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题库 1答案_第1页
生化题库 1答案_第2页
生化题库 1答案_第3页
生化题库 1答案_第4页
生化题库 1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化学习题答案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A 2.B 3.C 4.D 5.B 6.C 7.D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A 16.A 17.B 18.D 19.B 20.C 21.A 22.CB型题1.A 2.B 3.A 4.E C型题1.A 2.C 3.C 4.C 5.C 6.DX型题1.BC 2.ABD 3.D 4.C 5.C 6.AC 7.C 二、填空题1.Lys Arg 2.协同 变构 血红素 波尔效应 3.三 羟基脯氨酸 4.Ser Thr Tyr 5.与特殊配基的亲合性差异 6.Ser与Thr的羟基连接 与Asnak

2、 Gln的酰胺基连接 7.结构域 模体(motif) 8.还原为巯基 再用羧甲基修饰的办法鉴定 9.激酶 磷蛋白磷酸酶 10.转铁蛋白 血浆铜蓝蛋白天 抗凝血因子 11.细胞质膜 细胞核三、名词解释1功能域:与结构域相对应的一个特殊概念,指大分子空间构象的某个局部,其有特殊的构象使其具有对应的某种特殊功能,故称功能域。可应用于所有大分子。23456略四、问答题1氨基酸序列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其构象,构象决定功能。故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序列和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其功能。2整体构象通常为球形。疏水性氨基酸侧链主要聚集于球形构象的内部,亲水性侧链主要位于球型构象的表面。内部也可聚集一些可电离侧链。整体的能量

3、需要尽可能低,其构象才属于稳定构象。3略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C 2、C 3、B 4、D 5、B 6、B 7、D 8、A 9、B 9、B 10、C 11、C 12、C 13、C 14、A 15、B 16、B 17、B 18、DB型题1、B 2、C 3、A 4、D 5、C 6、B 7、A 8、EC型题1、A 2、D 3、B 4、A 5、A 6、B 7、C 8、D 9、A 10、DX型题1、ABC 2、ACD 3、ACE 4、ABCDE 5、ABC 6、ACDE二、填空题1.外侧 内侧 2.三叶草形 倒L型 3.5末端的7-甲基鸟嘌呤与三磷酸鸟苷的帽子结构 3末端的多聚A尾

4、4.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 作为基因转录的模板 5.分子大小 G+C比例 6.靠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 疏水性碱基堆积力 7.前一个核苷酸的3-OH 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 8.共轭双键 260nm的紫外线 9.碱基 糖苷键 10.核苷酸连接的方向性 碱基间氢键形成的限制性三、名词解释1增色效应: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2核小体: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组成核小体的核心,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

5、粒,核心颗之间再以DNA和组蛋白H1连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3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螺旋构象,这一过程叫退火。4核酸分子杂交:通过变性DNA复性的性质,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分子或/和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就可在不同分子同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即为核酸分子杂交。四、问答题1DNA和RNA主要区别(1)构成DNA的碱基为A、T、G、C;而RNA的碱基为A、U、C、G;(2)构成DNA的戊糖是-D-2-脱氧核糖;而构成RNA的戊糖为-D-核糖。(3)DNA的结构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

6、多聚核苷酸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而RNA的结构以单链为主,只是在单链中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2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曲而成,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链呈反平行走向,一条走向是53,另一条是35;位于双螺旋外侧的亲水性的脱氧糖基和磷酸基和位于双螺旋内侧的配对碱基构成DNA链的骨架;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之间的配对碱基形成氢键,即A与T配对,形成两个键,G与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2)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几乎垂直,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对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 0.34nm;DNA链两股链之间的螺旋形成两个凹槽,浅的

7、叫小沟,深的叫大沟。大沟是蛋白质识别DNA的碱基序列的基础,使蛋白质和DNA可结合而发生作用。(3)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维系横向依靠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氧键,纵向依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来维持。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生物学意义是揭示了DNA复制时两条链可以分别作为模板生成新生的子代互补链,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3细胞内主要的RNA及其主要的功能(1)信使RNA(mRNA):m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后经剪切生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为蛋白质的合提供模板。(2)核蛋白体RNA(rRNA):rRN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蛋白质的合成部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3)转运RNA(

8、tRNA)ltRNA能与氨基酸缩合成氨基酰-tT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4)核不均一RNA(hnRNA):成熟mRNA的前体。(5)小核RNA(snRNA):参与hnRNA的加工。(6)小核仁RNA(snRNA):rRNA的加工和修饰。(7)小胞质RNA(scRNA/7SL-RNA):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第三章 酶一、选择题A型题1.B 2.C 3.B 4.C 5.B 6.B 7.B 8.A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C 16.D 17.A18.B 19.C 20.C 21.B 22.B 23.C 24.A

