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_第1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_第2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_第3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_第4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民发展研究 汇报人:杨文兵2005年4月13日呼吁:大学教育应关注农民发展w 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w 新三农问题:农民工, 失地农民,未来的农民w 失地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w 孙大午:农民创业空间难,体现在农村有八座大山,应该修路搬山。具体讲:银行、信用社在做什么?工商局在管什么?税务局在干什么?土地局在做什么?水利局、卫生局、畜牧局在做什么?乡镇政府在干什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制着农民的劳动。没有这种空间,农民怎么能够富起来?再减费也不行。w 孙大午认为农村不缺资金,不缺人才,不缺市场。就缺政策生态位现象也叫格乌司原理

2、 w 有一天,俄国科学家格乌司在实验室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液中,几天后,格乌司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呈“S”型曲线。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16天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逝的无影无踪。在其培养中,格乌司对现场进行过仔细观察,他没有发现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未见两种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格乌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种实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

3、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也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据食物中不被大草履虫竞争的那一部分。这种现象就叫生态位现象。 生态位现象具体表现w 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有强弱之分,虽有“弱肉强食”和“淘劣留优”的自然规律,但也有“牛吃青草鸭吃谷”,各不相扰、和平共处的和谐状态,更有“龙陷浅沼受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特殊例子, 生态位理论基本涵义w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也就是说一物种只能生活在确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适宜的时间里生

4、存与发展。当然,随着有机体的发育,它们能改变生态位(如蟾蜍由幼体的水生到成体的陆生)。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两个物种(生态元)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要点如下: w 一、自然界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w 1、如果它们存在于同一区域,则占据各自不同的空间。如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虎踞深山,猴跃树丛w 2、如果它们存在于同一地点,则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食肉,牛吃草,蛙吃虫w 3、如果它们需求的食物相同,则其觅食时间必定相互错开。如狮子白天觅食,老虎傍晚觅食,狼是深夜觅食w 二、在动物世界中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

5、相同的,若相同或相似物种的生态位重迭,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出现“一山不容二虎”而形成你死我活的争斗。w 三、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超越界限,将会走向反面,甚至灭亡。 生态位理论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w 对生态位的诠释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1917)、Elton(1927)和Hutchinson(1957,1978)三人,后人分别称他们的生态位概念为“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功能生态位”(function niche)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n-dimensional hyper volume niche)

6、。 Grinnell的生态位观点w J.Grinnell(1917)最早在生态学中使用生态位的概念,他是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位关系时使用生态位术语的,他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Grinnell在具体描述物种生态位时,运用了微生境(microhabitat)、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资源(resource)和被捕食者(predutor)等环境中的限制性因子,并强调了物种的生理和行为上对这些因子的适用性。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说,Grinnell主要强调了生物众多的

7、环境需求,忽略了或未充分注意到生物对其他生物潜在的影响,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种的空间分布的意义,即生态位的空间概念(spatial niche)。 Elton的生态位观点w Charles Elton(1927)是这样描述生态位的“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他把一个动物的个体大小和取食习性作为其生态位的主要成分,同时还建议生态位的研究应聚集在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role)或“作用”(function)上。他在举例中说:“北极狐和非洲鬣狗因为它们吃相似的东西,所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这就特别强调了物种生态位的功能含义,Elton的功能生态位强调的是生

8、物对其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态位的营养概念(trophic niche),当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对环境中资源的需求。 Hutchinson的生态位观点w Hutchinson(1957,1978)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描述为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并且根据生物的忍受法则,用坐标表示影响物种的环境变量建立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multidimensional hyper-volume)模式。进而提出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概念,而且认为一个动物的潜在生态位在某一特定时刻是很难完全占有的。Hutchins

