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基础整合_第1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_第2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_第3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_第4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为政以德(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千乘之国2、实词虚词(1)齐之以刑(2)有耻且格(3)子适卫(4)冉有仆(5)庶矣哉(6)必不得已而去(7)敬事而信(8)节用而爱人(9)则将焉用彼相矣(10)虎兕出于柙(11)龟玉毁于椟中(12)非吾徒也(13)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4)盍彻乎(15)虽令不从(16)草上之风,必偃(17)使民敬、忠以劝(18)举善而教不能(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3、一词多义(1)为 为政以德何以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政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3)以 为政以德使民以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则修文德以来之以

2、就有道(4)而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民免而无耻敬事而信(5)焉 又何加焉子为政,焉用杀4、词类活用(1)曰:“富之。”(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3)于斯二者何先(4)既来之,则安之(5)草上之风5、古今异义(1)忠以劝(2)举善而教不能(3)有国有家者6、特殊句式(1)为政以德(2)无乃尔是过与(3)是社稷之臣也(4)君孰与不足(5)非吾徒也7、固定结构(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如之何8、熟语积累陈力就列祸起萧墙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 (二)文化常识1、千乘之国:乘,战车的单位。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事力量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

3、强弱。孔子时代的“千乘之国”已不算诸侯大国。2、社稷:“社”指社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二、克己复礼(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 )(2)孝弟也者( )(3)盖十世希不失矣( )(4)于女安乎( )(5)则民无所错手足( )2、实词虚词(1)克己复礼( )(2)天下归仁焉( )(3)郁郁乎文哉( )(4)孔子谓季氏( )(5)必也正名乎( )(6)盖阙如也( )(7)期已久矣( )3、一词多议 君子于其所不同 ( )(1)其 其为仁之本与 (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期已久矣 ( )(2)期 期可已矣 ( )礼云礼云 ( )(3)云

4、钟鼓云乎哉 ( ) 人而不仁,如礼何 ( )(4)而 而好犯上者 ( )本立而道生 ( )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5)乐 闻乐不乐 ( )闻乐不乐 ( )4、词类活用(1)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3)食夫稻,衣夫锦 ( )5、古今异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 今义: (2)为仁由己。 古义: 今义: (3)非礼勿视古义: 今义: (4)有酒食,先生馔古义: 今义: (5)郁郁乎文哉古义: 今义: (6)弟子服其劳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 (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3)子将奚先? ( )(4)未之有也 (

5、 )7、熟语积累克己复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 名正言顺 犯上作乱(二)文化常识佾:古代的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候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如果下级用八佾,便是对天子礼的僭越。三、待价而沽(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求善贾而沽诸?( )(2)公山弗扰以费畔( )(3)子路不说 (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5)归孔子豚 ( )(6)遇诸塗 ( )(7)孔子时其亡也( )2、实词虚词(1)于畏于匡( )(2)韫椟而藏诸 ( )(3)公山弗扰以费畔( )(4)磨而不磷 ( )(5)涅而不缁 ( )(6)笃信好学 ( )(7)好从事而亟失时( )3、一词多议 文

6、不在兹乎 ( )(1)文 郁郁乎文哉 ( )天之将丧斯文也 ( )(2)之 沽之哉 末之也已 ( )求善贾而沽诸 ( )(3)贾 我待贾者也 ( ) 韫椟而藏诸 ( )(4)诸 遇诸塗 ( ) 吾其为东周乎 ( )(5)其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 )孔子时其亡也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 )(6)与 予与尔言 ( )岁不我与 ( )4、词类活用(1)守死善道 ( )(2)从者见之 ( )(3)阳货欲见孔子 ( )(4)怀其宝而迷其邦 ( )(5)吾将仕矣 ( )5、古今异义(1)天之将丧斯文古义: 今义: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子畏于匡 ( )(2)邦

