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22_第1页
考点规范练22_第2页
考点规范练22_第3页
考点规范练22_第4页
考点规范练2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规范练2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达标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5云南昆明质检二)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遗传可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2.(2015甘肃兰州实战考试)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如右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环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A.AA<Aa=aaB.AA=Aa>aaC.AA=Aa<a

2、a D.AA<Aa<aa3.农田中长期使用除草剂,会使一些杂草产生抗药性。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杂草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A.长期使用除草剂,会使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B.除草剂对杂草进行人工选择,使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C.除草剂使用过程中,杂草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除草剂诱发杂草发生变异,使杂草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4.褐鼠的不同基因型对灭鼠强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E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E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基因型TTTttt对维生素E依赖性高度中

3、度无对灭鼠强的抗性抗性抗性敏感A.基因t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TTTt=11C.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D.基因库会发生显著变化5.(2015广东增城调研)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和低温处理植物的原理相似,都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8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6.(2015湖北襄阳四校联考)

4、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A.甲 B.乙C.丙 D.甲、乙7.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4条染色体导学号74540214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所以基因突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分别是两个种群,但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C.因为马和驴杂交后产生了骡子,所以马和驴这两种生

5、物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因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考点二共同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9.(2015湖北荆州5月模拟)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10.(2015北京重点中学开学测试)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使兔种群数量大

6、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导学号74540215能力提升1.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B.突变和基因重

7、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D.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2.(2015北京朝阳期末)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导学号745402163

8、.右图所示为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B.改变了玉米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淘汰了一些表现型,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4.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的长度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长度可能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

9、干表面就很容易捕捉到虫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A.B.C.D.5.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

10、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导学号74540217 #考点规范练22基础达标1.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后,该变化会通过生物的生殖遗传给下一代,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有利于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需要经过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

11、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2.B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开始时A和a基因频率均为50%,由于选择作用,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最后接近100%。因为选择的是表现型,若A对a为完全显性,则在选择过程中竞争能力的大小最可能为AA=Aa>aa,B项正确。3.A解析:长期使用除草剂,在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下,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大,A项正确;除草剂对杂草的选择不是人工选择,B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在进化过程中,除草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变异,D项错误。4.C解析: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TT、Tt、tt三种基因型褐鼠的生活能力逐渐增强,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

12、,tt褐鼠会被大量消灭,Tt个体能存活下来。基因t的频率不会下降至0,A项错误;由于TT对维生素E高度依赖,故TT个体被大量淘汰,B项错误;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C项正确;该种群基因库不会发生显著变化,D项错误。5.A解析:秋水仙素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即抑制纺锤体形成,A项正确;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丙的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的幼苗丁的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

13、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项错误。6.C解析:丙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7.B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配子中去,也会形成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A项错误;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B项正确;二倍体在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下可形成四倍体,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项错误;应测定1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D项错误。8.B解析:基因突变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环境,所以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分别是两个种群,但它们仍属于一个物种,B项正确;生殖隔离是指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由于骡

14、子是不可育的,所以马和驴是两个物种,C项错误;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通过多倍体育种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9.C解析:不同生物通过相互选择,其相关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但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不可能趋于相同,A项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B项错误;通过特定自然环境的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如海洋哺乳动物鲸和海豚,由于长期生活在海洋中,也产生了与鱼类相似的流线型体型,C项正确;不同物种有着特定的基因库组成,在相同的环境下,虽然形态结构相似,但不能演化为同一物种,D项错误。10.C解析:病毒感染会淘汰大部分抗性弱的兔,对兔种群的抗

15、性具有选择性,A项正确;毒性过强会导致绝大部分兔很快死亡,病毒没有寄生场所,不利于其增殖,B项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其与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错误;蚊子充当媒介传播兔病毒,使病毒和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故D项正确。能力提升1.C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项错误。2.B解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A项错误;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后,w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于生存,B项正确;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出现生殖隔离的依据,C项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W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项错误。3.C解析: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数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因为选育过程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人工选择并没有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4.D5.答案:(1)南美洲地雀(2)食物自然选择(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