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_第1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_第2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_第3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_第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目 录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意义 2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一)对纺织产业范围的界定2(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2(三)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协同效应不显著第二,升级力度滞后于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第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第四,纺织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尚待提高第五,纺织产业渠道营销能力尚待提高第六、节能降耗、环保约束与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增大第七,产业集聚效应衰退,企业规模优势尚需培育第八,行业竞争愈趋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三、纺织业高端化发

2、展的定位、思路与重点内容12(一)高端化发展的定位12(二)高端化发展的思路12(三)高端化发展的目的12(四) 高端化发展的重点 13四、纺织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5(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技术驱动的产品创新能力15(二)鼓励纺织服装设计创新,引导纺织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对接融合15(三)促进品牌资产和渠道网络建设,提高纺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16(四)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实现绿色织造和包容性增长17(五)鼓励企业实施并购和联盟战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17(六)提升银行业务能力,完善金融组织结构19(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设公平竞争环境20(八)加强对行业协会和公共服务平台的考

3、核,实现建设和考核并重20(九)多途径引智,实现有人到用人的理念转变21附表:见2129页,按照报告初次出现的顺序排序,页码根据编辑方便略作调整 表1 苏州市十一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比与变动比较;表2 苏州市十一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占比与变动比较表3 纺织产业各行业十一五期间增速比产业总体增速之比表4 20052010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情况表5 2005年、2010年苏州市纺织产业及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情况表6 20052010年全国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情况表7 常熟市十一五期间纺织制造业投资完成情况表8 20062010年罗

4、莱家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比较 表9 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问卷统计表(企业部分) 表10 苏州市大中型纺织企业科研实力与研发经费增长比较 表11 苏州市大中型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及引进、吸收占比 表12 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问卷统计表(银行部分) 表13 20062010年波司登四大品牌销售情况表14 苏州市主要专业市场网页评级及同中国化工网比较 表15 2005年与2010年苏州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能耗比较 表16 棉纺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净利润率比较表17 新民科技2010、2011年盈利能力比较表18 20002010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与生产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一、研究的背景

5、、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纺织工业产销总量持续增长,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中,产值持续排名第三。苏州纺织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推动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能源、用工、土地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纺织产业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构成了苏州市纺织产业持续发展的挑战。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开始凸显。特别是产业协调效应不显著、商业模式落后、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营销能力薄弱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苏州市纺织产业

6、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面对挑战,推动苏州市纺织产业升级,实现高端化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二)研究目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等多个文件都对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2009年,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七个部门专门制订了纺织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纺织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对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有关各方推进纺织产业高端化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基础

7、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文件并不是纺织产业高端化研究的最终结论,推进纺织产业高端化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政策理论基础研究和更加具体的策略方案研究。从前瞻性角度看,近3年来,特别是2010年,受政策支持和行业处于超常繁荣阶段双重利好因素的影响,纺织业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政策指导期结束的临近和市场繁荣期产业产能的急剧扩张,政策文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关注研究。首先,本报告将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对企业、银行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对以上相关文件出台以来,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实现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具

8、体建议。其次,有关文件主要是针对纺织制造业而言,并没有涵盖纺织制造服务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苏府2009110号业高端化发展方面的内容。而纺织服务业是未来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纺织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本报告将研究构造苏州市纺织产业纺织制造业和纺织服务业有机一体化的升级路径。(三)研究意义第一,通过对官方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进行较系统梳理,和对部分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为政策绩效评估、制定和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二,在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纺织制造业和纺织制造服务业有机一体化高端发展路径的

9、具体建议,对政策制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有利于实现苏州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第三,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苏州市其他支柱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国内其他地区纺织业高端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对纺织产业范围的界定根据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20102012)和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纺织产业包括化纤、棉纺、毛纺、丝绸、服装、家纺和印染等七个行业,是纺织全行业的概念。而根据现行统计制度,以上七个行业分别属于化学纤维制造业、人造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