9、25.C 26.A 27.D 28.D 29.B 30.A 31.E 32.D 33.E 34.D 35.BB型题1.D 2.B 3.C 4.E 5.A 6.A 7.B 8.D 9.E 10.CC型题1.C 2.B 3.D 4.A 5.B 6.DX型题1.CD 2.ABC 3.AD 4.AD 5.CDE 6.A二、填空题1.改变底物电离状态 改变酶催化必需基团电离状态 改变酶构象 2.促进酶对底物的结合(辅助底物) 增加酶对底物的亲合力或催化能力 3.81 4.产物抑制反应可逆 5.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通常通过有限的肽键的断裂可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而表现活性 6.同一个体内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

10、酶的结构不同的一组酶 7.羧基 8.略 9.高专一性 温和条件下的高效性 活性受到精确控制 10. 可同或不同 可同或不同 11.在25每分钟催化1mol底物生成产物的酶量。三、名词解释1催化循环:有活性的酶结合所需要的底物,把底物转变成产物后释放产物,从而恢复到可再结合另一分子底物并实现其转变的状态。此过程为催化循环,用于描述酶作用的方式。2抑制剂和底物结合在米氏酶分子空间构象的相同部位,由于空间位置障碍造成了底物不能结合,相当于降低了酶对底物的亲合力,对应的酶Km升高而Vm降低。3456略。四、问答题1变构抑制是抑制剂对变构酶的抑制现象,非竞争性抑制是抑制剂对米氏酶的抑制现象。2可从不同的

11、角度区分。根据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的亲密程度区分,则辅基结合牢固(可通过共价键)而辅酶结合疏松(非共价键)。用实验区分则在酶蛋白没有变性的条件下,透析可可辅酶造成酶活性下降而透析不能有效除去辅基,不能因此而造成酶活性下降。根据在酶催化循环中的结构变化则辅酶在一个催化循环完成后结构变化成产物,而辅基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可进行下一轮的催化循环;在一个催化循环完成后辅酶需要同酶蛋白解离才可进入下一轮催化循环,但畏基不能解离,否则酶失去催化活性。3pH的变化对酶活性产生复杂的影响。通常酶只有处于特殊的精确构象状态才能表现出最高的催化能力,而这种精确的特殊构象受到环境pH的显著影响。pH的改变可改变特殊氨基

12、酸残基的解离状态,从而改变氨基酸残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而改变酶的构象和活性;或者改变特殊的催化基团的解离状态而直接影响酶活性。另一方面,pH的改变还会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影响酶对底物的亲合力。4567略。8别构部位指别构蛋白/酶分子上结合对应配体后可诱发变构效应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变构部位和活性部位适用的对象明显不同。变构部位只用于描述具有变构效应的蛋白/酶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但活性部位用于描述所有具有明确生物作用的大分子上发挥所述功能所依赖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配体在此两个部位结合产生的效应也明显不同。底物类配体结合在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则可进一步被转化成产物,其它特殊配体结合在对应的活性部位也可

13、导致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产生。但只有变构效应剂才能结合在别构部位,并且结合后可诱发蛋白等产生变构效应。但特殊情况下此两部位无法区分:有些特殊的寡聚蛋白/酶,其活性部位同时也是变构部位,相应容易产生一个配体结合后会改变其它类似功能部位对相同配体的结合,即同种配体之间的正协同效应。9酶活性的调节相对较为复杂。根据不同调节方式产生的酶活性的改变的幅度大小,可分成酶活性改变非常显著的粗放式调节和一般酶活性的改变幅度较小的精细调节两类。粗放式调节主要包括酶原激活方式、共价修饰方式、酶蛋白合成和降解调节方式等主要形式。这些调节过程通常响应较慢,即使最快的共价修饰方式也需要在几秒到分钟数量级才能显示效应;其调节

14、幅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很复杂的控制,但因幅度大而控制的精确程度低。精细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别构效应。此方式由特殊的变构效应剂的浓度变化诱发,对酶活性的调节幅度严格依赖于变构效应剂的浓度。此方式很快,其响应速度只受限制于变构效应剂的扩散以及与靶蛋白的结合,相对而言可在毫秒数量级改变酶活性,酶活性的变化响应速度明显快于所有类型的粗放式调节。第四章 糖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C 2.C 3.C 4.B 5.E 6.B 7.D 8.B 9.D 10.E 11.D 12.A 13.A 14.B 15.C 16.D 17.C 18.B 19.A 20.B 21.B 22.E 23.B 24.A 25.C 26.E

