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丹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丹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丹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丹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丹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丹东市人民政府0年十二月第一章总 则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3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3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9第一节规划指导原则9.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10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 4第一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1.4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1.5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统筹与调控 1.9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区域统筹1.9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域管控 21第三节强化县级土地利用调控24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8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28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0第三

2、节高效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32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34第二节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35第三节推进基础设施节约用地37第四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8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1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 4.1第二节加大土地的生态建设力度42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用地模式43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5第一节控制范围与空间结构 .4.5第二节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 46第三节土地用途与空间管制47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 1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51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1第三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53第四节重点项目保障工程54第十

3、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7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控制 57第二节健全和创新规划实施行政管理 58第三节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经济机制 59第四节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60第五节扩大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 61第十二章附 则62附 表附表1: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附表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附表4: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5: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6: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附表7:园地规模指标表附表8:林地规模指标表附表9:牧草地规模指标表附表10:补充耕地指标表附表11: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附表12:基本

4、农田调整表附表1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iii附 图附图1: 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附图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附图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附图5: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图附图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附图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 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促进土 地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保障丹东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 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三)中华人民

5、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九)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十)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H)丹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十二)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三)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制图规范;(十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第三条规划定位本规划是丹东市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加 强土地宏观调控和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 地利用活动的重要

6、依据。第四条规划期限与范围本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目 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范围为丹东市行政辖 区内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的全部土地以及鸭绿江中朝两国共用水面和岛屿,土地总面积 1522197公顷及规划围填海面积5000公顷。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市农用地面积1268455 公顷,其中耕地206802公顷,园地43015公顷,林地978340公顷, 牧草地10100公顷,其他农用地30198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

7、1143 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49309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7507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4327公顷;其他土地面积 182599公顷,其中水域 132681公顷,自然保留地 49918公顷。第六条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南多北少,质量差异大。丹东市耕地分布区域性差 异明显,全市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南部平原区。南部沿江沿海地 区地势平坦,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壤肥力好,作物产量相对较高, 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粮食生产基地;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大多分散在 山间沟谷和河流两侧阶地上,地块零碎,地力水平不高,农作物产 能偏低。(二)山地丘陵多,林地比重大。丹东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 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

8、和平原,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全市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 位列全省市域第一,占辽宁省林地总面积的17.19%,森林覆盖率达65.90%,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辽宁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水资源丰富,水体面积大。丹东市河流属鸭绿江水系、大洋河水系和沿海水系,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361条,其中干流长度 5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积500公顷以上的河流有912条,河流水面达 55325公顷。全市有水丰、铁甲、土门子等大中型水库8座,水库水 面达8779公顷,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的“水塔”。(四)矿产资源丰富,采矿用地多。丹东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金属

9、、非金属、能源等 63种,其中已开发利用45种。硼、黄金、铅、锌等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菱镁矿、石灰石、高岭土、铝矿等矿床开采潜力大,采矿用地占城 乡建设用地的比重达9.41%。(五)湿地面积大,生态功能强。丹东市大陆海岸线长125公里,岛屿海岸线长32.5公里,滩涂资源和浅海水域比较丰富,拥有 世界著名的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沿海和 内陆滩涂面积77356公顷,生态保育功能较强,为野生动植物和海 洋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生境。(六)旅游资源丰富,景区规模大。丹东市拥有鸭绿江、凤凰山、青山沟、大孤山、大梨树、大鹿岛等风景名胜区,白石成子、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等11个