10、其制品业、纺织服装和皮革等统计指标的范围。可见,政府有关文件中所指的纺织工业比统计制度中的纺织业具有更加广泛的行业范围。此外,在部分机构文件中所指的纺织产业还包括了纺织、纺织服装和皮革专用设备制造。从完整的产业链角度看,纺织产业还应包括纺织制造服务业。纺织制造服务业包括职业训练、项目规划咨询(例如渠道、品牌、物流、供应链等)、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机构、时尚杂志、专业媒体、纺织金融、纺织商业地产和进出口中介服务机构。考虑课题研究目的需要,本课题所指的纺织产业是指纺织全行业和 纺织制造服务业的全称。但是,在分析发展现状分析时,考虑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指发展制造业的主要行业或产品。(二

11、)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纺织生产大市。纺织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第一,纺织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比较完整。在十一五期间,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计算机管理、市场营销、社会责任、进出口贸易都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增强。纺织产业的产能、品质都明显提高。2010年,苏州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

12、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下简称纺织四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为32245670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工业产值的13.08%(见表1),在六大支柱产业中排名第三 。而在吴江、常熟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中,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吴江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第二,纺织产业是居民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尽管,随着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纺织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合计为684364人,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9.32%。从资本结构看,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私人资本为660

13、2382万元,占全部资本的近40%,大大高于国家资本、集体资本和外资资本,仅仅低于法人资本,是民间投资的重要投向之一。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的产值也均以内资为主。2010年内资工业企业产值占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8%、67.8%、75.6%和40.5%,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7%。从税收贡献来看,2010年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57017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9.12%(见表1)。总体而言,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占比、私人资本投资比例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全市比重均高于行业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和利润占比水平,可见纺织业对于苏州市就业、富民和财税的贡献强度高

14、于全市平均水平。如果考虑纺织企业以小企业为主的现实,纺织产业这一优势将更加突出。第三,纺织产业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但产业内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总体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市增长率。2010年,苏州市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单位数、平均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固定资产、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2005年的1.91、1.18、2.06、2.17、1.93、1.56、3.78和1.55倍(见表1)。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得到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有所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大幅提高,以及营业

15、利润率增速大于资产和固定资产增速,表明规上纺织企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推动下,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20102012),2009年苏州市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高达26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12.86%。尽管纺织产业企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纺织四行业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从表3可知,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化学纤维制造业快速发展,其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量、营业利润增速都大幅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是纺织四行业平均水平的2.32倍。其余三个行业资产增速和盈利水平则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已成为苏州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纺织四行业

16、规上企业资产总量、工业产值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都实现了倍增,但是,增速相对慢于全市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单位数、平均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占全市的比重均较2005年出现了明显回落(具体数值见表1)。利润总额和盈利能力方面,受政策支持和市场景气双重有利因素影响,2010年纺织产业(特别是化纤制造业)大幅增长,所以,该年营业利润总额较2005年占全市的比重仅是小幅下降,而成本费用利润率较2005年却提升2.17%,高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第四,主要产品产量增减不一,产地集中度明显。十一五期间,纱、绒线(毛线)、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尤其是2010

17、年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竟不及2005年的1%,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同期,布、毛机织物、生丝、服装、皮革鞋靴、化学纤维产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增长,尤其是化学纤维产量增长3.79倍(见表2)。从产地看,纱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和吴江;布主要集中在吴江、张家港和昆山;绒线主要集中在常熟和张家港;毛机织物主要集中在张家港;生丝主要集中在常熟和吴江;蚕丝及交织机织物高度集中于吴江;服装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区、常熟和张家港;皮革鞋靴则主要集中在吴江。至于化学纤维,除吴江市占全市产量的48.51%外,市区、太仓、张家港和常熟也均占有一定比重。第五,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持续快速增

