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_第1页
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_第2页
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_第3页
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_第4页
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解析思考十一五期间,是福建省加快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一系列部署,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县级市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发展和壮大县级市产业集群是发展县级市经济的最佳途径,也是县级市财源崛起和财政实力增强的现实选择。本文拟结合福鼎市实际情况,对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作出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一、县级市、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关系界定县级市是指行政地位相当于县的市,它属于县一级,但县级市的设定标准及发展,又决定了它与县的严格区别,属中国城市的三类市,居于大城市之末,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首。县的经济一般是指农村经济,而县级市的

2、经济成分包括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大部分县级市是由经济发达的县撤县设市而成,一些县级市经济已完全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县级市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繁荣的城镇富裕的农村是县级市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县级市经济是县级市财政的本源,县级市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的能力。所谓“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制造商、也包括政府

3、、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类似有机生物体的产业群落。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是县级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加的源泉,是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重要动力,是大规模就业的吸收器,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经验证明,产业集群是一条和谐崛起的希望之路。纵观全国百强县中的县级市近年来迅猛的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形成,县级市成了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支柱产业都实现了集群发展,并基本实现了一业甚至几业兴市。十五期间,我省县级市经济日益发展,综合实力显

4、著提高,具有产业支撑、区位和特色经济优势,成为县级区域甚至周边县份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起着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带动、引导、示范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到2004年底,全国县级市有377个,其中福建有14个。全国百强县(市)有两个权威排行榜,在2005年发布中,晋江市、福清市、南安市、石狮市、长乐市、龙海市入围经济日报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评出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分居第5、17、32、48、61、68位;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长乐市入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评出的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分居第13、24、53、96位。在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

5、心县域经济评价中,晋江市、福清市、南安市、石狮市、长乐市、龙海市、永安市连续11年入围“经济实力十强”,晋江市连续12年居十强榜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省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不够,小城镇建设步伐还需加快;财政增长缺少强势,部分县级市乏力。以福鼎市为例,2005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11亿元 ,占宁德市的17.56,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占2.31亿元,占宁德市的18.26,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4.7。在第一至五届(20002005年)全

6、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先后居第353、359、389、384、457位,而福安市在第一至五届(2000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先后居第277、264、300、289、349位;福鼎毗邻的温州瑞安市、乐清市则稳居第22、24、19、21、20位和第24、19、15、18、18位。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港澳台未计),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披露,全国县域经济(2005个县,不包括县级的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7.71万亿元,平均38.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32亿元。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19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亿

7、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5.14倍、6.25倍。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74.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亿元。国家统计局2005公布的第八届中国经济最发达百强县是从全国2063个县份(包括1643个县、377个县级市和43个县级区)中选出来的。百强县实现的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占24.1%,平均2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60亿元,占31.3%,平均19.6亿元。其中十强县(市)实现生产总值5000亿元、财政收入606亿元,上缴税收349亿元。十强县(市)平均GDP增速18,平均财政收入增速2

8、1。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发布的是2004年数据)比,福鼎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36倍、1.53倍,与全国百强县(市)比,福鼎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却仅是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1/4,只相当于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水平。2005年,与县级市经济发达区域比,福鼎的差距更加明显,闽东南福泉漳区(5个)、浙南温州金华区(3个)、长三角苏杭锡区(13个)、珠三角佛山区(3个)县级市GDP平均水平分别是福鼎市的4.43、4.59、6.84、9.81倍,上述四区域24个县级市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水平分别是福鼎市的4.60、7.01、11.36、13.77倍。(见附

9、表)二、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意义、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级市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福建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省形成68个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总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县级市产业集群是县级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财政增收点。它具有关联性,能够牵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延续性,着眼于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潜力和后劲;市场性,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或市场潜力;效益性,不仅带来产值的增长,更主要的是对财政具有高贡献率。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重要职能部门,把发展作为财

10、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三财之道,生财为本。财政支持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是:财政工作要始终紧紧抓住促进县级市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公共财政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相结合,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地理、资源、人文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纽带,以优势产品为基础,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开发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建设全国性、区域性制造业加工中心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选准财源建设重

11、点,推动我省县级市产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协作,更紧密地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和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努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壮大财政实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要坚持产业协调、效率优先原则,制定产业导向政策,着重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县级市政府要将促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增强县级市经济的发展动力。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

12、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突破。财政部门要从县级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产业集群政策体系,突出财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关联的重心地位,改变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从宏观上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在微观上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关系,把强调低土地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的竞争手段,转向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学习、创新环境和关联上来,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主要发展方向之间,连锁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基础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先导产业

13、、改造传统产业,引导相关产业,确保培育财源的重点是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的政府支持体系,形成聚群效应,扩大县级市经济的总量规模,推动县级市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定位,把握优势,突出特色经济。县级市经济具备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有较强的能动性。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的方针培育特色经济。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经济是区域比较优势在产业上的体现。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就是财力。比较优势概括起来有三种,即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和综合优

14、势。我省县级市都具有很多优势,各县都有各自的特色,有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有良好地缘条件和地缘位置;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发达的农业经济,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有可开发旅游资源优势;同时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的农产品、工业品,以及人才、人力资源、信息以及与港澳台相邻经济资源等优势。由于各县级市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各县级市要根据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日益明显的趋势,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交通