15、 27.D 28.A 29.C 30.B B型题31.C 32.E 33.B 34.A 35.A 36.E 37.B 38.D 39.C 40.E 41.A 42.B 43.DX型题44.ABE 45.ABDE 46.ABD 47.D 48.ABCDE 49.ACD 50.BC二、填空题1已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6-磷酸葡萄糖酶 果糖二磷酸酶-1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乙酰CoA  2 4 1 12 3.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4.糖酵解散 线粒体  5.3 1 2 6.6-磷酸葡萄糖酶 7.B1(硫氨素) 硫辛酸 泛酸 B2(核黄

16、素)PP(尼克酸) 8.Kreds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9.乳酸 甘油氨基酸 10.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三、名词解释1糖酵解是指氧供不足时,葡萄糖分解变成乳酸的过程。2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途径为糖酵解途径,是有氧氧化和糖酵解的共同通路。3空腹时,血糖浓度超过7.22mmol/L,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从小便排出,称为糖尿病。4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过程,称丙酮酸羧化支路。5肌肉中糖酵解产生的乳酸随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经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

17、糖,葡萄糖经血循环回到肌肉,又经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6糖原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糖的储存形式。7糖异生作用是指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代谢途径。8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含三个羧基)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反应,又以生成草酰乙酸结束的循环反应过程,叫三羧酸循环。9活性葡萄糖是指在糖原合成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10将底物的高能磷酸键直接交给二磷酸核苷生成三磷酸核苷的过程。四、问答题1巴斯德德效应是:有氧氧化对无氧酵解的抑制作用。主要由于NADH+H+的去路决定了丙酮酸的代谢去向:有氧时,N ADH+H+可进入线粒体氧化,丙酮酸就进行有氧氧化而不生成乳酸,糖酵解被抑制。2磷酸戊糖途径的

18、生理意义为:A.提供5-磷酸核糖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B.生成NADH+H+作为供氢体,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当量(脂酸、胆固醇等);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膜尤其是红细胞膜的稳定上有重要作用;参与体内生物转化作用。3丙氨酸异生为糖的反应如下: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草酰乙酸,在线粒体完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草酰乙酸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本进入胞液,在胞液中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再氧化为划酰乙酸;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本烯醇式丙酮酸循糖酵解途径逆向生成1,6二磷酸果糖,后经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异构为

19、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4糖、脂和氨基酸三大能源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必需先转变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当时:NADH及FADH2。NADH和FADH2经相应的呼吸链的传递,经氧化磷酸化作用,最终产生ATP。56-磷酸葡萄糖的来源:葡萄糖在已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在磷酸化酶作用下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非糖物质异生为6-磷酸果糖,再变为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的去路:经酵解生成乳酸;通过有氧氧化彻底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在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酶的催

20、化下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生成5-磷酸核糖和NADPH。6糖酵解中ATP的生成是通过两次底物水平磷酸的反应:1,3-二磷甘油酸三磷甘油酸,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磷酸甘油本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糖的有氧氧化产生ATP的方式包括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除上述两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外,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下变成琥珀酸的反应,也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了GTP。胞液和线粒体发生的脱氢反应与氧化磷化结合,可产生大量的ATP。7肌肉中酵解产生的乳酸经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中异生为葡萄糖,随血液回到肌肉,在肌肉中

21、又经酵解生成乳酸构成的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为:避免能源物质的消费;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8糖酵解是葡萄糖在体内分解代谢生成乳酸和ATP的过程。其生理意义为:能迅速生成ATP提供能量,尤其在肌肉收缩中十分重要;成熟红细胞缺乏线粒体,只能靠酵解供能;某些代谢活跃的组织如神经、白细胞在氧供充足时也常利用酵解提供部分能量。9肝脏在维持血糖浓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实现的。饱食状态下,大量的吸收入血的葡萄糖被肝脏摄取于合成糖原,使血糖恢复正常浓度;空腹状态下,肝分解糖原为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饥饿状态时,肝脏能能利用甘油、氨基酸等异生为糖,释放入血。1