10、自然保护区,五龙山、蒲石河、黄椅山等7个森林公园,以及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等众多著名历史文化景点, 旅游观光资源面积达100000公顷以上。第七条上轮规划实施成效丹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强化调控和政策引导,实施成效显著:(一)土地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提高。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规范批地、供地、用地秩序,较好地协调了各业用地矛盾,促进地区生产总值上升了 150%, 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 市通过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11、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落实 了 18094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农用地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耕 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得到提高。(三)城镇和重点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 市科学调控了建设用地增量,沿江沿海开发开放用地得到保障,新 增城镇工矿用地864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1945公 顷,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0.48万元/公顷提高到45.82 万元/公顷。(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 林地、水域、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各类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得到保护,工矿废弃地得到修 复整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稳步提高。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耕地数量少质量偏低。2005年,全市耕地总量为206802 公顷,人均耕地0.085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有耕地中,中低 产田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 67.90%,其中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1.20%,中部和北部丘陵山地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建设用地以增量供应为主,存 量挖潜不够。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不到 800万元/ 公顷,建设用地产出居辽宁沿海地区中下游水平,城镇规划区内尚 有闲置、低效建设用地334公顷,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高达 370平 方米。(三)局部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因金矿开采、超坡垦殖、蚕 场

13、养护不善等,致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加大,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有近 30000公顷蚕场呈沙化趋势,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近 20%。沿海局部地区因非农建设和 耕地开垦,滩涂出现退化。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九条面临的挑战(一)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丹东市中北部坡耕地多,中低 产田比重大,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南部优质耕地集中地区为辽宁沿 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不可避免 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还未能从根本上转 变为集约高效的情况下,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期间,丹东市处于工

14、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4.9%,城镇 工矿用地需求量将保持较高水平;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推进“西进东联”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必将拉动能源、交 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需新增建设用 地周转支撑;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建设用地供需 矛盾尖锐。(三)土地生态保护压力增大。丹东市在全省区域开发总体格 局中跨越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市域中北部为全省东部生态屏障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战略性饮用清洁水的水源地,同时又是自然 保护区的集中区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矿山治理和生态恢 复压力大;南部沿海平原地区是全省沿海

15、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的东 部节点,也是全市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土地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第十条面临的新机遇(一)宏观政策机遇。从宏观角度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行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模式, 为缓解土地需求压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全方位实施统筹区域发展和 “兴边富民行动:有利于丹东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协调区域间、 城乡间、人与土地间的关系,促进土地统筹利用;科技进步及其在 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和集约 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二)区域发展机遇。从区域角度看,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为丹东市积极

16、融入环 渤海经济圈,打造北黄海经济带和承接区域性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东北东部铁路和沈丹客运专线、丹大铁路的开工建设,打造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延伸了丹东的港口腹地,强化了丹东的东 北东部交通枢纽地位;丹东东港同城化和“一核两翼两大板块”发展, 有助于促进丹东市西与大连、东与东北东部腹地城市联合,推动丹 大、东北东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解耕地保护和生态保育压力, 引导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三)自身优势机遇。从丹东实际看,丹东市具有沿江、沿海、 沿边、沿国际大通道的“四沿”优势,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综合 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特别是鸭绿江公路大桥建设和朝鲜黄金坪、威 化岛自由贸易区开发

17、,成为牵动丹东口岸发展的新亮点。良好的区 位条件和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丹东市积极融入沿海开发开 放和东北振兴发展大格局,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增强土 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规划指导原则第十一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土地利用管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充分利用丹东作为东北东部最大边境口 岸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把握东北区域崛起 的战略机遇,统筹土地利用与

18、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 地,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强化土地 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机制,推 进丹东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第十二条规划原则(一)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原则。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的要求,立足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和质量 并重,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 建设。(二)坚持土地统筹利用原则。按照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 立足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突出土地利用主体功能,整合城乡与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

19、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 结构与布局,促进城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 求,深入实施节约优先战略,立足保障科学发展,严格控制建设用 地增量,各业用地要控制外延扩张、注重内涵挖潜,推动土地利用 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四)坚持保护土地生态原则。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 求,立足促进人地和谐,优先保护生态屏障,统筹配置生活、生态 和生产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坚持强化土地调控原则。按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的要求,立足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构建保护资源和保障

