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_第1页
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_第2页
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学专业农作学课程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 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草感染以及废弃物质污染的综合的技术体系。5、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的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 现的最大生产能力。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通常包括区域型布局和单位型布局。7、作物生态适应性:是

2、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条件相适应的程度。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 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9、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10、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1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 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

3、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 季作物的种植方式。13、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的种植方式。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 植和养殖结构。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17、 复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 括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18、 休

4、闲: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休闲时间的 长短,可分为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19、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20、 光资源的互补:主要指,复合群体近乎伞状的冠层结构, 有利于群体内垂向光趋于均匀 化,提高作物对光的转化效率;矮位作物对弱光的适应性和要求, 缓解了光强不足对作物生 长的不利影响;套作播种时间上的错位可从时间上互补不同作物对光的需求。21、营养异质效应:是指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22、边际效应:指间作套种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

5、内行, 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23、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24、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 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25、 种植体制:是指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整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26、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连续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 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27、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

6、物。28、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 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29、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30、 农田培肥制:是生产单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肥料状况和种植制度的要求,统筹安排有 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的培肥体系, 便于合理分配使用肥料,使有限的肥料能够较好地满足不 同种植制度中多数作物的要求。3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 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 措施。32、土壤耕作

7、措施:是指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33、 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 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 措施相互配套有序地作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34、 土壤耕作制:是农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照农田作物在轮作中的地位,综合土壤 -作物-气候关系,长期性地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肥力条件,并与其他培肥措施相适应,保证农田作物持续生产、均衡增产、从而使土壤耕作制成为实施正确种植制度的基础。35、 专家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372页)36、 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由土壤物

8、理、生物、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 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37、 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结合课本234页看看其优点)38、少耕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方法。39、 3S技术:是指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集合而成的 综合信息技术。40、 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具有生产手段精细、 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 收获高产优质、经济高效安全五大特点。4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指能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

9、过程及其度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 拟程序。其生长模拟模型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气象、土壤、作物特性数据及栽培管理措施输入模块。第二部分为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块。第三部分为模拟结果的数据或图形输出与分析模块。42、栽培集约化:给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比较多的物质和能量,并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二部分:理论要点整合一、农作制度理论的内容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二、构成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生活要素宇宙因素(光、热);土地因素(水、气、矿质营养)三、作物生产潜力包括的内容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

10、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四、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五、集约持续农业包括的内容1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细耕作、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2、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投入的结合和相互置换,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六、农业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七、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1、土地面积;2、土地的位置与

11、立地条件;3、土地利用的适宜性;4、土壤的肥力;5、土地的质量等级。八、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秸秆还田;3、种植绿肥;4、粮豆轮作;5、增施化肥。九、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十、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1最适宜区。2、适宜区。3、次适宜区。4、不适宜区。划分适宜区一般采取主导因素法。 十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1喜凉作物(一般需大于等于 10度的积温1500-2200摄氏度,有的只需900-1000摄氏度)。2、喜温作物(需大于等于

12、 10度的积温2000-3000摄氏度),不耐霜。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十二、农牧结合制度的意义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3、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十三、种植模式类型(117页)种植模式由作物结构与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混作、间作)、多作多熟型(套作)。十四、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复种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2、复种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十

13、五、复种的基本条件1热量条件。通常采用年平均气温法、生长期法、积温法来确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及复种的程度。2、水分条件。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3、地力条件。在光、热、水允许的条件下,较高的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4、劳蓄力与机械条件。5、经济效益。是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十六、复种的基本技术1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发展再生稻。2、田间布置

14、和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技术、套作技术、早发早收技术、作物晚播技 术。十七、间混套作能够稳产保收的原因 1间套复合群体对水分胁迫和病虫草害抗逆性的增强,以及不同作物在资源利用中时空补 偿效应提高了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单位耕地的产出率。2、利用复合群体形成的特有小气候,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于蔓延。3、多样化的农产品对抗御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十八、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151页)人类通过适宜的作并运用合理的田间显著地提高单位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是人类模拟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人工复合群体。物种类,组配成具有空间成层性和时间演替型分布的作物田间群体结构, 管理技术,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

15、削弱竞争关系,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十九、在构建作物群体时,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适当大的叶面积,叶倾角上大下小,冠层呈伞状结构,群体内光分布上下均匀,并能使强光经过叶群结构调整变为中等光。二十、复合群体矿质营养互补产生的主要原因(157页,结合课本看下弱化竞争的途径) 1不同作物根系形态差异是形成互补的重要原因。2、根系的相互穿插提高了养分利用率。3、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种类和数量不同形成互补。4、复合群体中不同组分耗肥最大期的错位形成了养分利用的互补作用。 二一、影响边际效应的主要因素1、 生态因子。在低产稀植条件下,水肥条件的改善是强化边行优势而弱化边行势的主

16、要 途径,在高肥高密条件下,光热气是影响边际效应的主要因子。2、种植模式。组分间距影响边际效应,间距过小时,两作竞争加剧,边行优势削弱,但边 行势加剧,种植行向和密度对边际效应也有影响。3、作物种类和品种。作物种类不同,表现出对边行的敏感程度不同,常用高位作物边行优势一般表现为玉米 高粱 小麦,而矮位作物中耐阴性最强的作物边行势越小,如边行势由小到马铃薯、大豆、小麦。4、地力水平。地力水平越好,边行优势涉及范围扩大,势弱化。二十二、间混套作具有补偿效应的主要原因1、间混套作的作物一般比单作作物较少受到病虫害的危害。2、间混套作中一种作物为另一种作物起机械支撑作用而产生补偿。3、间混套作可以抑制