9、on在生态位偏重的是生物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没能明确地把生物的适用性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偏重的是生物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没能明确地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为生态位的成分,但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比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更能反映生态位的本质含义。 不同学者观点不一致w Grinnell从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来分析生态位,强调生态位的营养概念。w E lton从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关系来分析生态位,强调生态位的功能概念。w Hutchinson从环境中多种因子对生物作用来分析生态位,强调生态位呈多维超体积结构。 农民w 农民应是指身份为农村户口,长期或固定居住在农村,以农业

10、劳动为主要职业,日常生活方式表现为与农村社区相符的一类群体;市民则是指身份为城市户口,长期或固定居住在城市,不从事农业劳动,日常生活方式与城市社区相符的一类群体; 弱势群体w 从界定角度和衡量弱势或劣势群体的指标看,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劣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在劳动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较弱,或是综合性能力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一般来说,欧美社会政策文献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传统是,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包含劣势群体的涵义,但是,劣势群体的概念通常不包含弱势群体的涵义。" 中国学者对弱势群体的概念有的界定 w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

11、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指老弱病残者或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弱势群体还包括那些在劳动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较弱、综合性能力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 阿马蒂亚森的观点w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一书认为,出现饥荒、产生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未必是粮食的大幅度减少,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社会上不同群体的许多人,由于能力或机会的缺乏,以至于他们在获得实际机会中不包括获得足够粮食的途径,于是饥饿便产生了,他们也就陷入了贫困的

12、境。因此,一个人创造收入的能力、机会的失去或被剥夺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 农民为什么成了弱势群体?研究弱势群体的张敏杰认为,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有明显的生理性特征;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可以从文化和社会性角度进行界定。从弱势群体形成的深层原因看,无论是老弱病残还是社会的贫困群众,他们之所以陷入弱势困境,是由于他们失去或被剥夺了发展的能力或机会。因此,"能力的弱势"或"机会的贫困"是他们处于弱势地位的本质。 弱势群体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不努力,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w 与城里人相比,农村户口的人在

13、出生、入学、就业、医疗、养老等各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起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起点的不平等(贫富差距),而实质上是"游戏规则"的不平等(准入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弱势群众有意无意地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相对于其他正常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应有权利和占有份额未能得到公平的体现,其公正待遇也未能得到制度的有效保障 李昌平:至少有十几种主要的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困的不合理制度第一, 产权制度 如果说森林、矿产资源是国家的,穷人分享不到收益也就罢了,但本来是穷人的财产,“国家”也要占有。第二, 财政制度。农村电、电话是农民自己集资建起来的,城里电、电话是国家投资的,城里人用的电

14、和电话比乡村便宜;第三, 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覆盖农民的。这个极大的不平等说也是白说,不说也就罢了。可是,主流社会的人却破坏农民自己的保障制度。第四, 第四,金融制度。银行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叫国有商业银行。城里人可以用身份证贷款买房,乡下人不可以;城里人可以用房作抵押贷款,农民的房子也是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们的房子、土地去抵押贷款呢?第五, 税收制度. 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却面对最不优惠的税收政策。第六, 资源的配置制度。就说说扶贫的资源配置制度吧。国家的扶贫资源是属于穷人的钱,这个资源是由谁来配置的?是干部来配置的。第七, 教育制度,医疗制度。

15、第八,  就业制度。很长时期,政府谈就业、失业问题,只谈城里人,农民不在这个话语里。直到今天,劳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第九, 市场主体制度 很多人都认为,农村最早改革开放,分田单干了,农民肯定是市场的主体,肯定有市场主体的资格。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的农民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第十, 户籍制度。代表制度等弱势农民:以种粮农民 为例w 一是消费水平最低。种田户的年人平总支出只有943元!有66%在45岁以上的种田农民连续八年以上没有添置任何衣服!只要叫他拿出一两百元就会陷入绝境哪! w 二是生存环境最苦。种田农户没有一户有节余,且83%以上的种田