20、发展新机制,创新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强化土地利用的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保障发展的能力。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第十三条总体战略丹东是中朝重要的边境口岸、东北东部出海口和辽宁沿海经济 带开发开放战略节点。规划期内,为把丹东市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 边境城市、振兴东北的先导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和魅力宜居 的生态城市,全面实施生态优先战略、节约集约战略、统筹协调战 略和重点保障战略,优先保障生态屏障用地,集约高效配置建设用 地,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用地,保障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用地,统 筹安排各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促进丹东市人地和谐发展。第十四条基本策略(一)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稳定耕

21、地数量和质 量,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引导农 业结构调整以增加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优化基本农田 布局,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推进集约利用,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保障重点发展区域 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 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注重 内涵挖潜,努力提高用地效率。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开展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三)深化国土保育,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逐步增加林地面积,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的土地开 发强度。加强全市的基础性

22、生态用地保护,稳定河流水面、滩涂等 湿地面积,注重水土资源协调利用。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生态 屏障建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四)统筹土地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合理确定区域产业分工,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 引导产业和人口集中布局,协调城乡和区域之间用地矛盾,促进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五)完善土地市场,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大力发展土地市场, 健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手段。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第十五条导向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将丹东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商贸重 地、旅游

23、名城、人居住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 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构建“三圈(即北部山水生态屏障圈、南部滨海生态保育圈、城郊农 地生态隔离圈)四心(即丹东市中心城区、东港市区、凤城市区、 宽甸县城)五田(即东港大洋河东部、东港大洋河西部、凤城蓝旗 镇南部、凤城大堡乡北部、宽甸青椅山镇北部 5片基本农田集中区) 七点(即前阳、孤山、通远堡、赛马、永甸、灌水、青山沟 7镇区) 的土地利用新格局,促进全市土地资源的协调、高效和持续利用。第十六条调控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辽宁省规划下达的耕地 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到 2010年和202

24、0年,全市耕地保有 量分别保持在206200公顷和2049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 保持在174842公顷以上,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布局总体稳定。(二)建设用地保障和集约利用目标。科学发展用地得到有效 保障,建设用地空间得到拓展,闲置和低效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各 业用地效率显著提高。到 2010年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 量分别控制在3600公顷和125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 降低到91平方米和91平方米以内;各类开发园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500万元/公顷。(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农用地保持稳步增加,建设用 地得到合理控制,其他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25、到 2010年和2020年, 全市农用地分别为1284186公顷和1297121公顷;建设用地分别为 74600公顷和821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中的比例由 2005年的26.25%提高到2020年的32.01%;其他土地分别为163411 公顷和142976公顷。(四)城乡用地格局优化目标。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 丹东东港同城化开发,突出丹东都市区、中心城区和城镇组群(团) 建设,优化城镇点轴格局,推动产业用地集聚,引导中心村合理分 布,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梯度有序、区域协调的城乡建设用 地空间格局。至U 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 制在5080

26、0公顷和52800公顷以内。(五)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目标。农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 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取得明显成效,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 2010年和2020年,全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1800公顷和6100公顷。(六)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土地 退化治理和耕地污染防治得到加强,荒山、荒地、荒滩植树造林取 得较大成就。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分别提高到64.90附口 65.57%,河流水面等湿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 水库水面有所增加。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第十七条引导农用地高效调整(一)耕地

27、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3.59%调整为13.46%。规划 期间耕地净减少1902公顷。(二)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83%调整为3.28%。规划期 间园地净增加6885公顷,主要用于发展板栗、小浆果等名特优农业。(三)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64.27%调整为65.57%。规划 期间林地净增加19860公顷,主要用于发展公益林和商品林。(四)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0.66%调整为0.99%。规划 期间牧草地净增加5000公顷,主要用于特色畜牧小区发展。(五)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8%调整为1.91%。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1177公顷。第十八条优化建设用地集约结构(一

