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_第1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_第2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_第3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_第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标)教学设计1山西省汾阳中学原建琦课程总目标: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 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一、教材分析新课程物理教材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编写思路较过去教材作了调整。 与以往所不同 的是,新教材在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及提炼动能表达式前安排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其出发点在于更加充分体现探究教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能和动能定理”这一节却缺乏探究性,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后,直接给出动能

2、的概 念。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缺乏对动能概念的科学建构,并且还没有充分理解功能关系的科学思想,所以对动能表达式及动能定理接受起来觉得比较生硬。科学家对科学规律的认识最初总是与感性的、朴素的、经验的直观认识相联系, 经过必要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论证逐渐发展为精确的科学观念。科学概念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写出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体会动能的概念,并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 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3、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问题

3、,知道动能定理也可以适用于曲 线运动与变力做功的情境。理解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体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过程与方法提出冋题T猜想T推理T 实验验证T分析讨论T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思维方法: 得出结论。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的因果联系,进而领悟事物2、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结论,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例题的对比求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感受动能定理的优越性。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领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四、学习重点体会动能概念的建构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问题。五、学习过程任务一:动能概念的引入问

4、题1:自然界的具有各种形式的能量,观察下列图片,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 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7-.1 *点评:对能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果物体能使自己或外界产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 具有能量。这样引入能量,虽然有些粗糙,不够精确,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了能量的 初步观念后,便容易接受动能的概念,即“运动物体因其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具有能量”。问题2:通过问题1的体验,试叙述动能的概念,动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运动物体的 哪种能力”?分析:运动物体因其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具有能量,叫做动能,这从某种程度上反 映了运动物体的运动能力。任务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问题1 (提出问题、猜想):

5、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动能的因素可能会有哪些? 分析:同样速度飞行的足球和铅球,哪个敢用头去顶;同样的子弹,静止在桌上时非 常安全,而从枪口射出时动能很大可以穿透人体。比较容易想到质量和速度是影响动能的 两个因素。问题2 (联想):动能与猜想的因素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能否寻找一种方式或一个 物理量把动能表现出来,以便进行量度?参考情境 动能的大小。参考情境 能的大小。参考情境1: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抛出,所达到的最大高度可用来反映物体抛出时2 :将物体抛向光滑斜面,物体在斜面上所达到的最大高度可反映出抛出时动3 :在一足够大且粗糙的水平面上,给物体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由于摩擦阻力 的存在,物

6、体的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停止,看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能够维持多远,从物体最后所停的位置与出发点的距离可以反映出它开始时的动能大小。参考情境4 :将运动的物体去压缩弹簧,从弹簧发生的形变量可以反映出物体抛出时动 能的大小。分析:“物体的动能可表现为物体克服阻力运动多远或者使其他物体运动多远”不够科学,却是对动能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环节。问题3 (推理):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计算问题2情境中的最大高度,分析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什么?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参考情境,虽然1-3中物体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2 2 2vvv2分别为h =、h =、h =一,显然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与v2成正比,

7、2g2gsin 日2也由此可知,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相关。问题4(实验探究):参考问题3中的物理情境,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提示:问题3中已经推理出最大高度或最远距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探求与质量的关系的时候,不妨先猜测 s与m、v的关系,例如:S工mv2、m2v2、(m+ v)2 "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3分析:在实验方案:问题 2中的参考情境3比较容易操作,即让物体在某一水平面以 一定的初速水平抛出,测量其能维持多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反映物体初始动能的大小。在实验方法:由于涉及到两个相关因素,质量和速度,不少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比较 容易想到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设

8、计:先保持物体质量m不变,探究物体在水平面上维持的距离s和初速度v之间的关系;再控制初速度 v不变,探究s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忽视的问题:在探究 s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时,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即不同质量的物 体在同样水平面上的阻力是不相同的,因而无法用来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实验设计的关键:不同的 物体在滑行时的摩擦阻力相 同。实验仪器:气垫导轨、滑 块、摩擦块、挡光片、光电门、 天平、直尺,若干橡皮条。如 图所示。测定的物理量:滑块质量;瞬时速度;滑块滑行的距离。实验设计的困难:保持速度不变难以实现。解决措施:提示中的内容。同时改变滑块质量和速度,经多次实验并测出每次实验时 滑块质量、速度和滑行的

9、距离,借助计算机进行拟合。问题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动能 的表达式。1I.分析:借助实验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拟合,发现S工mv2,因此可推知Ek工mv2 ,2所以初步获得了动能的表达式,即Ek=kmv (其中k为待定系数)。显然动能是一个标量。任务三: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问题1: “功”和“能”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是独立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当两个概念在具体的物理过程中交汇时,却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请选择以下物理情境中的一种,探究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情境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 m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

10、A点到B点经历的位移是S,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a、 Vb。r二fLI-BA5图20 B情境2 :如图2所示,在倾角为8,摩擦因素为4粗糙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从A点到B点经历的位移是 S,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 Va、 Vb。8出,空气阻力不计, 情境4:如图 一个小球,将弹簧拉长后由静止释放小球, 的速度为V。分析:情境12 2得出:2Fs = mvb - mva ;情境2得出:2 22(mgsin 0 Pmg cos0)s = mvb -mva ;情境3:如图3所示,在离地高度为 h的平台上,一质量为 m的物体以速度v0水平抛落地时速度为4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轻

11、质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自由端拴情境3得出:2 22mgh = mv -mv。情境4得出(提示:这是一个变力做功的情境,将运动过程分成许多小段,在每一段可近似处理成匀加速直线运动)2:2(FiSi+F2S2 +F3S3+)=mv -0问题2:归纳问题1中不同的物理情境,确定动能表达式的系数,准确描述功能关系, 理解功的重要的物理意义?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分析: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定量关系,如果将前面的动能表达式中1 2的k值定为1/2,即Ek = mv2,则这些推导结果可归纳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2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其中力指合力,这

12、样一来,动能定理的形成便水到渠成。以上4个情境中,从力做功的来看涉及到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一个力做功及多个力 做功等多种情况;从物体的运动形式来看涉及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两种形式化,这其实 也就是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决定动能的变化,从而初步形成功 能关系的科学思想,做功是因,动能变化是果,为后面进一步深入 理解各种功能关系问题奠定基础。任务四:动能定理的应用问题1:请分别用动力学方法与动能定理求解以下问题: 例题: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 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 m、形状不同的 A鱼”和B鱼”如图所示。 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 A鱼”和B鱼”

13、A鱼”竖直下潜hA 后速度减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m、10受浮力是其重力的一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9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 fA(3)A鱼”和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 方法一:动力学方法:略。方法二:动能定理:略fA:fB小球在弹簧拉力的作用下运动到弹簧原长位置时问题 2: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对比,体会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分析: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在于不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考虑过程的初末状态,不涉及运 动的时间和加速度这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