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_第1页
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_第2页
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_第3页
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_第4页
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实施方案(2012-2014年)京发改文2011491号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二年二月一、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举办“绿色奥运”为契机,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首都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GDP总量由2005年的6969.5亿元增长至14113.6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一倍以上。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结构实现调整优化。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69.6%提高到75.1,服务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并获批成为国家首个现代服务业试点区;高耗能企业加快退出,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石景山区获批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显著提升。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9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5%。国际大都市特征

3、进一步显现,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36公里,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1%,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8.4%,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二)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6954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0.582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累计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十一五

4、”期间,全市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11.4%的经济增长。能源结构清洁化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42.7下降到2010年的30左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2%。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大幅下降。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1.51万吨,比2005年下降39.73%;化学需氧量削减至9.2万吨,比2005年下降20.67%;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显著提升。2010年,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1.668万吨/

5、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7%,比2005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垃圾处理结构进一步优化,焚烧、生化和填埋处理比例达到10:10:80。(三)节能减排机制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制定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连续发布4个年度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和5个阶段性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制定出台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节能减排奖励暂行办法等综合性财政政策,出台了鼓励退出“三高”企业、既有居住建筑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等专项财政资金管理政策。节能减排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颁布实施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

6、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绿化条例、北京市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等地方法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制修订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等47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对区县和重点单位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进行考核。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率先实施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率先建立市级节能监察执法队伍,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和“条块结合”节能目标分解机制。连续3年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荐目录,推广绿色照明、余热余压利用等

7、1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完成5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及节能改造。对88家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用电实时在线监测。(四)节能减排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与同纬度世界城市相比,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以政府主导推广为主,企业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不高,大范围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三是基础支撑工作仍需加强。法规标准、统计计量等

8、基础工作尚未健全,综合性激励约束手段仍然欠缺。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自觉性有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公众自觉参与节能减排的行动仍然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五是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形势分析、重点问题会商和重大项目联合调度等工作机制还需完善和固化。二、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形势及示范意义(一)面临形势:压力增大,传统手段支撑不足。未来五年,是北京全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北京节能减排工

9、作面临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1、“十二五”国家对北京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对北京市下达了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任务,对北京节能减排工作领域、工作强度、工作手段等都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在指标数量上,除“十一五”已有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3项考核指标外,新增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氮氧化物和氨氮减排4项新指标。在减排领域上,在工业和城镇生活的基础上,新增机动车和农业污染排放控制领域。2、北京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亟需创新深化节能减排模式。“十二五”时期,北京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转型阶段,需要下大力气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

10、产业和项目,需要下大力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高端产业项目,需要更加注重项目准入控制和源头引导,强化能评和环评机制的源头强制性、节能减排标准的过程引导性以及节能减排指标的末端评价作用,加强产业项目全过程管理,从而全面优化项目用能方案、能效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扩大节能减排市场需求,创新节能减排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在此背景下,北京需要进一步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丰富工作手段,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3、刚性能耗需求和污染排放快速增长,节能减排难度更大。“十二五”时期,

11、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交通总量保持高增长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筑规模达到8.5亿平方米,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辆,常住人口规模突破2000万,全社会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刚性需求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不断复杂的污染物防控局面与市民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北京市必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创新手段、应对各种紧急问题,才能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宜居生活质量。4、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发生变化,结构促降空间逐渐

12、缩小。北京能源消费特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第三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能耗占比已达到全市总能耗的60%以上,成为新的能耗重点领域,与工业领域相比,“面广点散”的特点更为突出,推进节能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仍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北京污染物防控的重点领域和污染类别更加广泛,“十二五”时期,北京在持续开展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物的基础上,将需要加大PM2.5污染监测和防控、探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作。与其他省市相比,工业领域“以退促降”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各个领域的节能潜力和减排空间都有所收缩,以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

13、,需要加快探索,创新工作手段,持续推进全市节能减排。(二)路径选择:内涵促降,创新开展各项手段。在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排不足的情况下,为着力解决好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中标准统计计量监测等基础工作尚未健全、政策性激励约束手段和市场性引导手段仍有欠缺、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完全发挥、各方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北京市进一步强化提出了“内涵促降”的节能减排新路径,全力推动首都节能减排工作再上新台阶。“内涵促降”是指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人口集聚与节能减排的内在规律入手,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满足市民生活质量提升需求的前提下,坚持以降耗促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降低资源消耗、减

