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_第1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_第2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_第3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_第4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第31卷第l期2011年2月上饶师范学院JOURNALOFSHANGRAONORMALUNIVERSITYV01.31.No.1F.eh.201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严云芬,张灵(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oo1)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而学校教育在解决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

2、育中图分类号:C,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237(2011)01010I一04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在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全国还将占用耕地超过5450万亩,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还将有近1.1亿失地农民出现.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当越来越多的农民相继告别了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开始了城市生活之后,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客观地位,他们的择业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随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改变

3、对失地农民的子女这些尚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来说则是全方位的.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研究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应调整更是刻不容缓.一,学校教育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所能起的作用是其它方面影响所不能比拟的.学校教育更应该在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中备受关注.1.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失地农民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失地农民大多数处于城乡结合部,当土地被征用后,他们的居住地也逐步规划为城市管理,相应地他们子女的学区也逐步融入市区,环境的变化,使得失地农民子女开始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就是融入城市文化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

4、在这些失地农民的居民区,乡村文化仍占主要位置.因此使得失地农民子女在居住环境上其实是处于一种”文化不利”的状态.J再者,失地农民子女在学校也处于“文化不利”状态,因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按照与他们原来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新文化规则来组织收稿日期:20100925;修回日期:20110119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O8JY4o)作者简介:严云芬(1979一),女,江西宜舂人,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1O2上饶师范学院2011(第3l卷)的”._3J正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必然会使失地农民子女在面对各种文化和教育心

5、理问题时不知所措,而产生自卑心理,交往障碍,情感缺失等问题.中小学校的教育是帮助失地农民子女加快文化适应和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是失地农民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保证.2.学校教育可以帮助改善失地农民子女学业成就不平等的状况.最近几年,我国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消除失地农民子女与城市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就近入学的失地农民子女,其实是渴望成为”城里人”的,而且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是,一方面他们难以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另一方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排斥,这使得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其性格也

6、渐趋内向.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必将加大失地农民子女与城市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而这些问题的克服,若只靠失地农民子女的自身努力和家庭的帮助显然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学校的主动,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学校在改善这种学业成就不平等的状况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3.学校教育可以加快失地农民子女的城市化进程.对正在成长的失地农民子女来说,从农村到城市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乡村到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文明素质逐渐提高的历程.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城市居民身份有一个正确认知,应该逐渐适应城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应该认可和

7、接纳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否则就可能在各个方面与城市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问题上,单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育则可以较好地满足失地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那么失地农民子女的城市化进程将会更加顺利.二,当前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更是失地农民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养主体.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上其它各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失地

8、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社会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教育的效率偏低.1.在学校教育资源上,失地农民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所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对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因为学区划分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选择受教育的学校无论是在教育管理,办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市区优质学校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造成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另#l-,很多城市学生有选择参加各种辅导班或者聘请家庭辅导教师的条件,而与之相对的失地农民的子女,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和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能得到这种课外辅导的机会非常少

9、,不仅缺乏辅导教材,参考书等,电脑,复读机等现代教学辅导工具更是不能奢望的.这些现实状况会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相比较,失地农民子女获取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造成了实际上受教育的差异.2.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教育不当阻碍失地农民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儿童)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的机构.L4J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失地农民子女融入城市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实际教育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在教育的理念上,学校教育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子女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歧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

10、化.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固有的保守性决定了它主要是会维护当局及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lL5j学校里也出现“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忽略失地农民子女的现象,这些影响对失地农民子女个体的社会化是十分有害的.其次,在教育内容选择上,没有遵照”实用性”和”时效性”这两个重要标准进行严格选择,学校的教材保留了许多早已过时和空洞无物的内容,而大量适合失地农民子女学习的内容,如社交知识,生活实用技术,职业技术的知识,却没有及时进入学校教学内容.再次,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模式,没有加大对效率和效益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

11、在有第l期严云芬,张灵: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103限时间内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影响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实现.3.在学校人际交往上,交往不佳的状况导致了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失衡.失地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只能将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局限在与自己有着相同背景的同伴之间,基本上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脱离.一方面,他们缺乏同城市学生平等的交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子女群体中去.很难在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归属意识.正因为失地农民子女很难建立起超越乡缘的社会交往网络,其结果必然是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卑,自闭的性格.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

12、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失地农民子女学生实施了一种差异性的交往.很多教师并不认为失地农民子女有需要他们特殊对待和教育的一面,少了平等与尊重,少了耐心和爱心,更多的是冷漠和不信任.很多的失地农民子女由于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差异性”,而丧失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其实学生具有天然的”求成性”,”向师性”,喜欢吸引教师的目光,期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那些原本就因为家庭环境,生存方式的变迁而身处不利境地的失地农民子女,更希望通过学业的提高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鼓励和喜爱.三,问题解决的路径对于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学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

13、他们的行为,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实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失地农民子女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内心渴望学业成功的愿望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这些学生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给予关心和爱护.首先,营造友爱和谐的气氛.失地农民子女在学校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这种弱势状态表现在他们想融人城市生活和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但在客观上却很难做到,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孤立等.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应该努力营造出一种宽容,尊重,平等,关爱,互助的和谐气氛,例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大力在学生

14、中开展宽容教育,友爱教育等.其次,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据失地农民子女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如果学校能够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则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加快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失地农民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可以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道德教育

15、和情感教育.学校可以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应适当地增加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应全面关心.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失地农民子女,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关心,鼓励失地农民

16、子女,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热爱学生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失地农民子女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而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最后,教师应注重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17、失地农民子女也不例外.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避免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要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他们,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用宽容的胸怀接纳失l04上饶师范学院2011(第31卷)地农民子女,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价值.J(一245)3.培养失地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

18、的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对自己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发挥了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4.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样才更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在失地农民家长教育素养普

19、遍偏低和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可采取讲座等形式,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而且也要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监护能力,为失地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条件.再者,社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影响是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小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参考文献:1刘锐,董鹏鹏.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现状,成因,对策J.社会纵横,2(X)7,(11):5053.2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253.3项贤明.人口空间位移背景下的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1998,(4):3438.4吴建芳.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山西师范大学,2005,(7):142144.5田华.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J.云南师范大学,2002,(4):3943.6殷士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