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免疫 (immunity) :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 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1. 固有免疫应答 (innate immune response) :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 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 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 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2. 适应性免疫应答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也称特异性免疫应
2、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3. 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c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 生免疫缺陷。4. 免疫自稳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 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
3、调时,可发生生理 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5.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 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7. 抗体(Antibody):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 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
4、结合 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8. Fab(Fragme nt an tigen bin di 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 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9. 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10. 4.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 Ig)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两类。11.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
5、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 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12. 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 大,故称为可变区。1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 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14. ADCC(A ntibody epe nden 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 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6、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勺主要细胞。15.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是指IgG抗体(特别是lgG1和l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6. J 链( joining chain ):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J 链可以连接 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 或多聚体。17. 分泌片( secretory piece ):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 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 IgA 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 IgA 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
7、表面的转运。18. 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l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19. Ig折叠(Ig folding ):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B片层,两个B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B-桶状”结构。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20.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
8、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21.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 30 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22. 补体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 C1、 C4、 C2、 C3、 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3.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 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 由C3b与激
9、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4.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 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5. 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 C5b C9 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 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26. 细胞因子( cytokine , C
10、K): 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 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27.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 IFN-a、 IFN- B、IFN- y三类。IFN- a和IFN- B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I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 产生;IFN- y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II型干扰素,通 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
11、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 瘤和免疫调节作用。28.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 , 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TNF-B两类。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致热作用;引发恶病质。29.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 CSF):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
12、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30. 趋化性细胞因子 (chemokine) :是一个蛋白质家族, 这些蛋白质氨基端多含有一或两个半胱氨酸。 根据其排列方式,将该类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类即a亚类(CXC、B亚类(CC和y亚类(C)。作用是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起趋化作用。31.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 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32. 自分泌效
13、应( autocrine action ):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 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33. 旁分泌效应( paracrine action ):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产生细胞与靶细胞并非同一细胞,而是其产生细 胞邻近的细胞,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34.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 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4、(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 功能。36. HLA I类抗原(HLA class I antigen):是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重链(即a链)为多态性糖蛋白(分子量44000Da,是由人第6号染色体HLA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B微球蛋白(B 2m分子量12000Da),是由人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HLA I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
15、蛋白样区 (Ig 样区) 、跨膜区、胞内区。 HLAI 抗原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而在神经细胞、成熟的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 HLA I 类抗原也存在于各种体液中。37. HLAH类抗原(HLA class Han tige n):是由a、B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两条链均有多态性,分子量分别为34000Da ( a )和29000Da ( p )。HLA II类抗原是由第6号染色体HLAH类基因编码的产物,HLA I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Ig样区)、跨膜区、胞内区。主要分布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
16、细胞表面,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上也可少量表达。38. HLA单元型(HLA haplotype):是指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HLA诸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组合。39. 多基因性(Polygenic ):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40. 多态性( Polymorphism ):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41. 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的几率高于或低 于随机出现的几率。42. 单元型(Haplotype ):指染色体上MH
17、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43. HLA复合体(HLA gene complex ):是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编码产物称为HLA抗原。44. HLA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 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 HLA基因编码, 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45. HLA的基因型(genotype ):即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46. HLA的表型(phe no type ):即某一个体 HLA抗原的特异性型别。47. 白细胞分化抗原( leukocyte different
18、iation antigen ):是指血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 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48. 聚类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聚类分化群。49.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是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 分子的统称,大多属于糖蛋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 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
