教育者B教育者伙伴C调解人伙伴D教育者联系人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系统理论认为,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

49、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B系统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不同的C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人在情境中”观念的影响D社会工作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赫恩早期提出的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概念5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所生活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其中两个以上的关联情境,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联系的是()层次。A微观系统B宏观系统C中介系统D外在系统6一般认为,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A卡尔罗杰斯B格拉斯曼C巴巴拉索罗门D凯茨7在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中,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关系。A施予者和接受者B尊重和包容C理解和尊重D合作性的伙伴8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评

50、估包括()两个方面。A结构和内容B效果和内容C行动和效果D结构和行动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1下列有关人格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B面对人格失调问题,弗洛伊德认为应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本我的强化上C超我包括两个层面,即良心和理性D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E自我包括意识和潜意识2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A解释问题B评估C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D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E发展新的理论3下列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A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是将心理与行为结合分析B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阿德勒提出了认知治疗C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D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可以改变认知,认知可以改变行为E斯金纳认为在行为治疗中应该注重认知因素的作用4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知原则修正的假定主要包括()。A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B选择性认知或归因C概括不足D自我认错或顶罪E灾难化思考5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包括()。A社会因素B支持因素C个人因素D发展因素E环境因素6小叶,大三学生,最近刚和男朋友分手,同学发现她在分手后经常神情恍惚并且独自流泪,同学带她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