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PPT)_第1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PPT)_第2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PPT)_第3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PPT)_第4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所 王光龙王光龙 hz 2内容目次内容目次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大背景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容设计三、国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认识四、高中语文新课标设计的学科核心素养五、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本认识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业质量标准3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大背景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大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对教育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急剧

2、变化的人力需求。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里,质量评判依据主要是“入学率”、“毕业率”、教学资源和设施等。现在,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还需要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能力。4国际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国际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究 早在20世纪中后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问题。 同时,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为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增强本国的竞争实力,也纷纷开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继构建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并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课程体系之中。 核心素养成为一

3、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5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6 (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

4、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该框架对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7欧盟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

5、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9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

6、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 (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10 (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1112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 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 社交与

7、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13 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 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1415澳大利亚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澳大利亚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卓越,培养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和主动明智的公民是其总体目标。 基于这个总体目标,澳大利亚概括出了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包括读写

8、、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文化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啮合和可持续发展)。16芬兰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在2004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根据当代以及未来社会对公民、欧洲国家对公民的要求,芬兰对所培养的学生设置了七个明确的主题:成长为人,文化认同与国际化,信息素养与交际,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力,对未来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安全与交通,技术个体。在每个主题下,都有对具体目标和核心内容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都是跨学科的,体现的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9、。17国际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 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公民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的综合分析,总结出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成功且有责任地生活于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他们应对当前与未来世界的各种挑战所必备的。 我们了解和认识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希望借鉴国际上一些成熟有效的做法,为我国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巩固并且进一步提升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效。18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框架内框架内容设计容设计 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参

10、与,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为项目负责人。19 该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到575位专家,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完成了研究任务。研究成果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广泛征求意见,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成果正式发布。 20一、总体框架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11、。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21三个方面 六大素养22二、基本内涵二、基本内涵(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23 1.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12、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24.1.人文底蕴: ( 1)人文积淀)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25 (3)审美情趣)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

13、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262.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27 ( 3)勇于探究)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28(二)自主发展(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

14、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29 3.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303.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15、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1 3.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324.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

16、能力等。33 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34(三)社会参与(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35 5.责任担当。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主要

17、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365.责任担当: ( 1)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37(2)国家认同)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

18、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8(3)国际理解)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396.6.实践创新: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

19、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40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技术运用)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41三、国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三、国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认识认识关于核心素养的

20、概念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自1997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将素养看作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对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质生活的追求。42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

21、础素养。 43 华东师大崔允漷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44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基础教育要加强“双基”,即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设计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在提出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崔允漷教授说:用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双基”是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版,三维目

22、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版。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段。4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哪些特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哪些特点?陶西平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顾问): 一是彰显了中国特色一是彰显了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相比,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要点,突出了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中国特色鲜明的素养。46 二是体现了时代特征二是体现了时代特征提出了具有工程思维,适应

23、“互联网+”趋势,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时代特色鲜明、反映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素养。三是强调了整体要求三是强调了整体要求系统体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基本要求,素养内涵界定坚持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有机统一,每种素养既具有品格属性,也具有能力特征。4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将如何落实?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

24、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48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49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

25、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50四、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的四、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确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1.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3.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4.优化内容结构,促进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5.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 51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内容结构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

26、程性质(二)课程理念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一)总目标(二)学科核心素养(三)具体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52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一)贯串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二)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 (四)选修课程 (五)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附录一、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描述附录二、术语解释53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由课程总目标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规定了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分为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都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5

27、4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55(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再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56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

28、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57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言语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58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59(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

29、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60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61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62(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

30、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63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64(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31、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65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66五、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认识基本认识

32、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学校教育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需要对“素养”、“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三个概念进行界定。67(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素养:就是人的基本修养。“素”本义是指本色未然的生丝,故引申为“基本的”。“养”是饲养、喂养,后来引申为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再进一步引申为长期教育所形成的品德、能力和学识等教育结果。因此,素养就是人通过后天的修习锻炼形成的修养,是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的综合体现。68语文素养:是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及其语言品质。作为人内在的言语经验

33、和品质,语文素养是通过人自身的言语活动逐渐建构起来的;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实际听说读写行为表现出来。一个人字写得工整美观,话说得清晰流畅,与人交流得体,阅读能力强,还能写出好文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语言素养不错。69语文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教育目标,要求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共同标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就是“语文核心素养”。70(二)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内涵郑富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向记者介绍道:“教育部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4、,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将使得各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内容有所不同。71顾之川(全国中语会会长,人教社资深编审)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也应根据小学资深、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确定不同的内容,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年龄越小,越应该去学科化,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如北京清华附小提出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是: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情趣和学会改变。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应该逐渐细化。72(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