19、义。50.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IgSF) :是指一系列在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和)恒定区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和信号传导分子,如 CD3 MHCB 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受体 Fcy R如:某些细胞因子受体,如 IL-1、M-CSF受体;部分CD分子,如CD4 CD8 CD28 CD54 等。51.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 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20、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52.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 homing receptor丄HR :是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某些粘附分子,如口: L-selectinCLA LFA-1,VLA-4,CD44,a 4 p 7等。他们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地址素粘附分子相互作用,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53.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又称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 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 产生非特异
21、抗感染免疫作用, 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54.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adaptive or acquiredimmunity )。55.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即NK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NK 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 ADCC 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 染细胞。56. 抗原呈递
22、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指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57.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 MPS)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 巨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各阶段也起重要作用。58. M 细胞( membranous cell/microfold cell ):是散布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可以吞饮泡的形式将外来抗原转运至胞质内,在未降解
23、情况下,使外来抗原穿过M细胞,进入粘膜下结缔组织,被巨噬细胞摄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59. 丫3 T细胞:表达TCRyS -CD3复合物的T细胞称为丫 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中,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60. 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eative oxyge n in termediates, ROIs):是指在吞噬作用激发下,通过呼吸爆发,激活细胞膜上的还原型反应辅酶1( NADH氧化酶)和还原型辅酶NADPH氧化酶),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阴离子、游离 羟基、过氧化氢和单氧态氧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61. 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eative nitro
24、ge n in termediates, RNIs):是指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还原型辅酶H或四氢生物喋呤存在条件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胍氨酸和一氧化氮,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62. T细胞抗原受体 仃cell receptor , 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 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a和B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y和S肽链组成。63. Tc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即杀伤性T细胞,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 MHC I类分子限制。主要功 能是
25、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 如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 ,发挥细胞免疫效应。64. NK1.1 + T细胞(NK1.1 + T cell):是指表达NKR.P1C(NK1.1)的TCR-CD3的T细胞,广泛分布于骨髓、肝、脾、胸腺 和淋巴结中,通常为 CD4-CD8-T细胞,表面的TCR多为TCRxp型,可识别由CD1分子提呈的脂类核糖脂类抗原。65. 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 , Tn):未受抗原刺激的表达 CD45RA勺T细胞,其TCR结构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66.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 , Tm):是一群在抗原驱动下发生寡克隆扩增,TCR结构相对均一并具有识别
26、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群体,参与增强的再次免疫应答,表达CD45R子。67.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 , BCR):是镶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mlg),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BCR通常与Ig a、Ig B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 B细胞表面。 成熟B细胞可以同时表达 mlgM和mIgD。68. B1细胞(B1 lymphocyte):又称CD5+B细胞, 其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只表达mlgM而不表达mlgD;产生抗体不依赖T细胞,无免疫记忆;对TI抗原应答,产生的抗体类别为低亲和性IgMo69. B2细胞(B2 lymphocyte):为CD5-B细胞,其
27、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同时表达 mlgM和mIgD;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有免疫记忆;对TD抗原应答,产生IgG和IgM等类型抗体。70. 浆细胞 (plasma cell or antibody forming cell): 是 B 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剌激后, 在 IL-2 、 4、 5、 6 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终未细胞,可合成分泌抗体。71. Ig 类别转换( immunoglobulin class switch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 B 细胞后膜上表达的 Ig 和分泌的 Ig 类别从IgM转换为IgG、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lg的现象。72. 等位排斥( alle
28、lic exclusion ):是指 B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 因得到表达,而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现象。73. 重组信号序列(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 ):是由七核苷酸的七聚体和九核苷酸的九聚体,中间间隔一非 保守的 12 或 23 碱基对的间隔序列组成,是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重组的重要信号。74. 造血干细胞( hemopoietic stem cell ):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具有自我增生和分化功能,是 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可增生分化产生多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75. 定向干细胞(
29、committed stem cell ):由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而形成,包括多能定向干细胞和单能定向干细胞,是 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的子代细胞之间的过度类型。76. 抗原(antigen )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77. 半抗原( hapten ):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78. 抗原决定基( antigen determinant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79. 表位(epitope )是与TCR BCF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
30、基。80.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 :是一类必须依赖 Th 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81.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是一类不需要 Th 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的抗原。该抗原由B细胞丝裂原及多个重复的 B表位组成,可使不成熟及成熟的B细胞应答,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不产生细胞免疫应答。82. 异种抗原( xenogenic antigen )即来自不同
31、物种之间的抗原性物质。该抗原在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83. 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 antigen )即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物质,如血型物质等,可在同种不同个体之 间诱导免疫应答。84. 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 antigen )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该抗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及诊断有关。85.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 ,且不受MHC艮制,故称为
32、超抗原。86. 佐剂( adjuvant ):凡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87.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 APC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 胞的一类细胞。88.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指能表达 MHC-II 类分子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具有强大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89. 的能力。90.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是指吞噬细胞吞噬较大的固体或分子复合物的过程。9
33、1. 胞吞作用(endocytosis )是指细胞膜接触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后,将其包围形成小泡,并将其吞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92.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指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93. 胞吐作用(exocytosis )指细胞内一些由浆膜包裹的小体与细胞膜相融合,将其内容物吐出细胞外的过程。94.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 )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 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95.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
34、antigen )即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或细胞等。96. 内源性抗原( endogenous antigen )即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97. 穿孔素:是储存在致敏 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蛋白物质,又称C9相关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致敏 Tc 细胞可发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 溶解破坏。98. 丝氨酸蛋白酶:是储存在致敏 Tc 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物质,脱颗粒时可随穿孔素一道释放。其作用是通过激活 内切酶系统,使靶细胞 DNA断裂,导致细胞凋亡。99.
