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共12页)_第1页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共12页)_第2页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共12页)_第3页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共12页)_第4页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共1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生本高效的数学思维课堂 任元汉小学 程彦平 一、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牢固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意识,理解模式实施的目的要求努力把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的行为。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看。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即学习者的内因起主导的作用,这是学习行为变化的依据。而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起点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教学

2、过程如果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沿着“问题”去展开思维的翅膀,也就忽略了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2、从现代数学观看。把数学学习视为人类的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索活动,它包括“尝试探索改进”的动态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主张学生的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是在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这个起动,即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批评性接受的开始。 3、从现代心理学构建主义的学习观看。视学习为学习者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故十分

3、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既强调从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又重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这需要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校的教育特点与传统去探索,够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对模式的解读。二、解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小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能激起

4、学生思维的火花,而这种意识越强烈,生的思维就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造成性。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现出思想活跃,能够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并能认真自己提出的问题,问题的意识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和分析;较好地培养了数学学习的习惯。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交流;能与同学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把自己溶入集体之中,与他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行生本教育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教学流程: 三、模式流程:学生学

5、习: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彻全过程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观察分析)(猜测探究)(正面求解或反驳) (学做、学用)教师指导:激发兴趣,反思矫正贯穿全过程四、实施策略:(一)、设置数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1、联系实际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虽然人们常这

6、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严重地脱离实际,学生早就产生了对数学的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厌倦的印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认知的基础,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给教师明确地提出,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如“乘法的简便计算”,课始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万州到重庆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马上联想到生活中认识的交通工具,提出了可以乘车,乘船,乘飞机,还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以至步行等不同的走法。“这些不同的走法,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呢?你是

7、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的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谈了不同的理由。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都能说出那种走法的长处,老师对同学们这种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在乘法计算中,有时就跟从万州到重庆一样,有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此引入课题,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学习中。2、联系已知 创设知识延伸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权威人士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即通过情境恰当地提供诱因

8、,激疑,引思,引发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

9、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引发起学生自主地提出了“小明与小英一共踢多少个?老师踢多少个?三人一共踢多少个?”等数学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没有把数学只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于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生疑,使学生的“探”有载体、有过程、有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出来的。3、联系实物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

10、过程,即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层次和结构。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具体的实物或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一个环节: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1)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2)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3)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呢?(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经过讨论,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4)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

11、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4、联系发展 创设促进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之中,而更广泛地存在于在新知的发展及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生新知学习的结束,便是培养创新意识告终的认识。要把对新知探求的不同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新的层次,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样这时仍需要精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

1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刚才学习的经验,很多同学通过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剪拼,同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发展和高一个层次的创新。通过上面的例子,显然,为了让学生得已发展,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为开阔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的前提。(二)、提出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

13、学生答,教师站在“教”的角度对教学进行预设,然后让学生沿着预设所确定的思维方向,走完从旧知到新知的全程,而这恰恰是目前课程所要扼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增强意识,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意识从某个角度讲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自动化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及其完整的解答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讲,就不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的产生和增强。假如教师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情况

14、可以完全改变的,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题”时,如果去掉例题中“某发电厂有2500吨煤,用去3/5,还剩下多少吨?”中的问题“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提出“用去多少吨”和“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旧知,也是引入点,后一个问题是新知,怎样解决呢?自此揭开了本节课学生探究学习的序幕。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要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强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走向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数学回到生活。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

15、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个形状象这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操作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物体有6个面,形状是长的;每两个面埃在一起有一条直直的线;形状又显得很方”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归纳学生提

16、出的这些问题得出,象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由于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缤纷色彩。(三)、解决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世界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

17、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把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独立的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即在教学问题提出之后,形式在问题的导向作用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传统的教学,形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或者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学预设就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8、,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的主观思路所吞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越雷池半步,没有时间和空间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支持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试想,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导向下,如果占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四)、注重数学应用无论是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还是从评价的角度,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的哪个层次,当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