22、0甘油和乳酸糖异生过程的不同点为:甘油首先变为磷酸二羧丙酮,在醛缩酶的作用下,直接变变为1,6-二磷酸果糖,不需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作用,因而整个反应过程均在胞液完成;乳液的要异生为糖,必需经这两个酶的作用,在胞液和线粒体中完成。11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物直接将高能键交给二磷酸核苷生成三磷酸苷的过程。三羧酸循环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作用下生成琥珀酸并伴有GDPGTP的可逆反应。第五章 脂类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A 2.E 3.B 4.D 5.A 6.C 7.B 8.D9.E 10.C 11.D 12.E 13.C 14.D 15.B1

23、6.E 17.E 18.A 19.E 20.D 21.E 22.C23.C 24.B 25.B 26.E 27.E 28.A 29.D30.DB型题31.A 32.D 33.E 34.B 35.B 36.A 37.D38.B 39.E 40.B 41.A 42.Ax型题43.BCD 44.ABCD 45.AB 46.BD 47.BCE 48.ACDE 49.CD 50.ACE二、填空题1.乳糜微粒(CM) 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 2.乙酰CoA NADPH HMGCoA还原酶。作为生物膜的结构组分;转变为胆汁酸;转变为维生素D3 3.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肪酶。脂解激素 甲状腺素 胰高血糖素;抗脂解激

24、素 胰岛素 4.乙酰乙酸 -羧基丁酸 丙酮 肝脏 乙酰CoA 5.脂类 载脂蛋白 乳糜微粒 -脂蛋白 前-脂蛋白 -脂蛋白 6.乙酰CoA丙酰CoA 7.柠檬酸 异柠檬酸 脂酰CoA 8.2个 脱氢 加水 再脱氧 硫解 9.脂酸 甘油糖代谢 10.肉碱 肉碱脂酰转移酶。三、名词解释 1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脂酸称必需脂酸。2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人血被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脂肪动员。3能使甘油三脂肪酶活性增强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叫脂解激素。4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能水解脂蛋白中脂肪的酶,叫脂蛋白脂肪酶。5使甘油三酯脂活性降

25、低,抑制脂肪分解的激素称抗脂解激素。6血浆中催化胆固醇与卵磷脂反应,使胆固醇酯化的酶称卵磷脂胆固酶脂酰转移酶。7LDL通过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进入组织细胞进行代谢的途径,称LDL受体代谢途径。8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9血浆脂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10脂肪酸合成酶系中酯酰基的载体蛋白,含有CoA类似的结构脂酰基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酰基载体蛋白进行。四、问答题1酮体是脂酸在肝脏分解氧化时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羧基丁酸和丙酮。酮体只能在肝脏合成,肝脏利用脂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为原料合成酮体,再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供能。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为: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

26、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是溶于水的小分子,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壁,尤其在饥饿、糖供不足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及肌肉的主要能源。2乙酰CoA在体内的主要来源是糖、脂、氧基酸氧化分解产生。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脂肪酸;合成胆固醇;转化为酮体;参与乙酰化反应。3小肠内与脂类消化吸收有关的物质有:各种酶;胰脂酶(水解甘油三脂)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磷脂酶(水解磷脂)辅脂酶(协助胰脂酶的作用);胆汁酸盐;能乳化脂肪并与食物中脂类形成混合微团,有利于各种酶对脂类的消化作用,同时,这种混合微团使脂类物质能穿透小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膜而被吸收。4当酮体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

27、,出现血酮体增高的现象,叫酮血症。酮血症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或严重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一量超过了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就会出现酮血症。5脂酸在体内的氧化过程如下:1)脂酸的活化:软脂酸软脂酰CoA,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消耗2分子ATP2)软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由肉碱携带,需要肉碱酯酰转移酶I和II的作用kb3)脂酸的-氧化:脱氧、加水,再脱氧和硫解四步反应反复进行,经7次-氧化,生成8分子乙酰CoA和+7(FADH2+NADH)4)8×乙酰CoA经三羧循环及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CO2、H2O的同时,产生ATP:8×12=96ATP;7(FADH2+NADH)经呼吸链传递

28、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35个ATP。故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净生成ATP为:96+35-2=1296葡萄糖在体内转变为脂肪的过程入下: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合成脂肪酸酯酰CoA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脂酰酰CoA+3-磷酸甘油脂肪7脂蛋白有两种分类法:电泳法分为乳糜微粒、-脂蛋白、前-脂蛋白和-脂蛋白。密度法分为CM、VLDL、LDL、HDL。功能为:CM,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VLDL:转运内源性脂肪;LDL转运胆固醇;HDL: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运到肝脏。8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酸-氧化的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料体是脂酸-氧化的限速步骤,当饥饿、高脂低糖饮食或糖尿病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

