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的三段式_第1页
建筑立面的三段式_第2页
建筑立面的三段式_第3页
建筑立面的三段式_第4页
建筑立面的三段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立面的三段式 摘要:本文以沙面的几个建筑为例,印证并分析西方古典建筑立面三段式构图的具体实现方式。关键词:沙面  三段式立面 一前言 这虽然是一片小论文,但我想还是需要在最开头用一小段文字先把思路整理好,再展开叙述。对于沙面岛的参观,我首先带着一个疑问,该如何开展观察?对此,我的基本想法是,以沙面的几个建筑为例子,去对应某种西方古典建筑的法则,并以此展开思考。我选择的是对一种三段式构图立面的考察。这个选择有几个原因,一是作为参观者,能够直接感受的往往只有立面形式,而内部平面布局则难以探清;二是沙面建筑的风格混杂,且以往概括性的论述已甚多;三是从学习的

2、角度看,回归到基本法则的探讨似乎更有利于设计和知识的整理。以参观者的角度,对建筑的分析大都基于以往的知识积累及现场感受,其关注点会集中于几方面,即建筑立面分段会反映在柱子组合上、颜色上、视觉深度上、细部处理上、使用功能上,等等。但这里有很重要的因素被我忽视了,即结构、比例、图案(风格)等。这里是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当然也是参观前后断续整理的。 二实例 实例之一(沙面大街39-41号,1862年建,曾作沙宣洋行)这座建筑位于沙面大街的一个转角处(图1)。原打算以沙面比较出名的红楼作首个观察对象,可正在复修中。故沿沙面大街前行,发现此建筑的立面分段感受比较强烈,遂以之作分析。首

3、先说说我对这座建筑立面竖向分段的理解。第一层是第一段,二三层是第二段,三层柱子以上到女儿墙部分是第三段。(图2、3)第一个关注点在于柱的处理形式不同。从地面开始,一层石砌的基础柱礅部分,厚重,宽阔;连通二三层的是一个柱式,圆形,细长,纤细;顶部是女儿墙和一个稍高一点的石栏。形成了方-圆-方的形式上的差异。第二个关注点是颜色,首层和顶部女儿墙部分都黄色的,而二三层无论是柱子还是墙面,都是白色的。颜色的差异意味着视距被拉开了,黄色部分产生前进感,而白色相对退了。这两点可以说是在远距离上的感觉。进一步地可以发现一层与二三层的退缩处理是不同的。一层主要临街而建,墙面仅在石礅之后,而二三层则后退了约2米

4、,形成了一个小阳台(内阳台)。这种退缩关系进一步拉开视距,退缩部分甚至是处于阴影之中。而在建筑的另一面,又有一种相反的处理,即一层退缩形成临街廊道,二三层则围合起来成为房间(图4、5、6),即便如此,两种处理只不过是一正一反,正反的区分正是两段形式上的区别。在入口位置的处理则另当别论,整体突出或整体凹进,在立面上有别于其他开间。接下来进一步讨论近距离才观察到的材料与细部处理,对于首层(第一段),能被关注到细部大概列了几处:柱礅的线脚(上中下)、窗楣、窗花(图7、8)。具体处理上,白色的饰线或腰线横向延伸,且突出的层次变化较多,对墙面的划分有很重要的作用。建筑立面横向上的凹凸是通过柱礅与墙面的前

5、后关系形成,而垂直方向上的凹凸,除了上文提到的宏观上的退缩,在细部上就是通过饰线的层次来形成的。对于二三层(第二段),能关注到的就是柱式本身,以及小阳台楼板的圆弧凸出以及栏杆花式处理了(图9、10)。对于女儿墙(第三段)的处理就比较简单了。只有几条饰线,而且差不多都是平面化的,还有的就是上部小小的出檐。换一个角度来看,立面第二段部分的功能性稍强,而第三段离人的视线太远,故处理上都比较简单了。另一方面,整个建筑似乎并不太突出表面材质的表现,基本都以涂料覆盖了。针对第一个建筑的立面观察,通过距离远近的区分提出了几个关注点。这几点也会使用在下面的例子中。但这里也有一些存疑之处,即柱式的区分是否反映其