15、、资源、信息、人才、科技、资金以及开放先行一步等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做好因势利导和着意培育工作,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发现优势,看准优势,抓住优势,创新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借力发展,互补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做大做强,使市场需求与优势有机结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县级市产业和产品体系,走各具特色的县级市财源建设之路。三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原则,加快培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有主导产业,才能有规模经济效益。主导

16、产业的前后产业关联度大,在产业链的延伸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发挥以一当十的扩张效应,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起着支柱性的决定作用。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最适宜发展的产业,优先发展后向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主导产业,以此为核心,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许多县级市的引进项目存在“四少一多”:即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少、资本技术型企业少、品牌企业少、创高税利企业少;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多,没有形成龙头企业或支柱产业群。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每个县级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

17、和着力点,选择确立12个主导产业,集中生产要素,招商引资,加大投入,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以及大型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加工度高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群成长步伐。三、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加快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应着力于突出产业经济,主攻民营经济,提升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一)突出产业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县级市经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当前提高我省县级市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贡献率的必由之路。“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现实的真理。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

18、把工业化贯穿到县级市经济发展全过程。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尤其是要借助本地资源、产业、区域优势,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和产业配套型的工业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集聚力,加大创新力,扩大产业率,提高贡献率,使工业成为推动县级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对中小企业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落实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有关减免税收政策及规划用地、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技术进步支持,促进县级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省级财

19、政要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县级市中小企业科技型创业和服务体系建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省在近几年内,不再出台新的增税措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实施相应的减税措施,特别是对新办的中小企业,在工商注册登记、国税、地税及其他税费方面的减免等方面应给予特别的优惠。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将农村三次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20、业,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以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外向化进程,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通过整合财政支农项目,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农村去。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今后,财政支农的重点应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等方面。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要改革现行单一的财政支农支出方式,实行补助、贴息、以奖代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支出方式,建立投资报账制、项目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等规范的配套制度。一要建设大基地,培育生产载体,

21、实现地尽其力。基地建设是条和块经济的交集,“链”和“群”经济的结合。近年来,福建省重点培养了水产、林业两大产业和水果、食用菌、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养殖等九个主导产业,在有些县市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按照“调出规模、调出特色、调出优势”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 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直接带动和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要建设大市场,培育流通载体,实现货畅其流。即建设有一批区域性和全

22、国性的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培养和发展以农产品为服务对象的物流企业,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三要建设大龙头,培育增值载体,实现物增其效。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壮大、改造、发展、引进多管齐下,通过建龙、引龙、

23、扩龙、借龙等形式,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产业整体开发功能,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格局。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对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可给予财政补助。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二)主攻民营经济,放胆、放手、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加强产业引导,实施重点支持。继续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放手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切实落实政策

24、、放宽领域、降底门槛、创优环境,实行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服务。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产业、行业和产品和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向民间投资开放。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项目审批、资金融通、土地使用、资质评定、税费征收、人才引进、公司上市、进出口权的取得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使民营经济在县级市经济中唱主角,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更好地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加快民营经济向具有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加快发展与大中型企业、城市经济配套的民间投资项目。鼓励和引导

25、民营企业投资县域特色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民营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对民营企业申报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要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范围。引导民营企业“以退为进”,促其由“一密”(劳动密集型)向“三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形成一批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项目,发展一批与专业市场相协作的小商品,催生一批与特色农产品相关联的加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承包、拍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三)提升配套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城镇化、现

26、代化。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向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正全面进入新的快速发展周期,这为我省主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扩大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展发展的战略腹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县级市经济更要抓住机遇,将持续培育集群配套产业和环境作为引资的重点,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动接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工、协作与交流,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更好地吸引和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县级市经济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系之中,因而必须高度注重区域合作,找准自己在大的区域分工中的定位,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大城市的分工协作

27、,以配角身份展开交流合作。坚决破除宁当鸡头不为凤尾、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旧观念,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积极向城市融合,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一方面主动接受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加强与大中城市的产业承接。按照配套、协调、互补、服务的要求,更加主动地与大城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大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通过发展配角经济与大城市实质上接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建立起与大城市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支持大中城市与周边的县级市不受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城市联盟建设的方式,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中

28、心城市周边县级市要积极参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分工,大力发展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有较好工业基础或有大项目落地的县级市,要着力培育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增强工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向工业强县方向发展,形成了城市大工业与县级市经济的中小配套工业健全齐备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大公司、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或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分工生产。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的配套空间。县级市经济要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

29、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狠抓配套产业、配套企业、配套产品、配套技术的建设,在区域内由大企业龙头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链作为龙身,配套延伸,联动发展,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配套经济。要拆“围墙”、开“城门”,打破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冲破“城乡壁垒”,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人为设置障碍,促进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平台上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有机整合聚积,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与大城市打成一片、抱作一团,实现极化中心与辐射区域的良性互动,真正把县级市建成接受大城市产业转移的配套“