28、)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3.24%调整为3.47%。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净增加 3491公顷,主要用于中心城 区、开发园区、重点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二)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15%调整为1.62%。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 7200公顷,主要用于公路、 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和输水工程、防洪护岸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三)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0.28%调整为0.30%。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净增加 266公顷,主要用于旅游基地 建设。第十九条协调安排其他土地规模(一)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8.72%调整为7.88%。规划期 间水域净减少12788公顷。(二)

29、自然保留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3.28%调整为1.52%。 规划期间自然保留地净减少 26835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第二十条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一)优先安排生态安全屏障用地。维护和强化丹东市自然山 水生态屏障,保障以长白山余脉和千山山脉东延部分为骨架的山体 以及以鸭绿江、浑江、爱河、大洋河和黄海为骨架的水体的生态过 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丹东作为辽宁东部生态屏障 的生态功能。(二)积极打造骨干性生态网络。构建以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白石成子、凤凰山、蒲石河、天桥沟、五龙山、大孤山、天华山等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生态源地,以森林、农田为 支撑,以江

30、河、林带、道路等生态廊道为联结带的核心生态网络安 全体系,强化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稳定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严格保护对维系丹东市生态 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价值的森林、水域、耕地和基本农田,限制对水源涵养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自然保护区、滨海防患区等生态环 境敏感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和强度,保护以山、林、江、海、泉、 岛、滩、城为八大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风貌,积极打造丹东大生 态格局。第二十一条优先安排基本农田保护用地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基本 农田保护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合理设定 5片基本农田集中 区,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好、分布集中连片的优质

31、耕地 进行重点保护,打造丹东市优质稻米、精品蔬菜等生产基地。第二十二条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按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统筹布局各类 基础设施用地,完善丹东市铁路、公路、港口、民用航空等立体化 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先布设鸭绿江公路大桥、沈丹铁路客运专线、 丹大铁路、东北东部铁路、丹通和丹海高速公路、机场改扩建等交 通设施,重点建设鸭绿江防洪护岸清淤和鸭绿江西水道等工程,重 点推进水电、热电、风电等能源“清洁多样”建设,构建综合基础设施 用地新格局。第二十三条优化城镇工矿和村庄用地(一)集中配置城镇工矿用地。统筹城镇发展、开发园区建设 与农业、生态用地,按照“一心三轴”的城镇发展主体

32、格局,集中配置 丹东都市区、凤城市区和宽甸县城的城镇工矿用地;围绕“一心三点 三区”的产业空间架构,高效配置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与边境经济合作区及凤城市区、宽甸县城、孤山工业园用地,促进产业用地向沿江 沿海经济区、凤城经济区和宽甸经济区集中集聚。(二)合理调控中心村发展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布局,开 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 乡一体化惠农长效机制,构建中心村发展“多点式”格局。第二十四条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一)合理布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协调土地整治与农用地保 护,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力

33、和未来土地利用主导功能, 划定44片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有效增加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 面积,打造具有丹东特色的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中药材、花 卉、柞蚕等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特色化。(二)统筹调配高效生态农业用地。整合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 重点推进北部山区林业经济优势区、中部丘陵出口经济优势区、南 部平原优质稻米优势区和沿江沿海水产养殖优势区生态农业建设, 打造有机稻米、水产、板栗、红松、烟草等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三)积极拓展城乡绿色空间。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等农用地 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保留城镇组团之间的农用地、水 面、山体等绿色空间,强化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建 设用地

34、协调布局,促进全市绿色生态空间多样化。第二十五条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一)稳定区域自然景观用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 资源,科学预留具有地方优势的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 间,引导耕地、园地、林地等与建设用地穿插交错布局,在城镇用 地布局中保留必要的农用地和其他土地作为城镇的绿心、绿带,推 进丹东市自然景观修复与整治再造。(二)整体保护人文景观用地。保留沿古交通要道及沿海、沿 边、沿江通道和沿虎山古长城等重要的人文历史文化廊道,强化原 有满族、锡伯族、朝鲜族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保护,逐步修复 文化遗产长廊,丰富并完善区域人文景观系统。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统筹与调控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