14、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抓手,把管理创新作为强化激励约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的根本路径,把行为规范作为激发所有组织与个人自发、自觉、自愿、自主参与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以更高标准做好城市建设与运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节约资源、合理用能、保护环境的科学发展格局,探索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化、标准化的技术、管理与行为三位一体的节能减排新模式,把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北京市提出的“内涵促降”新路径强调六个更加注重,体现出与传统节能减排手段的不同,主要包括:一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着力改变“依靠大量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规模化扩张”和“过多能源消耗、资源投入

15、与废弃物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强化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二是更加注重城市增量建设的源头控制。在努力推进建筑、工业等存量载体节能改造和污染排放治理,以及深挖以退促降潜力的同时,加强对新建建筑、新增机动车、新产业项目等用能主体的源头把关,以更高的标准、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城市建设,避免“今天建、明天改”。三是更加关注建筑、交通与居民生活领域。在保障满足市民生活刚性需求的同时,加强对消费需求侧的合理引导,立足这些领域“面广点散”的特点,积极培育市民文明节约行为,倡导崇尚节能减排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四是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区域节能减排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加强技术研

16、发攻关力度,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工艺,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的能效等级,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治理水平。五是更加注重创新工作机制与手段。采取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工作手段,进一步突出基础工作支撑,突出先进标准引领,突出增量准入约束,突出市场服务促进,突出重点用能和排污单位的创新管理,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六是更加注重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在政府主导推进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主体自觉、自愿、自主参与的内生动力。(三)示范意义:探索先行,为全国及兄弟省市积累经验。2011年,全国节能减排形势已经显现出

17、较为严峻的特点,且根据德班会议中国政府部门表态,2020年以后中国有可能要承担限排义务。可以预测,未来10年,中国既要承担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国内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严峻、国内民众对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三重压力,又同时面临人口增长、经济转型、城市化发展带来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刚性增长压力,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统计监测等基础工作薄弱,重点单位能耗、污染排放管理水平较差,政府监管不足等根本性问题。尽管“十二五”时期,中国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等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北京市“十一五

18、”时期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将会对节能减排有显著贡献。但是,鉴于国家“十一五”时期已在全国省市范围内大幅推动节能减排,大部分地区节能减排潜力已得到较大挖掘,今后如不及时改变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赖以支撑的技术创新应用、精细化管理、自觉行为以及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等较弱的状况,不但影响“十二五”、“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还将严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国内部分城市自身的定位以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和消费为主,“十二五”时期深入推动节能减排缺乏有效手段、机制和措施,与北京一样面临探索与国内大部分地区不同的节能减排新路径,急需基础工作较好、市场资源丰富、创新性较强的城市率先探索开展,成为

19、节能减排新路径的领导者。作为首善之区,以及在全国节能减排领域一直有率先垂范传统的城市,北京市有责任、有义务加快探索节能减排新模式、新路径,在节能减排机制建设、能力提升、精细管理、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全国“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搭好桥、淌好路,为服务业和居民主导型城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带好头。一是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使北京成为全国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源”。全面强化节能减排技术供需对接,引导技术按需研发、按需推广,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应用成为提高首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根本手段,探索形成依靠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新路径。二是强化机制创新驱动,使北京成为全国节

20、能减排政策和机制创新的“引领者”。着眼于完善全市节能减排的政策缺漏和机制创新需求,把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管理机制、提升重点单位能源和环保管理能力,作为提升首都经济社会效益和系统推进节能减排的必要途径,探索形成依靠管理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模式。三是强化基础能力提升,使北京成为全国系统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的“先行者”。着眼于解决节能减排统计、计量、监测数据不详问题,解决标准引导、监督执法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问题,进一步夯实主管部门对重点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夯实主管部门监督执法和市场机构专业服务等基础能力,努力形成统计、计量、监测、监督与市场服务的节能减排“六位一体”新支撑。四是强化全民参与,使北京成为全国节能