29、糖,需脂酸供能,此时,该酶活性增加,脂酸氧化速度加快。饱食后,脂肪合成及丙二酰CoA增加,丙二酰CoA能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I活性,脂酸氧化被抑制。9胆固醇合成的原料主要有:乙酰CoA、NADPH,需ATP供能。关键酶是HMG-CoA还原酶。胆固醇的主要生理作用为:生物膜的结构组分;转变为类固醇激素、胆汁酸和维生素D3。第六章 生物氧化一、选择题A型题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C 11.D 12.D 13.D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C 21.A 22.D 23.B 24.D 25.B 26.AB型题1

30、.B 2.A 3.C 4.B 5.A 6.C 7.BC型题1.B 2.C 3.D 4.A 5.B 6.A 7.D 8.B 9.B 10.BX型题1.ABC 2.CD 3.C 4.AD 5.ACD 6.ABD 7.CD 8.BC 9.BCD二、填空题 1.b- c1-c-aa3 2.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时每消耗一分子氧原子对应ADP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根数目 3.解偶联剂 4.FMN 5.磷酸肌酸 6.Cyt aa3 7.Alfa-磷酸甘油穿梭 苹果酸穿梭 8.细胞色素氧化酶 CN- CO 9.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三、名词解释 1利用线粒体内呼吸链氧化释放的能量储存为氢离子跨线粒体内膜两侧

31、的电化学梯度能量,驱动特殊的ATP合酶催化ADP和无机磷酸反应生成ATP的过程。2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电子传递体和对应酶复合物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可将代谢物脱下的氢原子利用分子氧进行氧化生成水,同时可将释放的能量储存为氢离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用于驱动ADP磷酸化。3线粒体内膜对氢离子不通透。呼吸链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特殊的偶联机制驱动基质中的氢离子跨线粒体内膜进行转运形成电化学梯度。此电化学能才被特殊的H+-ATP合酶利用,催化ADP与无机磷酸反应生成ATP。4呼吸链中催化电子转移的酶复合物,在所催化的反应释放能量达到一定界限后,通过特殊的过程就可转运氢离子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满足此要

32、求的酶复合物就称为对应的偶联部位。四、问答题 1储备物质在需要时可以大量消耗。体内可代谢生成ATP或经过简单的能时转移反应就可生成ATP的物质,称为能量储备物质,对应的形式为糖原、脂肪、磷酸肌酸等。其中磷酸肌酸属于高能化合物,经过简单的转移反应就可从ADP再生ATP,故属于高能化合物的储备形式,而糖原、脂肪本身为稳定的非高能化合物,需要特殊的代谢过程才能生成ATP,称为能源物质的储备形式。234略。5参见填空2。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B 2.E 3.C 4.E 5.D 6.C 7.C 8.A 9.D 10.C 11.E 12.D 13.D 14.C 15.A 16.B 17.A

33、 18.C 19.E 20.D 21.E 22.A 23. C 24.A 25.B 26.D 27.C 28.A 29.E 30.BB型题1.C 2.E 3.A 4.D 5.A 6.C 7.B 8.C 9.E 10.C 11.A 12.CC型题1.C 2.A 3.D 4.C 5.C 6.B 7.A 8.B 9.C 10.D 11.C 12.AX型题1.ABCD 2.ABD 3.AE 4.BC 5.BCDE 6.ABCD 7.ADE 8.ACD 9.ABD 10.BE 二、填空题1.S-腺苷蛋氨酸 2.维持健康所必需 但机体不能合成 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3.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34、4.氨 5.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6.氧化脱氨基 转氨基和联合脱氨基 嘌呤核苷酸循环 7.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 则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而提高营养价值 称为食物蛋白的互补作用 8.氨基酸在体内代谢生成的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不能游离存在 常与四氢叶酸结合参加转运和代谢 包括甲基 甲烯基 甲炔基 甲酰基和亚氨甲基 9.正N正衡 负N平衡 总N平衡 10.磷到吡哆醛 11.丙氨酸 谷氨酰胺 12.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为硫酸化反应提供硫酸根 13.转氨基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脱氨基 14.谷氨酸 磷酸吡哆醛 维生素B6 15.甘氨酸 丝氨酸 组氨酸和色氨酸 参与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