6、真实的结构关系(会否会是通过砖或混凝土筑出来的形式差异?)。竖向分段确定了高度,高度又会与开间宽度产生比例控制上的关系,但这里没有深入分析。 图1 街道转角处的建筑  图2、3 整体的观察 图4、5、6  沿街廊道  图7、8  第一段(首层)的细部观察  图9  第二段(二三层)的细部观察 实例之二(沙面大街49号,清末民初建)这个建筑的两个临街面是一致的。两个立面上的开间数和入口位置都相同。(图11)引入这个建筑作分析是因为它仿佛在告诉我,所谓法则并不是一个僵化的东西,他所蕴含的灵活处理手法会导向丰富

7、多彩的效果。从上一个建筑所得到的关注点在此仍然有效。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柱式与柱礅的区分,仍是方与圆的组合,只不过在第二段上,这里用的是双柱(并柱),故而使得柱礅部分较宽。虽然横条石块的简单叠加略显单调,但仍显示出厚重感。柱式上部还有一层,稍突出墙面的方形柱连到女儿墙上。第二点在这里要说的是墙面,因为这是这个建筑的一个特点所在(图12 、13)。由第一段柱礅确定的水平线条(石条)划分的墙面,延伸到第二段由柱式控制的范围内。一个半圆形的窗成了一种延伸的要素。为什么仍把它归入第一段而并非第二段呢?因为在材料使用、饰线形式和颜色这几方面上,这部分墙面与柱礅的处理都是一致的。而且窗楣的拱心石对上的横向白色

8、饰线更明确了这个区分。第二段(三层)位置的开窗、颜色、线条都明显与下部第一段是不同的(图、)。通过块面抽象转化出来的图可能会更直观地展示出这两部分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地说,三层的墙面相对于圆柱时略有退缩的,而并非仅是一种拼合的关系,这种退缩使得每一块墙面产生一种内凹感,以区分于下部的厚重、扩张感。在进一步说材料与细部,在第一段位置上,柱礅和窗仍是装饰重点。柱礅虽是横条石块,但上下两块之间仍存在一种微妙的大小关系。而窗棂上采取了放射性的线条,还有拱心石,以强化圆拱的效果。第二段仍主要是柱式的表现。双柱形成的稳重感似乎更多于轻盈感。至于材质上的处理,在这个建筑上时有所区分的。第一和第三段的表面材质都

9、有点粗糙感,而第二段则涂抹得比较光滑。在这个实例里,一二段的处理虽然有点特别。但其表现的基本关系仍是不变的,比如下部厚重,上部轻巧;下部整体,上部元素独立区分,等等。 图11 整体的观察  图12 、13  建筑的两立面 图、柱子联系了两部分墙体 其他案例(图示)图一个分段含糊的建筑,可能的原因是元素重复,平面化,视觉差异没拉开图、其他几个分段较清晰的例子三小结 本文试图把西方古典建筑(十六、七世纪)建筑立面竖向三分的构成法则在实例的多种表现中予以印证并分析。事实上,个人感觉是描述性内容仍比较多。但分析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即形式表现如何对应

10、法则。我想这对于建筑史学习是有意义的。因为要学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元素等等),而应该是形式背后的内容实质,这或许是指向设计方法、原则等等。同时,也应关注形式如何丰富地演绎单一的法则,或许,这应该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形式与控制力。 四对比 这是额外增加的一下段,关于中西方建筑对比。也从上面说的立面谈开去吧。最直接的想法是,两种体系的不同,导向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由木构架所确定的中国古建筑,我想并不存在所谓的立面,立面一词仅仅是从西方建筑体系里产生的,Facade 或 Elevation。立面指向的是什么,分段、比例、视点等等,即上文提及的一些关注点。但把这种属于西方建筑体系的关注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