16、农户年内负债。一当发生意外事故如大病,就陷入绝境! w 三是生产难以为继。中国的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时至今天,仍然在重复着几千年的简单再生产! 对农民的处境,有个学者是这样写道:w “基础设施已经破坏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空中楼阁,医疗卫生纸上谈兵,青壮年和有知识文化的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似乎都在默默地等待!你如果问他们在等待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农民就是在这种孤寂和等待中变得越来越麻木,走向绝望。 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w 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新建住宅水电不通,农民生活艰难。w 二是部分地方随着企业改制和非农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减弱,出现了大量“三无”农民。“

17、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w 三是部分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四是一些老年人和因并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小,缺乏社会保障,生活水平下降,风险增加。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特点是:w 多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集聚,靠亲友介绍或自找门路的占93,有组织或通过劳务市场介绍务工的仅占7;就业多不稳定,流动性大;从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从事建筑、采掘等条件艰苦行业;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81,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农民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期以

18、来,农民工受到两个问题困扰w 一是拖欠工资,w 二是工作条件恶劣。w 进城打工的农民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繁重、肮脏有时甚至危险的工作,主要是为每月几百至千余元的工资。然而,这么微薄的工资都经常被拖欠。 有一组数字让人震惊:    -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806.1万亩。     -1999年至2002年,全国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达54.9万件,涉及土地183万亩。    -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受理的8000件群众上访,涉及非法占地和征地补偿安置的占六成以上。 

19、0;   目前全国有4000万左右的失地农民,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也就是说将有5450万亩耕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全国失地农民将达到8000万。    农业和国土资源方面的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征用农地的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拿走近5万亿元。 失地农民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牺牲 w (一)失掉土地w 一是失掉最宝贵的家庭财富。二是失掉最基本的就业岗位。w 三是失掉最稳定的生活保障。四是失掉最后的致富资本。 w (二)失掉房屋w (三)失

20、掉集体资产w (四)失掉低成本的生活方式w (五)失掉低成本的发展方式 市民化应该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同时进行的转化:w 身份由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w 职业由农转为非农,w 生活方式与农村社区相符变为与城市社区相符合,w 居住地则由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城市。 农民市民化的“六难” w (1)获得社会保障难(2)实现劳动就业难 w (3)居住方式变换难(4)集体资产处置管理难。 w (5)社会组织形态转换难(6)观念转变及文化融合难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w 应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

21、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发挥非物质性的社会保障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申请救济,他们会首先问你愿不愿意接受某种职业的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许多关于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令。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问题,成为美国社会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w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的权利和利益。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失地的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并非是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其生活安全的唯一或最佳途径。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2、和生存机会才是问题的根本;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1、城市建设与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不同步。对城市主体工程、水电路配套建设考虑得多,对如何解决无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的少。片面认为只要城市发展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多了2、招商引资与农民就业联系不大。为把国内外的投资商引进来,在商谈中只注意了投资、占地,忽视了农民就业,结果是投资商入住了,而农民确失业了。3、市场监管与农民就业不协调。由于城镇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容量小,难免使监管与就业发生矛盾,在处理两者关系上,谁服务谁的问题至今没解决好。4、农民择业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受传统思想、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在择业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5、农

23、村劳动力就业领域狭窄,就业渠道不通畅。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许多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型企业逐渐被淘汰,进而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速度放慢,很多过去在乡镇企业上班的职工不得不“解甲归田”。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职工技能的要求也普遍提高,再加上他们认为雇用本地劳动力成本较高、不好管理,因而造成很多人闲置。“农民发展”有四层含义(1)、农民应当具有同其他个人或群体平等的发展机会,不能因出身而受歧视。户籍制度造成中国农民身份的僵化,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并且在就业、受教育、福利等等多方面存在着和城市居民巨大的制度性差异;同时,农民是最受歧视的一个社会群体,从“农民”一词的词义演变上可见一斑9。农民发展缺乏基本的起点公平,这表现在受教育、医疗、卫生、获取信息、政府援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巨大差别。因此中国农民的发展之首要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