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1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2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3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4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学中医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2、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

3、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近些年来,日本、韩国、 加拿大等一些发达

4、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 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

5、了解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

6、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证”与 “症” 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 “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 “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 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

7、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 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 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

8、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 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 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 阴

9、,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 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

10、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 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 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

11、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 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 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 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 ,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

12、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 正确的 2 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13、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 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 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 、 “治病必求于本

14、”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及证、由标到本的诊断过程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15、、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 八纲、 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 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 “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

16、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重辨证、讲配伍,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