18、长,是苏州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20052010年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累计增长90.57%,进出口额累计增长99.28%(见表4)。虽然,同期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旧保持8.10%的水平。波司登、梦兰、紫荆花和AB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市共5个品牌入选)。帝翼/HIGH WINGED、骏马、伊思贝得、波司登、紫荆花、梦兰、祥盛、桑罗、恒远、蚕花(CANHUA)、盛虹、雅鹿、A&B、艾蔻/A-CCO入选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市共34个品牌入选)。(三)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苏州市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

19、利润总额和大多数产品产量均实现了倍增,成本费用率也明显改善,但是,苏州市纺织产业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7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协同效应不显著。从形式上看,苏州市化纤、棉纺、毛纺、丝绸、服装、家纺和印染等七个行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产能,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也存在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显著、内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不足。(1)行业发展不均衡,制约了产业内部协同效应的形成。例如,十一五期间,全市化学纤维产量增长2.29倍(而吴江市更是增长4.93倍),是服装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但是,从产业链后端看,同期染整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纱和布的产量分别增长了-0.09倍和0.13倍(见表2),高附加值的

20、终端配套生产能力不足。从产业链前端看,化纤制造业的设备仍就主要依赖进口。此外,苏州化纤生产原料自给率低,本地化纤产能的超速发展极有可能带动原料市场竞争加剧,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2)产品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产业内部协同效应的形成。服装业现有各行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产品结构不合理,也导致了产业链协同效应并不显著。例如,苏州市具有一定的纱、布、毛机织物生产能力,但是,纤维改性、合成的研究与研究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高档服装、装饰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利用,多数国际品牌代工产品的面料和配饰本地自给率较低。在未来,服装档次升级加快,苏州市服装业发展对外部原料市场的依赖性将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将继

21、续衰退。第二,升级力度滞后于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1)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偏低。全球纺织业经历了从棉化纤服装服装、装饰、产业三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化纤工业阶段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化纤产品凭借其产品特性和价格优势对天然纤维替代程度快速提高,推动了纺织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而20世纪末材料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用纺织品的快速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大,成为带动全球纺织产业不断升级的主要驱动力。美国、日本、欧洲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甚至已达40%以上。2010年我国服装、装饰与产业用纤维消费比重为51:29:20。而苏州市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化

22、纤行业仍旧处于替代天然纤维的发展阶段。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吴江市2008年服装、装饰与产业用纤维的比例为85:12:3,计划到2012年这一比例调整为60:25:15(数据来源:吴江市丝绸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2)服装行业发展能力尚需提升。在三元化发展阶段,尽管买方势力进一步增强,但服装行业仍就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是服装消费的价值诉求由耐用、美观转向品牌、设计、舒适和个性化。企业之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品牌、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当前,中国处于服装消费快速增长时期。20052010年间,全国 8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量价齐升

23、,零售额保持15%以上的增幅(见表6)。其中,2010年,零售额同比增长21.58%,价格和数量分别增长10.38%和10.15%。但是,苏州市在十一五期间服装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和产量均低于本市纺织业整体增速(见表1、表2),也低于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零售额和零售量的增速。全市总体、常熟、昆山和吴江纺织鞋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10年均较2005年出现回落。以常熟为例,2010年服装鞋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6.4亿元,较2005年的17.92亿元,降幅高达64.29%(见表7)。而且,在服装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也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见下文)。(3)纺织装饰行业发展缓慢。装饰是纺织业现阶段发

24、展的重要领域。其中,国内家纺市场尚处于品牌化消费的初期,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全国性强势品牌,具有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行业集中度不高和竞争相对较弱的特点。近年来,罗莱、富安娜和梦洁等品牌抓住机会,实现了持续高速成长。例如, 在20062010年间,罗莱家纺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利润累计增长2.29倍和3.84倍(见表8)。各年利润增长率均超过收入增长率,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期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快速提升。此外,国内杉杉、鄂尔多斯、淑女屋等品牌服装企业也尝试发挥品牌和渠道运作优势,积极进入家纺行业。而苏州市纺织业对家纺却重视不够,中国名牌产品梦兰在江苏,甚至苏州市都没有形成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也没有其

