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一、二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唯物辩证法(第3课)社会历史观(第5课)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辩证唯物论(第2课)文化(第三单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第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二单元)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唯物辩证法(3课)社会历史观(5课)人生观、价值观(6课)辩证唯物论(2课)
思维导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12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PartOne《我的阿勒泰》热播剧的认知实践的主体: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区别于主观精神活动≠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1)、实践的含义:3、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知识补充: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设计方案建桥港珠澳大桥(主观观念)(客观现实)(实践)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自然科学实验,如培育杂交水稻等社会科学实验,如高考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植树造林、耕地种田、兴修水利等)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革命、改革、完善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③科学实验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港珠澳工程建设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并归纳属于哪种实践形式?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老马识途。2、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3、学生听课学习。4、老师讲课。5、建造港珠澳大桥。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8、新民主主义革命。9、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实践的主体是人×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育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3)实践的特点(3)实践的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愚公移山(3)实践的特点特点含义侧重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①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的客观性;②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强调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的区别)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影响,强调“合作”(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小结: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artTwo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咬一咬。
这体现了什么哲理?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实践(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
那里获得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都是实践的产物如何理解: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认识工具的进步,促进认识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进步,推动认识的深化。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1)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3)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归纳: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②客观事物①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图示: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客观实践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认识指导实践获得实践结果改造客观世界相符(正确)不相符(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示意图注意: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判断:包含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句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公式(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行——知——行注意: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世界观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哪里来——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认识到哪里去【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练一练课堂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
实践决定反作用含义: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含义:类型及其关系: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二者含义、形式、阶段不同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D课堂练习
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堂练习B3.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彩童年演讲稿(4篇)
-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8课 制作特色贺卡 8.4 插入自选图形教学设计2 粤教版
- 2025学生学校评语(18篇)
- 全国甘肃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新授课 第13 课获取精彩的视频 教学设计
- 个人承揽合同(15篇)
- 机动车辆转让合同(17篇)
- 聘用雇员劳动合同书(4篇)
- 企业员工辞职报告(31篇)
- 公园门头施工方案
- 《锥螺旋CT在胸腹部应用》课件
- 幼儿园幼儿小篮球活动体能测试表
-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4.1 用数对确定位置 ︳青岛版 (共20张PPT)
- 柏拉图分析案例
- 岩棉项目申报书_参考模板
- 二衬带模注浆施工方案
- 《英语委婉语与忌语》PPT课件.ppt
- ISO9001-14001-2015内部审核检查表
- 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有效性评审记录表副本
- 调查问卷设计-课件PPT
- 照金参观学习心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