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_第1页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_第2页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_第3页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_第4页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确定研究摘要 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分析了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埋深下,小净距隧道设置的最小安全净距,即小净距隧道向双连拱隧道过渡的最小距离。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最小安全净距 1 前言我国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规定了不同围岩类别情况下双洞轴间距宜不小于(1.55)B(B为毛洞最大跨度)。但是目前已修建的小净距隧道净距一般为28米,远小于现行规范规定值,规范已经脱离了实际工程。因此,本文用结构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的围岩类别、不同的埋深、不同间距的小净距隧道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以期找到小净距隧道向连拱隧道过渡的最小净距,即小净距隧道修建的最小安全净距。2 基

2、本假定及计算模型本文计算模型为线弹性平面应变模型,围岩的变形是各向同性的,岩体的初始应力场仅考虑自重应力,不考虑构造应力,只考虑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锚杆和钢拱架认为是安全储备,地应力分步释放,开挖释放30,初期支护完成后释放40,二次衬砌完成后释放其余30。围岩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相应参数确定。不计中墙配筋。各类计算参数见表1。不同围岩类别模型的尺寸如表2,类围岩以上只考虑深埋情况。有限元计算物理力学参数 表1材料类型弹性模量E(GPa)泊松比容重(KN.m-3)备注C2026.00.222C2528.50.2232800500.12体荷载G2700200.16取102

3、50060.18220030.319001.20.417000.80.45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埋深支护结构尺寸 表2类别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浅埋深埋浅埋深埋浅埋深埋深埋深埋深埋一衬(cm)3030252520181285二衬(cm)5550454040403530253 数值模拟分析过程及结构3.1 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3.1.1 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8米、16米、14米和12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1数据表明: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2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

4、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2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1.2 一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3米、11米、10米和9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2数据表明: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9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2 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3.2.1 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二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50米、25米、18米和16米、14米、12米和10七种情

5、况计算分析。图3数据表明: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二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0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2.2 类围岩深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5米、13米、11米和9米、7米五种情况计算分析。图4数据表明: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7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

6、.3 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3.1.1 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2米、10米、8米和6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5数据表明: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6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6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1.2 类围岩深埋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6米、4米、2米和1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由图6可以看出:两洞净距由4米到1米,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增加都较快,其中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3max由11.7Mpa迅

7、速增大到17.3Mpa,虽然二衬混凝土还没有达到极限抗压强度,但可以说明净距在4米1米之间时,两洞影响效应显著增大。建议:对于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介于4米1米时,小净距效应显著增大,故此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1.3 类围岩深埋不考虑二衬作用计算结果分析对于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如果二衬视为安全储备,结构计算时不考虑二衬作用,一衬承担全部的荷载。对三类围岩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6米、8米、10米、12米、14米和16米六种情况在深埋时计算分析。图7数据表明:当两隧道净距16为米时,一衬混凝土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0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4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三类围

8、岩深埋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6米、且施工时同一断面上两洞未浇注二衬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3.4 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对于四类及四类以上的围岩不考虑浅埋情况,由于有限元软件和模型的原因,在两隧道净距仅1米时混凝土的强度仍没有达到它的极限强度,而且相差较远。从结构计算角度如果不考虑二衬作用,即二衬作为安全储备,一衬承担全部的荷载。对四类围岩小净距隧道,对两洞净距16米、14米、12米、11米、10米五种情况在深埋时计算分析。图8数据表明:当两隧道净距11为米时,一衬混凝土的主压应力3max达到C20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4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四类围岩深埋两隧道净距小于等于11米、且施工

9、时同一断面上两洞未作二衬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3.5 类及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对五类和六类围岩小净距隧道,二衬仍视为安全储备,对五类围岩两洞净距5米和1米二种情况在深埋时计算分析。对五类围岩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仅1米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3max为10.8Mpa,仍没有达到极限强度,而实际施工和设计中,两洞净距1米时结构形式要设置成双联拱隧道。六类围岩的弹性模量比五类围岩还要大,可以推断:相同净距情况下,六类围岩小净距隧道结构的应力和位移较五类的要小。五类和六类围岩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去净距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工程师经验确定。4 结论本文对不同围岩类别和不同埋深的小净

10、距隧道,在不同的净距情况下,建立了弹性平面应变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随着两洞净距的变化,结构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规律,在本文的计算模型和参数情况下,得出了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埋深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主要有以下结论:(1) 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为12米时,二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一类围岩浅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2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2) 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一类围岩深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0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3) 二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二

11、类围岩浅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0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4) 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为7米时,二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二类围岩深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7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5) 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为6米时,二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三类围岩浅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6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6) 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介于41米时,小净距隧道两洞影响较大,小净距效应显著。三类围岩深埋,当两洞净距介于41米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7) 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不考虑二衬支护作用,即二衬视为安全储备,两洞净距为16米时,一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三类围岩深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6米,且同一断面两洞未浇注二衬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8) 四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不考虑二衬支护作用,即二衬视为安全储备,两洞净距为11米时,一衬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极限状态。四类围岩深埋,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1米,且同一断面两洞未浇注二衬时建议设置双连拱隧道。(9) 五类和六类围岩小净距隧道,应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和施工设计经验设计小净距隧道的最小安全净距。在本文的计算模型和参数下,可以得到表3中的结论:表3 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埋深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围岩类别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类围岩埋深浅埋深埋浅埋深埋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