25、他纺织行业进入家纺行业,成功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有影响的事例。(4)纺织制造服务业发展落后。在三元化发展阶段,纺织产业社会化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纺织制造服务业已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苏州市目前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机构、时尚杂志和专业媒体。也缺乏专业的渠道、品牌、物流、供应链规划咨询机构。由于纺织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本地企业往往需要上海、北京、深圳、厦门等地的机构外协完成相关业务,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并制约了苏州本地市场形象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在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的激励支持下,苏州市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准政府纺织制造服务机构体系。例如大学、企业共建的

26、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会建立的公共检测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媒体关注。但是,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专院校及各类研发机构、行业协会(或地方商会)对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并没太大的帮助,其作用名列七个调查选项的倒数第三、二、一(见表9.8)。第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1)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增长缓慢。2010年苏州市纺织四行业大中型纺织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企业办科技机构数、研发人员、企业办科技机构人员、 9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政府资金、企业资金等指标较2005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市平均增

27、长速度(见表10)。其中,特别是有R&D活动企业数占大中型纺织企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35.39%,下降到 2010年的23.31%。期间纺织业有R&D活动企业数的增速也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4%。从细分行业来看,只有化纤制造企业多数指标保持了较高增速,而服装鞋帽行业多数指标出现了负增长。从资金来源看,政府对纺织四行业R&D经费的投入均出现了负增长。相对于苏州市整体发展状况,大中型纺织企业对技术引进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改和消化吸收能力落后于全市水平。20052010年间,苏州市技改支出占四项经费之比从60.05%提高到70.71%,消化吸收支出占比从1.05%提高到4

28、.61%,引进支出的占比从35.06%下降到19.30%。而同期纺织业技改支出占比却从66.22%下降到64.14%,消化吸收支出占比从3.68%下降到1.56%,而引进支出的占比却由11.73%提高到17.41%(见表11)。(2)金融业支持纺织企业技改投入有限。从对吴江市商业银行全面调查的数据来看,吴江市商业银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短缺和新建项目。其中,有9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短缺,占银行总数的69.23%。有7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于新建项目,占银行总数的53.85%。其余依次为4家、3家和1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作技术改造、发放工资、基本建设。而认为技术改造是企业贷款

29、主要用途之一的银行只占30.77%(见表12.1)。第四,纺织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尚待提高。近年来,苏州市一批龙头纺织企业品牌资产运作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共计14家企业的20个产品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是苏州市最集中的产业。而且,一批代工企业,在服务国际品牌的过程中,品牌运作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形成了创设自主品牌的发展远景,尝试从加工制造转型集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和品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企业。例如,群鸿服饰有限公司在OEM的基础上,反向收购了境外品牌。锦超服饰有限公司在代理博纳服饰系列品牌国内总经销多年后,在意大利注册了自有品牌澜维奥。有品牌不等于有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的核心是指其象征、内涵得到消费者的

30、积极认同,由此产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目前,除了羽绒服外,苏州市纺织产业品牌的总体缺乏市场影响力。以对苏州久光百货、美罗商城、泰华商城三家知名商家网站的宣传调查为例,在70个男装品牌、109个女装品牌、21个女装品牌和24个家纺品牌中,苏州本地品牌只有金仓女装、仙合家纺和堂皇家纺三个品牌。品牌内涵的培育需要积累、沉淀,但是,品牌也面临老化的挑战。苏州市新品牌尚待培育,但是,原有品牌已初现老化迹象。以波司登为例,经过不断创新,波司登羽绒服系列品牌持续保持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但是,2010年四大核心品牌羽 10绒服的市场占有率由上年的38.0%下滑到36.7%(注:2009年以前一直为39%