21、减排先进文化的“风向标”。依托北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创新机制模式,强化节能减排标识文化、领跑者文化、节约时尚等在全社会的推广渗透,把弘扬节能减排文化作为深化首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方向,培育形成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新氛围。五是强化重点突破,使北京成为全国开展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示范者”。顺应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围绕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生活垃圾、大气污染防治等热点问题,突出抓好一批项目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国同类项目的新典范。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立足首都经济

22、社会和资源环境特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作用,通过财政政策综合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和全民参与,努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依靠技术、管理、行为协同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标杆。(二)工作目标。通过三年的试点建设,财政政策支持成效显著体现,依靠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攻关、供需对接推广与规模化应用三大能力进一步增强;依靠管理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评估评价等六类机制更加健全,有效支

23、撑节能减排工作的统计、计量等六项基础能力逐步夯实;推动领域节能减排的十大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率先构筑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文化引领、管理创新”的“内涵促降、系统促降”节能减排新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兵和火炬手。产业低碳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淘汰。清洁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产业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及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和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顺利推进。

24、全市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内部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商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清洁化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绿色出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持续提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型汽车得到广泛推广,交通设施运行综合能效显著提升。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初步建成,为交通管理和市民出行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建筑绿色化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运行、农宅抗震节能改造等工作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标准、机制体制、监测评价等系统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筑绿色化工作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污染物减量化能力显著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千蒸吨

25、燃煤锅炉清洁改造,建成一批脱硝示范工程。污水资源化战略加快推进,建成一批高标准再生水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投入运营一批先进设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大幅提高。到2014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450万吨标准煤,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水平应用示范城市、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和投资辐射中心。表1:北京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重点指标及目标指标类型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基数2015年目标2014年目标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0.5820.483(比2010年下降17%)0.495(

26、比2010年下降15%)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10.49(比2010年下降13.4%)9.14(比2010年下降121%)3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万吨19.817.4(比2010年下降12.3%)17.6(比2010年下降11.1%)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2018.26(比2010年下降8.7%)18.78(比2010年下降6.1%)5氨氮排放总量万吨2.21.98(比2010年下降10.1%)2.04(比2010年下降7.1%)产业低碳化指标6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吨0.930.73(比2010年下降22%)0.75(比2010下降20%)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25左右接近2

27、5服务业集约化指标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57877.59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55352建筑绿色化指标10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的比例%55.78676511民用建筑“十二五”累计节能量万吨620530交通清洁化指标12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40.15048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率%108能源结构清洁化指标14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708078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3.265.4主要污染物减量化指标16污水处理率%81908317生活垃圾资源化率%425550四、突出科技创新,探索技术节能减排新路径

28、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强化“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综合利用财政政策,集成技术、资金、机构等各类资源,促进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扩大市场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能力。(一)强化节能减排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完善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相关前瞻性研究和重大项目储备。征集节能减排技术产品需求,编制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目录和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优化节能环保领域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现有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新能源、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利用中关村“1+6”政策,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创

29、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一大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节能环保企业。大力支持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支持节能减排运营企业与高校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加强技术攻关、产品工艺中试等多层面合作研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在北京产业转化应用。(二)攻关突破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实用技术。对接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通过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与北京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关键实用技术。围绕新能源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积极开展地源热泵、用电需求响应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展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按75%节能标准进行改造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项目

30、示范。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加大脱氮脱汞、汽车尾气控制、PM2.5和臭氧监控等技术和设备研发。围绕废弃物处理利用,重点推进新型污泥干化技术、污泥堆肥臭气污染防控技术、污染土地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围绕节水与污水处理利用,大力支持冷却循环用水、高效循环洗车、工业洗衣机循环水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三)规模化应用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继续强化目录引导、政府购买、展会推介、技术交易、工程示范等技术推广手段,搭建节能减排技术供需对接平台,规模化应用一批北京急需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围绕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新能源利用,实施淘汰白炽灯行动计划,加快推广高效照明、高效节能电机、绿色建筑材料、地铁制动能量再生利

31、用、光伏发电等技术产品。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试点应用烟气脱硝除尘、室内空气净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等技术。围绕废弃物处理利用,大力推广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污泥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农业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围绕节水与污水处理利用,大力推广节水产品、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雨水深度处理、水体修复等技术产品。五、突出机制建设,形成管理节能减排新模式加大财政资金对政策调研、制度建设等节能减排机制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加强激励约束引导,完善市场服务和价格收费体系,全面提升管理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一)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机制,建立“区县、重点行

