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_第1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_第2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_第3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_第4页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罗冬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摘要 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原告应限于民事关系中意定之债或法定之债的债权人;被告应为 对公司实施控制的积极股东,不包括隐名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起诉的条件须严格审查。举证方面,通常由 债权人举证证明股东的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但在一人公司和关联公司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股东 对公司债务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应为民法理论中的并行连带责任,即债权人既可向公司主张权利,也可向 股东主张权利。关键词 股东 公司债权人 连带责任逃避债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

2、连带责任。 此规定确立了公司法人人 格否认制度。 在法定条件下, 公司股东将与公司共同承担责任, 而不得以有限责任为理由进 行抗辩。 在民法理论中, 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 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并行的连 带责任与补充的连带责任。 并行的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不分主次, 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 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可向任一债务人主张清偿全部债务。 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 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从债务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担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例如, 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合伙人与合伙企业的对外债务、 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经营者对受 第三人侵害的人等。 这里的“连带责任” 应为并

3、行的连带责任,即债权人既可向公司主张权 利,也可向股东主张权利。 这是因为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前提是公司财产不足以偿还债务,以致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并行的连带责任更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诚然,否认公司法人人格是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公司法人地位是公司制度的基础,否认公司人格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例外和补充。因此, 否认公司人格应以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为依据,严格把握其适用条件, 绝不能滥用。否则, 将动摇整个公司制度的基础。对此问题新公司法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其目的是“既确认该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又 授所言 “立法不是万能的, 修改后的新公司法也不是万能的, 纸面上的法律只有付诸

4、实施才为最高法院日后出台详尽的司法解释预留制度接口”1。但“徒法不足以自行 ”,正如江平教、“滥用”、有生命力” 2。笔者拟通过分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限定“股东”公司债权人”等用语的基本涵义。具体而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遵循以下适用要件:1、主体要件只有成立的公司才能作为被否认的对象, 未依法成立的公司不得否认。 这是否认公司人原告) 和什么样的格的前提。 而主体要件解决的是什么人有资格向法院主张否认公司人格 股东应当承担责任(被告)的问题。1.1 原告什么人有资格主张否认公司人格呢?公司法确定为公司债权人” 。 理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股东不能主张否认公司人格,此与股东

5、诉讼解散公司的性质截然不同。第二,“公司债权人”的具体范围是哪些。刘俊海教授认为, “公司债权人”既包括民事关系中的各类债权人(包括但不限于契约,也之债的债权人、侵权行为之债的债权人、无因管理的债权人和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 包括劳动关系中的债权人 (劳动者),还包括行政关系中的特殊债权 (如国家税收债权) 等3。笔者认为,“公司债权人”应仅指民事关系中意定之债和法定之债的债权人。理由是:首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仅适用于市场交易领域。这是因为, 该制度以保障契约之债债权人利益发展起来,基本价值是平衡商业领域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维护交易的安全。而劳动者与公司由于极其次,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于

6、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强的人身依附性, 表现出不平等性。 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人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地位显然不平等。性质截然不同的法律关系, 缘何共同运用同一制度呢?虽然美国在税收、 公共利益等公法方 面均有相关判例, 但美国无法律部门的划分, 不存在严格的法律适用范围的问题, 与大陆法系的传统不同,不能简单移植。再则,在劳动关系和行政关系中已有相应的救济措施。劳动法律法规已经对劳动者倾斜保护。行政主体处于支配地位,有权采取系列行政手段实现权利。最后, 公司人格否认不等于公司终止。 即使某公司的法人资格被否认, 也并不意味着该 公司的法人资格在其他法律关系中被否认。 既然公司人格在其他法律关系中继续

7、存续, 则劳 动者或行政机关的利益当然有途径实现。概言之, 劳动关系和行政关系中, 即使股东滥用权利, 也应该由公司要求股东承担法律责任,劳动者或行政机关只能向公司主张权利。总之,公司人格否认应限于民事关系领域。1.2 被告什么样的股东应当承担责任呢?这里需要明确两点:是“股东”的范围。一般认为,只包括积极股东(或控制股东),而不及于消极股东。所谓积极股东, 指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并能对公司的主要决策活动施加影响的股东。极股东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公司之上, 把公司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其独立意思完全被股东个人的意思所取代, 致使公司丧失自我意志、 自我决策能力。 显然,消极股东不应受牵连

8、。接踵而来的问题是, 积极股东是否包括隐名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笔者认为,这里的股东应作狭义的理解, 不包括隐名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 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依此规定, 我国公司法只承认具名股东,不认可隐名股东。 同时第三款规定: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 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既然未经变更或登记,没有公示效力不得对抗第三人,那么这个债权人(第三人)又有何依据向其主张权利呢?对于实际控制人, 我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三项专门界定其含义。 依据法条