31、以上),品牌羽绒服的毛利率也由54.1%下降到50.4%。其中,拳头品牌波司登的市场占有率也由24.9%下降到22.0%(注:2010年以前为25%,甚至26%以上)。2009年公司对雪中飞和冰洁重新定位,2010年销售额有所回升,但是,仍旧低于2006年的水平(见表13),其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稳定增长,期间都经历过下滑的历程。第五,纺织产业渠道营销能力尚待提高。渠道营销能力对纺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纺织行业成长阶段的中后期,渠道对市场的影响力甚至会超过成本和品牌,出现渠道为王的现象。发达的外贸销售渠道、大量的代工订单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曾经是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2、。销售渠道优势被企业认为是苏州市纺织企业发展第二重要的优势。但是,随着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其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苏州市纺织产业原有的渠道优势不断减弱。当前,多批少量逐步取代大进大出,品牌企业通过自建门店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映和终端控制能力趋势日益加强,电子商务和网品市场快速兴起,这些商业模式的变化使原先专业市场的规模经济优势、渠道交易功能不断减弱。随着企业自有品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企业品牌和现有专业市场品牌内涵和定位之间的失调、冲突也将显化,进一步削弱专业市场的品牌价值。关于销售渠道对企业销售额贡献的认识,纺织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就平均水平而言,接单生产仍旧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其余依次为

33、通过代理商销售、加盟店零售、自有商店零售、自建企业商务网站销售、专业批发市场销售。电子商务和网品市场在E时代纺织品营销中的作用将不断提升。苏州市部分纺织企业通过自建或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开拓电子商务平台,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总体而言其作用非常有限,并没有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另外,专业市场和行业(或商会)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也没有得到专业机构评级或本地纺织企业的认可。按照总交易额,东方市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纺织品市场第一,常熟服装城名列中国服装市场第一名。近年来,两个市场均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并得到省市政府支持,也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从其市场影响力来看,东方市场的的网络交易

34、平台PR(PageRank)值为5分,全球排名32万余名。常熟服装城的网络交易平台为PR4分,全球排名660万余名(见表14)。苏州市多数企业认为行业(或商会)电子商务平台对交易额的贡献非常之小(见表9.2)。第六、节能降耗、环保约束与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增大。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能耗占苏州市的10%以上,是苏州市六大高能耗行业之一。2005年狭义纺织业能耗高达0.57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6倍。四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为0.39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19倍。经过几年的努力,截止2010年,苏州市纺织产业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其中,狭义纺织业万元产值能耗降幅高达60.89

35、%,占全市能耗平均水平的比重下降9.12个百分点,成效非常显著。服装鞋帽和皮革羽毛行业能耗降幅也高达50%以上。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的平均水平为0.17吨标准煤,转变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能耗的比重下降为11.63%,降幅高达7.12个百分点。纺织产业能耗占全市的比重也已经低于工业产值占全市的13.08%(见表15)。根据统计数据,纺织产业万元总产值能耗水平已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仍将其列为高能耗行业有失公允。但是,就内部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纺织业降耗前景还是存在令人担忧之处。首先,2010年狭义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羽毛和化纤四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是2005年的0.99、

36、0.97、0.37、2.75倍。其中化纤行业是唯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的行业,而且是成倍增长。但是,化纤行业也是唯一能耗增长的纺织行业,2010年较2005年增长1.98倍。如果单位能耗不能下降,产能又出现井喷式增长,势必提高行业整体能耗水平和能耗总量。其次,2010年狭义的纺织业占苏州市纺织产业工业产值的55.22%,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能耗的明显下降是和其节能降耗效果密切相关的。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未来狭义纺织业节能降耗的边际效果将不再增加,甚至会降低。而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基本保持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该行业对纺织产业节能降耗的贡献率将降低。如果考虑该行业万元产值能耗仍旧高于全