30、工业园”、农产品安全消费的绿色“大菜园”和休闲旅游“后花园”,力争双赢的结果。(四)壮大园区经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把产业园区的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来抓。发展县级市工业,必须坚持适当集中,市场导向,鼓励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引导各类生产加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发挥产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努力使产业园区成为县级市产业高度集聚的平台,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区域化发展的龙头,成为工业的重要增长点、高新技术的孵化区、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重点产业园区的功能规划

31、、建设和引导,高标准地做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开发产业性的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设施,加快建立技术、检测等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实施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公共政策。省财政和县级市政府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支持重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的建设,采取政府补助、公司化运作的方式筹资。对被确认的全国性、区域性制造业加工中心的产业园区,在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招商引资方面:发展园区经济关键在于招商引资。要从建设和扩大原有的产业园区规模和承载能力入

32、手,运作利用好土地资源,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通过筑巢引凤,搭建园区平台,要以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为基础,发挥园区在政策服务、综合配套和产业带动等方面优势,通过举办全国性大型经贸活动,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努力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投资兴业,从而有效地组织和吸引全国、全省相同和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使园区成为项目投入的集中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功能开发方面:按照不同的产业配置和功能分类进一步整合,凸显各类园区的功能,做到名副其实。各县级市都要建设几个“精品”产业园区

33、。要鼓励同一产业的新办企业、新上项目在产业园区统一布局,支持企业进入产业园区进行异地技改,实行“飞地”工业的优惠政策。要以产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为龙头,按照不同产业的加工特点和工序,引导企业细化产业内部的生产分工,提高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生产水平。对进入产业园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技改贴息、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方面:要大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实行“一区多园”,采取“一顶帽子大家戴,一个政策大家用”,赋予园区充分的区域管理职能,做到政策最大限度地优惠到位,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到位,部门最大限度地服务到位;要创新园区运行机制,深化园区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四

34、、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对策财政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支持经济发展责无旁贷。财政支持县级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分为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亦可称之谓间接支持(投入)和直接支持(投入)。加快县级市财源建设,应当始终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财政部门不能把建设公共财政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不能简单地算财政账、收支账,还必须算经济账、政治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确定财政工作的位置,牢固树立发展是财政工作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突出任务。既要善于把经济增长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来,更要善于运用财政杠杆促进经济增

35、长。(一)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在现行政府体制架构下,财政体制设计是否合理和调整是财政支持县级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政策。目前县级市政府一般由省政府直管、地级市政府代管,而“代管”体制在地方组织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运作中,地级市政府代管变为直管。因此,按照强县扩权、分税分享、向县级市倾斜的原则,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省对县级市的预算管理、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要逐步核定、监管到县级市,减少财政管理级次,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调整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在统一税政前提下,研究落实赋予县级市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中央及省级财政要适当降低过高的

36、财力集中比例,相应下放财权,合理划分地方主体税种,逐步扩大省与县级市的共享税种下放到县级市的范围,保证县级市财政有自己的主体税种和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财政部门开拓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收入全部属于县级市财政但审批权限属省级的政策性税费减免,在不违反中央规定的前提下,由县级市政府自行审批。调整县级市财政专项配套政策,本着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除国家明文规定要求地方配套的上级专项补助项目外,省、设区市各部门下达的专项补助项目原则上不规定县级市配套资金;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应以省、设区市配套为主,县级市不予配套或视财力可能少予配套。(二)

37、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程序、分配公式等做出具体的、权威的统一规定,要根据各县级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及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以及财力保障能力的大小区别对待。在充分考虑影响财政收支特殊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测定各地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合理确定县级市财政收支内容和基数,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增强对政府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财力保障能力。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要在转移支付相关系数和权重指标的设计上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县级市在财政增量的分配比例,对在“十一五

38、”期间县级市经济发展较快、达到或超过县级市经济发展指导规划目标和省定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从省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奖励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更能体现上级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产业政策,更有效配置资源,保证经济高效运行,更能体现效率原则。要重视专项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对专项转移支付要建立动态的项目库,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后,对县级市产业集群的投入,由全省统筹兼顾后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解决。要进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试点,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管。(三)树立公共财政观念,创造经济增长的软硬环境和条件。要尊重市场规律,履行财政职能,彻底改变财政资金包揽一切的观念,将财

39、政投向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致力于打造生态城市、平安城市、诚信城市、魅力城市。在目前体制转轨阶段,公共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属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范畴,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财政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经济增长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创造经济增长本身。近年来,我省随着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基础产业方面建设力度的加大,县级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由于交通、通讯的改善,县级市大大拉近了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了相互交流,出现了同城化效应,由此带动了这些县级市的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县级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仍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不够优化,吸引国内外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

40、要根据财力可能逐步加大县级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性建设,提高城市要素吸纳力和产业集群项目承载力。省、设区市确定的县级市重点产业集群、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要给予重点保证,县级市依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外,上缴省级部分通过支持项目建设方式, 直接返还县级市财政,重点用于县级市产业集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涉及到项目立项、申报、预算管理等多方面行政服务。要立足本部门,处理好“放水养鱼”和“杀鸡取卵”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断优化部门办事程序,公开业务办事流程,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搭建优质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推进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亲商、重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