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从教材编排角度来说,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

2、,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赏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制作好学生自学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1、通读原文13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2。2、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1。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完成思考和练习3。二、学生自主完成自学卡片烛之武退秦师自学卡片知识点课文例句文学常识左传:春秋时期五等爵位:通假字示例:秦伯说。(说,同“悦”。)请从课文中找出其他通假字(1)(2)(3)古今异义词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夫,代词;人,名词,夫人,即“那个人”。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1)(2)

4、(3)(4)词类活用示例: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示例:越国以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边邑”讲。而“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中指“郑国”。)示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名词作了状语,译为“向东”。“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疆界”讲。)(1)(2)(3)(4)(5)一词多义示例: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封(疆界,名词)示例: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

5、礼(郑国,代同)(1)(2)(3)文言句式示例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示例2: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示例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1)(2)(3)(4)疑难问题(1)(2)(3)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课后思考和练习)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 及达到辞推辞)2、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修饰“退”

6、字,使文意更加明确。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参考答案: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二、指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1、出示“晋秦围郑示意图”明确:晋郑毗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2、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1)郑国

7、当时的面临的情况是(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3、学生背诵第一段。第二自然段1、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2、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感情。明确:“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3、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

8、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预设: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1)以“利”巧攻心理。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

9、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2)以“害”巧析形势。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

10、,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3)以“史”巧施离间。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

11、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

12、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

13、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展示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1)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2)退秦词令,势透机圆。【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3)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4、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直至背诵。第四自然段1、选一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明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