37、市平均水平的现实,该行业未来可能继续成为纺织产业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考虑存量最大的行业纺织业和增量最大的行业化纤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苏州纺织产业节能降耗仍旧面临较大的压力。调查问卷显示淘汰落后产能是苏州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压力,甚至名列资金短缺压力之前(见表9.5)。以盛泽镇为例,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到 2011 12年,我国将淘汰涤纶长丝落后产能130万吨,对以涤纶长丝为主要化纤产品的盛泽构成了一定压力。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的新要求,对该镇印染行业发展的压力也不容忽视。第七,产业集聚效应衰退,企业规模优势尚需培育。苏州纺织服装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集群化发展特点。张家港市

38、、太仓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此外还有14个城(镇)被认定为纺织产业特色城(镇)。这些特色城(镇)曾经发挥中小企业集聚效应,对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但是,多数特色城(镇)的集群效应将逐渐弱化。在纺织行业成长阶段,特别是增长阶段初期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行业前景广阔,对以特色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而当纺织行业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将向两级分化,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集中格局。市场更有利于拥有产品创新、资本运作、品牌推广、产业价值链整合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常熟为例,该市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 注:根据第一纺织

39、网,2010年第一季度,1/3的企业实现了全行业90%以上的利润。十二五纺织产业集群工作试点地区,但是该市2010年较2005年服装年产量仅增长24%,低于苏州市平均增长水平59%,更是大大低于全国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量104.07%。十一五期间该市服装鞋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仅为2005年的53%(见表2、表7)。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该集群的发展特色,集群的产值、企业数等。这一评价体系导致基地市(县)和特色城(镇)仍停留在共享公共平台、专业服务等发展方面,而缺乏通过兼并、战略联盟资本、品牌运作实现企业间有机协调,做大做强的动机,大企业为龙头的产

40、业整合作用并不突出。苏州市多数产业集群地区缺乏具有品牌、渠道运作能力的地标企业,整合当地资源。尽管,苏州有少数全国排名前茅的大企业,但是,没有快速成长新纺织企业,也缺乏排名居中的大规模企业。在2009-2010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和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前10名,但没有企业进入1020名,2030名之间也仅有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高纤股份有限公司位列3040名之间。苏州市共计有5家企业名列100200之间,14家企业进入前200名。第八、行业竞争愈趋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尽管,受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的影响,苏州市纺织产业2010

41、年营业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明显提高(见表1)。但是,就横向比较而言,苏州市纺织企业盈利能力并不算高。以服装行业为例,在中国服装协会2010年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百强企业评比中,苏州市仅有雅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天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上榜,且排名仅为35、43、54、61。以上市公司华芳纺织为例,20082009年间,该公司的毛利率排名和净利率排名均居棉纺行业8家上市公司倒数之列。其中,2010年两项指标均居倒数第二(见表16)。化纤行业是苏州市近年产值增长最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最大、2010年盈利最多的纺织行业,但该行业整体竞争力并不高,也不

42、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2000年以来,中国纤维生产总量快速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均纤维消费量(见表18)。特别是在2010年,受多种利好影响,化纤行业出现了十年一遇的景气行情,行业盈利水平实现了整体高速增长。受利好因素激励,当年全国化纤行业投资激增。其中,江浙两地2011年上半年新增化纤产能60%,吴江地区同比增长48.9%。产能的超速增长,导致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下游需求相对下降,化纤行业议价能力缺失,盈利能力下降。其中,2011年15月,吴江市有482家企业统计亏损,同比增长152%。企业亏损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105%。尽管,亏损企业其中80%为中小纺织企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行业协会,

43、2011年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业,但是,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明显下滑。以新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0年该公司主要产品差别化涤纶长丝产品价格同比提高34.18%,而同期主要原料聚酯切片仅上涨 23.64%,产品与原料价格差的扩大成为该产品毛利率近乎翻倍的主要原因。但是,2011年上半年产品与原料价格差却出现了逆转,化纤丝均价同比涨幅仅为 18.23%,远不及原材料31.38%的涨幅,大大降低了差别化涤纶长丝产品的毛利率。考虑纺织行业面、涤纶和黏胶的不完全替代性,如果没有新运用领域的扩展,化纤行业未来产能过剩的现状可能趋于加剧,稳定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新的挑战。三、纺织业高端化发展的