35、合区域统筹第二十六条南部平原区(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丹东市南部,其中,城镇发展 亚区包括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的珍珠街道、鸭绿江街道、九连 城镇、金矿街道、楼房镇、五龙背镇、同兴镇,东港市的市区、前 阳镇、菩萨庙镇、海洋红农场、黄土坎农场、兴隆农场、示范农场、 五四农场的全部土地和孤山镇、黄土坎镇、椅圈镇、北井子镇、长 山镇的部分土地;区域总面积 18977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2.47%,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是丹东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区域主 体功能为丹东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农业发展亚区包括凤城市的蓝 旗镇,东港市的十字街镇、合隆满族乡、马家店镇、龙王庙镇、黑 沟镇、小甸子镇、新农

36、镇的全部土地以及孤山镇、黄土坎镇、椅圈 镇、北井子镇、长山镇的部分土地;区域总面积 125856公顷,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8.27%,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区域主体功能为全 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城镇发展亚区要保障中心城 区城市发展用地和产业园区用地,逐步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引导 工业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投资强度;适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 稳定区域生态系统;将农用地保护与城市组团隔离带建设相结合, 发展城郊生态观光农业。农业发展亚区要严格保护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合理增加中心镇建设用地,控制新 增工矿用地,保障必要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加大土

37、地综合 整治力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第二十七条 中部丘陵区(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丹东市中部,包括丹东市振安 区的汤山城镇、太平湾街道,东港市的长安镇,凤城市的市区、宝 山镇、白旗镇、沙里寨镇、红旗镇、边门镇、东汤镇、石城镇、大 兴镇、鸡冠山镇、刘家河镇、大堡蒙古族乡,宽甸县的宽甸镇、硼 海镇、红石镇、毛甸子镇、长甸镇、永甸镇、太平哨镇、青椅山镇、 杨木川镇、虎山镇、大西岔镇、古楼子乡、石湖沟乡;区域总面积 77656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01%,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 主,区域主体功能为丹东市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稳定河谷平地的耕地

38、数量与 质量,保护基本农田;适度发展林、果产业,积极推进草场改良, 发展丘陵特色农业;保障凤城市市区、重点城镇和交通、水利等基 础设施用地;限制高污染、高耗水产业项目用地;加强区域水土流 失治理,大力开展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第二十八条 北部山地区(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丹东市北部,包括凤城市的谖 阳镇、赛马镇、弟兄山镇、通远堡镇、四门子镇、青城子镇,宽甸 县的灌水镇、青山沟镇、牛毛坞镇、大川头镇、振江镇、步达远镇、 八河川镇、双山子镇、下露河朝鲜族乡;区域总面积430000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25%,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区域主体功能 为丹东市林业发展及生态保护

39、的重点区域。(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大力发展果材林、商品用材 林、林下中药材、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养殖、林产品加工、 森林旅游和森林食品等特色林业产业;稳定现有耕地,适度增加园 地、林地的面积;适度增加重点城镇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加强废弃矿场的复垦,引导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生态型 利用,发挥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功能。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区域管控第二十九条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根据生态敏感性、土地开发适宜性,结合城乡规划、生态建设 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和土地主导用途,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 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 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

40、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七类土地利用 功能区,以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区域调控。第三十条强化区域土地功能管控(一)基本农田集中区。本区由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的5片基本农田集中区组成,区域面积 98309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6 %。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粮食生产, 是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 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为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鼓 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道路、水利设施、农田防护等农业 基础设施,强化土壤培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非农建设用地和其 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严禁安排城 镇和大中型工矿

41、的新增非农建设。(二)一般农业发展区。本区由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的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园地、牧草地等组成,区域面积 244142公顷,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16.04%。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多样化农产品生产, 是全市一般农业发展和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发展经济作物、果品生产为主,支持高效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增 加土地整治投入力度,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提升耕地等农用地质量; 鼓励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逐步整治空心村,增加耕地有效 面积。(三)林业发展区。本区由林地和用于造林的部分自然保留地 和部分滩涂等组成,区域面积 98462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64.68%。区内土地主导