32、业领域、重点单位”三级目标分解体系。推行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约束和能源消费总量引导相结合的节能工作“双控”机制,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类主要污染物和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施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控进入河湖的排污总量。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修订完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程序。实行目标考核评价问责制度,加大考核结果公开力度,对未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单位及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对成绩突出的区县、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二)完善评估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将能源消费、用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重点行业项目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

33、审查管理办法,将能评制度作为新上投资项目审批的重要关口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要抓手。严格实施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强化落实排污申报许可制度。严格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实施重大项目用水筛选和评估制度;健全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强化水质达标评价管理;制定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绩效考核办法,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其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扩大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居住建筑以及交通枢纽、大型停车场等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与项目设计方案同步纳入审批环节。(三)加强重点单位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能源管理岗位备案制度,重点用

34、能单位须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推广能源管理师制度,在电力、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以及节能服务机构先行试点,累计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情况。严格实施排污申报制度,引导企业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能源审计制度,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强制性能源审计,鼓励政府机关、市属高校和企业自愿开展能源审计。深入推进化工、食品、酿造等工业领域清洁生产,持续开展农业清洁生产,试点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探索推进建筑业清洁生产。探索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

35、重点用能单位,组织实施能效对标活动,推进企业节能改造,塑造一批能效水平领先的先进企业。(四)推行市场交易服务机制。研究出台促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完善市财政对合同管理项目的支持政策,推广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等多种模式,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机构系统示范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逐步扩大在工业、民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出台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完善需求侧管理工作体系。鼓励采用BOT等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污染物治理。深化推进能效标识制度,重点加强工业、建筑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标识管理,探索扩展在汽车、电脑等产品的使用。鼓励新建、改建、扩建民

36、用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鼓励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标识认证。结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区县间、重点用能单位之间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研究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交易政策,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搭建机动车排放交易平台,推进机动车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促进淘汰老旧机动车机制健康发展。(五)健全价格收费引导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逐步理顺燃煤电厂的价格机制。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或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差别电价、峰谷电价政策体系,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加快

37、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对新建建筑、公共机构和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研究调整排污收费标准,制定完善排污收费方案。完善城市污水、污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适当扩大征收范围,研究制定挥发性有机物和施工扬尘排污收费办法。(六)建立形势会商调控机制。建立节能减排形势季度会商机制,强化区县、部门协调联动,加强节能减排形势跟踪监测和预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用能、污染排放的关系,将节能减排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综合分析,结合年度目标实施预警,及时开展调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制度,各区县、各部门应定期向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

38、情况。强化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项目联合调度机制。六、突出能力提升,构筑长效节能减排新支撑加大财政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标准规范,细化计量统计,提升监测能力,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市场服务能力,逐步夯实全市节能减排的基础支撑。(一)完善节能减排法规标准。细化完善节能减排法规体系,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活垃圾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地方立法。制定百项节能减排标准完善工作方案,围绕综合管理、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地方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围绕节能减排综合性管理需求,健全重点领域能源消费和污染减排计量

39、、统计、检测、评价标准及管理规范。围绕产业节能需求,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合理用能指南、重点工业设备能效和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制定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围绕建筑节能需求,从2012年开始城镇新建居住建筑率先执行节能75%的设计标准;研究制定不同建筑能耗定额标准和重点领域合理用能导则。围绕交通节能减排需求,开展城市交通能耗标准及节能措施研究,制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节能减排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研究出台适应国V排放标准的燃油指标和车辆达标技术路线。围绕污染减排需求,提升重点行业废气、废水和固废排放控制标准。(二)科学细化能源计量体系。制定全市重点用能单位智能化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各行

40、业规范完善计量器具配备。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北京),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信息、检测技术服务、技术研究、检测人才培养四个平台以及实验室升级改造。建立能源计量技术评价制度,试点开展能源计量评价,培育能源计量示范单位。鼓励企业安装具有在线采集、远传、智能和物联网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逐步推动能源计量数据实现在线采集、实时监测。(三)健全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加强对地区能源消费的全过程统计,建立覆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能源消费统计标准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能耗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法,进一步规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与国家统计体系相一致的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