44、定位、思路与重点内容(一)高端化发展的定位以持续推动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为导向,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全行业高端化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产业在调整中发展与升级,向科技创新、设计创新和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走品牌引领、创新驱动、绿色生态的纺织产业发展之路,推动纺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提升,实现苏纺织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升苏州纺织行业在全省、全国的优势产业形象与产业地位,(二)高端化发展的思路从全球范围来看,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以数量和低成本竞争为主的价格导向型模式;七、八十年代末的以营销和低价格为主要因素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化为以高质量,多品种,高附加值和市场快速

45、反应为竞争的技术导向型模式;由于供需矛盾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全球范围内服装技术的发展,21世纪以来再次演化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科技经济实力的产品市场竞争。为了适应纺织产业发展的趋势,苏州纺织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第一,从升级的方向看,纺织产业升级包括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与部门升级。根据管理学理论,实现纺织产业升级包括流程升级,即通过新型织造技术和新型印染技术的应用,以及采用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升级,即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功能升级,即从微笑曲线低端的贴牌生产(OEM),向自己

46、设计制造(ODM)和能够获取更多品牌溢价的自有品牌制造(OBM)发展。部门升级,产业组织理论是指把某一领域获得的能力或优势应用于新的领域,甚至转向新的价值链。纺织产业主要表现为纺织品在航空航天、汽车、交通、建筑、医疗等纺织品产业领域的应用。其中,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属于产业内升级,功能升级属于 微笑曲线意义上的狭义的产业升级,而部门升级属于产业间升级,是指纺织业由传 15统的服装、装饰产品向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密集产品和收藏品、艺术品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发展。第二,从升级的驱动力看,纺织产业升级包括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高端化一说源自微笑曲线,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竞争优势集中于研发设计

47、和品牌渠道)较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企业(竞争优势集中于加工制造)能获取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6个环节能够占总价值的绝对多数利润,而加工制造环节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只赚取了微薄的利润。产业高端化是指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能力向前段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渠道市场营销能力的转变,因此,产业升级包括买者驱动 (B-GVC)和生产者驱动(P-GVC)两种模式。就服装、装饰和服饰面料行业而言,实现功能升级、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都对买者驱动具有较高的依赖度,特别是功能升级是典型的买者者驱动升级模式。对于知名品牌服装和服饰产品增

48、值主要来源于品牌设计和营销阶段,一般加工占价值的10%,渠道营销占价值的55%、品牌占价值的35%,。但是,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低成本、渠道的优势呈依次递减趋势,而品牌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占价值的比重呈增长态势。行业未来发展的代表商业模式是以品牌和资本为纽带的资源整合模式,苏州市应促进时尚创意设计、品牌渠道规划等纺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同纺织制造业的融合。而实现部门升级、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都对生产者驱动具有较高的依赖性,特别是部门升级具有典型的生产者驱动特征。在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掌握关键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领先公司,指导和监督规则、标准的实施,并最终获取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在生产者驱动的

49、价值链中,价值链的核心体现在研发、生产能力上。苏州市纺织业应通过合资、合作、引入人才和并购等方式,快速嵌入GVC的研发环节。(三)高端化发展的目标。归纳以上高端化发展的思路,纺织产业高端化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促进研发、时尚创意设计、品牌渠道规划等纺织制造服务业和纺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渠道建设竞争优势的纺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竞争优势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创新、市场影响和资源整合转型,从低成本低价格战略向品牌差异化战略转型,从土地、劳动力、环境的高投入驱动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和品牌渠道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型。(四)高端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第一,在流程创新方面