42、功能为林业生产,是全市林业发展、水源涵 养和营林造林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林业发展为主,鼓励商 品林和公益林建设;支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加大 营林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四)城镇村发展区。本区由丹东市中心城区、各建制镇和集镇镇区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组成,区域面积 47963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5%。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城镇和集镇发展, 是全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 区内土地利用以人口和二、 三产业集聚及城镇村建设为主,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引导城镇 和工业用地集中布局,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各项用地以内涵挖 潜为主,通过调整城镇内部布局

43、,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满足人口增 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城镇和集镇必须在规划确定的城 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五)独立工矿区。本区由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允 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组成, 区域面积44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 面积的0.29%。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采矿业和高污染性、高危险性 工业发展,是全市大中型矿山和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能源重化工等 独立建设项目发展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矿业、工业为主, 适当安排其他不适合在城镇村内选址的用地;对于以采矿为主的区 域应当符合矿产资源的相关规划,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区域应当建立 准入机制,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44、;各项建设应 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因生产建设造成挖 损、塌陷、压占、污染等破坏的土地必须及时复垦。(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本区由鸭绿江、浑江、爱河、大 洋河等主要河流水面,三湾、五龙背、铁甲等重要水源保护区,青 城子泥石流、金矿采空塌陷、大西岔崩塌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组 成,区域面积6922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55%。区内土地 主导功能为全市水源安全和禁止各类建设的重点控制区域。区内土 地利用以维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为主,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 开发建设活动,防止对水体等生态敏感区的破坏和污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强化地质环

45、境 保护,避免和减少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本区由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等自然保护区、五龙山等森林公园,青山沟等风景名胜区组成,区 域面积3550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33%。区内土地主导功 能为全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保护自 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重点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使用土地必须符合自然及人文景观保护规划和有 关要求;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 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第三节强化县级土地利用调控第三十一条合理确定县级规划调控指标以保护耕地和保障重点城镇与主导产业用

46、地为前提,综合考虑 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资源环境条件, 在全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的总体框架下,确定各县(市、区)土地 利用调控指标:(一)振兴区。振兴区是丹东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 贸中心,临港产业基础好,第三产业发达。规划期末全区总人口将 达到45.60万人,未来将建设成为丹东市的临港工业中心、 商贸物流 中心、边境旅游中心和最佳人居中心。至U 2010年和2020年,耕地 保有量分别保持在5870公顷和44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保持在700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5576 公顷和6027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146

47、0公顷和 2721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900公顷和2100 公顷以内,规划期间不安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二)元宝区。元宝区是丹东市的老城区,第三产业发达,商 业中心地位重要,金山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规划期末全区总人 口将达到21.83万人,未来将建设成为丹东市重要的商贸中心区和民 营经济发展基地。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610 公顷和1225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774公顷和194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11公顷和716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140公顷和380公顷以内, 规划期间不安排基本农

48、田保护任务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三)振安区。振安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丹东市蔬菜生产 基地,工业基础良好,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规划期 末全区总人口将达到18.80万人,未来将建设成为丹东市重要的生态 农业和休闲旅游基地。到 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 在12150公顷和106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 在6800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3825公顷和4054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70公顷和1921公顷以内,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250公顷和975公顷以内,近期 不安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远期土地整治补

49、充耕地规模不少于 60公顷。(四)东港市。东港市是国家优质水稻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 最大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辽宁省的“鱼米之乡”,渔业资源丰富,高 岭土储量居全国第一。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将达到56.80万人,未来 将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重点区域和东北东部出海门 户,集物流业、旅游业等新型产业为一体的辽宁省轻工业基地和东 北东部物流中心。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87520 公顷和885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77212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4349公顷和1532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470公顷和2718公顷以内