41、业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循环经济重点指标统计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精细化管理。整合现有能源、交通、林业等统计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研究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统计、监测、减排管理体系,完善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四)建立节能减排监测体系。整合现有各类节能在线监测系统,建立数据定期反馈和沟通机制,建成全市统筹联动的“1+4+N”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全市中央空调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空调尖峰负荷的有效监控。建立健全氨氮、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核算体系。推动重点工业污染源、郊区县燃

42、煤集中供热中心和1万吨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安装运行管理监控系统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在线监管系统。建立重点用能单位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体系,加强锅炉能效测试机构能力建设,开展新建锅炉和在用锅炉能效测试,强化能效指标控制。(五)提升综合监督执法能力。建立区县节能监察执法队伍,配备完善相关仪器、装备,提升全市节能监察能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措施落实情况、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产品、落后用能设备和重点污染源的监察执法。组织节能环保产品质量、能效标识执行情况、能源计量配备使用情况等监督检查,开展大型公建和公共机构室内温度控制节能监察。推进环境监察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信息

43、化建设,提高污染源监察执法和监测监控水平。(六)增强市场中介服务能力。规范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扶持一批大型、综合性的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培育支持一批节能量、碳排放量审核机构,提升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节能监测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围绕新能源汽车、节能通用设备等重点产品,扶持一批专业的、具有核心技术的节能环保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机构,鼓励其与国际检测认证机构、标准化组织进行深层次合作。七、突出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结合“绿色北京”建设,深入挖掘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潜力,综合运用财政直接投资、贴息支持、奖励补助等手段,引导利用各类社会资金,扎实推进

44、一批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落实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探索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并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带动北京、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高技术服务中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到2014年,现代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以上。加快建设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着力推动石景山由传统制造业大区向现代服务业大区转变,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朝阳中央商务区(CBD)、通州新城、丽泽金融商务区等8个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提升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45、水平和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二)高能耗、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工程。继续实施“以奖代补”财政激励政策,完善补贴办法,引导“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置换高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削减水泥生产能力,关闭产能相对较低的水泥生产企业,产能逐步压缩至700万吨以内。研究推进北京东方化工厂、北京鹿牌都市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市翔牌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搬迁调整工作。整合混凝土搅拌站、水泥构件厂,关停建筑渣土烧结砖生产企业。逐年关停工业园区以外规模以下的化工、石灰石膏、石材加工、砖瓦等小型生产企业。制定更新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实施办法,加大工业企业落后工序和

46、设备淘汰力度,推动低效锅炉、风机、水泵、电机、农机等设备更新。试点推进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产出”服务业企业退出。(三)百家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工程。细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补贴,推进重点项目落实,提高产业能效水平。制定百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方案,在石化、水泥、汽车、酿造等领域,深入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实施生产工艺优化、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等项目。在通信业领域,组织开展通信设备、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空调系统及照明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在供热方面,整合供热资源,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基本

47、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1+4+N+X”供热体系。加快实施城六区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和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园区)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示范开展郊区县燃煤集中供热中心脱硫脱硝治理工程。强化推进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重点开展废气、废水减排和生产工艺系统综合改造,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在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选取一批单位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开展一批中高费项目,探索服务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模式。(四)千万平米建筑节能工程。继续利用现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支持政策,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1900万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

48、造,组织开展1.3亿平方米既有节能居住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和5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热源和管网热平衡改造。着力推动农村建筑节能,组织开展20万户农民住宅节能改造。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减排表率作用,完成第三批政府机构系统节能改造,对文化、体育、科技三大领域内86家市级公共机构进行用能测评和节能改造,全面实施4780万平方米市区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造,推动60多家政府机构、高校、医院等单位数据中心的节能示范改造。(五)交通系统节能减排工程。结合现有财政补贴支持等各项政策,以建设公交城市、低碳交通、畅通之都为主线,努力构建与国家首都和世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清洁交通系统。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创新高速公路、城市

49、快速路和市级干道等各级道路网络规划和建设,从源头上促进交通节能减排。积极落实缓解交通拥堵各个阶段综合措施,打通一批断头路,建设400公里微循环道路,提高道路规划实现率。优化出行结构,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步行以及自行车租赁等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交系统建设,确保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8%。加快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完善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设置800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保证自行车出行比例不低于15%。制定并实施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示范“双千计划”,建设完善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2014年前,共淘汰老旧机动车32

