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_第1页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_第2页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_第3页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20 分 )11. 参考答案:(1) 模型使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原子结构本在是肉眼无法观察的,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阻碍。引入一个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对其观察、分析,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2) 模型能揭示微观现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能揭示微观的现象。学生会就抛去表象,而抓住学科的本质了。12. 参考答案: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在“经纬网”这一课例中,教师只有引

2、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经纬网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归纳分析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得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其次,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结论的必要手段。教师借助观察法能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有效地验证结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才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验证结论,如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是半圆等。所以,观察法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三、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本大题共2 小题,第13 题 20分,第14 题 30 分,共50分)13. 参考答案:(1)C 。 A 项,只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铜>银,无法

3、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和铜、银的关系;B 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所以题目中的实验装置无法验证磷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C 项,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题目所给实验装置能证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 项,如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比例,就需要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右瓶中使用的液体不能和生成物反应。(2) 取适量三种金属分别加适量硫酸溶液,反应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铁会反应消失,溶液变成浅黄色;铜、银无变化.证明:铁 >铜、银 ; 取适量银丝放入硫酸铜溶液里,会发现不能置换出铜,溶液无变化.证明:铜 > 银。(3) 这是一道分

4、析实验装置来验证实验目的的题目,只能逐个分析选项,逐个判断。- ·.A 项,实验目的是探究三者之间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必须要有两两之间的比较。如果借助氢,就需要得出分别与氢的比较。B 项,探究磷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其一有氧气能燃烧,其二无氧气不能燃烧。D 项,如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比例,就需要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右瓶中使用的液体不能和生成物反应。14. 参考答案:(1)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2) 青菜 (生产者 )? 青虫 ( 初级消费者 )? 青蛙 ( 二级消费者

5、)? 蛇 (三级消费者 )? 鹰 (四级消费者 )(3) 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时通过师生互动,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教学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教学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

6、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案例中,教师按教学计划出示不同生物的图片,让同学说出“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教学生成和预设相符,学生通过讨论说出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进一步展开。另外,教师本来要讲解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但是却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提出问题“把狼消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弄清食物链中不同生物在的重要作用。而学生的反应正好如教师预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呼声”,教师借此让学生共同探讨,明白了不同生物在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15 题 10 分,第 16 题 3

7、0 分,共40 分 )15. 参考答案:(1) 教科书中 “常见的酸 ”这一插图集趣味性、科学性、形象性于一体,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从而使之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于“酸”这一概念,学生比较陌生,通过这一卡通图,学生能够轻松掌握“酸”的概念,即在水- ·.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因此,借助于卡通图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教学片段如下:(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导入提问】教师请大家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吃没有成熟的葡萄、桔子感觉怎么样?【学生】很酸(有酸味 )【教师引导】物质有酸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特

8、殊的物质-酸,含有酸的溶液就会显酸性。引出本节课题-酸。(二) 观察图片,学习新知【提问】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或在化学课中,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交流、讨论】醋,柠檬,可乐,盐酸、碳酸等。【学生】学生回答。【教师】非常棒,学生们的回答都非常正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请大家回去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酸。16. 参考答案:(1) 摩擦起电和接触带电。(2) 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摩擦起电的本质是自由电子的转移。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

9、电子, 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3)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指代电量及其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情感与态度: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静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教学过程:(1

10、) 复习导入:提问:日常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身上穿化纤贸易,晚上脱衣服,有时会发生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答: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那么带电的物体有哪些性质 ? 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 ? 我们今天就详细学习和讨论。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2) 进行新课 物体带电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的演示实验:用梳子梳头发,然后把梳子靠近纸屑,观察现象。将文具盒的塑料尺、圆珠笔先靠近纸屑,并注意观察现象,然后再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并注意观察现象。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自主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体会摩擦起电,了解相关概念。总结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小纸片吸附在塑料梳子上?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经过摩擦后的绝缘题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讨论使物体带电的方法(3) 拓展提问:带电体除了能吸引轻小物体,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相互的作用呢?各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或接触所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