7、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 )(3)佛肸召(孔子) ( )(4)于斯有美玉 ( )(5)岁不我与 ( )7、熟语积累待价而洁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岁不我待 磨而不磷 愚不可及(二)文化常识1、封人:官名。在周礼为地官司徒的属官。掌分封诸侯之事。春秋时,各国也设此官,戌守封疆。2、木铎:铎,铃。木舌的铜铃。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以振鸣惊众。也用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植其杖而芸( )(3)使子路反见之( )2、实词虚词(1)往者不可谏( )(2)来者犹可追( )(3)趋而辟之( )(4)夫执輿

8、者为谁( )(5)夫子怃然曰( )(6)鄙哉,硁硁乎( )(7)深则厉( )(8)浅则揭( )3、一词多义不得与之言( )(1)与 是鲁孔丘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丘不与易也( )至,则行矣( )(2)行 道之不行(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而谁以易之( )(3)以 子路行以告( )以杖荷条( )子为谁( )(4)为杀鸡为黍而食之( )道之不行( )(5)之使子路反见之( )4、词类活用(1)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 )(2)孔子下( )(3)子路从而后( )(4)耰而不辍( )(5)止子路宿( )(6)见其二子焉( )(7)欲洁其身( )(8)杀鸡为黍而食之( )5、古今异义(1)

9、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 今义: (2)不仕无义古义: 今义: (3)明日,子路行以告古义: 今义: (4)道之不行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子路行以告( )(2)鸟兽不可与同群( )(3)吾非斯从之徒与而谁与( )(4)隐者也( )(5)如之何其废之( )(6)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7、熟语积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比喻说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仁者爱人(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出则弟( )(2)被发左衽( )(3)与师言之道与( )2、实词虚词(1)何事于仁( )(2)愿无伐善( )(3)厩焚( )(4)一匡天下( )(5)岂若

10、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6)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一词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于 何事于仁(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济 同舟共济( )无济于事( )无施劳( )(3)施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吾道一以贯之( )(4)一一匡天下( ) 民到于今受其赐( )(5)其吾其被发左衽矣( )4、词类活用(1)己欲立而立人( )(2)己欲立而达人( )(3)敝之而无憾( )(4)老者安之( )(5)子钓而不纲( )(6)霸诸侯( )5、特殊句子(1)何谓也( )(2)非尔所及也(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4)阶也/席也( )(5)自经于沟渎而莫

11、之知也( )(6)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6、熟语积累 达己达人 一以贯之 能近取譬 行有余力(二)文化常识古人关于头发的规矩 古人无论男女都是留发的。女人留发是为了“妇容”,古代女性如果蓄短发是很不得体的;古代男性则是把长发梳理整齐后,把它挽起来向上一总,并用簪子固定,这就是束发。头发的整理是古代服制的一部分,代表了身份,如果剃掉头发的话,就代表是罪犯。古代的“ ”就是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根据礼记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西方曰戎,被发衣皮”东夷西戎的风俗习惯是披发,与汉人有很明显的差别,被视为野蛮。六、君子之风(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孙以出之( )(2)知者不惑( )

12、(3)女奚不曰( )2、实词虚词(1)据于德( )(2)游于艺( )(3)人不堪其忧( )(4)曲肱而枕之( )(5)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 )3、一词多义君子义以为质( )(1)质文犹质也( )而耻恶衣恶食者( )(2)食 一箪食( )饭疏食( )士志于道( )(3)道 夫子自道也( )任重而道远( )人不堪其忧( )(4)其 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5)以 信以成之( )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 )4、词类活用(1)而耻恶衣恶食者( )(2)一瓢饮( )(3)饭疏食( )(4)曲肱而枕之( )(5

13、)士不可不弘毅( )5、特殊句子(1)贤哉,回也!( )(2)君子义以为质(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6、熟语积累 杀身成仁 患得患失 任重道远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文化常识1、骈:两马并驾,谓之骈。2、骖:一车驾三马,谓之骖。3、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一车所驾之四或驾四马之车为“驷”。4、驸:驾在辕外的马或驾副车的马。七、求诸己(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非不说子之道( )(2)今女画( )(3)君取于吴( )(4)如日月之食焉( )2、实词虚词(1)闻义不能徒( )(2)斯仁至矣( )(3)可使治其赋也( )(4)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小人之过也必文( )3

