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_第1页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_第2页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_第3页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_第4页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 X X X X 有 限 公 司XXXX 【XXXX 】第 XX 号XXXXXXXX 有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编制: XXX批准: XXX审核: XXXXXXXXXXX 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 1 日目录1. 目的 12. 依据 13.总要求 14. 组建团队 25. 职责 36. 工作程序及要求 37. 风险告知 118. 建设成果与效果 129. 文件管理 1310. 持续改进 1311. 考核与奖惩 1312.附件 14附件 A 危险源分类标准 . 14附件 B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 14附件 C 风险点(较大危险因素)安全警示告知牌(样式) 15附件 D 岗

2、位安全风险警示告知牌(样本) 15附件 E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 1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1.目的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 机制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规定 了本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 方法和实施建议,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 “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 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达到改善安全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 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措施和规定。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华人民

3、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861-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制药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AQ/T 4255)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审查要点(试行)(鲁安监发201010 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

4、2183要求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以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以 落实安全责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按照“领导负责、全员参与、由下而上、职责明确、分级实施、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当覆盖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 价、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 作机制,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4成立机构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实施成 员为本企业全体员工,领导机构包含所有部室,领导机构负责统筹 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

5、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本企业全体员工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及评价的 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 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 定位准确,评价得当。5. 职责5.1企业负责人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 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 度、督导和考核。5.2各部室车间负责人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实施 过程的区域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 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5.3部室及生产车间负责本区域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 措施的确定,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

6、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 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 风险管控。5.4各专业工作组在部室车间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 险控制措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参与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 价,全过程的参与到风险体系建设中。6. 工作程序及要求6.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 开展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效果 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规范文件管理等八个关键控制环节。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对每一个风 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 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

7、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 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 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安全训教育以及应急 处置措施等五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6.2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求风险分级管控的关键步骤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 展风险评价与分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等。对 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 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621排查风险点企业应组织专门力量对风险点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 风险点排查的对象包括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伴随可能导致 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

8、空间。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包括所在 位置、风险点名称、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622危险源辨识企业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 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 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经验判断法;现场询问和交流;现场 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作业危害分析 法;直接观察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企业应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辨识方法。本企业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 检查表法(SCL)进行辨识。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

9、 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总。在识别危险源 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 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 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 等),其次是物的因素 (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 的工艺、技术参数等) ,再分析管理因素,最后分析环境因素 (主要 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安全检查表法(SCL):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 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 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 或评

10、审。6.2.3 风险评价危险源风险评价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 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其中,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 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LS)等简易的风险评价 方法是企业常用的方法。风险评价准则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结合实际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分析判断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 评估,并认定风险等级。制定依据:(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11、;(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 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本制度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 准则仅作为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结合实际制定本 单位的标准值,以期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风险等级判定企业应经过研究论证确定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本企业采用风险矩阵(LS)法进行风险评价。企业按照上述方法,在组织完成风险评价后,应当将分析内容 或数据(取值)分别在工作危害分析(JHA )评价表和安全检 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补充描述,分别依据:R=LXS 公式,完

12、成R值的计算,将计算取值分别填入记录。再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风险等级,填入记录“风险等级”栏目。重大风险确定原则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 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 人以上的;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6.2.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对确定的重大风险,应单独形成清单,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培训教育、应急处 置措施四个方面制定。例如:工程控制包括:消除或

13、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 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用自动输送机替代沉井系统,如较低的动力、 电流、电压、温度等。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在转动 轴或链条处增设安全防护罩等。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 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管理(行政)控制包括: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警报和警示信号;(5)安全互助体系;( 6)风险转移(共担)。个体防护包括:( 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

14、耳塞、防护眼镜、防护手套、 绝缘鞋、呼吸器等;(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 取个体防护措施;(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佩戴防护用品;(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佩戴 防护用品。培训教育:(1)企业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级分阶段进行培训 学习;(2)企业确定好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方案,以区域划分进行组织 培训学习;(3)各单位应将风险分级管控培训纳入各自的培训计划里面, 按计划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培训;应急控制包括:( 1)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2)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

15、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其他风险的控制措施的选择凡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或整改才能控制的风险,企业应在符合成本安全有效性原则的情况下 , 制定控制措施。选择控制措施的基本原则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在公司现有资源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措施;安全性,采取的措施可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至可接受范围,且不会带来新的风险;可靠性,能持续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重点突出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 评审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6

