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解题方法指导_第1页
中考文言文解题方法指导_第2页
中考文言文解题方法指导_第3页
中考文言文解题方法指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文言文解题方法指导文言文是语文中考中的必考题型,本文归纳有关复习要点,供同学们参考:一、命题特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大多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考查比重略大于课外,重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以及独立阅读浅显文言语段的能力。试题的考查点一般集中在三个方面:重点词语的理解、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基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二、复习要点初中语文教学较少系统介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让同学们感知文章的大意,了解文段的基本意思。但是,中考的命题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规律,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文言实词的积累对实词的理解直接影响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文

2、言实词有以下几种现象特别值得关注: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词性的活用。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其中“唱”通“倡”,“倡”是本字,“唱”是通假字。这类现象一般以音同音近为前提,辨识要以声音为线索,联系上下文理解。“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歌唱”,否则文意就不通了。因此,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还有一些通假字的读音区别很大,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通“披”,这类字的本字与通假字的读音差别很大,

3、要联系上下文意考虑因字形相近而通假。所以,碰到通假字一定要打破对其字面意义理解的束缚,联系上下文意揣摩,找到它在句子中的本义,切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个普遍现象,如马说中有这样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中最明显的多义词是“策”,“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意是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马鞭子打的意思。而“执策而临之”一句中的“策”则是用其本义“马鞭子”,作名词。再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而“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是“缘故,原因”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古今异义是学习

4、文言文的一大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许多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按现代汉语习惯一般理解为“死亡”,而文中的意思是“逃亡”,“等”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区别更大,是“等同”、“同样”的意思,如果按现代汉语的“等待、等着”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通了。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性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最难掌握的,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的含义理解要从其通常的意义出发,适当推演变化,才能更准确地解释句子的含义,如果仅仅从词的通常意义上看,则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通。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句中的“书”如

5、果按通常的名词“书”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通,做动词“写”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才通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的“奔”则由一般的动词意义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马”。当然,词性的活用是一种临时的意义变化,一旦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活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总之,文言实词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语境,也不可望文生义,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综合考虑,做出正确判断。2. 常见的文言虚词虚词一般是指那些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词,它的作用是帮助实词结构句子和表达意思。同时虚词还可以表示句子的语气和停顿。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有时在一篇短文中,一个虚词会多次出现。因此,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规律很重要。

6、提醒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虚词。(1)“之”作助词“的”,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意为永州的野外有一种奇异的蛇。这种用法最常见。“之”一般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果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则可以不译,如“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之”则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比如“宋何罪之有?”、“时人莫之许也”;如果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一般只是为了凑足音节,没有实际的意义,可以不译。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如“楚人怜之”的“之”指代“他”,联系上下文是指“扶苏”。有时还可以理解为“这种,这样的”,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之”在谓语的位置上相当于

7、动词的情况很少,但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出现过。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其”作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如“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其中”或“那”。如“其间千二百里”、“其一犬坐于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大多是在疑问句的句首。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以”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凭借、依据或处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把、凭借、靠”等,如果引介出原因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因为、由于”。如“何以战”(靠、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8、、依据);“吾以捕蛇独存”(凭、由于);“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有时做连词。表示动作之间的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以至”,有时也可以不译出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表承接“来”),前面是动作后面是目的或结果。(4)“于”作介词。引介出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在、到”,如“子墨子起于鲁”(从),“战于长勺”(在);引介出对象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给、向、对、对于”,如“何不见我于王”(向),表示比较的时候理解为“比、跟”等,如“曹操比于袁绍”(跟)、“苛政猛于虎也”(比)。“于是”连用的时候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相同,如“于是见公输盘”。(5)“而”“

9、而”一般作连词,表示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有时还可以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广起,夺而杀尉。”(表承接)“吾恂恂而起”(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行为的方式)。3. 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用“者也”句式表示,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此句的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这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判断句。有时也可只用“也”字煞尾。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有时“为”字也可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即“中间

10、戴着高高的帽子,留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2)被动句。句子中常有“为”字出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3)倒装句。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常出现一些顺序颠倒的情况。这种顺序颠倒的情况,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否定句中,宾语常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时人莫之许也”,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莫许之”,就是说“当时人们都不同意这个说法(指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之事)”。另外,在反问句中,为了强调反问的语气,也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宋何罪之有?”(4)成分省略。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的情况下,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理解这些句子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出省略的成分,根据现代

11、汉语表达的习惯,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否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或语意表达上的不通顺。省略的成分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有时也可以是介词或介词宾语,具体情况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如“君与(之)俱来”省略了介词宾语;“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省略了介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动词。也有省略主语的,这种情况不多。如,“(吾)谨食之,时而献焉。”要准确地判断出省略的成分,必须要紧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整体把握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4. 文言语句翻译的一般要求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般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尽可能做到

12、古今词语的对应,不能直译的地方就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另外要特别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留”、“补”、“删”、“换”、“调”的原则。“留”就是要把原文保留下来,不用解释,一般是“地名”、“人名”、“官名”等专用词,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四年”是指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保留原样即可,而“谪守”的意思要准确地解释出。“补”是指文言语句中常省略某些成分,

13、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如“君与俱来”的“与”字后面省略了“之”,指诸葛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他”补充出来,即“你和他一起来”。“删”是指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词,翻译时就删去了,如,“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句中的“而、者、也”意义很虚,且现代汉语中没有什么词语与之对应,翻译时就可以不管它。“换”指要将那些古今意义有区别的词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若毒之乎”中的“若”替换为“你”。“调”主要指语序发生变化的语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词语的位置,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宋何罪之有?”用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应为“

14、宋国有什么罪呢?”解决了这些字、词、句方面的阅读障碍,文章的内容理解与分析也就与现代文阅读理解相同了。文言文的试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重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不单独考查语法知识,因此,我们复习文言文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三、经典练习阅读两则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

15、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注释:御:马夫。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去:离开,这里指离婚。相:担任国相。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自下:谦虚。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对:回答。1. 解释下列短语。(1)简拔:(2)裨补阙漏:(3)优劣得所:(4)意气扬扬:(5)名显诸侯: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 下面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B. 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C. 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D. 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4. 诸葛亮和晏子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