9、本义, 若要求实际控制人也承担责任的话, 则应该将第二十条第三款表述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因此,不宜对第二十条的“股东”作扩张解释。二是股东应当具备的主观条件。 依据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 股东主观上有过错, 即必须具备“逃避债务”的意图。股东的目的应以恶意为限,而且应证明是“真实恶意”,不能是推定或其他情形(如疏忽或一般过失) 。2、行为要件行为要件指向的是股东实施了何种行为被认定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滥用” ,即股东实施了滥用”行为。行为分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是否构成“滥用”行为呢?不能。因为消极行为(不作为)表明行为人主观上并非积极。如果股东不能追

10、求行为效果的出现。二是滥用权利的范围是“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 滥用股东权如知情权、表决权、 分红权等,或者担任董事违背了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认定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 。般说来,以下行为可界定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2.1 股权资本显著不足股权资本显著不足既包括股东出资低于最低注册资本的情况,也包括股东出资虽高于最低注册资本, 但显著低于该公司从事的行业性质、 经营规模、 雇工规模和负债规模所要求的股权资本的情况。事实上,前一种类型易于判断;而后一种类型普遍存在,俗称“小牛拉大车”,是基于注册资本与公司经营事业以及潜在风险的比值,若比值极小,则可认定为

11、股权资本显著不足。 当前,房地产行业中部分开发商注册资本不足千万, 往往运作几十亿的楼盘,其公司资本与经营的产业及潜在风险的比值明显偏小。2.2 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股东设立公司的目的是利用公司的法人资格逃避法律义务,这里的法律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包括如下情形 41、利用公司规避法律的强制性义务,如侵权之债、为了逃税、洗钱等非法目的而成立的公司等。2、为逃避契约上的特定不作为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从事相关活动。例如,利用公司人格从事竞业禁止的行为、商事保密行为等。3、通过成立新公司逃避债务。如通过抽逃资金、解散公司或宣告破产,再以原有的营业场所、从业人员等设立另一公司,且经营目的相同,达

12、到逃脱原公司债务的目的。4、利用公司人格诈害债权人。如虚假陈述,对公司资产、财务状况、给付能力等的不实陈述。2.3 公司人格形骸化公司人格形骸化, 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 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者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者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形成股东及公司、公司及股东的情况。实践中,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51、财产混同。表现为:公司与股东财产不分,如公司与股东使用同一办公设施、公司账簿与股东帐簿不分、 公司与股东的资金混同并持续地使用同一帐户等;公司与股东利益一体化,如公司与股东收益没有区分,公司的盈利可以随意转化为股东的个人财产等。2、业务混同。表现为:公司与股东之间从事相同的业务活动;具体交

13、易行为受同一股东指挥、支配和组织;公司对业务活动没有真实记录或者连续记录等。3、组织机构混同。公司与股东在组织机构上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如董事会成员的相互兼任、 总经理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统一调配或者任命、董事、经理或雇员完全一致等。4、其他混同。例如,母子公司共用落款同一公司的信封信纸,共用一部电话总机,共用一个网站,共用一个电子邮件等。2.4 关联关系但应当看到, 随着经济全球我国公司法在规制单个公司的组织与行为的方面确属先进。化和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母子公司、 控制公司与从属公司等关联关系使公司间的行为纷 繁复杂, 而现行公司立法明显力不从心。 为了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法

14、人人格否认制 度对此应当有所作为。 司法实践中须对关联关系中如何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引起足够 的重视。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形可以适用 61、关联公司。控制股东通过对从属公司实施不正当影响,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公司之 上,使公司丧失了独立的意志和利益, 成为为控制股东谋取利益的工具。 这种情形通常发生 在母子公司间,主要表现有:为了母公司利益牺牲子公司利益;随意支配子公司费用开支; 担保债务;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兄弟公司不正当的输送利益等。并对从属公司债权人造2、过度控制。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行使控制权为不正当利益,成损害的,控制公司也应当对从属公司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具有下列情形的, 视为过度控制7

15、:广泛的控制;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经营、销售活动进行连续、持久、 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控制是为了控制公司的利益而损害从属公司的利益; 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控制造成了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损害。3、结果要件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要件是必须有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损害事实的存在。根本上讲, 否认公司人格就是为债权人提供救济。 无损害即无救济, 无危害结果便无适用公只要未给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 即便公司具有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和有限责任的行为,债权人造成严重危害,便不得适用该规定。同样,在公司具有足够的财产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没有必要要求股东承担清偿责任。4、因果关系而且行为与损害事不

16、仅要存在滥用公司法人地位与有限责任的行为和损害事实的存在, 实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即债权人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由于股东的滥用行为导致其债权无 法实现的严重后果, 债权人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但在一人公司和关联关系中, 由于股东的特 殊地位, 债权人难以收集相关证据。 若债权人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主张, 将承担败诉 的风险。债权人就无法实现权利救济。鉴于此,一人公司和关联关系中,应当由占据证据优即举证责任倒置。公司法第势的股东提供证据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当六十四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乃一人公司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学者认为,除此之外均应由债权人负举证责任。但应注意到,若母公司或控制公司滥用权利,将对债权人极为不利,且债权人难以收集证据,为了充分保障集团公司和其他关联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上述适用要件,缺一不可。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应明确适用要件,限定适用范 围,防止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参考文献1.2.3.4.5.6.刘俊海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解释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