35、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 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100. 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101. 初次免疫应答: 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免疫后,需经一定 (较长) 潜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现抗体,该种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 ; 抗体以 IgM 分子为主,为低亲和性抗体。这种现象称为初次免疫应答。102.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经初次免疫后
36、,在抗体下降期再用相同抗原进行免疫,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 量大幅度上升,维持时间长久;抗体以 IgG 分子为主,为高亲和性抗体。这种现象称为再次免疫应答或回忆应答 ( anamnestic response )。103. 受体编辑:在骨髓中B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V(D)和J基因节段的重排是随机发生的,因而有可能产生与自身抗原应答的B细胞克隆,或产生具有不合适抗原受体的B细胞克隆。这些B细胞或发生凋亡,或在中枢或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变为对自身无应答性。在周围淋巴器官中的变化是藉 Ig 基因的二次重排实现的。二次重排会修正编码能与自 身抗原应答的重链和轻链蛋白质的基因,以此消除自身应答
37、性 B 细胞。藉 Ig 基因二次重排,而对 B 细胞的抗原受体 作修正称为受体编辑。104. 抗体亲和力成熟:表达高亲和力BCF的E细胞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原结合,摄取并把抗原加工成多肽片段,再把抗原肽一M HC II分子复合物提呈给生发中心周围的或“侵入”生发中心的活化的Th细胞。在此过程中,活化Th藉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间的作用,向B细胞提供必不可少的辅助刺激信号。只有 那些表达高亲和力抗原受体的 B 细胞,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并在抗原特异的 Th 细胞的辅助下增殖,产生高亲和力 的抗体。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05. Ig 类别转换: B
38、细胞在 IgV 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 IgV 基因,但 IgC 基因(恒定区基因)的表达,在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B细胞开始时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即可表达和产生IgG、IgA或IgE,尽管其IgV不发生改变。这个变化即为类别转换。106. 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 刺激产生的最适的复杂生理过程。107. 免疫耐受: 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 再 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
39、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 常的免疫应答能力。108. 免疫抑制: 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 面原因引起: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放射线等因 素。以上因素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109. 超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10.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 CD外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
40、,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 物质。111. Arthus反应: Arthus发现给家兔皮下反复注射马血清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发生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 Arthus 现象或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发生较快,通常在注射马血清后12h即可发生,48h达高峰,23天可自行消失。112. 血清病:是一种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超敏反应。一般发生于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后12周。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为其临床特征。病程短,有自限性。113. 类风湿因子: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称为类
41、风湿因子。 这类自身抗体以 IgM 为主,也可以是 IgG 或 IgA 类抗体。114. 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血流中大量的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3a/C5a),后者与体内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可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从而引起过敏性休克,此为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如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或梅毒时,就有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样反应。115. 长效甲状腺剌激素 (LATS) : 在某些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清中含有一种能够剌激甲状腺分泌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并过量分泌甲
42、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种自身抗体属IgG类抗体,因其半衰期比 TSH长,故得此名。116. 减敏疗法:在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时,可以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 达到减敏的目的。 其机制可能是: 该法可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 IgG 类循环抗体, 后 者能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IgE作用,从而阻断或减弱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1. 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 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43、。 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 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 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 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1.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 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 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44、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 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2. 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 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 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
45、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3. 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见概念。(2)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 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 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 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4.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主要由l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
46、毒、抗毒 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 激活补体:IgG (l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 IgA、IgG4可经 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 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及超敏反应作 用。( 4)穿过胎盘: 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5.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1)Ig 的基本结构: Ig 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 N
47、 端 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 (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 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2) 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 Ig 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 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 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 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 的 H 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 VH、CH1、CH2、CH3; IgM、IgE的H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 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 VL和CLo 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CL与CH1上具有同