14、、一词多义如斯而已乎( )(1)斯斯仁至矣( )德之不修( )千乘之国( )(2)之 为之犹贤乎已( )人皆见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路仁乎( )(3)乎 为之犹贤乎已( )娆舜其犹病诸( )(4)道 不知其仁也(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词类活用(1)修己以安人( )(2)揖巫马期而进之( )(3)君子亦党乎(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士不可不弘毅( )5、古今异义(1)患所以立古义: 今义: (2)后生可畏古义: 今义: (3)是吾忧也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不患莫己知(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3)是吾忧也( )(4)君取于吴(

15、)(5)巫马期以告( )7、熟语积累 后生可畏 逝者如斯 文过饰非 中道而废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二)文化常识春秋战国服装: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是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绵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

16、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短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治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里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八、周而不比精彩开篇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

17、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母,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佑自首。吴佑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母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母。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搜(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忠靠而善道之( )2、实词虚词(1)观察所由( )(2)人焉廋哉( )(3)友便辟( )(4)友善柔( )(5)友便侫( )(6)以直报怨( )(7)事君数( )3、一词多义君而不党( )(1)

18、党各于其党( )视其所以( )(2)以 以德报怨君子不以言举人( )人焉廋哉( )(3)焉 毋自辱焉( )小人比而不周( )(4)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久而敬之( )4、词类活用(1)君子周而不比( )(2)群而不党( )(3)友直,有谅( )(4)事君数( )5、古今异义(1)视其所以古义: 今义: (2)群居终日古义: 今义: (3)君子不以言举人古义: 今义: (4)小人比而不周古义: 今义: (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6、殊句式(1)厚躬自而薄责于人( )(2)何以报德( )(3)是吾忧也( )7、熟语积累 比而不周 言不及义 以德报怨 以德报德 以

19、直报怨 以言举人 以人废言 以文会友九、出辞气远鄙倍(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斯远鄙倍矣( )(2)知者不失人( )2、实词虚词(1)笾豆之事( )(2)则有司存( )(3)侍于君子有三愆( )(4)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仍旧贯( )(6)裨谌草创之( )(7)巧言令色( )(8)鲜矣仁( )(9)雍也仁而不侫( )(10)御人以口给( )(11)便便言( )(12)有德者必有言( )(13)子所雅言( )3、一词多义鲁人为长府( )(1)为 夫子何为( ) 夫子为卫君乎( )为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言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

20、(3)乎 夫子为卫君乎( )使乎!( )其鸣也哀( )(4)言 伯夷、叔齐何人也( )古之贤人也( )夫子不为也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5)使使乎!使乎!(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6)焉 焉用侫( )4、词类活用(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3)屡憎于人( )(4)朝,与下夫言( )5、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古义: 今义: (2)正颜色,斯近信矣。古义: 今义: (3)夫人不言古义: 今义: (4)行人子羽修饰之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5)雍也仁而不侫古义: 今义: (6)勇者不必有仁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

21、人( )(2)夫子为何( )(3)古之贤人也( )(4)屡憎于人( )7、熟语积累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必有中 求仁得仁 巧言令色(二)文化常识1、笾:竹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笾,竹豆也。从竹,边声。(说文)又如:笾人(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四笾之实,以供君王祭祀宴享时所用的器皿。笾盛桃梅,豆盛肉酱)2、豆: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国时期。最早用于盛放黍稷,以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

22、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十、学以致其道(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 )(2)君子食无求饱( )(3)可谓好学也已( )(4)今也则亡(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实词虚词(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2)君子学以致其道( )(3)馁在其中矣( )(4)请学为圃( )(5)则民莫敢不用情( )(6)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7)敏于事而慎于言( )(8)事君能致其身( )(9)攻乎异端( )(10)而亦何常师之有( )(11)求之与