50、,以高效、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纺织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创新。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突出可再生性和低污染性,提高纺织工业生产中的能 16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对污废治理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轻纺工业清洁生产。纺织服装和装饰行业应按照市场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实现由生产导向型企业组织结构向市场导向型的事业部、矩阵式企业组织结构转变,在生产的基础上强化了企业研发、市场和快速反应的功能。对于部分企业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采取虚拟企业模式,把握企业核心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实施柔性化的形式组织生产。鼓励产业间融合和讲求实效的产学研合作,进行高性

51、能纺织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环保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第二,在产品创新方面,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轻纺产品,调整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开发智能化、功能化、高档次的纺织产品。引导创造纺织制造业与纺织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公司、设计师、品牌营销策划高端人才,加强设计、策划、咨询、会展业对纺织业的服务,提高纺织业的时尚创意创新能力。完善轻纺工业标准体系,承担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第三,在功能创新方面,以提升品牌资产价值为导向,推动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深化,做强优质品牌,培育

52、新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挥品牌资产的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支持品牌企业通过股权参与、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和战略联盟等方式走出去, 提升纺织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势力。第四,在部门升级方面,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纤维、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复合型纤维,及以柔性复合材料为代表的产业,用新材料、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和过滤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轻纺行业与汽车、装备、造船、航空航天等行业加强对接合作,提高轻纺产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的配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四、纺织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技术驱动的产品创新能力。首先,

53、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纺织产业的提升发展,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各地区设立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相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发挥产业规划的前导作用,提高纺织行业进入的技术门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竞争环境。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纺织产业集聚重点区域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其次,充分利用国家、省部委有关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及时有效地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纺织企业创建国家、省级技术中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享受到更多科技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和帮

54、助纺织企业争取国家、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利用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购臵生产性设备抵扣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各市区政府不仅要关注相关政策的直接效果,更应发挥财政预算资金和税收优惠的引导作用,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地方政府资金和税收支持应发挥态度和杠杆作用,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技术发明高效融合的动力,增强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大企业应发挥自身的融资优势、产业化优势,按照市场模式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赞助纺织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二)鼓励纺织服装设计创新,引导纺织制

55、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对接融合。 设计创新是服装成衣、家用纺织品消费类时尚纺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小企业专、精、特、优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为了提升纺织企业设计驱动的产品创新能力,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本地创意设计、品牌渠道规划、咨询策划、商业地产和纺织金融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实现服装产业链的升级。特别是对大师原创设计工作室、名师领衔设计团队进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给予纺织产品产业化服务重点立项资助。另一方面,应引导纺织制造企业和市内外纺织制造服务业的对接融合。强化设计业对纺织产业的服务,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创新水平。支持知名设计师领衔设立原创工作室,培育设计人才,加强产品设计

56、创新,推进设计成果产业化。强化咨询业对轻纺产业的服务,促进纺织企业在企业诊断、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品牌运作、渠道规划等专业咨询领域的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会展业对轻纺产业的服务,促进品牌产 18品展示交流,引导企业把握产品发展趋势,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与境外服装设计机构和时尚中心的交流合作,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融合度。此外,苏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丝绸业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苏绣、宋锦、缂丝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丝绸作为苏州代名词的作用不断衰退。未来,在应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的同时,更要倡导企业守旧式创新,资助企业发掘、发展濒临失传的特色工艺,注入文化和艺术内涵,提升质量档次和产品形象,实现从技术密集型产品向艺术创意型产品的转型。(三)促进品牌资产和渠道网络建设,提高纺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第一,加大专项资金对轻纺产业的支持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根据政策给予相应奖励。对知名品牌企业在技术改造、关键急需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提倡在商贸规划布局支持自主品牌的营销网点建设。办好现有的纺织服装专业主题展会,综合利用平面及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大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提升对国内的流行潮流的引领地位.第二,鼓励企业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资产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