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教案 (2)_第1页
鉴赏家教案 (2)_第2页
鉴赏家教案 (2)_第3页
鉴赏家教案 (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鉴赏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风格。2、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3、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作者与背景简介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以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为人瞩目,他的小说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的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散文则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道来,文字雅洁而少雕饰。鉴赏家写于1982年,同样是于晚年追怀故土,如朝花夕拾,平淡中自有深远之致。二、品读与探讨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

2、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2、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小说开篇之

3、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

4、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3、从小说中寻找一些叶三“鉴赏”画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觉。“紫藤里有风”一段,“小老鼠”一段,“红花莲子白花藕”一段。叶三基于朴素生活经验的“真懂(画)”,季匋民的平易亲切、从善如流,两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都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读出来。4、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每个同学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老师再点

5、拨总结。提供的答案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不需要全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总结,点出主要区别即可)(1)情节和结构。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定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而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谈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而在另一篇文论小说笔谈中,

6、他把小说的结构比作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更自然的。”这些分析也适用于鉴赏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不刻意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2)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使人物集中体现某一类人的阶级特点、性格特征,但也往往抹杀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可重复性。汪曾祺认

7、为,“在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下”,有些作家“创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象”。他自己的创作心态是这样的:看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人,想写写他,就写了;并不刻意追求以一个人物体现大的时代、社会内容。因此,“通常不对人物进行概括。只是画一两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进蒸锅,提出玫瑰香精。当然他画的玫瑰是经过选择的,要能人画”,“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开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

8、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其实往往是“许多个”的杂糅和平均,看似典型,实则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品,粗糙而失真,又如反复搓揉的面团,面目不清,棱角尽失。只要稍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那些“高大全”的形象,高下立判。(3)语言。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

9、”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我们常常听评论者说汪曾祺的语言谈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等,其实他首先追求的是准确。有人曾这样评论杨绛的文字:“品味杨绛的散文,我们得知在她看来语言的准确远远重要于语言的修饰。或许因此她花的力气更大。她正是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寻求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最有概括力的名词,最能表明特性的形容词和最生动的动词。她找到了。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所找到的东西原来正是最平常的,并不炫人耳目,由此她又达到了语言的朴素。此外,既然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那就够了,无需再添加什么,添加了就是堆砌,就是累赘,所以她的语言又是精练的。杨绛散文语言具有准确的美,朴素的美和精

10、练的美,这统可归之于一句很古老的话:辞达而已矣。对这句我们似乎总觉得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它是一个最高的要求。”汪曾祺的语言也是如此,准确、朴素、精练。有一次的孙女想从爷爷的文章中找一点“好句好词”用在作文中,找了解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汪曾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词儿,好!”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如“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它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5、这篇小说的情

11、节并不复杂,但是读起来很“很味儿”,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所谓“有味儿”,主要跟小说的语言和所描写的乡风民俗有关。作者的语言准备、朴素、精练,因此干净而自然,有独特的“味儿”: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而非“浓得化不开”之浓郁鲜艳。(具体可参考上一个问题中“语言”一段)小说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于其中展现故乡的人们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人情”和“风土”是紧密关联的。写风俗,其实也是追怀故土:人到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美丽淳朴而悲凉的世风民俗,也给小说增加了独特的“味儿”。6、具体探讨语言的“味儿”:朗读小说第3节(“立春

12、前后,卖青萝卜”一节),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

13、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注意时令转换的过渡语:“立春前后”,“杏子、桃子下来时”,“再下来”,“端午前后”,“七八月”,“重阳近了”,“菊花开过了”,“入冬以后”。有自然节气,有季节,有月份,有传统节日,有当令的果或花,过渡自然而多变化,叙述看似随意,却又简练贴近。介绍水果有说有略,既有概述,也有具体描述;总体以时令为序,中间也有归类罗列。如果把读这段文字比作观一幅画,读者能看到总貌,也能看到局部细节;随意中有次序,有安排。三、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

14、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3)结尾的不同设计: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四、课后练习 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

15、 2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示例:叶三看画 3“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 1答案示例一: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示例二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

16、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2答案示例:叶三看画叶三懂画叶三评画 叶三与画共存亡( 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叶三与画共存亡。) 3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2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3分) 4答案示例: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已。正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