50、,新 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250公顷和1060公顷以内,土地整 治补充耕地规模分别不少于 810公顷和2600公顷。(五)凤城市。凤城市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牛、绒山羊、板栗生 产基地及国家粮食自给工程建设市,装备制造业发达,森林资源、 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将达到59.40万人,未来将建设成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到2010年和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62510公顷和63400公顷以上,规划期 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 55950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 别控制在14763公顷和14766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 制在460公顷和14

51、7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130公顷和500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分别不少于540公顷和1800公顷。(六)宽甸县。宽甸县是辽宁省的林业大县,水资源、森林资 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辽宁省稀有的天然中草药库。规 划期末全县总人口将达到44.57万人,未来将建设成为以旅游服务、 现代物流、边境贸易、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山水生态县。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36540公顷和36775 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 34180公顷以上,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0513公顷和10685公顷以内,新增建 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

52、在529公顷和2946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 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30公顷和1085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 模分别不少于450公顷和1640公顷。第三十二条分类落实各项规划调控指标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必须严格落实,不得突破。 规划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耕地、城乡建 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结构调整的时序、规模等必须在约束性指标 的控制下进行;土地利用预期性指标应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社 会手段积极引导,力争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规划目标。第三十三条强化对县级规划的控制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必须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各县(区)要在

53、上级规划的土地利用 战略、主要调控目标和控制指标的约束和指导下,积极落实全市区 域发展战略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深化土地用途分区 管制,统筹安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全面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 土地利用任务。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第三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按照辽宁省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 耕地的规模和速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选址的引导,各项建设用 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尽量占用低等别耕地,且 必须先补后占,以实现数量质量双重平衡。到 2010年和2020年, 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总量分别控制在 1800公顷和6

54、100公顷以内。第三十五条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引导农用地高效利用,将农业结构调整适度控制在种植业 内部,避免破坏耕作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数量、 提高耕地质量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方向进行,确保不因农业结构 调整减少耕地保有量和降低耕地质量。到 2010年和2020年,全市 农业结构调整致使耕地净减少规模分别控制在 500公顷和1700公顷 以内。第三十六条 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规划期内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计划,凡擅自退耕的要限期恢复 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严格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 对已实施生态退耕的土地进行严格管理,巩固现有生态退耕成果。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

55、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 必须按规定报批并按照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第三十七条有效防治和复耕灾毁耕地积极开展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强化耕地灾情监测,大力防治水冲沙压、泥石流、滑坡等损毁耕地,对灾毁耕地尽可能及时复耕。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因自然灾害致使耕地净减少的规模力争 控制在102公顷和202公顷以内。第三十八条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一)大力开展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稳步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 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规划期间,全市共安排农用地整理重 点区域12片,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5片。到2010年和2

56、020年, 全市通过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分别达到 400公顷和700公顷以上,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分别达到 65公顷和565公顷以上。(二)积极推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大对闭坑矿山、废弃尾矿库和砖瓦窑等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用地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要求,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 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期间,全市共安排土地复垦重点 区域5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 地分别达到35公顷和500公顷以上。(三)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 下,依据土地的适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 利用。规

57、划期间,全市共安排土地开发重点区域14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过其他土地开发补充耕地分别达到1300公顷和4335公顷以上。(四)综合推进土地整治利用。结合国家“万村整治工程”、辽宁 省“千村整治工程”和围填海造地计划,通过统筹规划和资金整合,对 农用地、近海海域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复垦利用,在新增 加耕地的同时,拓展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规划期间,全市共安排土 地整治利用重点区域8片,涉及区域面积达14989公顷。第三十九条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一)积极改造中低产田。立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按照数量、 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 节地、培肥地力技术,加快坡耕地梯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 力。(二)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强化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建设,努力 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依法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在符合水土 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建立耕地质 量监测体系,通过土壤培肥等措施,提高补充耕地地力。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四十条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按照基本农田划定的规定和标准,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先保护质量高、集中连片、灌排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粮、油、蔬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