17、杂草。4、间混套作具有较高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套作通过调整作物播期可避免或减轻部分病害。二十三、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1 )在株型选择上坚持高矮、肥瘦搭配的原则。(2)在作物生育期的选择上坚持早晚搭配的原则。(3)在作物根系选择上坚持深浅搭配的原则。(4)在作物对光热资源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阴阳搭配的原则。(5)在水肥适应性选择上坚持适度差异原则。(6)根系分泌物方面要选择互利而无害的作物搭配。(7)作物选择应坚持搞经济效益原则。2、科学设计田间配置(164页)(1)密度。间套作时一般高位作物单位面积上的种植密度大于单作,以充分利用其特殊的 立体结构优势。矮位作物

18、受光热气肥的影响较大,播种密度应略低于单作或跟单作相同。(2)行数、行株距与幅宽。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行数不得多于、矮位作物行数不得少于边际效应所能影响行数的两倍。 行株距是决定密度的主要因素,布局合理时可充分挖掘间套作的互补效应。矮位作物的行数还与其主次地位和耐阴程度有关,为主作物时行数要多,以尽量减少高位作物对其遮阴和争夺肥水的影响。幅宽与作物行数成正比,间套作行距小于单作,因此在单作相同行距比较时,幅宽要小于与单作相同行数行距的总和。(3) 间距。对间距的要求是:既要有利于减少矮位作物的边行势,又要最经济地利用土 地。影响间距的因素主要有:矮位作物行数、耐阴程度、高位作物遮阴的强度、水肥条

19、件等。 矮位作物行数较少,耐阴性差,高位作物遮阴强的,间距都应适当加大。具体确定时,可根 据两个作物行距一半之和来调整。(4)带宽。二十四、玉米与大豆间作,效益显著的原因玉米为禾本科,须根系,株高,叶窄长,是喜肥耐肥的C4作物。而大豆属豆科,直根系,株矮,叶小而平展,为需磷钾较多的 C3作物,较耐阴。两作共处,除密植效应外,兼有营 养异质效应、边行优势、补偿效应、化感正效应,能全面体现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各种互补关 系,增产效益作用显著。二十五、轮作的作用(183页)1、 调养地力。(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2、 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害。(实行抗病作物与

20、感病作物轮作,更换其寄主,改变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组成,使之不利于某些病虫的正常生长和繁殖。)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二十六、不同类型茬口作物在抗病与易感病作物上的应用。(189页)1、同科、同属或类型相似的作物往往感染相同的病害,要避免它们之间连续种植。2、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抗病能力不同,应选用抗病品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品种轮换来 防治病害。3、禾本科作物对土壤传染的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比较耐连作。4、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作物易感染土壤病害,不易连作。二十七、培养地力的两条基本途径1增加肥力因素。主要靠农田培肥、农田灌溉来实现。2、改善肥力条件。主要由土壤耕作来

21、完成。二十八、农田养分动态与平衡(212页)养分是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平衡是合理施肥的依据。养分平衡关系由养分的自然输入与输出、人工施肥输入和收获农产品输出来确定。养分的自然输入包括:灌溉带入、自身固氮和土壤形成发育中释放的养分、随播种材料进入等。养分的自然输出包括:挥发与反硝化、风蚀和水蚀损失、下渗及径流损失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82年将多种营养元素的自然归还率分为三种类型:低度归还型(低于10%)包括氮、磷、钾;中度归还型(10%-30% )包括镁、钙、硫、硅、钠等;高度归还型(大于30%)包括铁、铝、锰等。二十九、土壤耕作的任务1、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2、

22、 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耕层从上至下分为:表土层(0-3cm)、播种层(3-10cm )、 稳定层(10-20-25cm)。耕层之下为心土层,在心土层与耕层之间有一层 5-10cm厚的梨底层。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三十、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225页)基本耕作措施有: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措施有:耙地、耱地、中耕、镇压、起垄和培土。三十一、覆盖耕作法的主要内容1、利用沙石覆盖耕过的土壤所形成的沙田,由于沙石见空隙大、有很好的渗水作用,且保护土壤,滞阻水分蒸发,日蒸发量比裸地减少4倍多。2、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

23、是比较简单易行的覆盖方法。覆盖的作物阻碍水分蒸发, 保墒效果明显。3、利用塑料薄膜覆盖,既增温又保墒,多方面地起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为作物旺盛生理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三十二、水蚀的危害1、跑水、跑肥、跑土,不仅使耕地失去了地表土壤,同时也损失了水分与土壤养分。2、水土流失不仅使坡耕地上的土壤肥力遭到全面破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农田本身受到 毁灭性的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的破坏。3、水土流失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三十三、农田水蚀控制的基本措施(结合课本267页看看相关概念)1、工程措施(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水窖) 。2、生物措施(种植上的整体布局、合理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3、耕作措施(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区田耕作法、残茬覆盖耕作法、少耕与免耕) 三十四、农田污染的防治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2、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3、 采用人工防治土壤污染措施。(相关措施请看课本 297页)4、不断调节农田肥力。5、注意农田水分的调节。三十五、农业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1农用土地面积。2、非土地要素投入量。3、 产出量。(该指标综合地反应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但易受要素产出率水平的影响)。 三十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