16、.2.5 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企业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 管控。( 1)一级风险(红色):重大风险,由公司负责控制与管理;( 2)二级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由车间(部门)负责控制 与管理;(3)三级风险(黄色):一般风险,由班组负责控制与管理; ( 4)四级风险(蓝色):低风险,由岗位控制与管理。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 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 应重点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 并逐级落实具体

17、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 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 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 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根据风险分级情 况,应结合隐患分级排查的操作要求,进行风险管控的责任分配。6.2.6 危险源辨识、风险信息的更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 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不论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 生产装置(车间)、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

18、1 次系统性更新。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应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 价工作:a)修改、调整过去评价不当之处;b)对新辨识出的危险源的评价;c)发生事故后,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d)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变化引起对风险程度的修改;e)重大风险受控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f)相关方提出了合理的要求。7. 风险告知企业应在主要风险点岗位设置安全风险警示牌(附件 C),内容包括风险等级、名称、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 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其他风险可在岗位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附件 D);职业危害岗位的设置职业危害告知卡。8. 建设成果与效果8.1

19、 建设成果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1)设备设施清单及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2)作业活动清单及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表( JHA );( 3)公司风险等级分布信息表;8.2 建设效果企业通过建立、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能全面掌握企业内 部存在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并通过评价识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夯实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系统的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并应至 少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通过风险辨识和评价,全面、系统掌握公司危险点的层级 和分布,制定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不断降低公司生产作业中的安 全风险,有效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正规安全风险告知渠道,不断充实

20、、完善安全警示标 识,规范企业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建立健全较大风险部位日常管控机制,落实管控责任。依据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建立、修订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完 善应急救援预案,通过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 急处置能力;通过建立、实施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为基础,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使 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9. 文件管理企业应依据“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 分级管控责任制、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记录等,系统化、 全过程落实安全风险管控。10.持续改进10.1 评审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进行一次系统 性评审或更

21、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 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对评审结果进行 公示或公布。10.2 沟通为确保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之间公司与外部的各层面之间就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的过程及有效性相关信息,按照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 馈和整改,做好沟通记录,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向安全管理部门报 告。信息反馈和整改的责任应落实到人,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 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1.考核与奖惩为了形成风险管控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受益的氛围,企 业应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分级管控的重大 意义,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与风险管控方法,掌握发现问题、分析

22、问题的技巧与方法,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为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应制定实施内部激励考核方法,将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工作纳入绩 效考核中。序号内容考核分数备注1未组织进行风管控体系建设102未组织参与体系建设会议53未按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204未进行风险源风险评价205未按照风险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206未形成风险管控清单57未按要求对风险进行公告58未按要求对风险进行培训109未按计划进行持续性审核512.附件附件A危险源分类标准附件 C 风险点(较大危险因素)安全警示告知牌(样式) 附件 D 岗位安全风险警示告知牌(样本)附件 E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附件 A危险

23、源分类标准A.1 物的不安全状态A.1.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a) 设计不良 强度不够; 稳定性不好; 密封不良; 应力集中; 外型缺陷、外 露运动件; 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 构成的材料不合适; 其他。b) 防护不良 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 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 缺乏 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 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 其 他。c) 维修不良 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 出故障未处理; 平时维护不善; 其 他。A.1.2 物料a)物理性 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粉尘与气 溶胶; 运动物。b)化学性 易燃易爆性物质(

24、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 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有毒气体、有毒液 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 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c)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 (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A.1.3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4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5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丫离子、B离子、高能电子束等);一一

25、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A.2 人的不安全行为A.2.1 不按规定的方法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使用有毛病的机械、工具、用具等;一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一一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一一机械运转超速;一一 送料或加料过快;一一机动车超速;一一机动车违章驾驶;一一 其他。A.2.2 不采取安全措施不防止意外风险;一一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一一没有信号就开车;一一 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其他。A.2.3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一一对带电设备;一一对加压容器;一一 对加热物;一对装有危险物;其他。A.2.4 使安全防

26、护装置失效拆掉、移走安全装置;一一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一一安全装置调整错误;一一去掉其他防护物。A.2.5 制造危险状态 货物过载; 组装中混有危险物; 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 临时 使用不安全设施;其他。A.2.6 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 不使用保护用具; 不穿安全服装; 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 误。A.2.7 不安全放置 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 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 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 其他。A.2.8 接近危险场所 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 接触吊货、接近货物下面; 进入危险 有害场所; 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 攀、坐不安全场所; 其他。