48、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 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 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 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 IgE Fc受体结合。6.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1975年,K?hler和Milstein 首创了 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细胞与小 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每一个杂交瘤是用一个B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克隆。这种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增殖的特性,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将这种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外扩增或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则可从上清液或腹
49、水中获得单克隆抗体。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无交 叉反应等特点。7.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1) 概念:见名词解释 1。(2) 补体系统由 30 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 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 MBL B因子、D因子。b. 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 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 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 补体受体:包括 CRCR5 C3aR C4aR CaR等。8. 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区别点 经典途
50、径 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 lgG13或IgM与 Ag 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 IgA 和 IgG4 MBL参与成分 C1C9 C3, C5- C9, B、P、 D 因子同经典途径C3转化酶 C4b2bC3bBb同经典途径C3转化酶 C4b2b3bC3bnBb同经典途径所需离子 Ca2 Mg2 Mg2 同经典途径 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 参与非特性免疫,在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同经典途径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9.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1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2)
51、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 iC3b 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 补体与Ig 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 Fc 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 IC 形成或使已形成的 IC解离。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
52、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 APC处理与递呈。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 的增殖与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0.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 (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 的细胞分泌;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也无MHC艮制性;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细胞 因子的产
53、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 杂的网络;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11. 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IFN、TNF等。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 M-CSF G-CSF IL-3等。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 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12. 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 细胞因子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
54、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共分五个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 SCF FGF等受体属于此类。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IL-2IL-7、IL-9、IL-11、IL-13、IL-15、GM-CSF G-CSF受体属于此类。 I 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一家族是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13. 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根据 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
55、区域,即I类基因区、类基因 区和介于I类与类基因区之间的山类基因区。(1) 1类基因区内含经典 HLA的A 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 HLA的E、F、G H等基因位点。HLA的A B、C 各位点基因编码HLA 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a链),与B 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HLA I类抗原。H类基因区包括 HLA的DP DQ 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 HLA的DN DO DM三个亚区。HLA的DP DQ DR三个亚区 编码相应的HLA的DP DQ DR抗原的a链和B链,组成 HLA 类抗原。(3) 山类基因区位于I类与H类基因区之间,内含众多编码血清补体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产物为
56、C4、C2 B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热休克蛋白 70等。14. HLA的多态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复等位基因:HLA复合体的每一个位点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共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15. MHC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2) 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
57、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3)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 MHC艮制性。抗原提呈细胞与 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 MHC分子一致时,T细 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 MHC艮制性。CD外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 MHCD类分子的制约,CD8 + 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 MHC I类分子的制约。(4)诱导胸腺细胞分化。MH(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16. HLA I类和H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HLA抗原类别 肽结合结构域 表达特点 组织分布 功能 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1类(A B、C)a 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大学《交通运输安全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5间接测量类实验课件
- 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课程教案
- Photoshop创意合成实例教案
- 《鲤鱼风筝》教案
- 中小学教务管理聘用协议书
- 幼儿园体弱儿关怀计划
- 教育培训中心箱涵施工合同
- 临时销售电脑租赁合同范本
- 超市卖场租赁续约协议
- 2024年巴黎奥运会
- 人教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第6课《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教学设计
- 青年你为什么要入团-团员教育主题班会-热点主题班会课件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畜禽屠宰企业兽医卫生检验人员考试试题
- 转体梁施工技术总结(宝兰-陈明涛)
- 精细化工——洗涤剂的合成PPT课件
- 最新Tcpdump格式文件分析
-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
- 出口退税风险点
- ZL10装载机的使用说明书(共2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