35、联系王宁(语言学家、北京师大教授、高中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认为: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素养常常在微观的心理和细节的行为上体现,本来无所谓“核心”与“外围”。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这几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些更细微的内容。素养是综合的,本来是不能分解的。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为了交流和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把一个完整的思想分解开来阐释是常有的事。把(高中)语文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是基于语文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73王宁认为:语文课究竟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释。首先,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

36、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74它和思维是什么关系?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所以,语文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75任何学科都包括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当代文化生活的建构更是语文课程必须关注的实践课题。76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学科都面对审美问

37、题,文学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一点上,语文和艺术具有分工的关系。但是,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方面,也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77语文核心素养虽然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是一个一个分别实现的。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虽然有侧重,也都是综合推进的。78王云峰(首都师大教授,高中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认为:构成语文素养结构的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以存的整体,不能简单分裂。我们之所以把语文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表述,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及其言语经验的建构,也要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38、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品位的形成和发展。避免把语文教学过程仅仅视为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过程。79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统整过去的“三维目标”的表述,使之更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学科特征。当然,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都要担负相关的任务;但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审美的关系看,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人的思维发展、文化理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80(四)语文核心素养内容的具体化顾之川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39、言文字、文学修养、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应当指出,核心素养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教育阶段,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某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81王宁认为:语文课离不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但这是语文素养养成与提升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把分解开来的听、说、读、写技巧训练当成语文课的目标,显然是舍本求末。是否可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0、,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82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业质量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由必修、选修、选修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个任务群。每门课程规定了学分值。必修课程的1-4任务群贯串三类课程,但2-4任务群在选修课中不计学分。83必修课程的七个任务群1.语言积累与探究(1)2.整本书阅读与探讨(0.5)3.当代文化参与(0.5)4.跨媒介学习(1)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7.文学鉴赏与创作(2.5)84选修课程的七个任务群1.语言积累与探

41、究(1)2.整本书阅读与探讨3.当代文化参与4.跨媒介学习8.现代作家作品研习(1.5)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0.5)85选修课程的七个任务群1.语言积累与探究(1)2.整本书阅读与探讨3.当代文化参与4.跨媒介学习12.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14.跨文化专题研讨(2)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86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15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设计为水平一、水平二;选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设计分为水平三、水平四;选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设计为水平五。每级学业质量标准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这里

42、只以必修课程的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内容为例进行展示。87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 有主动阅读的习惯,愿意阅读多种类型的读物。 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运用多种检字方法独立识字。 阅读记叙类、说明类的文本,能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复述、转述、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能把握文本的观点和情感倾向;能理清作者思路,借助图表等描述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8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阅读文学类文本,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43、。能通过朗读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89 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课程标准规定的古代诗文。在阅读各类文本的过程中,能对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利用多种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或主动请教他人解决疑问,能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能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90表达与交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与人交流,尊重他人,善于倾听,能捕捉重要的信息: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做到语句清楚,内容完整、有条理,能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注意不

44、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对口语表达的要求。能根据交际的情境和需要,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文明礼貌地与人交流。91 能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结合自己熟悉的内容演讲:能积极参与各种讨论、辩论活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能根据写作的目的和需要合理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基本表达方式。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正楷字,能清楚地书写行楷字,书写有一定速度。92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 能使用常见软件及文字处理程序,根据需要编辑文本;能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使用数字媒体辅

45、助传递信息,增强交流效果。93梳理与探究能主动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有主动梳理语言材料、探索语言现象的意识。能主动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积累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 能对已经学习过的语言材料迸行归类分析,发现其联系。 尝试对所学的各类文章进行归纳、分类,能比较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将所得的知识应用于阅读和写作中。94能有意识地梳理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通过梳理和探究,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有主动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能主动梳理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了解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重视优秀传统

46、文化的继承。 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学习。95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二阅读与鉴赏有主动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能在他人的帮助下选择高质量的读物,能主动选择阅读整本书,并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能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能利用多种媒介获取文字、图表、图像等信息,能快速阅读和浏览多种媒介材料,根据需要筛选有价值的信息。96能熟练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或借助注释解释生词的基本意思;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常见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能完整

47、提取文本信息,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准确概括主要信息:能利用文本信息作出合理推断,将阅读中获得的事实信息用于分析、解释新问题。97阅读论说类文本,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能对文章阐述的观点作出有依据的评论。 阅读多个文本,能将其中的信息归类、比较和概括,发现这些文本在内容、观点、情感倾向、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98阅读文学类文本,能展开较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联想和想象。99能分析作品中典型的细节,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联系特定的历史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