27、A.2.9 某些不安全行为用手代替工具;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 扔代替用手递;飞降、飞乘;不必要的奔跑;作弄人、恶作剧;其他。货物拿得过多;拿物体的方法有误;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其他。A.3 作业环境的缺陷A.3.1 作业场所 没有确保通路; 工作场所间隔不足; 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 的缺陷; 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 物体堆积方式不当; 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 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A.3.2 环境因素 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 通风不良或缺氧; 温度过高或过低; 压力过 高或过低; 湿度不当; 给排水不良; 外部噪声; 自然危险源

28、 (风、雨、雷、 电、野兽、地形等)。A.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A.4.1 安全生产保障a)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b) 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c)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d) 违反法规、标准。A.4.2 危险评价与控制a) 未充分识别生产活动中的隐患(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隐 患);b) 未正确评价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危 险);c) 对重要危险的控制措施不当。A.4.3 作用与职责a) 职责划分不清;b) 职责分配相矛盾;c) 授权不清或不妥;d) 报告关系不明确或不正确。A.4.4 培训与指导a) 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针对变

29、化的培训);b) 培训计划设计有缺陷;c) 培训目的或目标不明确;d) 培训方法有缺陷(包括培训设备);e) 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不够;f) 缺乏技术指导。A.4.5 人员管理与工作安排a) 人员选择不当无相应资质,技术水平不够;生理、体力有问题;心理、精神有问题。b) 安全行为受责备,不安全行为被奖励;c) 没有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或设施;d) 工作安排不合理没有安排或缺乏合适人选;人力不足;生产任务过重,劳动时间过长。e) 未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A.4.6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a) 没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缺陷(技术性错误,自相矛盾,混

30、乱含糊,复盖不全, 不实际等);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A.4.7 设备和工具a) 选择不当,或关于设备的标准不适当;b) 未验收或验收不当;c) 保养不当(保养计划、润滑、调节、装配、清洗等不当);d) 维修不当(信息传达,计划安排,部件检查、拆卸、更换等不当);e) 过度磨损(因超期服役、载荷过大、使用计划不当、使用者未经训练、错误使用等造 成);f) 判废不当或废旧处理和再次利用不妥;g) 无设备档案或不完全。A.4.8 物料(含零部件)a) 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不妥;b) 保管、储存的缺陷(包括存放超期);c) 包装的缺陷;d) 未能正确识别危险物品;e) 使用不当,或废

31、弃物料处置不当;f) 缺乏关于安全卫生的资料(如 MSD$或资料使用不当。A.4.9 设计a) 工艺、技术设计不当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或设计思路不当;设计输入不当(不正确,陈旧,不可用);设计输出不当(不正确,不明确,不一致);无独立的设计评估。b) 设备设计不当,未考虑安全卫生问题;c) 作业场所设计不当(定置管理,物料堆放,安全通道,准入制度,照明、温湿度、气压、 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等);d) 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A.4.10 应急准备与响应a) 未制订必要的应急响应程序或预案;b) 未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习;c) 应急设施或物资不足;d) 应急预案有缺陷,未评审和修改。A.4.11

32、相关方管理a) 对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未进行资格预审;b) 对承包商的管理雇用了未经审核批准的承包商;无工程监管或监管不力。c) 对供应商的管理收货项目与订购项目不符;(给供应商的产品标准不正确,订购书上资料有误,对可修改订单不能完全控制,对供应商擅 自更换替代品失察等造成)对产品运输、包装、安全卫生资料提供等监管欠妥;d) 对设计者的设计、承包商的工程、供应商的产品未严格履行验收手续。A.4.12 监控机制a) 安全检查的频次、方法、内容、仪器等的缺陷;b) 安全检查记录的缺陷(记录格式、数据填写、保存等方面);c) 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原因分析、处理的缺陷;d) 整改措施未落

33、实,未追踪验证;e) 未进行审核或管理评审,或开展不力;f) 无安全绩效考核和评估或欠妥。A.4.13 沟通与协商a)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事、班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b) 与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设计者、承包商、供应商、交叉作业方、政府部门、行业 组织、应急机构、邻居单位、公众等);(上两条的“信息”包括: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危险控制和应急措施,事 故、不符合及整改,审核或管理评审的结果等。)c) 最新的文件和资讯未及时送达所有重要岗位;d) 通讯方法和手段有缺陷;e) 员工权益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员参与机制缺乏。附件B风险矩阵分析法(LS)判断准则风险矩阵法(简称 LS), R=L X S ,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 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表B-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判断准则等级标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 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