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修改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7/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1.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修改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7/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修改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7/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3.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修改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7/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4.gif)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修改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7/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218c9498-fb14-4a82-9b20-646f52cb55b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 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诵读 领悟 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 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检校侍中,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
3、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三、文章分析一、理清思路,理解内容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4、。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的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
5、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
6、,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
7、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二、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
8、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答: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
9、、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答: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
10、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
11、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提示: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
12、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三、文章的艺术特色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
13、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四、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1.古今异义例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根本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古义:指树木的根。例如:凡昔元首。(谏太宗十思疏元首今义:不
14、仅指帝王,也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古义:帝王。例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以为今义:认为。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做”。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整体感知:一、体会作者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解析: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传统手法,为后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本文就是一个范例。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开篇没有把这个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才引出本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以一个“凡”字,襄括历史的教训,言守成之君因为既得志而极易纵情傲物,丧失民心,自然引出“十思”人君“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全文因论设喻,以喻明理,顺理成章,堪称历代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招标承诺书:智慧交通招标承诺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软件应用优化与售后服务合同3篇
- 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001
- 7我们有新玩法(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001
- 蓄热式高温预热烧嘴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2025年度高科技产业投资风险评估与退出策略咨询服务协议
- 2024-2025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第5周说课稿(情态动词(一))
- 2025至2030年中国重锤式液控止回蝶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南雄劳动合同法培训合同
- 公安校园安全工作培训课件
- PTW-UNIDOS-E-放射剂量仪中文说明书
- 保险学(第五版)课件全套 魏华林 第0-18章 绪论、风险与保险- 保险市场监管、附章:社会保险
- 许小年: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
- 典范英语2b课文电子书
- 17~18世纪意大利歌剧探析
- 微课制作技术与技巧要点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合理用药
-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 第一章: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预制件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