35、成 16. B12 它作用蛋氨酸合成酶的辅助因子 17.精氨酸 18.酪氨酸羟化酶 19.色氨酸 20.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21.不依赖ATP的溶酶体途径 依赖ATP的泛素化途径三、名词解释 1N平衡:通过测定肌体摄入的N(食物的含N量)和排出的N(粪与尿中的N量)了解机体蛋白质代谢状态的一种试验方法。2嘌呤核苷酸循环:肌肉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脱基方式。氨基酸通过连续的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移给草酰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反应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成延胡索酸和腺嘌呤核苷酸(AMP),AMP在腺苷脱氨酶的催化下脱下脱去氨基生成IMP,完成循环。3葡萄糖-丙氨酸

36、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移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丙氨酸通过血流运输到肝。在肝、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释放出氨,生成丙酮酸。氨可以合成尿素,丙酮酸可以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由血液运输到肌肉。这个循环把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运输到肝,同时,肝又为肌肉提供了能生成丙酮酸的葡萄糖。4尿素的肠肝循环:血液中的尿素渗入肠道,受肠菌尿素酶的水解而生成氨,氨可被吸收进入血,通过门静脉进入肝合成尿素,并由肝细胞排出,进入血液。5甲硫氨酸循环:甲硫氨酸生成SAM,提供甲基生成甲基化合物,生成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转变成同型半胱氨酸,它接受来自N5甲基四氢叶提供的甲基,重新生成甲硫氨酸,

37、形成一个循环过程,称为甲硫氨酸循环。6鸟氨酸循环:体内合成尿素一种机制,首先有鸟氨酸和氨,二氧化碳结合性成瓜氨酸,第二,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随后,它在裂解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最后,精氨酸在被水解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可以再次参与尿素的合成。7泛素:泛素因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而得名。它是一种分子量为8.5kDa,高度保守得小分子蛋白质,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得降解。将被降解的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下与泛素形成共价连接,即泛素化。经泛素化激活的蛋白质即可被多种蛋白酶组成的复合物,蛋白酶体降解。四、问答题1体内氨基酸的代谢包括氨的生成、运输、排出、转变成其它物质。氨的来源:从肠道吸收的氨;体内

38、氨基酸和胺类物质降解产生的氨,谷氨酰胺在肾水解产生的氨。氨在体内的运输:肌肉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主要通过转氨作用生成丙氨酸,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运输至肝。脑组织产生的氨主要通过合成谷氨酰胺,通过血液将谷氨酰胺运输至肝、肾。氨在体内的去路:最主要的去路是:在肝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肾脏,通过小便排出。通过联合脱氨基的逆过程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在肾谷氨酰胺水解产生的氨,可在低于生理pH时与氢离子生成铵离子,从小便排除。在脑组织,氨可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氨在体内的贮存形式是谷氨酰胺。2体内谷氨酸的来源:肠道吸收的谷氨酸;体内蛋白质分解生成的谷氨酸;体内通过联合脱氨基的逆反应生

39、成的谷氨酸;体内谷氨酸的去路;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参与合成谷氨酰酸;参与脱氨基作用;参与脱羧基生成-氨基丁酸;参与合成谷胱甘肽;参与合成N-乙酰谷氨酸。3体内谷氨酰胺的合成;体内谷氨酰胺的分解;在肝、肾分解为谷氨酸和氨,在肝、氨参与尿素的合成;在肾、氨可与H+生成铵离子排出,或被重吸收。生成的谷氨酸可参与谷氨酸的代谢途径。谷氨酰胺参与的其它代谢途径: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参与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为PRPP生成5-磷酸核糖胺、XMP生成GMP提供氨基。为尿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提供氨,生成氨基甲酰磷酸,为尿嘧啶核苷三磷酸转变成胞嘧啶核苷三磷提供氨。为天冬氨酸转变成天冬酰胺提供氨基。第八章 核苷

40、酸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C 2.B 3.C 4.D 5.E 6.E 7.D 8.A 9.D 10.E 11.C 12.C 13.C 14.A 15.D 16.B 17.B 18.A 19.C 20.B 21.E 22.C 23.C 24.BB型题1.E 2.A 3.E 4.A 5.B 6.D 7.A 8.A 9.A 10.D 11.B 12.A 13.D 14.A 15.D 16.C 17.B 18.C 19.E C型题1.C 2.A X型题1.ABCDE 2.ACD 3.BCD 4.AD 5.ABC二、填空题 1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还原 2.PRPP合成 PRPP酰胺转移3.次黄嘌呤 黄