23、?抑与之与( )3、一词多议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1)事 敏于事而慎于言 ( )事父母能竭其力( )君子谋道不谋食 ( )(2)食 君子食无求饱 ( ) 君子学以致其道 ( )(3)其 禄在其中矣 ( )其诸识其大者 (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古之学者为己 ( )(4)为 请学为圃 ( )无为小人儒 ( )知之为知之( ) 君子学以致其道 ( )(5)以 敏以求之者也 (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6)而 就有道而正焉 ( ) 攻乎异端 ( )(7)乎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诲女知之乎 ( )古之学者为己( )吾必谓之学矣( )(8)之 我非生而知之

24、者( )夫子之求之也( )子闻之( )4、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2)就有道而正焉 ( )(3)贤贤易色 ( )(4)不迁怒,不贰过( )5、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为己古义: 今义: (2)无为小人儒 古义: 今义: (3)无为小人儒古义: 今义: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小人哉,樊须也 ( )(2)敏于事而慎于言 ( )(3)斯害也已 ( )(4)而亦何常师之有 ( )7、熟语积累 食无求饱同,居无求安 敏于事,慎于言 贤贤易色 言而有信 文武之道 温良俭让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文化常识太庙:帝王祭祀祖先

25、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有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也同时立庙,于是其总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是很不相同的。十一、诲人不倦(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女与回也孰愈( )(3)吾自卫反鲁( )(4)其斯之谓与( )2、实词虚词(1)抑为之不厌( )(2)趋过而庭( )(3)不愤不启( )(4)不排不发(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6)女与回也孰愈( )(7)如切如磋( )(8)如琢如磨( )(9)始可与言诗已矣( )(10)巧笑倩兮( )(11)美目盼兮(

26、 )(12)素以为绚兮( )(13)起予者商也( )(14)由也兼人( )(15)则小子何述焉( )3、一词多议 若圣与仁 ( )(1)与 吾与女,弗如也 ( )其斯之谓与 ( )始可与言诗已矣( ) 弗如也 ( )(2)如 如切如磋 ( )子如不言( )告诸往而知来者 ( )(3)诸 闻斯行诸 ( )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4)也 赐也闻一知二 (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何谓也 ( ) 鲤趋而过庭 ( )(5)而 陈亢退而喜曰 ( )富而无骄 ( )信而好古 (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6)其 其斯之谓与 ( )雅颂各得其所( )4、词类活用(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

27、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3)告诸往而知来者 ( )(4)文,行,忠,信 ( )(5)故进之 ( )(6)故退之 ( )5、古今异义(1)言语:宰我,子贡古义: 今义: (2)文学:子游,子夏 古义: 今义: (3)尝独立古义: 今义: (4)则小子何述焉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1)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2)则小子述何焉 ( )7、熟语积累 上知下愚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 富而无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各得其所(二)文化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16

28、0篇)、雅(105篇)、颂(40)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等,就如现在我们所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等。“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方法。 十二、高山仰止(一)文言基础1、通假字(1)归与( )(2)无所取材( )(3)子路不说(

29、 )2、实词虚词(1)吾党之小子狂简( )(2)斐然成章( )(3)訚訚如也( )(4)必也临事而惧( )(5)奚为于丘之门( )(6)乘桴浮于海( )(7)自牖执其手( )(8)仰之弥高( )(9)末由也已( )(10)得门者或寡矣( )(11)无以为也( )(12)多见其不知量( )3、一词多议虽欲从之( )(1)虽人虽欲自绝( ) 不得其死然 ( )(2)其 其由与( )得其门者或寡矣( ) 行行如也 ( )(3)如 如有所立 ( ) 则之则行 ( ) 由之瑟 ( )(4)之 仰之弥高 ( )不见宗庙之美 ( )子之武城 奚为于丘之门 ( )(5)于 未入于室也 ( )子贡贤于仲尼 ( )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