50、万辆,逐步减少重型柴油卡车使用,鼓励使用轻型或燃油效率更高的车辆,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加快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动态导航终端应用达到100万台,ETC标签应用达到60万张。(六)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推广工程。落实国家“金太阳”工程政策,大力推动太阳能开发利用,实施“阳光园林、阳光校园”工程,重点实施20兆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屋顶、100兆瓦阳光校园光伏屋顶、31兆瓦延庆八达岭太阳能综合试点和20兆瓦华电密云光伏发电等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全面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发展,推进太阳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集中热利用,在农村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实施太阳能热水、阳光浴室等

51、项目。鼓励发展浅层地热、污水余热、电厂冷却水余热等供热方式。积极推进采育地热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未来科技城燃气热电联产和北京华电通州运河核心区等分布式能源项目。(七)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按照现有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政策,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高碑店、小红门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重点落实郑王坟、清河第二等中心城再生水厂建设,高标准完成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和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再生水厂工程建设,到2014年底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71万立方米/日。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和再生水管网。研究编制再生水管网规划,推进重点用水企业和工业

52、园区建设再生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2014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八)固废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实施一批先进固废处理设施工程。加快垃圾分类容器、车辆等设备设施配套,逐步构建以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两大综合回收体系为主体,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7个专项分流回收体系为补充的“2+7”收集网络。按照“集中布局与原位处理互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结合”的原则,重点建设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平谷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南宫生活垃圾堆肥厂二期等一批技术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到2014年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建成一批餐厨垃圾集中处理

53、设施,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加快建设一批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到2014年新建处理能力600万吨/年。加快建设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推进污泥在水泥掺烧、生物制肥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力争实现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城六区为重点,推动一批园林废弃物堆肥与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医疗垃圾全部消纳处理,处理能力达到80吨/日。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建设5万吨/年再生瓶级聚酯切片、10万台/年废旧家电拆解和12.5万辆/年报废汽车拆解等加工处理项目,到2014年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九)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利用三农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和农业

54、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更新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增加低耗高效农业设施比例。加强冬春季农田生物覆盖,治理裸露农田。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对300家既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粪污综合治理,到2014年实现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依托首都农业集团等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建设30个沼气处理厂和15个有机肥加工厂。在农林废弃物集中的郊区,示范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厂,形成2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能力。(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工程。结合“人文北京”建设,立足首都特大消费型城市特点,加强预算

55、经费投入统筹,支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开展。开展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行为引导、典范创建等五大主题活动,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场所设立专门展区,拍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的节能减排主题宣传片,组织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展示展览活动。深入开展家庭社区、政府机构、宾馆饭店、企业园区等十大领域节能减排行动,深入推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八、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好综合示范实施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强化财政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监督,做好试点建设过程跟踪评估,确保实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目标。(一)加强综合示范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北京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

56、合示范领导小组,对综合示范工作进行指导,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执行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等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并组织专门人员和精干力量,协调解决示范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强化节能减排综合示范政策的落实。(二)完善地方配套财政支持政策。按照国家要求,立足北京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研究完善地方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北京节能减排资金的统筹管理机制和监督管理办法,根据全市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领域变化,适时调整财政政策支持方向。推进财政支持方式创新,扩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的应用,探索与节能量、

57、减排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力度,研究建立节能减排项目风险补偿机制。(三)抓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强化重点任务和项目统筹管理,建立联合调度机制,重大项目纳入市级“绿色审批通道”。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审批,确保项目建设方案科学性、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合理性。切实做好重点任务和项目的跟踪督查,并将其进展情况纳入相关区县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单位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内容,确保工作进度、质量和效果。各有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做好重点项目经验总结,加强先进典型经验推广,提升整体实施效果。(四

58、)强化资金统筹监管。做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接收、拨付和管理。统筹利用北京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等现有财政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的地方配套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集成效应。加强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于未按照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或者未按要求推进工作的单位,给予相应处罚。(五)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节能环保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支持,开展节能环保指标、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重大基础研究,推动北京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在国家统一协调下,积极推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水域治理等方面的标准对接和联合执法。加强与国内兄弟省市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合作,强化与其他7个试点城市在综合示范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等方面经验交流,推进首都经济圈在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面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