41、嘌呤氧化 4.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 5.6-巯基嘌呤(6MP) 6.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 7.GTP ATP三、名词解释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是指利用磷酸核糖、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2补救合成是指细胞利用现成碱基或核苷为原料,重新合成相应核苷酸的过程,其生理意义是可以节省从头合成所需的能量和氨基酸的消耗,而且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只能进行补救合成。四、问答题 1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 (2)构成能量物质,如ATP、GTP、CTP等。(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如cAMP是体内重要第二信使物质,参与

42、信号转导。(4)组成辅酶,如腺苷是多种辅酶的组成部分。(5)组成活性中间代谢物。核苷酸是多种活性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葡萄糖,CDP-苷油二酯、SAM等。2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异同。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原料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CO2、PRPP(以合成胸苷酸为例)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CO2、PRPP合成程序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从而形成嘌呤核苷酸首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结合形成核苷酸反馈调节嘌呤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合成酶、酰胺转移酶等起始反应的酶嘧啶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合成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等起始反

43、应的酶3能。因为氨甲喋呤的结构与四氢叶酸的结构很相似,它作为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能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于是就阻止了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载体的作用,因而抑制了DNA前体脱氧胸嘧啶核苷酸以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及调节一、选择题A型题1E 2.D 3.E 4.E 5.A 6.B 7.A 8.B 9.C 10.B 11.A 12.C 13.A 14.C 15.D 16.A 17.B 18.B 19.E 20.AB型题21.C 22.A 23.D 24.B 25.A 26.E 27.C 28.A 30.B 31.E 32.D 33.B 34.E 35.C 36.D 37.

44、D 38.E 39.C 40.CX型题41.BCD 42.BCD 43.ABCDE 44.BCDE 45.ACDE 46.C 47.ABCE二、填空题1细胞水平 激素水平 整体水平 细胞水平 2迟缓调节 酶的合成 酶的降解 3化学修饰 变构调节4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5丝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羟基上 6糖原合成酶 糖原磷酸化酶。化学修饰三、问答题1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最终使血糖水平升高,其作用机制如下:当胰高血糖素与肝和肌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后,活化的受体促使G蛋白与GDP解离并结合GTP,释放出有活性的as,a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cAMP,cAMP又激活蛋白

45、激酶A,进而使细胞中的多种酶和蛋白磷化产生理效应:A激酶使糖原合成酶磷酸化后转变为无活性,糖原合成受抑制。蛋白激酶A使磷酸化酶b激酶磷酸化而激活,活化的磷酸化酶b激酶使磷酸化酶b磷酸化为有活性磷酸化酶a,促进糖原的分解。2短期饥饿指不能进食1-3天。此时,肝糖原明显减少,血糖趋于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系列代谢变化:肌肉蛋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作用加强;脂肪动员加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3调节物质酶结构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变构调节小分子化合物酶构象改变使底物有效利用,产物反馈抑制化学修饰酶共价改变有放大效应,适应应激需要 4丙氨酸在体内转变为脂肪的反应时程为:丙氨酸经联

46、合脱氨基作用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下生成乙酰CoA,合成脂酸。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还原为3-磷酸甘油。脂酸活化为脂酰CoA,与3-磷酸甘油经转酰基作用就合成了脂肪。 5反馈抑制是指代谢途径终产物使催化该途径起始反应的酶受抑制,反馈抑制多为变构抑制。如长链脂酰CoA可反馈抑制乙酰CoA羧化酶,从而抑制脂酸的合成。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一、选择题A型题1.E 2.C 3.A 4.C 5.C 6.E 7.E 8.D 9.E 10.D 11.E 12.C 13.E 14.C 15.C 16.B 17.C 18.A 19.D 20.C 21.D 22

47、.B 23. B 24.D 25.D 26.C 27.B 28.A 29.CB型题1.C 2.D 3.E 4.B 5.A 6.A 7.B 8.E 9.C 10.A 11.B 12.D 13.B 14.C 15.E 16.C 17.A 18.B 19.E 20.B 21.C 22.D 23. AC型题1.C 2.D 3.C 4.C 5.A 6.D 7.A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D 15.A 16.D 17.C 18.A 19.A 20.D 21.DX型题1.ABD 2.ABC 3.ABD 4.BC 5.ABCD 6.ABD 7.ABCD 8.ABCD 9.

48、ABC 10.ABCD 11.BC 12.ABC 13.AB二、填空题1.DNA复制过程中,不连续复制的片段 2.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DNARNA蛋白质) 3.354.冈崎片段53 5.tRNA一条单链DN 6.逆转录酶 7.标记已识序列的多聚核苷酸 互补序列 8.DNA拓扑异构酶 DNA解链酶9.领头链 随从链 10.双向复制 11.DNA损伤 12.Klenow 13.引物酶 RNA聚合酶 14.滚环复制 15.逆转录三、名词解释1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解开的双链各自作为模板,用以合成新的互补链。在子代DNA双链中,一股链来自亲代。别一股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

49、方式叫做半保留复制。2冈畸片段:在复制过程中,随从链的合成是分段复制的,这些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冈畸片段。3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4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5复制叉:复制开始后由于DNA双链解开,在两股单链上进行复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见伸展成叉状的复制现象,这一结构称为复制叉。6领头链:指连续合成的子链,其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是相同的。7随从链:指不连续合成的子链,其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是相反的。8切除修复:是一种涉及核酸的切酶、外切酶、DNA聚合酶I和DNA连接酶协同作用修复DNA损伤的机制。9点突变:DNA分子上一个碱基的变异即为点突变。

50、10框移突变:当DNA分子上出现缺失或插入突变时,影响到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称为框移突变。11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DNARNA蛋白质)。12滚环复制:是某些低等生物或染色体以外的DNA的复制形式。环状DNA外环打开,伸出环外做母链复制,内环不打开一边滚动一边复制。最后一个双链环就复制滚动成两个双链环。13双向复制: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14单链DNA结合蛋白:是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保护单链的完整。由17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同源四聚体,结合单链DNA的跨度约32个核苷酸。四、

51、问答题(答题要点)1试述DNA复制的过程,并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解链阶段,引发阶段,DNA的延长,终止阶段从复制速度,起始点,引物及冈畸片段长度,DNA聚合酶等方面阐述。2DNA复制的忠实性如何?哪些因素可以促进此特征?DNA能够准确的进行复制,具有保真性。DNA聚合酶对模板的依赖性,是子链与母链能准确碱基配对是遗传信息延续和传代的保证,严格的碱基配对,包括对核苷酸碱基的选择和复制出现碱基错配有35外切酶活性及时的校正。3试述紫外线对DNA造成的损伤及其修复过程。紫外线可引起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发生共价结合生成二聚体。在光修复酶的作用下进行修复。4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

52、生物DNA聚合酶的种类和功能。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有三种DNA聚合酶,分为DNA聚合酶I、II、III。DNA聚合酶I的功能是填补缺陷、切除引物、修复;DNA聚合酶II的功能未完全清楚;DNA聚合酶III是复制时的主要复制酶。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有、等五种。-DNA聚合酶是复制时主要的酶;-DNA聚合酶的功能不清;-DNA聚合酶是线粒体DNA的复制酶;-DNA聚合酶的功能是校读、修复核填补缺口。5试述中心法则的内容。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向RNA称为转录,再从RNA向蛋白传递称为翻译的规律。(DNARNA蛋白质)。后来补充了在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称

53、为逆转录路,RNA流向DNA称为RNA复制。6何谓逆转录的作用?试述其逆转录的基本反应过程及生物学意义?逆转录酶的活性所括哪些方面?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其过程包括(1)RNA为模板合成RNA-DNA杂化双链。催化RNA-DNA杂化双链形成的酶称为逆转录酶。(2)逆转录酶具有RnaseH的活性,能水解杂化双链中的RNA链,留下DNA链。(3)逆转录酶以新合成的DNA链为模板,合成DNA双链。生成的DNA称为cDNA。逆转录的生物学意义是加深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认识,拓宽了对RNA病毒致癌、致病的研究。另外在实验室还可用逆转录酶制备c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包括RNA为模板的、53

54、的聚合酶活性,DNA-RNA为底物的Rnase活性,和D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活性。7在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两条新合成的链为什么是半不连续性合成的?(1)领头链的合成与解链方向一致,在一段引物之后可连续逐个加上脱氧核苷酸进行连续复制,模板链方向35,新链合成方向53。(2)随从链合成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它必须待解链有一定长度后,开始新链的合成,随着解链的进行,重复这个过程,所经随从链的合成是分段、不连续进行的。由于DNA聚合酶只具有53聚合酶活性,因此随从链的合成方向也是5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一、选择题A型题1.E 2.D 3.D 4.D 5.E 6.E 7.B 8.A 9.E 10.C 11.A 12.E 13.C 14.E 15.B 16.A 17.C 18.E 19.C 20.B 21.E 22.B 23.C 24.B 25.D 26.B 27.C 28.EB型题1.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